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磁場:上海流行音樂研究訪談(2010.12.18-21)

用戶插入圖片

與朱恆夫(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用戶插入圖片

與馬軍(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用戶插入圖片

與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



彷彿有一種特別的磁場導引,讓偶遇成為豐富。這次來到上海大學進行專題演講與進行國科會上海-音樂台北的資料收集與訪談,其實事前安排有一點困難, 主要是一些著名的上海老歌與媒介迴路的專家聯絡上充滿不確定性,一直到出發前都無法確定。長年來我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的講學與交流,為數不少的學生都成了我的遠距離門生:如張思,徐辰,倪偉峰,李勝與韋謝等。這次訪談他們都出力幫了忙,但總無法完全確定。台灣學助理生們,如朱思樺,邱婉婷,紀建良等也出力幫了很多忙。有確定能訪談的是研究京劇與上海流行的上海大學中文系的朱恆夫教授,與東吳呂鈺秀教授介紹的上海租界時期工部局的流行樂手鄭德仁先生。17日到了上海大學校內賓館樂乎新樓住房時,卻發現有另一上大歷史系和上海檔案局共同舉辦的大型會議:歷史記憶與近代城市社會生活學術研討會。細觀之下喜出望外,有幾個section都是與1930年代上海老歌相關,特別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勇(研究歌曲本身與歌手和唱片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馬軍研究員(研究歌廳),謝瑾(研究廣播電台)等。乃於翌日下午全程參與了其發表,並進行多項提問,討論與訪談交流,請三位針對其文章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以及回答我的問題。獲益甚多。並且,獲得馬軍惠贈新書,謝瑾也非常客氣幫忙影印其研究的舊中國上海廣播的資料。這對於我理解30年代上海媒介迴路裡的歌手,歌曲,唱片行,廣播電台與歌舞廳的內容,以及如何傳播至日據時期的台北大稻埕,西門町與艋舺意義探究甚有幫助。

而17日下午進行的朱恆夫教授訪談,也深刻地將上海京劇的兩大流派:南下派(由北京南下上海的講究唱工與細緻身段)與海派(上海本身融合電影心理戲手法的情節取向的表現方式)說得極為清楚。他並建議要理解上海在台灣在日據時期的京劇傳播,需從幾大名角,如梅蘭芳等的生命史進行探究,這都是很好的建議,朱教授也惠贈了他的書籍。而可惜的是鄭德仁先生,本來聯絡好在21日早上進行訪談,卻因為他臨時有音樂演奏演出而無法進行,我在大陸的臨時手機號忘了跟他說,乃失之交臂,只好等待未來機緣。另外一個意外收穫是,在歷史記憶的會場上,因著謝瑾的導師上海大學歷史系張元隆教授的介紹,認識了上海檔案館的邢建榕教授,乃約了在20下午至仙霞路檔案館附近的上島咖啡晤談。邢先生極為客氣,將上海檔案館的總目錄與幾本新出的書均轉贈給我作研究,十分感動。

在21日下午又到上海復旦大學拜訪歷史地理所的周振鶴教授及其高徒張曉虹教授。名滿歷史地理界的周振鶴教授言談之中,透露出台語腔,一問之下才知是福建廈門人,讓我們師生很驚喜,就與張曉虹教授一起合照留影。張曉虹教授亦對SocGIS很有興趣,我乃允諾下次至上海定當給一場專題演講。對於在五日之內能有這樣高能量的資料收集與訪談可能,其機緣來自於我一顆對於台灣歌謠研究的誠摯追尋之心:不只是為了個人研究興趣,更重要的是對於60年代台灣歌謠的音樂混血來源之一,文化中國的關連的理解與釐清,找尋我們前賢的音樂台北的上海腳步痕跡(石計生2010.12.22後記)。

罕見紀露霞演唱歌曲「輪灌歌」:著名78轉黑膠收藏家黃士豪(台灣迷)先生分享

用戶插入圖片
 (第一面輪灌歌)

