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大稻埕耆老影癡王雲雕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2013.03.23馬拉松訪談的開始:下午三點半到王雲雕先生家,結束時是晚上十點左右。生於1932年,王雲雕基本上是為電影而生的,從日治昭和講到戰後六零年代,除了不喜歡看台語電影外,國語,日本與西洋電影如數家珍,可以說是典型影癡。

除了請他指認戰前和戰後初期的台北三市街的戲院和歌舞廳確切位置外,他還將珍藏的電影海報與電影本事與我們分享觀看。因為他的父親王師三開設了日治時期非常有名的寶藏興銀樓,位置在延平北路和南京西路口,是當時全台北最為繁華的台灣人市街中心,生意非常好。小時候常常看見映畫館送來的電影海報,又因為姊姊王寶是黑貓女性,就讀第三女高,是高級知識份子,更喜歡看電影。王雲雕小時候就時常和姊姊去看。家裡一些姊姊買的日文的電影雜誌,沒事就翻翻,也對影星暸若指掌。戰前曾經一個人從寶藏興走路到西門町大世界館看電影,也曾跑到永樂座,第一劇場看電影。每次都會順手把放在入口或櫃臺上的電影本事拿回家,久而久之就有非常多的資料,成為他收藏的癖好。初步看來,第一劇場和永樂座等大稻埕的老牌混合館(可看電影兼及聽歌跳舞者),到了戰後的四0,五0年代仍然非常重要。特別是第一劇場,時常可以看到國際第一,世界第一,台灣第一等電影聯映本事。也就是西門町的日治以來的高級戲院,如國際館,大世界館,新世界館和台灣戲院等,不論其上映的首輪日片或西洋片,都會和大稻埕的第一劇場聯映宣傳。這當然是片商也不可能放過人數眾多的台灣人市街的市場,同時也表示了大稻埕繁榮的消費力。另外,我們也聆聽了難得一見的大稻埕永樂國小的校歌,是蟲膠唱片,聲音還非常好聽的日本歌曲。也聽了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後來還成為中國國歌,當時卻是流行大街小巷的歌。

晚上還一起邊吃邊聊,非常愉快地和王雲雕先生成為好朋友,這真的是一個研究上的豐富之旅(石計生後記,2013.03.28)。

記憶不滅:訪談中廣台南台台語資深播音員蔡素柳女士(81歲)與管理科張碧珠女士(79歲)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張文燦,蔡素柳,石計生教授,周汝育,張碧珠(台南樹林街,張宅,2013.01.31)

用戶插入圖片

訪談中


滾動質化研究的訪談,經由上次在台北訪談中廣台南台資深廣播員李繪雯的介紹,這次風塵僕僕來到台南樹林街進行另一關鍵播音員蔡素柳的訪談。中廣作為官方的電台,生於昭和八年(1933)的蔡女士所受的是日語教育,1955年台南女中畢業(是我同行的門徒助理周汝育的學姐)後考入中廣,她的台語完全靠一本廈語音新字典自學,在電台主要是政令宣導等工作外,也有一名為 點心擔 的綜合性節目,放送日本雜誌新知,與放台語, 國語和西洋流行歌曲的流行歌。訪問過紀露霞,洪一峰,文夏, 葉啟田,陳芬蘭, 翁倩玉, 上官靈鳳等明星。1986年退休。雖在官方中廣電台,她說了許多台語節目與歌曲被歧視與邊緣化的事情。這是我所說的地下迴路的地上世界裡的差異化現象。國語仍是主流,台語雖在中廣內播出,卻仍然面臨排擠,蔡素柳說出了即使當時到台北新聞局受訓,長官也直接跟他們說台語節目是不入流的,是為宣傳政令而存在的,即使蔡女士的退休,也是當時國民政府威權統治下的蔣經國之子,有名的玩絝子弟蔣孝武擔任中廣經理時強迫退休的,聽來令人髮指的歧視,這是戒嚴時期特殊時空下的結果。張碧珠女士也說出了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情:我之前訪問正聲廣播公司嘉義台老台長陳明與虎尾台的周蓬霖時,監聽是警備總部的事情。但她的業務除了人事考核與會計外,竟然是負責監聽自己的同事播音員,但有錯通常都會先私底下告知處理。戰戰兢兢,自己也深怕一不小心也被捲入戒嚴的白色恐怖。

