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寶島歌后紀露霞拜訪自由時報發行人吳阿明先生

與寶島歌后紀露霞拜訪自由時報發行人吳阿明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中間:吳阿明,中左一:紀露霞,中右一:石計生,中左二:許怡雯,中右二:朱思樺(自由總部,台北/內湖, 2011.03.25)



為了我擔任召集人的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地理資訊系統(SocGIS)中心所舉辦,將於2011414日對全國民眾與學術界開放的數位典藏台灣歌謠工作坊:紀露霞與洪一峰的流行時代能順利進行,這天我特別邀請寶島歌后紀露霞至自由時報拜訪其發行人吳阿明先生,由助理朱思樺,學生許怡雯一起擔任記錄與攝影,另一學生鍾道政風塵僕僕幫忙開車載紀露霞老師來內湖。而能來找吳阿明先生主要有個機緣:有一次和助理邱婉婷,朱思樺一起帶五六十個學生去大稻埕踏查,感受台灣土地的呼吸時,在第一唱片行前巧遇這歷史悠久的唱片行第二代負責人李玲玲小姐,經由她的介紹,乃得以和吳阿明先生聯絡上,約定這見面。吳阿明先生年近九十歲,神采奕奕,談笑風生,與紀露霞算是第二次見面,兩人有許多往事交談,甚為愉快。吳阿明甚至說,他總覺得紀露霞三個字是古時候的人,現在坐在位置上的紀露霞應該是她的孫女,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吳阿明並且非常高興能參與此次盛會,允諾當天致詞與參與台灣歌謠焦點訪談。並且請該報副刊副總編輯鄧蔚偉先生參與討論,與我們敲定於412~14日連續三天,於自由時報藝文版刊登本消息與我們所提供的與紀露霞和洪一峰研究相關的報導。圓滿禮貌性拜會後,於自由文化事業總部前全體合影留念。晚一點,將去參加另一研究助理黃皓瑜的婚禮(石計生後記,2011.03.25)。


訪談見證盛世大稻埕的王雲雕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盛世大稻埕的見證者(左:王雲雕,右:石計生,2011.03.12)



(2011.03.12)通過包括我在內都是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會員的老友蟲膠曲盤收藏專家台灣迷黃士豪,與蟲膠修復專家潘博士(啟明)等的熱心安排,這天我終於來到延三夜市附近訪談見證盛世大稻埕的王雲雕先生。受到兩位愛聽音樂,看電影的姊姊影響,現年八十歲的王雲雕從小耳濡目染,對於音樂與影像的品味很高,感覺很敏銳。昭和六年(1931)生於大稻埕現今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口的 寶藏興銀樓 家中,以一種好奇,認真的眼光看著當時就是台北最熱鬧,繁華的街衢之一的太平町通附近的一切。王雲雕是個標準的電影迷,寶藏興銀樓是日治時期赫赫有名的三大銀樓之一,店面寬闊,包括新民戲院(最早的太平座,後來的國泰戲院),雙連座,永樂座,新舞台,第三世界館(戰後的大光明戲院)和第一劇場等的電影海報,都會貼到他家的廊柱上,並且送上電影招待券。王雲雕因此時常去看免費電影,時常一年可以看兩三百部電影。作為閱聽人,王雲雕鉅細靡遺地說著他十四歲(1945)之前眼裡的大稻埕與西門町看電影的經驗,印證我的基本觀點:西門町主要是演國語(戰前日語,戰後國語)和西洋首輪電影,台灣人市街大稻埕則以歌仔戲,南管,京劇為主,一些混合館,如新舞台,永樂座,第一劇場亦有西洋電影放映。

王雲雕也確認了永樂座,原來九號水門的位置。特別清楚地說明了第一劇場,永樂座,中華戲院等展演空間的內部狀況,與在戰後大光明戲院看到洪一峰隨片登台的情景,也記得紀露霞的歌聲。與去看楊三郎黑貓歌舞團的表演,先是歌舞,後是話劇的演出。也記得戰後初期拿上海舊電影與西洋電影放映的情況,常常看電影時要等跑片的帶子,休息幾分鐘後才能繼續看。跑片的電影一路從西門町到大稻埕。

