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應邀至國防部演講

石計生教授2008年5月12日應國防部後備軍人司令部之邀,以「社會心理趨勢–包含青年問題」為主題,對全體士官兵演講。
國防部軍事新聞網亦刊出此一消息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rtype=2&nid=44354

◎演講綱要 2008.05.12

(1) 兩個趨勢理解:作為整體或斷裂/差異的台灣社會/心理

問題:在網路社會來臨後,經濟結構與文化心理意識間斷裂到底存在與否?

(一) 斷裂:

*李歐塔(F. Lyotard)認爲傳統社會(資本主義社會)VS.后現代社會(新資本主義社會)的斷裂存在。李歐塔的面對是文化的形式:網路/后現代新知識的來臨,不需要像是馬克思觀點從下層階級顛覆談起。
*科司特(E. Castells):心智本身可以成爲“生産力”
*布希亞(Baudrilliard)認爲用「形象創造/解釋形象」:熒幕的視覺所創造出來的世界:television event熒幕視覺事件/擬像(simulacres)。后現代社會不需要下層階級,文化創意產業就是李歐塔派的思考。Hyper reality超現實,意義的產生已經不再從傳統面對面溝通產生,而是從擬像活動中產生。如「波斯灣戰爭不曾發生」。所有的東西都是内爆,傳統社會的分類模式早已經消失了,已經都内爆(implosion)。
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二) 整體:

*哈維(David Harvey)認爲后現代是虛假命題,任何網路世界都是有上層階級/資本主義結構存在。一切都還是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結構。哈維的「時空壓縮」論點看清了時代轉換中的當代空間意涵,亦即,過去各種城市空間仍可以作為各種社會功能的附帶現象而出場,但是全球化的「後現代」世界,則「傾向於根據自己的對於各種功能的依賴而脫離都市空間,並把它看為是一個自主的形式系統。」
*當我們越抽出能力意欲抓住周圍的現實時,在壓力之下,卻越來越難以對各種事物做出準確的反應。但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哈維結論道「把後現代性理解為一種歷史—地理條件。在這批判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發動一場敘事反對形象、倫理學反對美學、規劃形成(becoming)而不是存在(become)的反攻,並在差異內部尋找一致」的新啟蒙規劃的可能。

(2) 個案探討與社會心理趨勢下的問題解釋

Case 1:色情強迫症、躁鬱症、中輟生
佛洛伊德(S. Freud) 精神分析/潛意識 冰山理論
自我分裂成三個:id, ego, superego

*Cases 2、憂鬱症、自殺、犯罪傾向
* 拉岡(Lacan):「鏡像階段」與圖式L之社會化語言作用
自我是他者映照的產物
小寫的我與大寫的我

*因為「自我」是分裂的,「鏡像階段」所顯示的自我(ego)因此是誤解的產物,並且主體的位置是自我異化的。
*在1956年之後,拉岡回到了孩童的歷史開始把「鏡像階段」視為存在一主體與鏡像間的緊張關係,產生了「分裂的自我」的可能。主體為了化解緊張,會認同鏡中之我,想像中的的出場時刻表面上充滿了歡樂,但和全能的母親的支配相比,孩童的遭受壓抑又削弱了歡樂的幻覺。「鏡像階段」所顯示的自我(ego)因此是誤解的產物,並且主體的位置是自我異化的。但「鏡像階段」並不因為人長大成人就消失掉了,反而經由語言的「象徵界」作用,進入了他者(Other)的能指的世界,進一步面對更為不穩定的主體建立辯證關係。
* 線由他者A以「實線」出發,但在碰見想像軸a—á時卻轉而為虛線,因為碰壁,所以他者A的向量就轉而順著想像軸往下移動,而被送回小寫字母的自我a。這個過程,就充分顯示了拉岡的主體是:經由他者而建立自我認同理論及其隱含的悲劇性。
*他者A根本上就是潛意識(unconsciousness)本身。
*是能夠展現某種主動性的自我(Es, Jei, I),是小寫自我a的符號化的代名詞;那虛線代表到達不了主體的S,他者A反而是順著想像軸的實線到達小寫自我a:這潛意識主體,經由他者的凝視,反映外界語言符號而形成的自戀與欲望的主體,如上所述,它佔據一個空洞的位置,是個被動的自我(moi, me)。
*主體無法將自己固定在S形式上理解,而是需要透過鏡子中的想像所得到的形象,所以S—A軸線碰壁後沿著想像軸a—á而進行自我的尋找。整體來看,S—A軸線顯示,人無論怎麼走都無法到達(建立)一個真正的主體S,「只能在想像的鏡像中把握事物並被封閉在鏡像內部。
*拉岡在圖式L中脫離了佛洛依德的原欲決定理論,而在考量社會化的語言力量後,強調主體之建立(拆解)是基於和他者的互動的不穩定過程而完成。

Cases 3、吸毒、網路援助交際、軍中管理
* 班德拉(Albert Bendura):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 人的社會心理行為表現並非只是個體內部趨力之作用,而是具備有學習能裡的人、環境和行為之間的交互決定(reciprocal determinism)的過程,三者都是作為相互關連的決定因素在起作用的。
* 這些相互依賴的因素所發揮的相互影響,依場合和行為的不同而有不同。有時,環境因素對行為具有強大的限制作用;另一些時候,人的因素則是環境事件發展的絕對調節者。
* 人既不受內部力量的驅使也不受環境刺激的支配。相反,是根據人和環境間的連續交叉互動來解釋心理功能的。其中,符號的,替代性的和自我調節的過程有重要的作用。
* 本理論賦予自我調節(self-regulatory)能力以突出的地位。通過安排環境誘因,創造認知支柱,設想自己行動之後果,人們就能對自己的行為施以某些控制措施。
* 自我調節的功能是由外部影響激發的,有時也能由外部影響維持著,但是,真正能影響與持久自我行為控制的,是自我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將採取什麼行動。

(3) 結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