兩位資深中廣台南台員工也說了當時中廣很少有廣告,民營化後才有,但很少有賣藥的,因為上面的人認為比較低俗。大部分廣告和服飾店,餐飲開幕有關,像著名的王冠百貨開幕。而且全省有名的牛頭牌沙茶醬就是在我們中廣廣告才紅起來的啊!蔡女士說。另外,最重要的是,中廣的 我的歌聲 和 歡樂一週等節目,是live的歌手選拔與演唱大會,深受當時的民眾歡迎,舉行時都是萬頭鑽動。場地就在靠近火車站的北門路的聾啞學校的博愛堂裡。那時都是先選國語再選台語歌手,國語是由李繪雯主持,台語是我。蔡女士說。

   而訪談後和蔡女士及其家人,先生成大機械系退休教授張文燦,女兒張華芳等一起散步至不遠處的中廣台南台舊址,台北訪談李繪雯時她以為還存在的中廣發射微波的鐵塔,這台南地標之一,卻早已被拆除。五十年後回到自己工作三十一年的地方,緊鄰著台南清代城門南門,歷史建築中廣台南台在民進黨執政時,以是國民黨黨產且未繳稅之名,打掉圍牆拆除大部分建築(包括宿舍,餐廳,會議室等等),只有留下入口播音室等部分,我聽了十分痛心。現在該地已經是台南市南門電影書院。本來沒有開放一些地方,經由我的帶領與溝通,使她第一次踏回到其大半生播送台灣歌謠的地方,二樓的第一播音室和其他地方。我問她感受如何?蔡女士淡淡地說:感慨萬千….然後不語。但我看她觸摸著牆壁與凝視著午後半落地與圓形的窗櫺,知道一個資深播音員是怎樣懷念著她的輝煌事業,與怎樣在戒嚴體制下被迫離開她心愛的崗位的痛楚。蔡女士與她的老伴張文燦先生,女兒張華芳,和同事兼夫妹張碧珠女士就這樣一起慢慢在這歷史異托邦空間裡喚醒了層層疊疊的記憶與空間交錯。

這次訪談的價值補充了我的地下迴路論點,做為地上的官方電台中廣,雖不如民營的,象徵性說法的地下的正聲廣播電台那樣的成為台灣歌謠的推手,但畢竟也是有台語歌的演出和選拔,即使二王一后的文夏,洪一峰和紀露霞都有上中廣台南台的受訪與演出記錄。顯示中廣傳播力與影響力十分巨大。相對於李繪雯的高昇台北總台,而蔡素柳女士的被強迫退休,實是戒嚴時期的’遇人不淑’的後果,也與國民政府當時的蔣家公子黨作威作福有關。此差異化的個人命運與電台節目,使我們無法用二分法來看待電台或國台語間的界線,需要更細膩的探究。另一學生李雨珍及其家人開車來接我回高雄,就和蔡女士及其可敬的一家人告別,黃昏的台南溫暖陽光輕灑在蔡素柳與張碧珠的肩頭,與其後早已被民進黨拆除的中廣台南台舊址,充滿不滅記憶與難以言喻的惆悵,隨著我的車行似乎漸行漸遠…(石計生後記,2013.01.31)

用戶插入圖片

與蔡素柳女士及其廈語音新字典(台南,張宅)


用戶插入圖片

與蔡素柳女士一家人在中廣台南台舊址

用戶插入圖片

與張碧珠與當年用以監聽的器材

用戶插入圖片

李繪雯,電影明星張美瑤和蔡素柳(石計生國科會研究訪談,禁止轉載)



