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音樂家, 戰後歌仔本的先驅者:郭一男先生訪談錄

用戶插入圖片用戶插入圖片

臺灣流行音樂家,戰後歌仔本的先驅者:郭一男先生訪談錄

一早坐高鐵經過近兩個小時才到台南,風塵僕僕今天與助理汝育進行臺灣戰後最早精準採譜,印刷相對精美的歌仔本編印者郭一男先生訪談,他生於1933年(昭和八年),本名郭炳林,台南在地人。年少時家境清寒,又逢戰後初期失學,乃在台南西門路上擺路邊攤,遇見文夏的學生也在路邊賣歌仔冊教唱夏威夷吉他,遂被介紹給文夏,成為朋友,學會吉他,進入台南亞洲唱片行的亞洲輕音樂團成為一員,業餘展開流行音樂生涯。同時,郭一男認真超越自我,苦學音樂,用函授方式,獲得日本歌謠學院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年)頒發結業證書,時31歲。郭一男本業是台南印製廠員工,文夏說想印歌本,於是郭一男就開始印製歌仔冊。因為他的製作相對而言較為精美,且親自採譜,一出版十分搶手。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讀者的讚譽,包括著名旅日歌手翁倩玉的母親從日本寫信來謝謝郭一男印製如此好的歌本。歌本賣得好,很賺錢,就把永福路日式老家翻新成為三層樓房。歌仔本的傳播就郭一男而言確實有兩個層次:新竹以南,和臺北市。郭一男說:我一開始賣歌仔冊雖然賺錢,但還經營上還是保守,主要來往還是新竹的竹林書局等作為總經銷之一,很少到臺北。後來台南另外有一家書局看我生意好,也加入印製生意,就開始競爭起來了…我就出張去臺北,找那個大稻埕圓環那個李才,伊是大盤商,給他就對了…臺北的書報攤,書局,電台都要找他啦….。我問:他有招牌嗎?路邊攤沒招牌啦,這行大家都知道找他 。我又問:歌仔本和歌仔冊有無不同?郭一男說:一樣啦,講法不同而已…我習慣說歌仔冊,有人說歌仔本,一樣….
      歌仔冊的暢銷,眾多讀者也寫信來問怎樣可以學得這些歌曲?郭一男乃開始成立 臺灣歌謠音樂研究所,地點就在自己永福路家中(這和目前看到戰後50年代歌仔本記載是相同)。我問:一期學生有多少?郭一男說:一期半年學生兩,三百人跑不掉!學生來自台灣各地,高雄,屏東,台中,花蓮,臺北和新竹都有啦!學生遠道而來,交了學費後也沒什麼錢,晚上就讓他們輪流睡在我這三樓教唱的空間裡。我那時還聘請兩個樂師現場演奏,大家心中只有音樂,那時是很令人懷念的時光。時洪文昌(洪一峰本名)在臺北發展不順遂,郭一男乃請之回台南,一起加入歌唱班教師行列。其中有個洪一峰死忠歌迷也跟來,一起附近租屋結婚,就是洪榮宏的媽媽羅玉。郭一男說:洪榮宏就是在永福路附近我介紹給洪一峰租的房子裡生的啦!後來郭一男也介紹洪一峰到亞洲唱片行給老闆蔡文華,錄了一張唱片銷路很好。引起臺北注意,又被請回臺北,造成郭一男亦被連累,離開亞洲,1959年成立南星唱片與南星少女合唱團。
    但離開亞洲還不足以是郭一男成立南星唱片的原因,真正原因是要為王秀如出唱片。王秀如的父親是台南有錢人,做的是建築蓋房子事業。曾經為了讓王秀如能在亞洲唱片出唱片,幫郭一男翻修永福路舊房子成為三層樓房。為了報答,郭一男就在離開亞洲後成立南星唱片為王秀如出了唱片,培養了林海,林峰和林世芳等,但最著名的是歌唱班學生,後來成為臺灣歌謠史上著名女歌手方瑞娥,南星為其出唱片,名曲如:請你惦惦聽,最後火車站(1969)等相當轟動熱銷,獲得成功(亞洲與郭一男南星唱片的裂痕,可以從高雄亞洲唱片1994年復刻的方瑞娥典藏集四張CD六十四首歌裡竟沒有一首南星唱片時代方瑞娥唱的名曲得知。)。郭一男自己也曾經以古意人為筆名作歌詞,如無緣的要出嫁,哀愁的火車站等,也曾於南星唱片專輯上演唱,如無緣的要出嫁等。我問:當時經營唱片公司出唱片會很複雜困難嗎?郭一男說:還好啦!主要是誰要唱什麼歌安排好,就一起到臺北錄音室花錢錄音好,拿回來壓唱片就可以了。臺北在哪裡錄音?很多地方啦,最有名就是大稻埕那個葉仔,葉河鳴那裡啦。1966年南星唱片出現財務危機結束營業。但郭一男繼續培養南星少女合唱團與歌謠班教唱事業。確實,1970年後郭一男驚人地持續其流行音樂事業,帶南星少女合唱團至日本青葉縣演出32年,一生為臺灣歌謠而活。
     這次訪談進一步證實了我的地下迴路論點與臺灣歌謠在國民政府壓制下,產生德勒茲的逃逸線(line of flight):1960-70年代,歌廳,電視等主流成為國語歌後,地下化的臺灣歌謠就隨著台語片電影到處隨片登台傳播,更進
一步在地上的臺北加強至蓬萊閣,金龍酒店等曝光後,受邀至日本大飯店演唱日本豔歌,演歌等,回國後繼續唱臺灣歌謠。迂迴轉進地持續保留臺灣歌謠的能量。也釐清了歌仔本的靠行書局等版權問題,其中有我稱之為制度性默認的地方知識,在傳統與習俗的相互信任下的互惠而非純金錢交易邏輯下,互蒙其利地產生一種特殊的歌仔本行銷網絡,與書報攤,播送頭, 電台和歌舞廳形成複雜網絡。理論概念層次上的靈光乍現,累積了八年臺灣歌謠研究的對照現實的知識性生產,褶褶發光

