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幽默歌王郭大誠

(訪談後記2015.10.18)訪談最接台灣地氣的台灣歌謠巨星郭大誠。1937年生於台北士林大廟旁,父親是國術師,從小耳濡目染學會唸歌、吹奏北管、嗩吶、筒簫等。十多歳隨父親搬到大稻埕重慶北路圓環附近,在家裡被華聲電台的王明山挖掘,去廣播歌仔戲班當樂手,並主持節目,同時清唱播歌;被延平北路上的派拉蒙麗歌唱片公司老闆看上,十九歲發行第一張唱片「流浪的魔術師」,一炮而紅。從此以後步上歌謠坦途。

郭老師多才多藝,身兼作詞(青蚵嫂、糊塗的總舖師、內山兄弟等經典名歌)、作曲、演奏(筒簫)、電台播音員(華聲電台)、台語片電影男主角(美人島之戀、銀色之夜)、和組織大誠歌唱班學生成為五虎、五龍、五燕合唱團赴泰國、新加坡和日本千葉縣的三日月大飯店演出等。他也曽為小西園布袋戲作詞出唱片。也曾開設文化書局。

郭大誠的流行歌保存了最接近民間文化、圓環文化的聲音。由下而上地不斷創作、紀錄著1950-60年代間台灣人民的真實聲音和生活。其作詞早期還參考日本歌曲,後來堅持創作和表現差異,其特殊的唸歌風格,是郭大誠天才的音樂心智和生活的體驗結合而產生,充滿活力和笑料。開創一個有别⋯⋯於日本歌謠或國語流行歌的市井歌曲,把台灣人市街大稻埕縮影在他的歌裡,成就非凡。

郭老師晝伏夜出,非常健談,我們紀錄了珍貴的一手資料。第一次訪談是晚上8點開始,和助理汝育、羽辰結束訪談時已經是10點半。大家都辛苦了,回到家都已經接近午夜。謝謝大家。

IMG_728512079625_1040886279279246_8219256587760263316_n

帶著江蕙的歌去旅行

11796337_998437740190767_2978327304830935417_n

 

帶著江蕙的歌去旅行

◎ 石計生

1.

那時知道要負笈隻身遠赴芝加哥去留學,在蒼茫白雪中渡過不知多少寒暑,心中不免忐忑;而做這個決定是因為在宜蘭草湖的玉尊宮抽了個天公籤,說去異鄉北地是「蘇武還鄉」。比起同儕,你確實出國讀書慢了許多,像一個流浪的人在知識與土地情感間徘徊許久。大學在杜鵑花城讀過森林、經濟系,碩士轉讀社會學。而一方面,你身為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國民革命軍之子,父親留給你的血脈裡和秋海棠的龍盤虎踞、大江南北有不可切割的情感; 另一方面,來自高雄橋頭鄉白樹村的母親從子宮傳遞給你的是操著閩南語的南國生命。校園民歌世代的你,卻從戒嚴到解嚴過程萌芽出無比的台灣意識。記得那時整理行囊,你被塞入一首江蕙「無言花」,帶著幾首歌的鄉愁就這樣去讀書、去旅行。「靜靜的無言花,離開之後才思念,不知何時天才會亮。」那年你抵達芝加哥是有史以來最酷熱的天候,《芝加哥論壇報》報載熱死了六百個老人,你揮汗如雨地忐忑安頓下來,看著明亮的落地窗,窗外楓樹飄移,風吹落青青葉片幾許,幾個金髮碧眼的老外走過,你就一個人站在偌大二樓磚房內,確定到了異邦。一種離鄉背井的困局讓人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你知道你飢渴需要的是音符、旋律和歌聲,你需要的是來自故 鄉的語言和感情。於是什麼都沒拆開,你迫不及待地組裝電腦,打開CD匣,聆聽「無言花」。反反覆覆就這樣你從南拉佛林街走到東哈里遜街來往數個寒暑,楓紅花開、翅果飛翔,乘著歌聲的翅膀你在靄靄白雪下旋轉、旋轉,遭遇生命中的第一場雪。說「你是否有聽見花聲若落土,破碎是誰的心肝。」心肝若要破碎就請心無旁騖忍耐狠讀書。那畢業前最後一個春天,你照慣例晨跑聽著隨身聽、聽著江蕙,經過那個在學校旁蹲了四年整理花園,從不跟你說話的義大利老婦人,忽然開口笑著對你說:「It seems gardening season is coming.」。你豁然開朗地重新感受了「無言花」,原來歸鄉的日子要到了。「蘇武牧羊」的日子要結束了。花落無言埋葬了它總要獲得新生,似乎種花的季節已經來臨。你的島嶼正在呼喚你,而那些過往的心痛,如你所住的愛絮蘭街角希臘東正教教堂,燈火通明,雨雪其霏。暗夜行路的昏鴉,迴旋、迴旋爾後低頭,願塵歸塵,土歸土,你生命中的第一場雪。

2.

