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數位典藏寶島歌王洪一峰

石計生教授數位典藏寶島歌王洪一峰

由石計生教授所召集的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之「人文社會研究室暨地理資訊系統(GIS)中心」,以【「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為主題,向國科會99年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提出研究申請榮獲通過。

本國家型研究案是由東吳GIS中心的社會系石計生教授主持,音樂系呂鈺秀教授共同主持,歷史系李聖光教授,與中文系羅麗容,鍾正道和陳慷玲等教授協同主持,旨在針對寶島歌王洪一峰所留下的台灣珍貴流行音樂資產進行全面性的數位典藏,將為台灣文化的學術保存盡力。

執行起迄:
20100801~20110731
計畫編號:NSC 99-2631-H-031-002

以唱歌熱愛人生的鄭日清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第一次看到歌星證:鄭日清提供(台北/中山堂堡壘咖啡)


(2010.05.22 pm2-5)很難想像年事已高的台灣歌謠長青歌手鄭日清先生,以八十七歲之齡隻身從永和搭公車來西門町中山堂接受我的訪談,侃侃而談三小時毫無倦容。這其中的原因,在訪談中就理解了。鄭日清是個熱愛騎單車到處閒逛且開朗不藏憂鬱的人,1924年生於台北今之古亭區,本來是日治時期總督府內的臨時雇員,戰後至公路局工作,因熱愛唱歌機緣巧合下,在1958年左右的正聲,民本與中華廣播電台的歌唱比賽中獲得「三冠王」而聲名大噪,開始錄製黑膠唱片,以最為膾炙人口的「落大雨的彼日」為中心,鄭日清說他出過兩張專輯,一共七張黑膠,現在找得到的卻很少。因為他的平易近人與好歌喉,鄭日清與當時的主要台灣歌謠歌星,主持人和唱片行老闆都很熟,如文夏,與他提供的一張照片裡的洪一峰,吳晉淮,紀露霞,林英美,張淑美,劉福助,洪德成,小鳳(民本電台主持人),蔡董(亞洲唱片行老闆蔡文華)等。鄭日清也拿出他珍藏的「歌星證」,是他1970年代考過的證件。經過兩次換證,後來改為叫做「演員證」。他說那時確實需要有證才能登台。考試內容分為指定曲(20首國語中選2首)與自選曲(可選台語),當年他說考試尚稱公平。只是那個時代貶抑台灣歌確實是存在的,但鄭日清並沒有多說什麼。

鄭日清像個理解60年代台灣歌謠的樞紐,可以縱橫時空知道那個年代的人物與氛圍。

因為鄭日清的開朗熱心,大家都喜歡他。洪一峰與愛玲結婚找他,紀露霞與先生在新店時也喜歡找他吃飯聊天,吳晉淮,洪一峰也常和他到大稻埕的波麗路西餐廳喝咖啡。鄭日清像個磁石,吸引著所有對音樂熱愛有感情的人。我坐在他身邊,感覺一個沒有老態的老人,赤子之心常在一個還能騎著孔明車從台北到桃園的人身上。「從十幾歲到七,八十歲,我騎過三十幾輛腳踏車啦!」常常到高雄或台南歌廳登台時,就把腳踏車用火車托運下去,唱完歌就騎單車閒逛看城市,省錢又方便。無意中也鍛鍊了他的好身體。在訪談中,我發現鄭日清還有一個人格特質:他總揚人之善,不言人非。這點跟紀露霞老師很像,紀老師是虔誠佛教徒是有信仰的人,鄭日清則應該跟他的生性開朗有關。鄭日清總說別人怎麼好,不是虛偽而是真正相信別人好,這正是鄭日清令人動容的美感之處。這時我想起我的佛教師父   悟明長老所說的「恆順眾生,常隨佛學」,鄭日清的人格從另一種面向讓我們理解這樣的智慧。也是我這次訪談的重要生命收穫。

