方法論/前沿知識出版史料

書號:SIM-979 書名:人文社會地資系統-理論.資料.與MajorGIS解析(增訂二版)
作者:石計生 教授 編著 ISBN:957-499-703-0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 版 次:二 版 一 刷 。開 數:18 K 條碼:9789574997039 頁數:634 頁 印刷內容:黑白。 附件:範例光碟
原書號SIM-907

本書簡介:

《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資料與MajorGIS解析》出版一年多後,就要再版發行了,這實在是一件可喜的事;我的高興,不亞於對我另一本專書《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名列今年網路書店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的感覺,因為,這都表示了讀者對於作者的思想與創意的肯定。人文社會GIS的再版意義,主要在於從美國引入GIS到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的努力,似乎有逐漸開花結果之姿。從學界諸多相關研討會(如我所參加並發表專題演講的今年四月台灣鄉村社會學會年會、五月中研院與文化大學合辦的「數位地球」(digital earth)國際研討會,以及十月份在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辦的「社會研究工作坊」等)的熱絡討論與參展廠商的蓬勃,均可以窺見GIS的活力。在軟體應用方面,美國ESRI的ArcView, ArcInfo構成的ArcGIS當然仍然是台灣市場佔有率最高,應用最廣的軟體,但如同本書所強調的GIS本土化的重要性,讀者(使用者)對於GIS軟體的中文化的要求呼聲越來越高,這個趨勢和台灣早期使用美國微軟(Microsoft)平台的中文化的要求是一樣的,遺憾的是,ESRI的ArcGIS仍然未能達到此一要求。

因此,本書在台灣讀者圈的受歡迎,我認為首先就是MajorGIS是第一個由國人自行研發的應用軟體,其完全中文化的介面成為相當的優勢;而其次就是台灣的研發精神超越了長期GIS領域對西方依賴的困境:如MajorGIS的適應人文社會科學的統計與相關應用功能,也隨著梅傑科技的傑出工程師的不懈投入,正日新月異不斷翻新發展著,最為顯著的成效,如本書新增的研究範例的「以地理資訊系統對全球化士林的產業生態空間位移之研究」部份,所運用的結合SPSS與GIS的群集分析(cluster analysis)部份,深具進一步開發的研究潛能;至於和ArcGIS相仿的空間分析功能,如疊合、距離與環域等分析,也相較起來絲毫不遜色。本書因應MajorGIS的功能增進與實際需要,於再版中有大幅度的增刪:刪除一些較不合乎實際需要或需翻新的章節:如第一版中的第十六章MajorGIS程式設計入門、第十八章的GISINPUT系統介紹等;取而代之的是新的MajorGIS應用案例和新增的操作部份,有介紹統計功能專章,包括新的第十六章的「資料庫直接匯入SPSS之sav檔」、「資料庫之統計圖功能」、和在原來第十二章新增的「落入分析」等功能;原來第十四章出圖專章新增「圖層圖例」與「再分類圖例」等;而原來第十五章資料庫專章新增「新增、刪除、變更欄位定義」、「更新地圖物件屬性」等。並新增MajorGIS試用版光碟,以嚮廣大讀者註1。在教學上,GIS中文化對學生而言更加重要。我國政府單位對GIS重視也從教育部的要求高中與國民中小學教師的教授GIS能力,因此,年來我也應邀在東吳大學的教育系新開「地理資訊系統課程」,學生的濃厚興趣與教學成果都證明了MajorGIS的本土魅力甚為迷人。而原來在東吳與元智大學研究所開設的GIS與社會學的課程,均產生了可觀的研究成果,如「以GIS分析高雄都會區商圈分佈」「以GIS系統分析桃園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路線設立之研究」、和「台北市治安死角的成因與影響」等,讀者將於其中看到GIS在人文社會應用的曙光。跨越台北士林人文社會研究,我於今年之後,將與東吳大學社會系系主任盧政春副教授、和陳君山助理教授等學者,共同以苗栗縣南庄鄉的賽夏族與泰雅族為主的原住民部落,進行長期的以MajorGIS的「行動領航系統」,對於當地東河村與蓬萊村的基本社會經濟與文史調查研究。我們台灣苗栗南庄鄉的原住民部落的研究,正是產官學合作讓研究資源回歸鄉土的無私作法,並且,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土地之愛的實踐。