(石計生國科會研究訪談後記 2013.08.028)。

訪談六0年代中廣台南台資深播音員李繪雯(九十三歲)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李繪雯女士,石計生教授和程正行(李女士之孫)(2013.01.23, 台北, 光復南路)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石計生教授,李繪雯女士,程哲仁先生與程正行。


因為文化大學地理系高慶珍教授的介紹,我這天帶著門徒周汝育和蔡欣洲去訪談李繪雯女士。李女士是廣東中山縣人,自幼隨父親至北京,學得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抗戰後,隨夫婿一家人來到台灣。她現年93歲,1955-77年間擔任中國廣播公司台南台資深播音員,綜合節目主持人和節目科長。當實在地方是很有影響力的著名播音員,也是模範婦女。身體仍硬朗,記憶清楚,在其子程哲仁先生和孫程正行協助下,氣質優雅,說話字正腔圓的李女士說出了非常有趣的事情:作為國語流行音樂節目,音樂的花朵和中西流行歌曲點唱的播音員,主持時邀請上節目的歌星除了當時紅極一時的冉肖玲, 少年翁倩玉和陳芬蘭外,也邀請台灣歌謠巨星文夏, 洪一峰和紀露霞上她節目,並且說他們都是中廣簽約歌星。李繪雯女士不會說台語,所以都是以國語交談。播出的歌是台灣歌謠,因為二王一后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歌手。文夏與洪一峰都是台南人。文夏最常上她節目,幾十次跑不掉,李女士說。我們問當時上節目給多少錢?李女士說,給個紅包約2000元,但其子程哲仁先生說這太多,應該是200。確實當時2000元是一筆大數目。李女士也修正。大家笑成一團。她還曾親自去洪一峰台南的家裡,邀請他到中廣,為什麼事情就忘了。