鄭日清先生說,今天要來見教授,所以特別帶了西裝來準備合照。我說愧不敢當。我看著他小心翼翼地從背包裡拿出用從日本時代就保留的紗巾包好的Johnstone西裝,上面繡著「鈴木」二字,原來這西裝是日本友人送他的,是他惜情的友誼信物。我看著這一幕想著詩社友人高榮禧,廖乃賢與王作良,約略是那樣深刻不變的情誼。乃高高興興與鄭日清照了相,心中充滿了回憶與愛。

台灣歌謠不滅的精神,以唱歌熱愛人生的鄭日清身上烙印著對於我們晚輩的身教與無窮的啟示(石計生後記,2010.05.23)。



放浪人生

用戶插入圖片



聆聽洪一峰放浪人生的時刻(台北/金山南路,新臺風柑仔店,2010.04.09)

60年代洪一峰的原唱與現代翻唱的差距在於「感情脈絡」的存在與否。那時,我感覺到卻不想說出口。窗外,金山南路的牆上,播放著洪一峰主演的轟動一時的黑白電影「舊情綿綿」,不知從哪裡冒出的一個小女孩,忽然佇立街頭癡癡地抬頭望著投影在牆上的影像。凝視著,純真無邪的曾經複雜的愛,在阿里山上寫的省都一封信,令人費解地感覺很近,其實很遠地需要隱藏,需要選擇性的遺忘。或者無心,是人的介入給與意義。這正是歌曲的時代流傳裡最為弔詭的事情,詮釋或聆聽,其實是永遠的音樂社會學難題。這時你選擇純粹聆聽,沈默觀看小女孩看著洪一峰的時間差距與空間的排攏,白日是夜晚的妝鏡,虛飾於傷口的排攏。「直到世界末日,請你站在我身邊。」我覆頌如聖詩。

我想到的「感情脈絡」,或者更精確地說,我被洪一峰歌聲所裸露出來的抽象思考,是一種寄託於社會情境中的感覺氛圍,它最容易在人的哼唱流行歌時流露出來。學生邱婉婷所精彩放送的洪一峰唱的放浪人生,寶島阿哥哥或者舊情綿綿等台灣歌謠,展現了彼時的台灣人的常民生活的悲歡離合,感覺結構與個人敏感的掌握,展現。因此,基本上,所有當代的翻唱,都會是失敗的,因為感情脈絡已然消失。而能夠與洪一峰當時唱的放浪人生產生共振式的翻唱,如蔡振南的聲音,不是因為他能再現60年代的社會情境,而是歌手本身的對於歌曲的詮釋,掌握了歌的某種精神,悄悄地跨越時空與前人產生的共鳴。所以,即使是現場學生邱婉婷沒有放這首歌的蔡振南版本,我竟也能從記憶中哼唱那種舉杯迷離的感覺,不同社會裡的同樣感覺,譬如生活裡的倏忽產生的虛無,頹廢,與以光年計算其距離的愛,這就是跨界傳遞的感情脈絡,如此稀有,如此動人。

當代這樣的翻唱展現感情脈絡如此難得,而60-70年代的台灣歌謠的洪一峰,紀露霞,林英美,張淑美,吳晉淮和文夏等一大票歌者卻是以浪潮之姿拍打著混血翻唱日本歌,上海老歌,東南亞歌曲和美國流行排行榜歌曲等的繁複而多元地景的灘岸。她(他)們以台語為中心的詞曲詮釋,首首都能傳遞一種既聯繫原曲的異鄉又能創造新的台灣土地的生活根深的精神混同,基本上這樣的感情脈絡的音樂創造,如此才華橫溢,是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台語時代盛行曲紀元。今日我們卻知道的那麼少,越深入越覺得自己是那樣淺薄地輕易相信既成之見,說那音樂是粗俗,灰色與不登大雅之堂。面對洪一峰,因此我是以必須聆聽先於詮釋,把腳步放慢點,感受的時期未過,如那小女孩的純真無邪仰望凝視曾經複雜的愛,在阿里山上寫的省都一封信,洪一峰的舊情綿綿,木訥而雋永,虛實這一刻,台語作為向母親請安的語言,哼唱著,或許永遠改變了小女孩她的一生 (石計生後記,2010.04.09-10)。

1 ... 9 10 11 12 13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