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2年期「歌仔本」裡的地下迴路之個人研究案申請獲得通過(2013-2015)


石計生教授2年期「歌仔本」裡的地下迴路之個人研究案申請獲得通過(2013-2015)

在與助理朱思樺與周汝育一起完成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夜訪與出巡的田野記錄後,接獲國科會通知,石計生教授的以【「歌仔本」裡的地下迴路:台灣歌謠粉絲行動管道與社會連結之探究】為題的2年期個人研究案申請獲得通過!全程執行期限為2013/08/01 ~ 2015/07/31 ,計畫編號:NSC 102-2410-H-031 -029 -MY2 。我衷心感謝兩位助理在研究案申請過程的協助與辛勞,這個案子,我們會大量跑中南部進行更深入訪談。未來我將一如既往,本於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要求,全心投入對於台灣歌謠的歷史性深入研究與我的地下迴路理論性概念的驗證與考掘。

用戶插入圖片

保安宮前(在霞海城隍爺出巡隊伍經過後,師生三人大汗淋漓在保生大帝前合照,為此次田野劃下圓滿休止符,期待明年再來。2013.06.22 農曆五月十五日)


中文摘要:

      接續過去多年台灣歌謠的研究,通過文本分析、質化訪談和地理資訊系統製圖,本研究申請案聚焦於探討「歌仔本」作為歌星與粉絲的共同空間之議題。本研究的粉絲行動所研究的不是行動中的狂熱狀態,而是探索刺激粉絲採取行動的管道為何?通過「歌仔本」前期分析發現,台灣歌謠「二王一后」洪一峰、文夏和紀露霞的崛起,均與正聲、中廣與民本等各類廣播電台的廣播其歌曲有關。三人也在台語片電影盛行的年代,成為電影明星。而「歌仔本」與書局,有著不同類型的「靠行」關係。「歌仔本」也是粉絲從書面對偶像的抽象崇拜,進一步走向音樂教室,直接和偶像面對面接觸的管道,如洪一峰和紀露霞的粉絲就是從音樂教室得以直接互動;文夏雖沒有音樂教室,卻通過結合台語片電影的「隨片登台」演唱台灣歌謠巡迴全台,在戲院、歌舞廳與粉絲也產生面對面接⋯⋯
觸。因此,包括「歌仔本」、廣播電台、書局、音樂教室、戲院、歌舞廳等讓台灣歌謠粉絲行動的管道,就形成錯綜複雜、異質社會連結的網絡。這個網絡是如何在全台灣層面上形成與運作的呢?

       筆者先提出理論性概念「地下迴路」假設,認為在戰後初期國民政府文化政策下,「地上」指是鮮少進行台語片電影「隨片登台」的台北,地下是流行「隨片登台」台北以外的全省。在電視時代來臨前,這種空間的差異與不平等,通過書店發行的「歌仔本」和廣播明星聽覺上的強力放送,具備跨越地上與地下的空間滲透性迴路,是刺激粉絲採取行動親近台灣歌謠歌星的重要管道。通過此研究案,將針對「地下迴路」論點進行更多資料收集,分析與驗證。

關鍵字:歌仔本、二王一后、台灣歌謠、粉絲、地下迴路。


石計生教授2013年1月5日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學術發表:「大雜燴混血歌」時代

石計生教授2013年1月5日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學術發表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http://www.csat.org.tw/conference/SummitAgenda.asp?C_ID=43 pm1:30-3:30 正204教室。

「大雜燴混血歌」時代:戰後初期台灣歌謠「地下迴路」流傳的解殖民意涵

The Medley Mix-blood Songs’ Era: a De-colonial Exploration of Taiwanese Ballad’s ‘Underground Circuit’