程哲仁先生拿出珍藏的相簿,逐一翻閱李繪雯的廣播青春生命史,看著她專注觀看的表情,很受感動。裡面有幾張特別珍貴,包括和冉肖玲合照,翁倩玉,陳芬蘭的簽名照。以及李女士在中廣播音員時期工作時的照片。從台灣流行歌研究角度而言,一張影歌星歌舞演唱大會的照片特別引起我注意,是由中廣台南台主辦。商展時期為每星期日下午三點到五點。根據李繪雯女士說法,當時中廣有辦歌唱比賽培養歌手。這類演唱大會應該就是該台歌手的演出機會,結合辦商業展覽。這和我過去訪問正聲電台狀況很不一樣。正聲作為台灣歌謠的搖籃,歌星選拔比賽非常興盛,合作廠商則多是化工(像耐斯洗髮精)和賣藥的為主。中廣作為官方的廣播電台,其結盟廠商為何是商展,其內容為何?非常值得進一步去探索。而中廣歌手是以台語歌還是國語歌為主?其選拔的規模如何?通過何種管道傳播?都值得進一步瞭解。

這珍貴訪談再次印證了我的大雜燴混血歌理論觀念,50-60年代台語和國語歌壇並非我們想像中的涇渭分明,而是在市場考量的驅動力下產生跨界的演出與流傳。
 李女士於1977年調至台北中廣總台擔任全國聯播節目製作人,退居幕後,後來又調升中廣海外部華僑組,又升任亞洲之聲(ASIA Voice)對海外廣播電台總編導,和那日我在台大周藍萍寶島回想曲場合認識的中廣另一資深著名播音員趙琴是好朋友。李繪雯女士於1989年光榮退休。

訪談約一小時多,我看李繪雯奶奶高齡九十三,也需要多休息,就示意助理們停止拍攝,這是訪談者的道德。離開前程哲仁先生還特別說:當時台南台還有個台語節目播音員蔡素柳女士,也八十幾歲了,若有需要也可聯繫。我說: 真的很感謝。我們做學術研究的田野訪談與資料收集是最困難的,但更難的是滾雪球找到關鍵的人。李繪雯女士就是我要找的1950-60年代那個中廣的關鍵播音員,從此就打開了我的地下迴路理論的另一空間,中廣的迷人世界,正等著我們去探索,揭開被隱蔽的流行音樂世界。(石計生後記,2013.01.23)





保安街口的流行駐足:與Andrew Jones教授至第一唱片行李錦祥先生訪談記

用戶插入圖片

就在唱片行門口雅座訪談(邱婉婷攝影)

用戶插入圖片

Andrew 教授與李錦祥先生(邱婉婷攝影)


2012.02.24下午踏查兩小時北大稻埕後,這天與美國柏克萊大學Andrew Jones教授夫婦等一行人來到第一唱片行,為了是訪談老闆李錦祥(阿祥)先生。Andrew是國際知名的流行音樂學者,寫的Yellow Music(留聲中國)一書獲得學術界很高評價,我請他到東吳大學演講其最近的關於香港時代曲的歌星葛蘭的研究後,他亦有研究台灣歌謠興趣,就透過李先生女兒李玲玲安排,一起到這保安街與延平北路口著名的唱片行參訪。六十幾歲的阿祥伯是典型隨和親切講義氣好客的台灣人,充滿熱情地拿出好吃的糕點,咖啡和手工水餃給我們吃,然後就隨性坐在人車繁忙店門口前的雅座聊了起來。