訪談六0年代中廣台南台資深播音員李繪雯(九十三歲)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李繪雯女士,石計生教授和程正行(李女士之孫)(2013.01.23, 台北, 光復南路)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石計生教授,李繪雯女士,程哲仁先生與程正行。


因為文化大學地理系高慶珍教授的介紹,我這天帶著門徒周汝育和蔡欣洲去訪談李繪雯女士。李女士是廣東中山縣人,自幼隨父親至北京,學得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抗戰後,隨夫婿一家人來到台灣。她現年93歲,1955-77年間擔任中國廣播公司台南台資深播音員,綜合節目主持人和節目科長。當實在地方是很有影響力的著名播音員,也是模範婦女。身體仍硬朗,記憶清楚,在其子程哲仁先生和孫程正行協助下,氣質優雅,說話字正腔圓的李女士說出了非常有趣的事情:作為國語流行音樂節目,音樂的花朵和中西流行歌曲點唱的播音員,主持時邀請上節目的歌星除了當時紅極一時的冉肖玲, 少年翁倩玉和陳芬蘭外,也邀請台灣歌謠巨星文夏, 洪一峰和紀露霞上她節目,並且說他們都是中廣簽約歌星。李繪雯女士不會說台語,所以都是以國語交談。播出的歌是台灣歌謠,因為二王一后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歌手。文夏與洪一峰都是台南人。文夏最常上她節目,幾十次跑不掉,李女士說。我們問當時上節目給多少錢?李女士說,給個紅包約2000元,但其子程哲仁先生說這太多,應該是200。確實當時2000元是一筆大數目。李女士也修正。大家笑成一團。她還曾親自去洪一峰台南的家裡,邀請他到中廣,為什麼事情就忘了。

程哲仁先生拿出珍藏的相簿,逐一翻閱李繪雯的廣播青春生命史,看著她專注觀看的表情,很受感動。裡面有幾張特別珍貴,包括和冉肖玲合照,翁倩玉,陳芬蘭的簽名照。以及李女士在中廣播音員時期工作時的照片。從台灣流行歌研究角度而言,一張影歌星歌舞演唱大會的照片特別引起我注意,是由中廣台南台主辦。商展時期為每星期日下午三點到五點。根據李繪雯女士說法,當時中廣有辦歌唱比賽培養歌手。這類演唱大會應該就是該台歌手的演出機會,結合辦商業展覽。這和我過去訪問正聲電台狀況很不一樣。正聲作為台灣歌謠的搖籃,歌星選拔比賽非常興盛,合作廠商則多是化工(像耐斯洗髮精)和賣藥的為主。中廣作為官方的廣播電台,其結盟廠商為何是商展,其內容為何?非常值得進一步去探索。而中廣歌手是以台語歌還是國語歌為主?其選拔的規模如何?通過何種管道傳播?都值得進一步瞭解。

這珍貴訪談再次印證了我的大雜燴混血歌理論觀念,50-60年代台語和國語歌壇並非我們想像中的涇渭分明,而是在市場考量的驅動力下產生跨界的演出與流傳。
 李女士於1977年調至台北中廣總台擔任全國聯播節目製作人,退居幕後,後來又調升中廣海外部華僑組,又升任亞洲之聲(ASIA Voice)對海外廣播電台總編導,和那日我在台大周藍萍寶島回想曲場合認識的中廣另一資深著名播音員趙琴是好朋友。李繪雯女士於1989年光榮退休。