他甚至還記得四歲時和父親王師三先生一起去參加1935年,日本始政四十週年的台灣博覽會的場景,記憶力著實驚人。王雲雕特別提及台灣女性第一次燙頭髮就是在博覽會開始,他就讀過第三女高的姊姊就是這樣的摩登新女性。對於古典音樂與流行歌的素養均佳,看電影也聽音樂。也記得艾森豪將軍,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主角凌波來台北的歡迎旋風。也記得1945514日台北大轟炸時的大稻埕絲毫未受損傷,日人在他家旁鑿井取水備戰。重創的是日本人居住的城內,西門町雖也被炸,但奇特的是他最喜歡的電影院一家也沒被炸到。王雲雕完全知道二二八事件前後他家對面的黑美人就酒家,天馬茶坊,法主公廟等地的動態,並且說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天馬茶坊位置並非在現在的男裝社,而是更靠近黑美人酒家的位置。天馬茶坊有三層:第一層是茶坊,其實是咖啡廳,賣西式紅茶,咖啡等。第二層是歌廳,第三,四層是大稻埕著名辯士詹天馬家。王雲雕也提及去西門町的大世界館,芳乃館,新世界館,中央戲院,國際館看電影的情況。

王雲雕先生堪稱國寶級的閱聽人,我向來不願意只是做個研究訪談,當下暗暗決定要像尊敬自己親人般地好好記錄他那十分有代表性的家族生命史與大稻埕興衰的記憶。未來那一切,將就像王雲雕所說,當時放電影常會連續劇般分好幾集播放,我們將繼續去探訪他,聽故事。
(2011.03.13
石計生後記)


大稻埕之貓


大稻埕之貓


 


奎澤石頭

「異托邦則像是一個反位址,是一種在真實地域中活潑作用著的烏托邦。所有其他


真實位址都能在文化脈絡裡發覺,且能被清楚再現,競逐與翻轉。但異托邦這類地方


卻在所有地方之外,雖然或許它能在現實中被指出位置。」


                                                                                          — Michel Foucault: Of Other Spaces


 


受到血液裡必須如此的召喚,三番兩次


蜷伏你美麗至極的身邊微至杯水隱至思念,舔著爪子,窩裡依偎


從被放棄不知多少年的照片裡一起溜出來,勳章飾,牛眼窗


繞境霞海城隍與不知幾十萬人肩摩轂擊忘情鬥豔爭奇,


通衢大道幻出人海,共樂軒, 靈安社,一起壯闊前行


嘉年華般藝閣打造禽獸騎類,坐妙妓身服古裝,飾 


吳宮教戰,百鳥朝鳳二大隊打鼓敲鑼。我像個孩子,喝采目不轉睛


如同稻埕為真實太陽曬得暖暖的身體,逾越過午不食。蹑足登入永樂座看戲


或者揚帆逆流而上,岸邊金華盛開洋行處處,擁吻水上有愛,如此


混種六館街。遙望鐵軌南端菊花與劍的肅冷,在這裡殺死


整個下午的蒼白,飽覽和服世界裡的茉莉花香,流動的風 


台北橋畔,我想這樣咀嚼,長日照的春天新葉,躺在涼椅


亂走時序的三線路,親愛的夢址,我是還想多吃一隻魚的   


偽素食主義者身影,任性數著星辰,睥睨城內太陽旗   


說請勿逾越  普羅救主蔣渭水的愛情 與政治防線 


等待陶瓷茶罐滿載的戎克船影點點,等待


 


你從愛戀淡水河的山頭出場,橫抱琵琶,一看就知


那古典唐山的雲來自台灣人市街。雲霞南管,悠悠然就在這裡


癡癡地聆聽,幾乎完美無瑕的九連環


你故意走了個音,等待指正,我就來攜手,夕照,雙帆影 


港町昨日,我們自信,從這裡出發就可以看見全世界。


 


微至杯水隱至思念,我們親愛的夢址,在同一道水流裡 


沈溺永遠國度裡的快樂,請溫柔地以流行音樂轉換我,成為一隻貓


懶洋洋斜倚,打著節拍,目不轉睛  舞動 旋轉的茉莉花


來不及邪念地大醉酩酊,太平町通繁華街屋旗亭裡的愛恨與


死亡。黑裡帶白的身體,我蹑足永遠輕巧,跳回照片


跳出照片,轉個身段,和你吟唱   從今後,常來江山樓 東薈芳 蓬萊閣


那來生還堅持,要去自我迷失的地方 


 


(二0一0、九、一六)


 
 本詩收錄於奎澤石頭詩集V:孤獨的幾何,唐山出版社,2011.4


 

郭乞生:大稻埕街屋解謎

用戶插入圖片

郭乞生(大稻埕涼州街街屋,台北2009)

