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學理論:班雅明 Seminar 課程閱讀進程

◎石計生教授 授課 2007.2 閱讀進程
(2-3月底每週二早上九點至十二點,東吳大學寵惠堂A304研究生研討室上課):

時間與閱讀主題

2/27
鳥瞰

班雅明思想輪廓介紹,分配閱讀內容。

3/6
現代性、方法與
巴黎印象

(1)David Harvey: Intro. Chapter 1. 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2003(所有人必讀,下週交一至兩頁讀書報告)
(2)三島憲一chapter 6、7、8 (方法、評論家、巴黎拱廊街)以及Rolf Tiedemann: Dialectics at a Standstill. In: The Arcades Project., p.929-946.
(2) Charles Baudelaire: Part I (波特萊爾筆下的第二帝國的巴黎:波西米亞人、遊手好閒者、現代主義)
(3) Charles Baudelaire: Part III (巴黎,十九世紀的都城:拱廊街、西洋景、世界博覽會、巴黎街道、街壘)

3/13
文學的、藝術的啟迪

(1) 三島chapter 4、5 (神話、諷喻、與憂鬱)
(2) Illuminations: 法藍茲卡夫卡 Franz Kafka關於卡夫卡的幾點反省 Some reflections on Kafka
(3) Illuminations: 說故事的人 Storyteller
(4) Illuminations: 普魯斯特肖像The Image of Proust. 打開我的圖書館 Unpacking my library
(5) 石計生: 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方法論楊牧詩。《藝術與社會的辯證—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2003左岸版)
(6) 柏格森(Henry Bergson): Selections. edited by Keith Ansell Pearson and John Mullarkey ; Mélanges translated by Melissa McMahon . New York : Continuum, 2002. 第三章:論形象的存活。《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新增)(所有人必讀,下週交一至兩頁讀書報告)

3/20
以馬克思與其批判的眼光看到的城市

(1) 三島chapter 1、2、3 (記憶、反抗、神秘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2) Charles Baudelaire: Part II (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回憶remembrance與記憶memory、大眾crowd、大城市中大眾的害怕、厭惡與恐怖fear, revulsion, and horror、賭博gamble、配置correspondence)
(3) Illuminations: 歷史哲學綱領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4) Karl Marx: 費爾巴哈提綱 Theses on Fuerbuch. (比較(3),所有人必讀,下週交讀書報告)

3/27
來到印象與都市的空間

(1)Illuminations: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2)Benjamin: 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The Last Snapshot of the European Intelligentsia.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T. Eagleton ed., 1996.
(3)Savage Mike: 班雅明的都市思想:一個批判式分析。
(4)石計生:動中之靜,論閒逛者的當代視覺意涵之轉變。《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2007.03群學版)

3/30(五)(從4/3調課,石計生教授該週應南京大學社會系之邀至南京進行藝術社會學講學)

巴黎拱廊街
的現代象徵
意義

(1)Susan Buck-Morss: 看的辯證 The Dialectics of Seeing,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 Project. Part II, Introduction and Natural History: Fossil.
(2)Susan Buck-Morss: 看的辯證 The Dialectics of Seeing,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 Project. Part II, Mythic History: Fetish.
(3)Susan Buck-Morss: 看的辯證 The Dialectics of Seeing,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 Project. Part II, Mythic Nature: Wish Image.
(4)Susan Buck-Morss: 看的辯證 The Dialectics of Seeing,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 Project. Part II, Historical Nature: Ruin

※班雅明部分評分方式: (1)三次讀書心得(25%)。讀書心得非翻譯或流水帳,需包括:問題意識(觀點,和班雅明對話),主要論點,和感想與質疑三大部分。
(2) 期末兩題問答題考試(close book, 不事先公布考題)(75%)。

藝術社會學課程 PROJECT:公館/溫羅汀事件簿

石計生教授東吳大學藝術社會學課程期中(不)考試規劃

題目:PROJECT:公館/溫羅汀事件簿

⊙ 原則:最少要求,最大想像。
⊙ 必須包括的空間/行動元素:台北公館/溫羅汀的書店,咖啡店和紀露霞對談講座(其他可以任意增添) 在2006年10月28日(星期六)pm2:30~至5:30及其前後時間進行自己作品題材內容收集
⊙ 使用呈現作品方法:文字,攝影,DV,裝置,行動藝術,戲劇及任何均可。
⊙ 作品結果將於課堂上發表:時間上述事件簿作品呈現:2006年11/6/與11/13日兩天於東吳大學H210教室發表,歡迎大家參與。