石計生 教授
Professor C.S. Stone SHIH

摘要

本文研究方法上進行深度訪談歌手、電台播音員和唱片工業等相關人員,與通過大量田野音樂採集,考察臺灣歌謠整體戰後跨界流傳樣態。經研究新發現,除了已知的日歌台唱、中歌台唱和美歌台唱等,還包括台灣本土其他語種如客家語、原住民語等在曲目上的重疊,交織混種流竄; 並擴及本島與台灣之外的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與美國等形成流傳迴路,這「準全球化」狀態下的取材多樣化、考量市場傾向,是針對政治權力治理迂迴應對的隱蔽知識實踐,形成「去母國」「地下化」的「大雜燴混血歌」(the medley mix-blood songs)。本研究通過理論層次上的對德勒茲(G. Deleuze)根莖論反省和所得研究結果映對,乃置疑前人觀點提出:戰後應有脫離文學剩餘觀的臺灣歌謠獨立體、存在「去母國」的「地下迴路」式異質混種歌謠流傳,和市場作用下的去中心歌謠文本的「解殖民」現象,據此,重新詮釋戰後初期臺灣歌謠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意涵。

關鍵字:台灣歌謠、大雜燴混血歌、地下迴路、德勒茲、解殖民

Key Words: Taiwanese ballad, the Medley Mix-blood Songs, underground circuit, Gilles Deleuze, de-colonialism

西門町異人館相見:與台灣映畫研究專家川瀨健一和林福地導演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川瀨健一,林福地與石計生(2012.11.19西門町異人館咖啡)

用戶插入圖片
西門町異人館相見:與台灣映畫研究專家川瀨健一和林福地導演

接到周藍萍女兒揚明來電,說林福地導演又再找我。趕忙回電,原來昨天聊到的他的日本好友,研究日治時期在台灣的日本電影專家川瀨健一(Kawase Kenichi)從奈良來台,時間有限,機會難得。我早就聞名川瀨先生,就立刻趕往西門町異人館咖啡廳見面,訪談。立刻遞上名片加上手機號碼,以免林導有事又麻煩揚明,真的不好意思。相談甚歡,也獲得更多的林福地導演的訊息,糾正不少昨天的問題。川瀨先生三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台灣電影,累積非常豐厚的訪談與資料,他說日治時期台灣上映的日本電影有一萬三千多部,著實驚人,已經完成著書。林導把我當成自己人,立刻介紹川瀨先生給我,他們對我目前思考的台灣歌謠地下迴路論點,甚有助益。

林導終於記起影響他日後導演文學性風格的中學老師名字,是來自哈爾濱的王濟平老師。而在台北線貢寮附近的雙頂溪戲院擔任經理後,又至台北公論報當過編輯,也同時靠寫劇本賺錢。1961年「李世民遊地府」一片就是當時所寫的劇本,被東興影業公司看上,再邀邵羅輝導演。而1958年的「望你早歸」,林福地確定是南洋影業投資,不是電影欣賞雙月刊(1991年9月,台語片特輯)所說的必達影業。「望你早歸導演涂良材是我的嘉義朴子國小的學長,他和南洋影業老闆林章的兒子是台大外文系同學,這事情我記得很清楚,不會錯的!」林導說,
「那時我當化妝師,還去白克導演的台南霧夜大血案片中擔任燈光師,女主角是白蘭」。這都是林福地擔任正是導演前的黑手工作,試煉。在1962-65年間,林福地說他幾乎每個月拍2~3部台語片電影,這樣說來,拍了五六十部電影跑不掉!但目前國家電影資料館的資料事實上顯示林福地拍不到十部,顯示缺漏甚多。

而和林導與川瀨先生一起討論當時電影銷路問題時,台語片電影「隨片登台」成為焦點。林福地說:「我的電影而言,水準較高都是在台北的大戲院上映,就是走自己創造的台語片管道,是大稻埕的國泰戲院,大同戲院,大中華戲院和艋舺的萬華戲院(本來放歌仔戲)等,根本不用「隨片登台」,台北市也很少有隨片登台,大都是在台北以外的全省戲院才有。這類型電影通常是獨立製片但片量很大,壓榨演員,片酬很低,需和台語歌星合作拉抬聲勢,所以才需要隨片登台。地點都是在台北以外的鄉下。林導的說法引起我很大的思考反省。之前我認為的地下迴路論,指的地上是政治的壓制,地下是交織流竄的台灣歌謠,電影,廣播和戲院歌舞廳的根莖逃逸線運動,現在,根據林福地講法,還有空間分化的意涵了:地上是天龍國台北,地下是台北以外的全省。

