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石計生教授指導的研究生蕭明華榮獲祐生基金會優等碩士論文獎

Breaking News! 最新複審結果:石計生教授指導的研究生蕭明華以「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實踐:以木柵人觀看《木柵人》攝影集為例 」為題的碩士論文,榮獲全國評比之2005年度祐生研究基金會碩士學位論文獎學金優等論文獎。非石team與有榮焉,我們恭喜她!

2005年度祐生研究基金會碩士學位論文獎學金 審核進度(2006.1.24)詳查以下網址:http://www.archilife.org/htdocs/topic/s_paperlist_news.php

經本會評選後,初審合格者頒發新台幣貳萬伍仟元正。成果送本會評審通過後,在本會年會中再頒發餘額新台幣伍萬元正,同時將得獎者名單刊登於各大報。

本年度第一階段評審會議於2006年1月7日舉行,經評審委員初審並於會中再次交換意見後,決定給予下列24位同學第一階段的獎助(依姓名筆劃排列),申請獎助論文之綜合評審意見,本會將專函個別寄發予申請者。  

恭喜諸位獲獎同學,並預祝早日完成論文。若對審核進度尚有其他疑問,請來電洽詢。       (02-25676220  蘇小姐)

姓名 論文題目

王文昭 突破性發現Hp2-2人體中表現Hp1-1之片段蛋白:單一核苷酸缺失(A-431)突變之追蹤
王煌文 鎂基微奈米儲氫材料製備
何玫樺 電腦中介傳播下的慰語訊息研究
吳建志 室內低頻噪音影響人體反應之研究
吳偉誠 利用基因微陣列系統分析細胞的基因表現來評估微波對人類居住健康的影響
呂欣憓 水、河川與國際安全之研究
林依婷 運動前給予不同昇糖指數之飲食對耐力運動表現及血液生化值之影響
林嘉雄 人工照明光譜範圍對室內植物生長效益之評估
洪秋琪 科學微觀陽宅風水─以臥室空間自然通風模擬做比對
孫瑞呢 網路教學系統中互動設計對學習者學習成效及主觀感知的影響
徐雅慧 布農族的小米文化生態學研究
曹家榮 風險與自由的激盪─資訊通訊科技領域中必然性界線逾越之可能性
陳書吟 木地板上的生活故事…台灣日式房舍居住經驗之敘事研究
陳雅惠 臺灣傳統廟宇的空間使用研究─以大龍峒保安宮為例
陳熙函 人類Lon蛋白水解酵素對DNA結合特性之熱力學研究
黃秋蓮 健康衝擊評估應用於鄉村生態旅遊之研究─以台東池上地區為例
廖思逸 公開的秘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
蔡嘉鳳 解釋機制對使用者採用推薦資訊意圖影響之研究─以電子新聞為例
鄭玉菁 有線電視‧無限消費:試論電視購物的銷售體制與消費文化
蕭明華 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實踐:以木柵人觀看《木柵人》攝影集為例
蕭泓泯 蓮華池試驗林天然闊葉林與人工杉木林營養元輸入與輸出之比較研究
謝光普 綠島植相組成、植群生態及與台灣和蘭嶼之區系關係
謝詩晨 提示系統中任務複雜度對使用者工作績效的影響
簡金蘭 地層下陷地區作為暴雨處理濕地之生態可行性評估─以雲、嘉地層下陷地區為例

2006年春季班社會理論期末考題

2006年春季班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當代社會理論期末考題(石計生教授部分)

(以下考題二選一,每題100%,每題書寫不可超過一頁半,請特別注意畫底線部分是評量回答重點)

1.‘It is not that what is past casts its light on what is present, or what is present its light on what is past; rather, image is that wherein what has been comes together in a flash with the now to form a constellation. In other words: image is dialectics at a standstill. For while the relation of the present to the past is purely temporal, the relation of what-has-been to the now is dialectical: not temporal in nature but figural (bildlich). Only dialectical images are genuinely historical—that is, not archaic—images. The image that is read—which is to say, the image in the now of its recognizability—bears to the highest degree the imprint of the perilous critical moment on what all readings is found. ’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N3,1, p.463) 請翻譯以上文字,闡釋其意涵為何?並指出班雅明方法論與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異同

2. 請以班雅明的社會學理論的方法與相關概念具體闡述自己在台北城日常都市行走的美學意涵。

楊牧演講海報(2000)


