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六館街的輝煌時光:訪談翁東城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大稻埕耆老翁東城先生訪談(台北/羅斯福路五段,2010.10.22)

訪談照片說明,由右至左:石計生教授、翁東城先生(今壽90,生於大正十年,父親翁車先生,是清代大稻埕六館街英國洋行的總舖師)、徐培堯(翁東城之外孫,石計生教授指導之碩士研究生)、蔣粉女士(翁東城之妻,大稻埕日治時期松茂茶行掌上明珠,是台灣歌謠作詞家李臨秋公路局時期的同事,李臨秋曾介紹她去陳天來開設的第一劇場與茶行工作),黃皓瑜(台大音樂所研究生,研究助理)、何瑪丹(台大音樂所研究生,研究助理)和周汝育(國科會研究專任研究助理)

說起對於台灣歌謠的研究,從紀露霞一路走到現在的回到過去看時空裡的流行音樂與社會空間關連,發現大稻埕與艋舺是台灣正港藝術精神性的表現地域,並且是充滿異質,傳統,開放,與混種可能的表現。大稻埕區域,繁華雍容文化深厚的台灣人市街並非是一個抽象的存在,而是具體而微地,活生生地存於記憶裡,雖然物質空間中已經被摧毀,如清代被稱為六館街,日治時期被稱為港町,今天貴德街一帶的英國經營茶葉的洋行,與荷蘭,德國,美國等各國領事館聚集的區域,全數拆除改建,狹窄斑駁的小巷,今天已經完全無法得見其興盛繁榮的面貌。我在閱讀歷史文獻時,每讀於此,對於那從深廣良港處處的淡水河眺望洋行茶館林立的河岸美麗景觀,及其背後的階級與族群革命意義脈絡理解,均深深嚮往之。

而今日能夠訪談到明治時期就已經是大稻埕六館街英國洋行的總舖師翁車之子翁東城先生,談他父親與自己,是一個偶然。我指導的東吳大學碩士生徐培堯,一個從小受到良好音樂培養卻毅然轉研究台客音樂社會學的獨立思維學生。有天在我研究室看到一張1903年的台北市地圖,他端詳良久後跟我說,「老師,我家以前就住在太原路,我外公他爸爸就是六館街的外國領事館的廚師。」我聽了心中一振,覺得實在難得,竟然過去只能仰賴莊永明先生零星說明的幾乎是像神話般的六館街,今日竟然有一個大稻埕耆老可以親口告訴你一切,乃請學生思樺安排,約定這樣重要的深度訪談。

生於大正十年,西曆1920年,今高壽九十的翁東城先生記憶力驚人的好,他完全記得小時候與父親怎樣在六館街至河溝頭街之間的英國洋行,領事館出入,在大花園與洋樓遊玩的場景,以及船如何從深遒淡水河入港,英國人,廣東人,台灣人與日本人是如何在這充滿異國風味又十分本土的大稻埕,台北首善之地產生既合作又競爭的生意與文化關係。他的父親翁車,是台灣第一個作西餐的總舖師(如何學得這門廚藝,還需進一步訪談),受到德記,怡和等六個洋行和領事館的委託,作每日三餐的食物與有時宴會時的總舖工作。薪水好得不得了,一般工人一月工資為七塊半,翁車先生一月一家洋行給他三十五元,三家就超過一百元。而日本三井株式會社的出現,企圖進入茶行生意,彼時也無法撼動英國人的基業。翁東城先生也提到他去第一劇場,第三世界館,永樂座與淡水戲園(新舞台)看影片,聽歌的經驗,其中一個待考證問題,皓瑜與我都察覺了,是翁東城說新舞台看的是歌仔戲,沒有正音(京劇),就目前史料顯示,辜顯榮從日人手中買下新舞台後,是從上海,福州引進京劇班為主。一個可能是大稻埕既是台灣人市街,京劇的欣賞主要是在知識份子階層,一般人基本上聽不懂,所以新舞台為了吸引票房,會穿插上演歌仔戲等台語戲碼與音樂。翁東城也說到去太平町通,延平北路上的古倫美亞唱片行聽台灣流行歌的經驗,更說到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約是大正十五年間,1926年,他在永樂市場附近看過一個彈著日式三味線的台灣歌手,名字不記得,只記得有爆牙,在邊教人唱台語歌,邊賣歌本。我懷疑是陳君玉或者是誰。這事情是比戰後洪一峰,楊三郎,葉俊麟他們在圓環作同樣的事情早了三十年,十分有台灣流行音樂史的意義,必須進一步比對文獻與交叉訪談確認。瑪丹也希望未來能問翁先生關於聆聽流行小曲的經驗,我說好。

翁東城的妻子蔣粉女士,現年也八十多歲,令我十分驚喜地說出她是台灣歌謠作詞家李臨秋在公路局時期的同事,十分熟悉,辦公桌就在對面。出身也是大稻埕世家,為位於大光明戲院(日治時期第三世界館)的松茂茶行掌上明珠(下次深入訪談其父親與茶行事宜)。她說本來公路局有六個會社,她當時當到主任職,辦公室就在博愛路七重天菊元百貨上,因為結婚必須辭職,但又需離家近點的工作。李臨秋遂介紹她先去永樂町第一劇場擔任剪票員,因工作時間在晚上,不適合已婚婦女,又轉至大稻埕陳天來的錦記茶行擔任出納(需進一步問她與李臨秋關係,特別是台灣歌謠這塊)。他們倆夫妻還談了國民政府軍隊從火車站走出的敗軍之象,與後來二二八當時的實況。也說到戰後六0年代越南總理阮高祺來台北跟翁東城設於衡陽路的外幣匯兌處交易的事宜。因為已經讓翁先生連續講了三個小時,從早上十點半到下午一點,我覺得應該停止訪談,適可而止。遂帶領一起來訪談進行照相錄影錄音工作的學生皓瑜,瑪丹與汝育禮貌告辭,培堯送我們至捷運站。我說你外公喜歡攝影,剛才他說那時就照了很多相片,改天整理好,我們再來拜訪,一定也是對於台灣土地珍貴的記錄。

所謂的颱風的雨直直落下,吃飯喝咖啡時和皓瑜討論了舊約出埃及記裡的一些信仰問題,後來大家一起討論。瑪丹則問我,老師,你這研究訪談的熱情是不是你過去做學生運動的延續?我說,不是,我本來以為經歷杜鵑花城那段沒有明天的戒嚴時期運動後,實質上的熱情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會比那段時間更激烈熱情的生命投入了。但是,自從於地下電台聽到紀露霞老師的台灣歌謠青春嶺後,迄今五年,我知道,通過流行歌研究,對於土地的熱情,一點一滴地回來了,以更為成熟之姿,如同一種對於邏輯神,而非功能神的信仰。

DRA,關於愛與土地的熱情這一切,他需要的是被靠近,被喚醒。

(石計生田野後記,2010,10,23凌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