訪談約一小時多,我看李繪雯奶奶高齡九十三,也需要多休息,就示意助理們停止拍攝,這是訪談者的道德。離開前程哲仁先生還特別說:當時台南台還有個台語節目播音員蔡素柳女士,也八十幾歲了,若有需要也可聯繫。我說: 真的很感謝。我們做學術研究的田野訪談與資料收集是最困難的,但更難的是滾雪球找到關鍵的人。李繪雯女士就是我要找的1950-60年代那個中廣的關鍵播音員,從此就打開了我的地下迴路理論的另一空間,中廣的迷人世界,正等著我們去探索,揭開被隱蔽的流行音樂世界。(石計生後記,2013.01.23)





詩文學/戲曲音樂空間:東吳SocGIS團隊艋舺詩社與軒社耆老訪談(2012.12.02)

用戶插入圖片詩文學/戲曲音樂空間:東吳SocGIS團隊艋舺詩社與軒社耆老訪談(2012.12.02)
用戶插入圖片
後排右起:洪啟宗(詩社瀛社創始人洪以南孫),羅麗容(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SocGIS中心協同主持人),林正三(瀛社前理事長),楊文進(軒社義安社第二任社長),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SocGIS中心召集人), 朱清標(軒社崛江社耆老),
楊家成(楊文進之子),張錦雲(詩社龍山吟社社長),黃適上(西京文史藝術工作者)和陳翔羚(東吳大學中文系講師)(台北,艋舺仁濟院古蹟教室,2012.12.01)
用戶插入圖片

滂沱飛翔:來到艋舺詩文學/戲曲音樂空間


石計生

(2012.12.01) 經由老友艋舺著名的文史工作者黃適上的悉心安排,大雨滂沱的這天,相當特別地,在艋舺悠久歷史的兩大文化支柱:詩文學的瀛社和宗教戲曲的軒社(其軒字台語發音接近煙字),最重要的耆老或社長均到齊,在艋舺的歷史古蹟仁濟院裡,由東吳社會GIS中心的我和羅麗容教授主持,展開這場難得的焦點訪談。一個大的思維是,詩社與軒社其實是兩大階級,前者靠近資產階級,以瀛社為例成員俱是日治時期台籍有社會實力人士 ,如政界(州協議員陳天來,陳朝駿),富豪紳商(基隆煤礦巨賈顏雲年,楊仲佐,畫家楊三郎父親)等。而軒社則較為接近平民階級,義安社創始人楊石頭是肉商,崛江社則更屬於窮的軒社,都是演出不拿錢的憨子弟,堅貞宗教信仰者。

用戶插入圖片

右起義安社楊文進耆老與其子楊家成

軒社部分,我請現年88歲的楊文進老先生首先發言。他以艋舺腔台語夾雜日語詳細說明了義安社,是他父親楊石頭於1921年所創擔任第一任社長,彼時是西門市場內的肉商,當時的軒社服飾均從浙江寧波等地而來。楊文進本身則在日治時期長官公署任職,戰後就是經濟部商品管理局。義安社成立地點,是在今日廣州街129號,就是社長家。軒社與詩社其實都是一樣,沒有固定的地點,是隨著社長走。日治時祺義安社陣頭就已經十分有名,曾被邀請至日本平和博覽會,但因日人稱其陣頭范謝將軍為魔鬼乃予以拒絕,後改由當時齊名的義英社赴日演出。義安社,義英社和鳳音社都是寄附(依附)於艋舺青山宮成為特約北管子弟團,在驅逐瘟疫甚為靈驗的主神靈安尊王繞境出巡時,扮演重要角色。義安社歷史裡,楊文進用戶插入圖片也說曾經有分社,包括錦義安社和清義軒(以南管為主)。他特別強調了義安社並不對外演出北管,而是在青山宮出巡時的專職前導時才有北管子弟戲呈現,具備宗教神聖性。艋舺義安社也和大稻埕的共樂軒與靈安社有所往來,這說法與崛江社的朱清標耆老(77歲)有雷同之處。羅麗容教授不時也提出問題問在座耆老,獲得許多回應。