雖然有這些成果和合作,在台灣從事GIS與社會科學結合的研究仍然是一件孤獨而艱難之事。GIS的跨領域性格,基本上會和學科的自我設限意識型態相互衝突,而使得創新的思維常常會陷於邊緣化的危險,我想,這是每一個先一步看到未來的人都會經驗到的事;而決定一個新領域能夠成為常態科學的關鍵,除了堅持探索的意志力與持續實驗研究的精神之外,是一種江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與超越利害關係的心胸,才能真正讓GIS本土化並且生根。

註1:MajorGIS 系統需求為Win98, NT、2000至XP均可,電腦配備硬體需求為1G, Intel PIII以上、記憶體256M、硬碟容量為60MB以上。

書號:SIM-788 書名: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 作者:石計生 教授
ISBN:957-499-461-9 條碼:9789574994618 頁數: 352 頁 定價:310 元
附件: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本書簡介:

書是石計生教授從人文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的角度,重新思考地理資訊系統的理論與實際。GIS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一種在知識上最突出的表現、是一種哲學家博蘭尼(Michael Polayni)所說的具有高度啟發性「前兆」 (intimations)的力量。作為探索真理的社會學家的任務,即是將此「前兆」和當今網絡化社會的「現實」結合思考;「前兆」和「現實」,這兩者的聯繫構成了知識的客觀性,而我們的追求知識的個人熱情與無邊的想像力在其中無所不在的獻身與投入,就讓GIS本身保持一種開放的的特性,它的高科技與堅強的應用性與綜合性質,展現人類知識的新境界。

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本書的特色在於將地理資訊系統原來的工學或地理學色彩,渲染為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都能適用的「思想共同平台」,開創地理資訊系統的世紀新格局;並從社會學的「社會文本」與兩個區域研究的實例說明,地理資訊系統實為人文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的可行基礎。本書亦經由講解「視窗地理資訊系統」(WinGIS)的實際操作,增強讀者的繪圖能力,與思考理論與實際的關連,形成獨立與協同研究的契機。本書所強調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面向的思考,意圖是在說明GIS的「價值理性」發展—在研究者本身的問題意識導引下的繪製數位化地圖—是未來GIS真正的發展趨勢,以擺脫傳統地理資訊系統的工具性,朝向科技整合與未來學的理論建構。