主題:
⊙ 第一組: Taipei Walker:DV拍攝,經由路線規劃,針對過濾後的店家進行深度描繪,亦兼及閒逛過程中的偶然性。

⊙ 第二組:影音溫羅汀:攝影/錄音,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動態呈現。

⊙ 第三組:拼貼記憶/當下文化空間:DV與現場重建,透過裝置與行動藝術,配合人的解說與演出貫穿過去與現在。

⊙ 第四組:紀錄與抵抗:以Garfinkel之破壞性實驗對連鎖/獨立書店,汽車/行人腳踏車和懷舊/流行音樂進行符號互動研究。

⊙ 第五組:假裝/拍電影:以自己撰寫的劇本,自己當演員演出溫羅汀的故事。

⊙ 第六組:「石」字路口:七個尋找石計生散文集《就在木棉花開時:公館/溫羅汀的那個年代》記憶空間的人。

⊙ 第七組:舊與新:台灣歌謠與搖滾音樂的空間疊合與分離

⊙ 第八組:書寫溫羅汀事件

事件
1. 參訪台北市定二級古蹟紫藤廬茶館文化空間
2. 參加音樂與社會對談講座
3. 閒逛公館/溫羅汀書店
4. 上述事件簿作品呈現:11/6/11/13課堂上呈現
歡迎參加

「音樂與社會:紀露霞和消失的1960年代」

⊙曾經以演唱「黃昏嶺」「望你早歸」「慈母淚痕」等二千餘首膾炙人口台灣歌謠而成為二次戰後「寶島歌后」的紀露霞,為何於1960年代之後銷聲匿跡?那動人的音樂是如何產生?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為何?本講座擬從藝術與社會學的雙重角度切入,邀請演唱家本人、音樂學和社會學者,共同探究台灣歌謠的特殊性與歷史命運,並藉以保存和延續我們共同記憶的印象空間:向紀露霞致敬。

⊙ 主持人兼與談人: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主講人:紀露霞(歌謠演唱家)
與談人:呂鈺秀(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學博士)
⊙ 日期:2006年10月28日(星期六)pm2:30~至5:30。
⊙ 地點:台北紫藤廬茶館(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一號)
⊙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系;協辦:美學策進學會。

【後現代理論與資訊社會專題討論】閱讀進度

石計生教授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後現代理論與資訊社會專題討論】
2006年秋季班課程進度

授課計劃與研讀內容:
(研究生9/22應去世新大學聽Geroge Ritzer 演講)
週次
一 9/18 課程介紹與指定報告內容
二 9/25 社會學理論築基I
*石計生(1) 古典社會學理論p.1-152

三 10/02 社會學理論築基II
* 石計生(1) 現代社會學理論p.154-309
四 10/09 社會學理論築基III
*石計生(1) 後現代社會學理論p.328-398.
五 10/16 社會學理論築基IV
*石計生(1) 後現代社會學理論p.404-457.
*R. Ritzer(1): chap.7, 8.
*J.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現代性哲學話語)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c1987.
六 10/23 後現代與資訊社會爭論
*Jean-Francois Lyotard: 後現代狀況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David Harvey: 後現代條件(The Conditions of
Postmodernity)
七 10/30 資訊與消費社會I
*Keat, Whiteley and Abercrombie(1994) 2,3,4
*Mark Poste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1990.
八 11/06 資訊與消費社會II
*Keat, Whiteley and Abercrombie(1994) 5,6
*R. Ritzer(2): The globalization of Nothing. Chap.1-2
九 11/13 期中考週 停課
十 11/20
閱讀緩衝日與批判討論上半段上課內容。
十一 11/27 視覺經驗、印象文化與後現代
*石計生(2) 班雅明
*J. E. Schroeder: Visual Consumption. 2002.
chap.3,4,5.
十二 12/04 電子書寫, 虛擬實境與資訊化
*Michael Heim: 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chap. 2,3,4.6.
十三 12/11 消費社會學的探索:信用卡,速食與賭場
*G. Ritzer(3): chap.5,6,11.
十四 12/18 期末批判性報告I *學生上台
十五 12/25 放假 耶誕節
十六 1/01 放假 元旦
十七 1/08 期末批判性報告II *學生上台
十八 1/15 期末批判性報告III *學生上台

註:
* 石計生(1) 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之後。台北:三民書局, 2006.01。
* 石計生(2)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 左岸出版,2003。
* G. Ritzer(1) 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3。
* G. Ritzer(2): The globalization of Nothing(虛無的全球化), 2003.
* G. Ritzer(3):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Fast Food, Credit Cards and Casinos. Sage Publication, 2001

.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