    崛江社朱清標耆老說出一些重要的事情:首先是青山宮的繞境路線,日治時期他說路小卻好走,可以從青山宮早到北門又走到今日美國大使館繞一大圈再回來;國民政府後他說路比較大條,卻因為有很多紅綠燈反而不好走,走更久。二是崛江軒是窮軒社,不像義安社是西門市場內肉商有金錢來源,崛江社都是靠玻璃與肥皂工廠或地方贊助,才能有經費完成出巡。當時大家都是憨子弟,崛江朱清標與義安社楊文進都說,其實都沒拿錢一腔熱血為靈安尊王。三是崛江軒和義安軒的主要差別在於:義安社平常不演出,但崛江社平時有演歌仔戲,而請眾神拿熱鬧王爺出巡時則以北管子弟戲參與。這或許是因為崛江社比較窮的緣故。朱清標並且在訪談中站起來直接示範了一段請神的儀式,他說,現在繞境范謝將軍陣頭出巡的腳步很隨便,其實應該如此這般慎重,他用動作完成對歷史裡神聖性日漸消失的謂嘆。

詩社部分,瀛社作為目前尚存艋舺最早的詩社,林正三和洪啟宗先生都說了些重要的歷史與抒發。至於龍山吟社,前身是高山文社,是瀛社聯合社的一部份,張錦雲也闡述不少。明治42年,也就是1909年,瀛社由艋舺士子洪以南,謝汝銓等倡議成立,地點是在艋舺平樂遊園,日治時期住址是鼎新街五番部,鼎新街就是現在的西昌街,這旗亭在場討論的結果,應該是在今天的西昌街與貴陽街的交叉口附近。林正三說,瀛社基本上沒有固定會址,是跟著社長走,而且是十幾個社團的聯合社。聚會地點很多,主要是在餐廳,日治時期在平樂遊外,也在大稻埕的江山樓,春風得意樓,東薈芳, 蓬萊閣 ,永樂飯店, 三仙樓, 永樂市場邊的百合洋菜館,稻江大屯酒場等地聚會,這顯示艋舺與大稻埕比想像中更有來往。當然也在當時政界與仕紳商賈人士的豪宅聚會吟詩,資產階級的附庸風雅在所難免,如劉家花園, 板橋林家花園, 陳雕龍宅, 大龍峒王慶忠別墅, 楊仲佐網溪別園,洪以南逸園(今公保中心一帶),艋舺林子楨怡樓, 北投居士林許丙庭園, 吳昌才別墅宜樓, 楊文慶府, 王采甫宅, 大稻埕林凌霜宅,林博秋府, 大稻埕李少濤樓, 陳天來港町宅,下奎府町顏雲年別墅,瑞芳李建興宅等。其他如艋舺龍山寺, 俱樂部樓上,基隆高砂樓, 公會堂, 靈泉寺 , 桃園公會堂, 關西鄭家祠堂, 板橋大觀書社, 大世界旅館,林佛國文源茶行和公館寶藏寺(即今之寶藏巖)等地。這些地點洋洋灑灑,多半具體位置待考,百年以來瀛社活動遍布桃園以北各地,其台籍菁英連結影響可謂甚為巨大,值得更為深入研究。

我最後請黃適上進行綜合討論發言,他嫻熟地整合艋舺地方的詩社與軒社不清楚地方,並提出問題繼續追問在場耆老,獲得進一步的澄清。時間過得很快,三小時一下就過去了。我就和羅教授一起感謝在場人士發言並合照留念。我就和適上一起做了根本軒社與詩社的音樂和文學空間點位基本確認。並相約繼續針對細節未來個別追問今天的耆老。離開古蹟教室前,雖仍大雨滂沱,但我和跟隨辛苦照相記錄的助理們內心溫暖激動無比,帶著滂沱飛翔的心,在艋舺百年萬里天空,許願繼續記錄這台北最具人文深度的古老地塊。(2012.12.02石計生後記)


用戶插入圖片                                        青山宮2012年12月3-5繞境路線

1 2 3 4 5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