Andrew先問了他關心的第一唱片行與第一唱片公司的關連。阿祥伯說基本上第一唱片公司老闆葉進泰經營的是壓製黑膠唱片的工廠,本身也有營業據點,第一唱片行是跟他們進貨來大稻埕賣,屬於上下游關係。阿祥說其實當時主要是從中華商場的八家中盤唱片行批貨到大稻埕這邊來賣。為何只有從第一唱片公司直接拿唱片?就是因為它的名字也是第一!阿祥幽默地說。因為喜歡音樂,他退伍後就先到中華商場第一家的米高梅唱片當店員,老闆蘇國治對他很好。半年後就自己出來開店,1963年先是在南京西路/延平北路口附近法主公廟旁設立麗鳴唱片,後來因道路拓寬,就移至現在的保安街口,位置就在大稻埕大茶商陳天來於日治時期1935年,為慶祝始政四十週年而出資興建的第一劇場對面。(後來晚上在大春日式料理吃飯時,阿祥女兒李玲玲則說出第一唱片行有分店之事,地點是在蘆洲,因為1963年葛樂禮颱風肆虐,遂集中營運至大稻埕) 從那時之後,第一唱片行,可能是全台灣最小只有一坪大的店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黑膠, 卡帶,CD各種音樂相關產品,把整個店塞得滿滿的,甚至還藏著鳳飛飛年輕罕見照片。是在鳳媽媽家。我照的,沒想到保存的這麼好,經過這麼多年。阿祥伯太太李淑美女士說。

從那時開始第一唱片行,屹立於日治時期以來就被稱為台灣人市街的大稻埕,戰後就展開了它的讓喜歡流行音樂的人駐足,流連忘返的傳奇故事。

我就問阿祥伯那些掌故。阿祥說:我這唱片行的生意當然主要和第一劇場有關。每次電影散場就人潮滾滾,我就用店裡這超大音箱用麥克風放送廣告,說店裡有電影主題曲唱片,因為通常和電影主題曲相關的黑膠賣得最好,果然應接不暇的顧客都來。那時第一劇場日本片最多,愛染桂(愛染かつらを), 君在橋邊(/あの橋の畔で ), 君在何處(あの波の果てまで)和宮本武藏等等都很受歡迎。這一直到民國六十年左右就不好了(台灣跟日本於1972年斷交),我記得後來都是放西洋片和國語片,看的人越來越少,有次散場時只有兩個人出來,真的不能和放日本片時比啦。那像Andrew教授這樣的阿斗阿(外國人)也有來買嗎?有!很多,美軍也有(1965-75越戰時期),到現在還有很多外國人來我這裡指名要買文夏老師的CD,咱台灣寶島歌王文夏個歌很流行,阿斗阿也喜歡啦。阿祥生動地說著。到現在,住在大橋頭附近的文夏也常常到店裡來走動。

並且,阿祥說出了幾個在學術研究上很有價值的事情:第一劇場的建築樣式是長條型,約有三層,一進門往前走是木頭座位與舞台,兩旁有樓梯可以上二樓。第一歌廳是要從外面往後走的樓上。而原來在南京西路日治時前著名的蓬萊閣,戰後也移到了第一劇場旁邊,也就是要去舊國泰戲院的巷子左邊第一棟建築,阿祥伯和他太太李淑美就是在第一劇場旁的蓬萊閣辦結婚喜宴的。蓬萊閣這是新的發現,之前我訪談巷內一棟清代建築的主人時,他只說了第一劇場曾經有日本能劇的演出,和國泰戲院主要演出洋片和國語片,連當時蔣介石總統都來看過。阿祥的記憶裡則不太清楚第一劇場曾有能劇演出。也許是因為我不喜歡看那個,就沒印象。

在討論什麼唱片當時比較流行時,Andrew太太也在柏克萊大學教書的柏蘭芝教授則問:台語歌和國語歌誰賣得比較好?阿祥說是台語。買國語主要還是去西門町中華路一帶,台語就是我這裡。像是布袋戲孝女白琴是我記憶裡第一張大暢銷的台語唱片,賣得太好,還有去登記,別人不可以隨便翻印。我聽到這話就很警覺,因為過去的印象,台灣在六零年代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觀念,所以上次訪談靜婷時,她之所以委婉拒絕在我帶去的黑膠上簽名,就是因為她認為是台灣盜版,不是香港的正版。但我說那時沒這個觀念。那為何孝女白琴還去登記?於是我就問阿祥伯:那西洋和香港的,像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怎樣?阿祥說:沒沒,都沒有登記,那不用。我心裡想,這件事情這樣也就很有趣,就現在研究所知道,即使台語也不一定都有登記版權,像紀露霞的黃昏嶺,目前我們就已經發現至少有八家不同唱片公司同時發行。其他台語唱片也有不少相同現象。而且,登記版權和智慧財產權是否一樣?值得進一步研究。