(第二面輪灌歌)

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的「輪灌歌」李臨秋作詞,吳非宋旁白,台灣省輪灌推進委員會監製。出品時間據紀老師感覺,應是她出道後不久的1957年。經由台北黑膠收藏修復家潘博士(潘啟明)先生介紹,本數位化檔案是由台南黃士豪(台灣迷)先生所提供,他同時也是台灣重要的日治時期78轉歌謠的黑膠收藏家。輪灌歌裡的曲其實是1939年最紅的男女歌手王福和秀鑾演唱的「青春嶺」,當時作詞是陳達儒,作曲是蘇桐,由勝利曲盤公司出版(詳參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 部落格文章)。這類台灣流行歌的價值在於,它是台灣人自己作詞作曲的創作曲,從日治到戰後持續傳唱,參與者均是當時一時之選的明星,用台語唱出的動人音樂。雖然紀露霞的演唱,可能是當時國民政府為推動耕者有其田而改寫的歌詞,但曲調一樣輕快,相當悅耳。今天趁和完成論文的紀露霞學研究的碩士許怡雯和商慧珍,一起面見紀露霞老師時轉交給她,紀老師非常高興,說了很多當時的事情。我將於12月初帶紀老師南下與台灣迷相見歡。(石計生記,2010.11.06)。




 

石計生教授數位典藏寶島歌王洪一峰

石計生教授數位典藏寶島歌王洪一峰

由石計生教授所召集的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之「人文社會研究室暨地理資訊系統(GIS)中心」,以【「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為主題,向國科會99年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提出研究申請榮獲通過。

本國家型研究案是由東吳GIS中心的社會系石計生教授主持,音樂系呂鈺秀教授共同主持,歷史系李聖光教授,與中文系羅麗容,鍾正道和陳慷玲等教授協同主持,旨在針對寶島歌王洪一峰所留下的台灣珍貴流行音樂資產進行全面性的數位典藏,將為台灣文化的學術保存盡力。

執行起迄:
20100801~20110731
計畫編號:NSC 99-2631-H-031-002

紀露霞的學術書寫

用戶插入圖片

從左至右:黃聰俊,高榮禧,紀露霞,石計生與許怡雯(台北/西門町美觀園餐廳,2010.06.29)

這天,我所指導的繪畫與流行歌研究的碩士生黃聰俊與許怡雯通過了口試畢業了。聰俊寫的是台灣畫家邱亞才(可惜他身體欠佳,不然一定請他一起來),怡雯寫的是寶島歌后紀露霞,這應該是台灣學術界第一本紀露霞研究碩士論文。紀老師也相當高興地出席這場以她為中心的聚餐。母親與自己均是歌迷的口試委員高榮禧教授第一次面見心中巨星紀露霞,顯得內斂卻掩不住喜悅。我則深深感覺,這麼多年來,執行國科會紀露霞為起點的關於台灣流行歌的研究,並不容易,今天能夠有學生完成論文,應該對於台灣文化的流行音樂與社會學術研究有所積累與貢獻。這是個開始,我對紀老師說,會有更多年輕人通過對於台灣歌謠研究喚醒一塊被遺忘卻是時代盛行曲的社會記憶。留下這張照片是個歷史。特別是在紀老師1955-60年全盛時期的當時著名的日本料理店美觀園,她破紀錄地一天錄製21首歌後請整個樂隊吃飯的地方,彌足珍貴(石計生後記,2010.06.29 )。

石計生教授指導研究論文

許怡雯  從寶島歌后到音樂藝術家–紀露霞演唱生命史之社會學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所   民國99年6月
黃聰俊  限制或自由?從藝術社會學看台灣當代畫家與藝術市場的關係,以邱亞才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所   民國99年6月

石計生教授擔任口試委員論文(呂鈺秀教授論文指導)

商慧珍  紀露霞的流行音樂世界–其音樂音響的演變     東吳大學音樂所   民國99年6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