我深感興趣接著問:那台北的管道和之外的全省的銷路是怎樣進行?林導說:「以1963年橫掃全台的梁山泊與祝英台來說,當時是包了台北三家第一流的戲院:大稻埕台北圓環旁的遠東戲院,西門町西寧南路127號的中國戲院和東區的寶宮戲院。當時最好的專映西洋片的新生大戲院根本不願意讓梁祝包,因為看不上眼!當時國片是沒有人要看的。直到第一個禮拜後聲勢看漲然後大賣,才在台北口碑擴散開來,延燒至全台灣!」那出了台北城後,怎麼產銷呢?林導說:「基本上台北是看檔期,由片商挑片,試片,每次檔期是以一週為基準,票房好,就繼續,不好就下檔。片商和戲院間基本上是6:4分帳,有時也會5:5分,這要談判。台語電影強勢片商就是台聯和永新影業,永新老闆是周大來,我很多片子都是他投資的。在台北市排不上檔期的片子,就到台北之外的西部城市,如台中,嘉義,台南和高雄等繼續找檔期。然後才輪到鄉鎮城市,如嘉義朴子, 大林等,到這層次就是買斷,直接把片子買回去賭,在鄉下的戲院,譬如說包一天3萬,票房好,多的就是你的,差,就殺價,一天變1萬,就這樣。」我聽了後就繼續問:這是成文的規定嗎?林導說,當然不是。這是默契。是以台北為中心的票房考量傳統,片商的獲利評估都是這樣,台北若收1百萬,台北以外的全省就是1百萬。川瀨先生接著也說,這台北和台北以外的電影銷路分化現象,不僅僅是在1960年代,到現在也是一樣。而且,若帶著台灣味的庶民文化可以加碼,如加個25%雞排英雄」就是這樣。

我想,這種片商與戲院,台北與台北之外的全省的獲利分配與層級化的影片銷售與放映,其默契是一種我過去說過的隱蔽知識,其層級化則是地下迴路的作用。1960年代的政治戒嚴與對於日語和台語的壓制,地上的政策作用在梁祝之前拉抬國語片電影與歌曲很有限,主要是台灣人的閱聽經驗有其歷史的連續性,來自台日的臍帶關係,地下的日常生活還是以看日片,台語片電影,聽演歌和台灣歌謠為主。而從台語片電影隨片登台的空間分化可以看出地下迴路的特殊效果:空間上台北城內鮮有隨片登台,原因確實可能如林福地所說,水準太差才隨片登台,好片子是要看電影不是看唱歌。但台北以外的全省則有大量隨片登台紀錄,一方面可以是林導所說的水準差,片酬低,所以和歌星合作;但我認為國民政府的打壓台語政策也是讓大量獨立製片的台語片電影,在市場誘因之下,紛紛投入市場,卻又得不到官方奧援情況下,乃產生通權達變的類似德勒茲(G. Deleuze)所說的異質連結,和台灣歌謠歌手,廣播電台(正聲等等民營電台)與歌舞廳,戲院等聯手產生逃逸線,在很低的獲利邊際效用之下,用全省的大量人口進場看電影,拉高了整體獲利。但因為規模小,風險高,獨立製片影業公司通常拍沒幾部就收手或者倒閉。這種地下迴路的逃逸線連結,或許正是在地上國語中心的台北世界外,台灣歌謠與台語片電影在1960年代曾經興盛繁榮成為時代盛行曲與時代領航電影形式的原因吧!

這真是有趣的一天,我們在謝別林導與川瀨健一後,深深感覺深度訪談的威力在於誠懇與信任,之後,大家都成了朋友。

(2012.11.19_20_石計生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