訪談尾聲,阿祥女兒李玲玲很熱心從網路上找到第一唱片公司葉進泰的近聞:原來他不做唱片後,改行去做CD,世界最大的CD工廠錸德科技公司,創辦人竟就是葉進泰,在理解台灣歌謠唱片歷史來說,這條線也是未來重要訪談的對象。我隨身有帶6月7日寶島歌后紀露霞中山堂演唱會的DM,就請托阿祥伯放在第一唱片行代為宣傳,也想起他和天南電台知名台語廣播節目許鷹先生熟識。又加問了一段。這又印證了Andrew教授在Yellow Music一書裡所說的媒介迴路(media loop)的觀念:這裡是廣播, 電影和唱片業的魚幫水,水幫魚的流動過程。許鷹視紀露霞為母親,你只要說是紀露霞,就能訪問到許鷹。阿祥伯教導我說。

晚上我安排了飯局,想邀請阿祥伯夫婦一起與Andew大家吃飯,卻因為生意太忙,就由女兒李玲玲代表。在大稻埕的太春日本料理,也請大稻埕著名文史工作者葉倫會先生參與。剛開始吃飯後不久,Andrew說身體不適想先告退,就和他太太一起起身要離開時,忽然暈倒。就緊急叫了救護車我陪同他們至馬偕醫院,幸好幾個小時後沒有大礙就回家了。李玲玲,學生與助理何旻杰和邱婉婷都也於飯後趕來醫院探視,一切安好。我在醫院也致電阿祥伯跟他感謝,這麼百忙生意裡還跟我們聊了這麼久。他很關心Andrew 狀況,說這沒什麼,身體最重要。回士林家裡時台北忽然也變得越來越冷了,但這曲折奇異的一天,在我已經超過一百名研究訪談的歷史裡,寫下深刻一頁。

2006年的夏天,我因為在廣播電台裡聽到紀露霞的歌聲,而開始做台灣歌謠的研究,經計程車司機的介紹,才知道去保安街的第一唱片行買亞洲唱片公司出的台灣歌謠典藏集的CD, 展開研究。六年後,我又因為Andrew教授想要瞭解台灣歌謠唱片狀況,又回到我的研究起點,增進了非常多的知識與更多的訪談線索。並且,訪談到非常難以接受訪談的阿祥伯,真的非常高興。

回程時深覺台灣歌謠流行研究博大精深,不能眼高手低空談理論,也不能只是踏查行走沒有抽象思維。Andrew教授其理論層次實是我心目中做流行歌研究的典範。他的媒介迴路與迴路型聆聽(circuit listening)也刺激我從台灣本土主體性發展的流動性思維,印證我多年研究的某種觀點。也想起在馬偕醫院急診室時,我握著Andrew冰冷的手逐漸轉而溫暖時,緩緩醒來的Andrew對著我說: Stone, thank you, you are a Budda. 我說:Andrew, you are my brother. 我們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目送他們夫婦離去,在黑暗裡的暖流,而風的彩翼已經飛滿了天(石計生後記,2012.02.25)



空軍三重一村眷村演講:石計生教授台灣歌謠與禁歌演講2011.09.17



用戶插入圖片

講者: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講題:走過「禁歌」時代的歌聲與發展:從60年代紀露霞, 洪一峰, 文夏與黃三元的台灣歌謠談起
時間:2011年9月17日 (六) Pm 2:30-4:00
地點:空軍三重一村眷村(三重區正義南路86(靠近河堤)


1 2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