這樣喜歡聽江蕙的歌,是必須接上台灣地氣才能成為真實的感受,是一個人站在曠野裡靜靜以心聆聽得到的感動。她的歌裡的鄉愁,彷彿由鄰家女孩輕輕柔柔只對你一個人唱出,和你的個人生命成長同步的變化,當一切關於集體的、推翻體制的奮鬥都沈澱之後。和每一個五年級生的臺灣人一樣,你在戒嚴的八0年代都在說臺語罰五元、歌頌黨國意識的國語歌曲裡渡過; 但是,因為你在杜鵑花城裡,參與現代詩社、大學新聞社和學生運動,而產生了變化。在活動中心238室,常常幾個號稱左派、帶著虛無主義的年青人相聚聽起了音樂:秘密流傳的是抗戰時期的「黃河大合唱」、「梁山泊與祝英台」協奏曲,為那未曾謀面的祖國流淚不已; 有時也聽聽李雙澤的「少年中國」、「美麗島」,校園民歌澎湃流傳的源頭; 或者聽帶著搖滾、饒舌風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從國語走到台語,從帶著一種虛幻的文化中國懷想到正視一個沒有自由的台灣是怎麼回事,於是決心走上街頭去抵抗。在那個戒嚴前後的時代是「多音」的,認同也是「多元」的。一個像你這樣台灣南部北上讀書的人,呆呆地遇見這樣的「大時代」也算是命運使然。那原本被父親、被黨國意識包紮的密不通風的國語中心主義的歌,終於瓦解。一次在法學院杭州南路的「龍門」餃子店喝酒,一個苦悶的同學忽然唱起「酒後的心聲」。這是你第一次聽見江蕙的歌,「最好醉死不用活,只有燒酒理解我,我沒醉,我沒醉。」醉是你手中永不離棄的酒神戴奧里索斯。九0年代初的臺北城流行著卡拉OK店到處是江蕙這首熱門點播歌。我們這些虛無主義的左派青年,就這樣慢慢融化在時間之流的音符裡。帶著這歌的鄉愁去當兵、去失戀、去留學、去工作、 去下半輩子裡旅行。

3.

而關於江蕙這個你的「同代人」,除了歌聲和你幾乎沒有交集的當代台灣代表性的歌手,你對於她的價值的認識並非通過她本身,而是通過紀露霞。紀露霞,一個你從芝加哥留學歸國後,在外雙谿畔大學任教時因研究而發掘的五0年代台灣歌謠「寶島歌后」。從大學到芝加哥,江蕙的歌是虛無青年到漂泊異鄉的鄉愁聲響,是生命旅途裡的神清智明的依靠。但是,單靠感性的感覺判斷不足以成就一個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時代意義,還要理性的學術分析。紀露霞和江蕙,自己都不知道。但江蕙至少通過她的母親知道紀露霞的價值。二0一二年,你幫紀露霞在臺北中山堂辦了她演唱生命史裡第一場演唱會時,江蕙一早就送了花籃,並且透過臉書說,「獻給我母親眼裡最偉大的寶島歌后紀露霞。」而遇見紀露霞是在0六年的一個酷熱的午後,你在原本美滿的庭院黃蟬老枝花下,隔著遮陽板搬出一台老式收音機,暴雨中轉到地下電台FM96.3,傳來沒有廣告不間斷的歌聲,都是台南亞洲唱片行原音重灌的、台語的美妙流行歌曲。後來才知道,其中你最喜歡的一首歌,就是紀露霞唱的思念故鄉母親的都市流行曲「黃昏嶺」。這個如同你在杭州南路「龍門」餃子店偶然聽見江蕙的「酒後的心聲」一樣,是一種命中注定的天啟。紀露霞與江蕙,對你而言,有如凍土中的琥珀,被從你母親子宮傳遞給你的台灣意識所喚醒。發掘紀露霞你花了十年的時間,讓她的名字從五0、六0年代像隻鳳凰昇起,讓一段被黨國意識刻意掩蓋,選擇性遺忘的台灣歌謠作為時代盛行曲的光陰重新被彩裝記憶。紀露霞因此被連接上七0、八0年代的鳳飛飛到今天的江蕙,這是被邊緣化、地下化與夜市化的台語歌謠一脈相傳的救贖。你這時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又隻身到了學術研究的無人之境,望著窗外台灣五葉楓和九重葛,和江蕙的「落雨聲」,就這樣伴著你不知道如何向阿母說明的思念。「故鄉的山永遠這在那裡,我的心情只能說給那山聽。世間有給阿母疼惜的孩子最好命,」你這老么。你現在也只能看著不斷出入加護病房的母親,南北奔波,守候。守候著「落雨聲」裡屬於家庭的價值,那不變操勞辛勤的愛與如細長無紋河流的生命。即使如此,到目前為止,每次的歸鄉都是一趟幸福的旅行。聽著紀露霞「黃昏嶺」、江蕙「落雨聲」就足以讓你有勇氣跨越濁水溪、嘉南平原到高雄,即使病榻握著阿母的手,看著母親病榻上還放著幫她與紀露霞的合照,阿母有時開心聽著她喜歡的這兩首歌,有一點力氣時的眼神交會,就是永恆。你知道,阿母有一天會安靜帶著這些台灣歌謠的歌聲,安心去另一個宇宙旅行。

