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如故:石計生教授拜訪日本京都大學社會系伊藤公雄(Kimio Ito)與松田素二(Matsuda Motoji)教授
2013 IGU Regional Conference Kyoto會後,2013年8月8日石計生教授拜訪日本京都大學社會系伊藤公雄(Kimio Ito)與松田素二(Matsuda Motoji)教授。
伊藤教授是研究日本流行音樂與電影的文化社會學專家,與我的目前研究範疇非常接近,他給了我相當多日本殖民地時期的戰後研究文獻,有利於我的臺灣歌謠–演歌關連的準全球化的實質傳播過程理解。從日本中心來看,臺灣歌只是1920-40年代間包括臺灣,韓國,滿州國等的殖民音樂的一種。但是,從臺灣來看,從日治到戰後初期,臺灣歌謠卻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吸納了日本,上海,美國,東南亞與其他來源成為一種新的音樂種類。
演歌混種為臺灣歌謠方面,其傳播,在此次2013 IGU Regional Conference Kyoto 裡我聽到另一學者富山大學的山根拓(Hiroshi YAMANE)教授的觀點,他的論文講了長崎港的興衰,後來的神戶港取代了長崎位置。我問了他問題,長崎的殖民地延伸,其過程為何?臺灣的地位與意義為何?他說:長崎當時跨界聯繫的港口,作為殖民領土的延伸包括了滿州國,上海與臺灣的基隆。其複雜的過程要看他的論文(後來有給我)。研究上,臺北,在1920-40年代,逐漸地和上海,滿州國,中國東北,韓國等都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其中的歷史目前漸漸被重視,從我研究的臺灣歌謠傳播角度來看,其準全球化(quasi-globalization)的混血過程,不但是歌曲的來源自世界各地,今天聽講獲得的靈光是:實質上,用台語唱出,歌曲之所以能夠混血全球,一定有實質的傳播途徑,如通過港口的船隻貨物或所搭載的人物傳播。山根拓教授從日本中心提出的港口殖民擴張論卻看不到各個殖民地的主體性發展,這點,正是我所研究的臺灣歌謠後的臺灣主體發展與日治時期的殖民交織與建構。
松田教授則是社會人間學,主要是在社會研究方法,特別是非洲衝突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他和伊藤教授年輕時和我一樣,都是學生運動領袖之一,關心弱勢與受迫害的階級,因此談來特別投機。剛好今天下午去京大拜訪時,是社會系的Open Campus Day,每年此時都開放給日本全國高中生到京都大學參觀,聽系上介紹該系。松田與伊藤教授特別邀請我上台跟學生講什麼是社會學?我當然說好。就講了自己的學社會學例子,說社會學是入世之學,必須關心人群,實際的日常生活,保持批判精神,開放的理論性思想的態度,改變社會走向更好,更理想的未來為職志。之後,松田教授說:學生反應很好,深受感染,第一次聽全程英文的演說,期待到京都大學社會系就讀。於是會後就與現場服務的日本籍與韓國籍研究生還有該系秘書松居和子(Kazuko Matsui)合照。松居女士非常親切,在我提前到該系時與我聊天甚久,提供相當多該系資料,使我在相當熱的京都行走感覺溫暖(2013.08.09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