圖書編號:00105479| 圖書作者:石計生.羅清俊.曾淑芬等著 | 圖書價格:490 | 出版年份: 2003
圖書名稱:(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台灣資料庫的應用 第一版 2003年)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因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浪潮,人類新資訊技術革命之後所建立的以電子傳輸為主的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正迅速改變著我們所面對的社會世界;如何理解、分析、並詮釋這個新世界,是學術界共同的話題與研究目標。以歐美第一世界為發動機的全球化,其跨越疆界的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傳遞,同時凸顯抵禦日常生活標準化的疆域壁壘的區域化/在地化/地方化/本土化(localization)的思維的重要性。台灣自1980年代末期解除戒嚴以來,經由社會運動與知識份子的反省,保持著一種清楚的「本土化」的社會發展脈動,在今日面對「全球化」衝擊時,兩股力量多空交戰,它反映在社會科學研究上,即是在這劇變的時代,我們在教學與研究上,如何能夠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本書的撰寫是來自於一種深刻情誼所激發出來的,對於社會世界研究與分析的關心。本書作者群「芝加哥學者圈」的羅清俊教授、曾淑芬教授、邱曉婷教授、石計生教授、與黃慧琦博士,均是和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重鎮 芝加哥(Chicago) 有密切關係的學者。我們在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如政治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生物統計學、都市計畫、建築與城鄉科學等之中,均受過嚴格的研究方法、量化統計和質化研究訓練,對於社會科學操作軟體,如SPSS、SAS、GIS等也很熟悉。但長久以來,從「本土化」「在地化」等立足台灣的觀點來看,我們在台灣教學的時候,常聽到學生有一個共同的遺憾:「為什麼使用的研究方法或資料分析書籍是英文的?其中所使用的例子為何都是外國的?」從「全球化」向度來看,思索這個問題的重點,是否是中文倒是其次,這個共同的「遺憾」所凸顯的問題是,台灣並沒有以自己的資料庫,且以之好好地撰寫一本社會科學研究與資料分析的教科書。加上台灣社會科學界,如政治、公共行政、社會、社工、資訊社會、資訊管理、心理等系所的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面臨閱讀與理解的危機;「閱讀的進入障礙」是因為語言(英文)和對於外國例子的不熟悉,而造成「理解的進入障礙」。
這本書的誕生首先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閱讀的進入障礙」,然後是為了進一步解決「理解的進入障礙」。這裡,我們除了使用台灣本土的資料庫作為社會科學研究與資料分析之外,我們基於教學經驗與研究心得提出一個「綜合研究法與統計」的嶄新撰寫方式。社會研究的「理解的進入障礙」,學生們的問題常常是,一整個學年下來,學習到很多的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能力,但卻不知道怎樣自行設計與執行一個研究!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的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習與教學的設計,是零碎且切割的,如社會學系將社會科學研究與資料分析切割成「量化資料分析」「質化研究」「社會統計」「社會研究法」等四門課,學生們十分欠缺一個完整的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完整圖像,以致於脫離現實,無法學以致用。本書的撰寫設計上,完全是為了克服上述「理解的進入障礙」,我們在多數章節的講解上,綜合「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建構「以台灣資料庫為中心」的「對象取向」(object-oriented)或「區域取向」(region-oriented)的設計。強調以台灣本土的實例、日常生活的語言,將社會科學研究落實到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就是具體的研究對象或區域,在其中,我們可以透過將現象學社會學家舒茲(Alfred Schutz)所謂的「手邊知識庫」(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的操作化運用,沒有空中樓閣,有的是人、事、物的流轉與建構,使我們經由科學方法更為接近社會世界的真實。
我們視本書的撰寫是運用台灣資料庫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給予台灣社會科學界,廣大的莘莘學子一本深入淺出的教科書。我們決定以最淺白、最生動、最深入、也最嚴謹的方式介紹基本的統計觀念、與各式研究方法。因此,本書章節設計上是以台灣的對象或區域為場域,推論統計迴歸分析之前的觀念為解釋進程,台灣資料庫為實例,與各式研究方法為分析工具來引導國內學生理解社會科學研究與進行實際資料分析。除了傳統的研究方法之外,本書將引進一些在「全球化」衝擊與技術進步之下,比較新的研究方法:如網路問卷普查(E-Survey)、地理資訊系統(GIS)研究法等。
本書共分十章,第一章是由石計生教授撰寫的導論  研究流程,將交代本書如何以台灣的資料庫真正做研究;第二章是由黃慧琦博士針對台灣社會科學相關統計與調查資料庫進行完整的說明與使用指引;第三章是由羅清俊教授針對資料蒐集技術與統計方法 (資料蒐集技術、統計學概念與應用時機)進行系統性的說明;第四章由石計生教授撰寫基礎統計原理;第五章石計生教授經由地理資訊系統(GIS)(圖像化)、與SPSS等研究方法,說明敘述與推論統計與研究(處理次數分配、平均數、中央極限定理、假設檢定等);第六章由曾淑芬教授撰寫,運用台灣的普查資料,經由網路問卷普查(E-Survey)、電話問卷普查(Telephone Survey)的研究方法,進行卡方分配與研究;第七章也是由曾淑芬教授撰寫,運用台灣的普查資料,經由網路問卷普查(E-Survey)、電話問卷普查(Telephone Survey)的研究方法,進行平均數檢定;第八章由羅清俊教授撰寫,以既存資料分析 (Archives Data Analysis)研究方法,進行變異數分析;第九章是由黃慧琦博士候選人撰寫,說明如何以因素與群集分析(Factor and Cluster Analysis),進行研究分析;第十章是由邱曉婷教授所撰寫,進行相關與迴歸研究。必須交待的是,上述章節的研究方法和統計學的結合,是以舉例的方式出現;並不意味著該統計觀念只能使用那種研究方法,讀者必須特別注意。將來,我們將以同樣的方法撰寫本書的續曲  《社會科學研究與資料分析II:台灣資料庫的高級應用》,探討與描繪推論統計迴歸分析之後的觀念(如時間序列分析、Log-Linear、LISREL等)與應用,以期嘉惠有志一窺研究方法寶山之進階人士。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必須感謝東吳大學社會所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的研究生:紀建良、陳真安、鄭依萍、何錦昌、陳威助等人的大力襄助校稿、編輯與討論;另外,我們五位學者為完成此書,曾多次於大溪頭寮進行聚會、交換意見,並相互審閱與適時支援相關專長相符的章節,奠定本書的完整架構與內容,而得以問世,芝加哥的友誼在台灣開花結果,是足記焉。
2003.01.28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