4.

這時傳遍全台灣的一個流行歌壇最大的消息,就是江蕙即將因暈眩症在今年封嗓退出歌壇。可以想見,她的所有演唱會門票都被秒殺,還引發南北各地因為搶不到票險引發暴動。你帶著錯綜複雜的心情讀著這則新聞。盛暑的七月中,你正忙著策劃與參與一個破天荒的流行音樂學術事件:將在日本名古屋大學舉辦「台灣流行歌謠—與日本、中國的文化交錯」,以紀露霞為貴賓和討論中心,是台灣流行歌在東亞的第一次國際學術高度的研討會。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你心裡哼著是江蕙的「藝界人生」:「舞台上燈光閃閃爍爍,有些人欣賞我的歌藝,下台後只是平凡的女性。舞台上粲然笑容,舞台下寂寞心情。不願別人看見我辛酸的滋味。」紀露霞與江蕙,台灣歌謠的兩大歌后,都經歷過「藝界人生」裡的浮沈。一九六0年,紀露霞在她演唱生命史的最顛峰時期急流勇退,嫁給外省空軍飛官退出歌壇,到嘉義過著相夫教子的日子,當時紀露霞也不過二十四歲。而獲獎無數我們這個時代的歌聲代表江蕙,也誕生於南國的嘉義,從小為家計在臺北北投唱那卡西到獲得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迄今,也唱了超過幾十個年頭。江蕙退下來時,卻是孓然一身,可謂一生的最精彩的時期都獻給了台語歌。你作為一個歌迷,從情感面和所有臺灣人一樣,都捨不得這樣渾然天成的嗓音從此消失;但作為一個學者,你知道,當這次名古屋的台灣流行歌謠會議之後,理性分析江蕙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作為一種感覺結構的時機已經來臨。你知道,不是解嚴、不是學生運動、不是全球化、也不是經濟復甦讓我們恢復了自信;而是某些更為無形的東西,在我們生命史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譬如一首歌。如你因為江蕙的告別歌壇而觸動的這些回憶,這些在你生命的吉光片羽所閃爍的聆聽經驗,以及裡面許多屬於個人靈光般的對話,與歌聲裡的形象產生了共鳴。我們終有一天會瞭解:就像紀露霞一樣,江蕙的站在舞台,不只是一個台前光彩、台後平凡的女性。站在舞台她的嗓子一開,歌聲就象徵了一個時代,台灣曾經走過的,和我們每一個當代人共鳴的記憶,我們也將帶著江蕙的歌聲,「天亮的之後我就離開,」一起「遠走高飛」,一起去旅行。

(2015.7.12)

石計生教授完成東吳大學社會系系主任交接

IMG_5798交接A石計生教授完成東吳大學社會系系主任交接:今天從人社院謝政諭院長手中,接過前任吳明燁主任印信深覺任重道遠。東吳社會系是有四十二年傳統的台灣知名系所,從交接儀式的五本財產清冊到數本檔案資料就知道管理嚴密,井然有序。我在致詞時感謝吳明燁主任三年來的辛勞與貢獻,她以大公無私和穩重進步的精神與施政樹立了特色,是我未來學習的優質典範。其次,我感謝在場的前院長黃兆強教授, 本系德高望重的前院長蔡明哲,過去對我的提攜與照顧,是看著我過去十五年在東吳學術與人格成長的前輩,也感謝蔡錦昌與吳明燁教授們對我的指正與同儕情誼;並且邀請本系新生代周怡君副教授與何撒娜助理教授一起為本系光明前景服務。八月一日正式上任後,未來我將承襲創立本系的楊懋春教授手題之瞭解社會,服務社會的精神,與吳明燁前主任的典範,薪火相傳。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面對社會,批判社會,為本系全體師生服務,放眼東亞與全球,開創新局,本系未來另一個四十年榮景做準備。(2015.7.22)