 
記得台北民間街屋專家印海寺inhelix帶我們師生踏查大稻埕時,來到涼州街時看到這寫著 郭乞生 三字的街屋時問我,
知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說不知道。留下一個謎團。現在經由學生子岳的搜尋,終於通過網路的力量理解郭乞生是一個人名,可能是大稻埕教會的長老。或者是我新發現的另外於1936年出資拍電影〈嗚呼芝山巖〉的人,無法確認。但仍不知涼州街街屋究竟是何用途,只能先將此發現記錄(石計生後記,2010.01.04)。


郭乞生也有出資拍電影:1936年〈嗚呼芝山巖〉(令人懷疑是否為同名同姓)

1936年
〈嗚呼芝山巖〉全八本,國粹電影社,總督府文教局編製。此為台灣電影劇中第一部的發聲片。不過這是採取先拍攝後錄音的方法,關於出資情形是國粹的代表飯島氏負擔,林堯俊、郭乞生、楊木水等三人出資六千元做拍片費用,李松峰亦參加攝影工作,主演為黃寶珠(台北標準美人,エルテル酒家侍應生ナナ子!俗稱五百萬元美人
)    

出處: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 , p.351, 三澤真美惠 前衛出版社, 2002


 


涼州街街屋山牆所見的「郭乞生」是大稻埕長老教會的人物,1940年奉差遣,建立三重埔教會。

三重埔教會
主後1940聖靈差遣大稻埕教會四位長老,余約束、郭乞生、李天來及陳啟賢到三重埔來開拓福音事工,當時以每月20圓的現金在十一間仔(現為和平街)租一間民房,客廳只有五-六坪左右,暫稱為「講義堂」,於同年7月7日開始聚會,剛開始由黃主義牧師帶領幾位神學生輪流主日事奉。


  用戶插入圖片至1941年6月14日,本會昇格為堂會,並同時監選及聘請郭和烈牧師為第一任牧師,後來因郭牧師受聘為台北神學校專任教授,乃於1946年聘李雅各牧師為第二任牧師,此時各項事工漸漸興起,青年也頗為活躍而且聖歌隊得鄭錦榮牧師之指導亦水準頗高,常在「台灣廣播電台」獻唱,此外,主日學野外佈道事工亦頗有成長,在此各項事工皆快速成長下,乃積極尋覓土地,期待自力建造獨立的禮拜堂。


  1952年,正值北部宣教八十週紀年,亦是本會開設十二週年,得黃兆麟醫師高堂(李蘭女士)之同意,將其位於三重派出所旁之樓房二、三樓權充為禮拜堂,並在一樓及內院附設育幼稚園,成為三重埔第一所幼稚園。


  


[#M_ more.. | less.. | 

1953年,於李雅各牧師離任後,北大傳道區指派莊經顯傳道師為本會牧師,繼續推展各項聖工,其後購得現今教會用地共四五0坪,並積極籌建禮拜堂。1955年12月,以2500元基金開始奠基興建,在依靠信心,並憑全體信徒與牧師之共同努力,突破各種困難下,終於於1958年興建完成,並於5月11日舉行獻堂典禮。


  雖在建堂期間,但本會亦不敢怠慢傳福音事工,除了一方面在林口分設佈道所,並於1970年促其昇格為堂會外,而且於1980年4月再分設中興教會,並於1983年促其成立堂會。


  1967年,莊經顯傳道師受封立,並受聘為本會第三任牧師,此時教會聖工仍繼續推展,先後購得全棟四樓之教育館及改建完成四層樓之牧師館。1977年長執會為顧及教會事工之推行及對各機構之更積極之關懷,乃於5月28日正式聘請林昭義牧師為第一任副牧師。


  1979年12月,因本堂土地之中前段受徵收開闢為自強路之用,乃再計劃重建聖殿,於1980年9月奠基,翌年三月興工,於一年四個月終於完成地下一樓,地上五樓之新殿,並於1982年9月28日舉行新殿奉獻感恩禮拜。(建坪大約600坪)。


  1980年11月,莊經顯牧師因應新的使命而離任;1983年3月林昭義牧師亦舉家移民美國,乃於1984年1月聘請許敏政牧師為本會第四任師;1986年許牧師辭職離任,於是再於1988年8月監選羅龍斌教師為本會第五任牧師,並於9月4日封牧暨就任本會第五任牧師迄今。 

資料來源: http://apostle.pct.org.tw/church/ChurchHistory.php?OrgNo=C03032
 

_M#]

1 2 3 4 5 6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