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歌迷包圍簽名的紀露霞


用戶插入圖片

被歌迷包圍簽名的紀露霞(台南/南台科技大學,2010.12.04)

這張照片的刺點是左邊算過來第二位歌迷身上那件衣服寫的句子:Do You Know Love。寶島歌后紀露霞的歌聲讓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愛。照片是我帶紀老師到台南參加一個跨文化學術會議所攝,時間是我放送完向寶島歌后紀露霞致敬的黑膠唱片後。這些中南部的紀老師粉絲,就拿起大會所發的袋子,請她簽名。許多人拿起相機快樂拍攝。我在旁邊靜靜地看著這一幕,心裡很替老師高興,也覺得這幾年默默書寫紀老師總算有一些成果。歌迷激動地說著如何為老師的歌聲著迷,撫慰多少台灣人的成長創傷和情感。照片裡老師笑得開心,燦爛,我的心也跟著台灣歌謠朝向21世紀的曙光溫暖起來(石計生後記,2010.12.04)。

訪談熱情耿直台南曲盤收藏家:台灣迷黃士豪



用戶插入圖片

與台灣迷黃士豪(台南/永康,2010.12.03)

2010年12月3日,到台南永康專程訪談著名台灣曲盤收藏家,外號台灣迷的黃士豪先生,一是老友台灣最佳黑膠修復專家潘博士(啟明)的介紹與推薦,二是起因於紀露霞老師的一張罕見黑膠唱片輪灌歌。台灣迷他有收到,就問我有沒見過這張唱片,我說沒有,於是就與學生們思樺與汝育一起到台南看看,也瞭解一下他的日治時期曲盤收藏。做社會學質化訪談的基本現象學原則,就是bracketing,放入括弧,存而不論。來永康前雖有人告訴我台灣迷如何如何,我一概不信。一定是要面對面,相處才知道是怎樣。台灣迷年紀比我年輕,但對於日治時期曲盤的狂熱,收藏與知識深度,都讓我吃驚。這證明台灣這塊土地確實臥虎藏龍,學者的研究,更要謙虛。台灣迷喜歡低調,卻熱情分享,但不願意過於公眾化其收藏,有其現實的因素,研究者當然予以尊重。那天我們跟他約三點,一直聽歌聽到六點多快七點。欲罷不能。其中有許多經典難得曲盤,如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1920年代創作的第一首時代曲(modern song)毛毛雨的台語版:青春怨(1933年出品)。1932年被稱為第一首台語流行歌的「桃花泣血記」(事實上之前還有「烏貓進行曲」)。數首陳君玉作詞的流行小曲:啊小妹,隔壁兄與簷前雨(這首歌紀露霞戰後曾唱過,終於在台灣迷這裡看到了歌詞)。文學家黃得時作詞的美麗島。勝利唱片文藝部張福興演唱的清閒快樂。提拔紀露霞的中國廣播公司樂團指揮陳清銀作曲的戀愛路,都是日治時期動聽流行歌。這些難得一見的78轉蟲膠唱片,只是台灣迷的一小部分收藏。我們在他小小閣樓書房裡,聽得如癡如醉。他說還有上千張上海老歌,我看看時間,再看看助理們的表情,只好說之後再來拜訪。台灣迷整個過程泡好茶與點心,熱情招待,會後還開車帶我們去他組織的「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會員李治潔的懷舊餐廳吃飯。讓我們見識到台南人的熱情好客。而台灣迷的耿直來自於他的收藏個性,只和他聊得來的人深入交談和分享。我想從藝術角度來說這沒什麼不好,反而是真正音樂愛好者的表現。而這一天,做為台灣歌謠研究的學者,很謙虛地被教育了一課,滿載而歸。而且,有一種共同對台灣土地的愛的友誼在我們之間流傳(2010.12.05石計生後記)。

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
http://tw.myblog.yahoo.com/cfz9155cfz0678sv-cfz9155cfz0678sv 

寶島歌后紀露霞蒞臨台南參與跨文化研究會議、石計生發表紀露霞與洪一峰比較學術論文


寶島歌后紀露霞蒞臨台南參與跨文化學術會議並於2010.12.04pm3-4的流行音樂工作坊:石計生教授進行的紀露霞1960黑膠時代音樂的播放與欣賞中獻唱。

石計生教授國科會研究部分成果學術論文發表:
時間:2010.12.04am11-12,地點:南台科技大學,詳細請參大會議程。2010年跨文化研究學術會議


寶島歌聲:黑膠時代紀露霞、洪一峰的音樂交會與發展


                                                         ◎ 石計生、邱婉婷、朱思樺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聲音的顆粒」此一概念,重新回到「人」在聲音產生中是為重要主體,探究台灣歌謠在多重文本交叉之下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以洪一峰、紀露霞兩位代表台灣歌謠的歌唱家為個案,從時間、空間兩個向度探討兩人的生平交會,發現黑膠唱片時代以及「台北流行音樂三市街」所展現的音樂空間,對於兩人在音樂生涯的養成與音樂生活的參與,都具有重要影響。並藉由兩人同樣的音樂生涯際遇:如廣播電台演唱、歌廳演唱、及先後參與台語片幕後配唱等,來檢視台灣歌謠發展史的縮影。同時,更從音樂文本交叉比對兩人演唱曲目之類別、訪談資料、與相關報導中發現,即使同樣身處台灣歌謠盛行之1950-1960年代,也會因演唱者個人音樂品味以及演唱音色之特質而在音樂表現上有不同的風貌。在視角聚焦於「個人」曲目釐清的同時,本文還透過在台北的「流行音樂三市街」的宏觀角度,認為其環境的多元可以作為「混血歌曲」產生的滋養條件,也是「台灣音樂家創作」歌謠的條件之一。本研究更發現,其活潑多元的音樂空間,可能是造成1960年代「國、台語」曲目之間流通的因素之一,由此更得知台灣歌謠的強大吸收能力以及活動力。因此,台灣歌謠被視為1950-1960年代的「時代盛行曲」是可能的:「混血」、「多元」以及音樂人(包含編曲家、演唱者、創作者)的「主體性」之展現。


 


關鍵詞:台灣歌謠、主體性、紀露霞、洪一峰、聲音的顆粒


 



1 2 3 4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