寶島歌后紀露霞, 石計生教授至日本名古屋參與台灣歌謠國際學術研究盛會

11350811_989940384373836_1123182533458232970_n

 

★ 此次2015年夏天在日本愛知藝術文化中心舉辦的「台灣歌謠與昭和流行歌的蜜月時代─環繞周藍萍與紀露霞」(7月17日), 和名古屋大學舉辦的「台灣流行歌謠─與日本、中國的文化交錯」國際學術研討會(7月18日),是代表台灣歌謠高度的寶島歌后紀露霞第一次在日本公開演唱和台日學者齊聚座談,會中將播放由民視台灣演義節目製作的「寶島歌后紀露霞」紀錄片日文版,與台灣流行歌在東亞的第一次國際學術高度的討論,實為台灣流行樂壇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盛事,深具歷史意義。

這裡,我認為,台灣流行歌謠所意指的是二戰後至1980年代間,流行於台灣且使用台語(閩南語)、和國語(北京語)等語言唱出的歌曲,這些語種歌曲同時也混唱著來自日本、中國和美國的歌曲,展現一種消長、交織與不斷相互翻唱的關係。空間上就涉及這些國家在資本主義化進程的文化流傳與交錯,是為東亞「愛唱歌時代」的產物。

就時代盛行曲的1950-60年代,台語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本次大會的焦點紀露霞。而北京語歌的代表,就是紀露霞首唱的「綠島小夜曲」,由周藍萍先生所作曲。此次會議環繞周藍萍與紀露霞的音樂,將與來自日本與美國⋯⋯的眾多學者的研究進行對話,將綻放出精彩的跨文化光芒。

身為臺灣人,我們非常驕傲地通過寶島歌后紀露霞女士的日本行,展現台灣學界對於戰後台灣流行歌謠的研究成果,並且建立起和昭和歌謠間的關連與深化研究,進一步強化台日之間的學術交流與民間友誼。讓我們一起邁向另一個東亞的愛唱歌時代! (石計生教授文)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上映、ミニコンサート&座談会
「台湾歌謡と昭和ポップスの蜜月時代-周藍萍・紀露霞をめぐって」
日時:2015年7月17日(金)18:00~21:00
場所:愛知芸術文化センター12階アートスペースA(名古屋市中区)

★シンポジウム「台湾流行歌謡-日本・中国との文化的交錯」
日時:2015年7月18日(土)10:00~18:00
場所:文系総合館7階カンファレンスホール

愛知県で台湾歌謡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上映と国際シンポジウム(7/17・18)

文化部(文化省)の「台湾文化光点計画」の一環として、7月17日に愛知芸術文化センター・アートスペースで「台湾歌謡と昭和ポップスの蜜月時代」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上映、ミニコンサート&座談会が開催されます。また、7月18日に名古屋大学・カンファレンスホールで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台湾流行歌謡―日本・中国との文化的交錯」が開催されます。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上映、ミニコンサート&座談会
「台湾歌謡と昭和ポップスの蜜月時代」―周藍萍・紀露霞をめぐって
日時:2015年7月17日(金)18:00~21:00 (入場無料)
会場:愛知芸術文化センター12FアートスペースA
(愛知県名古屋市東区東桜1-13-2)
18:10~19:00【講演】沈冬[台湾大学教授]…周藍萍と戦後台湾の流行歌謡
19:00~20:00【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上映】『戦後台湾における台湾語歌姫―紀露霞』および紀露霞のミニコンサート
20:00~21:00【座談会】台湾歌謡と昭和ポップスの蜜月時代
司会:星野幸代[名古屋大学教授]、黄英哲[愛知大学教授]
発言者:石計生、沈冬、陳培豊、輪島裕介、西村正男、李登恵、紀露霞

●国際シンポジウム
「台湾流行歌謡」―日本・中国との文化的交錯
日時:2015年7月18日10:00~18:00 (入場無料)
会場:名古屋大学文系総合館7Fカンファレンスホール
(名古屋市千種区不老町 東山キャンパス)
主な発表内容
石計生[東呉大学教授]…戦後台湾歌謡の先駆者・許石の研究
沈冬[台湾大学教授]…周藍萍音楽作品におけるディアスポラ心理
陳培豊[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員]…こぶしで歌う台湾の国民歌手―鳳飛飛
謝政諭[東呉大学教授]…鄧雨賢の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歌謡とその変奏

主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愛知大学国際問題研究所、愛知大学現代中国学会、東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後援:台湾・文化部、台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台湾文化センター
お問い合わせ: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 星野幸代hoshino@lang.nagoya-u.ac.jp
愛知大学国際問題研究所 kokken@ml.aichi-u.ac.jp

1 ... 7 8 9 10 11 ...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