⊙ 這海報很有紀念價值,記憶中只印了幾張,亡佚之外,想均在珍惜的人手裡。2000,剛從芝加哥回來至東吳任教後一年,尚有餘溫的熱情,請了楊牧先生至外雙谿演講文學道路,國際會議廳擠得水洩不通,他慢條斯理地講著,滿堂靜靜聆聽,一種出眾的平靜,精神性。那是一個還記得見人就微笑的時光,之後就像逐漸加大的雨勢模糊了的臉龐,在距離之外找到了沈沒的親近。應該適合留聲機的時代,或者是真空管,精確捕捉了空中的音符,層次分明地一轉又一轉地放出,懷念的老歌。而現在這太空時代之後的混和音,過於容易的聲稱進步,新奇卻總是一樣的悶聲,如這又是嘈雜的驪歌季節,蟬聲在午夜詭異響起,那沈睡過頭,穿著整齊卻必然缺席的謝師宴,因為某種靈光乍現,突然躍起:心領神會的傳承之後,得了真言,忘了具象,只剩下一張黑裡透白的海報,四角閃爍,蟄伏之獸黯黯紅光。

石計生:北大楊善華教授論文的三點提問

⊙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2006/04/19

【研討會提問」

這次會議中,楊教授的論文:「中國農村的社區情理與家庭養老」,經由不懈地實證研究,由下而上提出一個非常有創意又精彩的觀念,稱之為「社區情理」,其定義如下:

「在一個相對封閉及文化相對落後的社區中,存在著由地區亞文化決定的某些為在該社區中生活的多數人所認可的行為規範及與此相適應的觀念,這些規範和觀念可能有悖於一定社會的制度和規範或者與一定社會的制度和規範存在著某種不適應。但因為社區的封閉性且居民文化層次較低所以這樣的社區行為規範和觀念仍得以存在並發生作用。而在社區中生活的人在選擇自己行為時則首先考慮自己的行為能否為社區中的他人所接受並把它看作是自己行為選擇的主要標準。換言之,只要他們的行為能夠得到在同一社區中生活的多數人的贊成,他們就認為可行。」

簡單地說,他指的是農民的行為和社會規範間有著相互適應的關係,在一個類似涂爾幹(E. Durkheim)的集體意識或集體良心的運作下。在養老的這個問題上,我想提出針對「社區情理」觀念的三點延伸性補充或提問:

1. 「社區情理」的現實,楊教授指出了現在大陸農村產生了令我非常疑惑的現象:那就是家本位的孝道,在今日的中國農村竟然變成了父慈子不用孝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的單向關係,也就是父親幫兒子修房子,娶媳婦,上大學,進城工作等責任盡完後,養老竟成為老人自己的問題,兒子的孝順只剩下了虛有其表的「養」,甚至連這個都沒有,枉論「事親」的孝。這在今日的台灣,仍然是屬於比較不可想像,不能理解的現象。試問: 「社區情理」的觀念,是否應該延伸至歷史因素的考量?特別是中國儒家倫理的后文革斷裂的問題?亦即,一些在台灣仍然被保留下來的儒家倫理的家庭核心價值,在今日大陸農村已經遭到破壞與扭曲呢?

2. 「社區情理」的現實,是否亦應該考慮區域差異因素?楊教授的田野實證調查,主要是在沿海地區之浙江與河北,和中國內陸比較富庶的省分四川,看來不是「封閉性」區域,而中國更為貧窮的大西北,如甘肅,新疆,廣西等地,是否會產生不同的「社區情理」類型?抑或產生養老傾斜現象?

3. 楊教授舉了費孝通教授著名的論文觀念,說中國農村養老是「反饋模式」,負擔家計的一代,必須兼顧上一代與下一代的扶養,這和西方的一代傳一代有很大之不同。雖然楊教授也質疑這一模式在高度經濟發展的今日中國是否適用,但文中最終還是認為這「均衡」終究會產生。但根據台灣廣為流傳之「中國農村問題」一書指出,今日農村問題極為嚴重,其衝突與失衡指數很高,不知楊教授之大作的傑出地將屬於社工範疇的養老問題與社會結構相結合的思維,是否能夠更為清楚地釐清未來之發展與解決問題之道呢?

1 ...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