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異托邦(精選內容片段)


大稻埕異托邦(精選內容片段)

石計生等 著

1.

「異托邦像是一個反位址,是一種在真實地域中活潑作用著的烏托邦。」當我們把第一條分析依據放在大稻埕時,馬上浮現的問題是:這裡哪裡像是充滿和諧,令人嚮往的烏托邦呢?如果存在過,這個烏托邦為何沒有位址呢?異托邦的這個看來矛盾又難以理解的定義,前述關於「廈門是大稻埕的延長」章節裡「日治時期的台北台灣映象系列之一」的三張明信片,讓這一切清晰浮現。


 


第三張裡的大樓櫛比麟次的太平町路,明信片後面就說明「台北的茶葉中心,「太平町通」為今延平北路,1922(大正11)町名改正前名為大稻埕,是一台灣漢人聚集區。」那成排巴洛克式洋樓建築彷彿永無止境地延伸在延平北路上,散發著一種富裕的自負氣息。人在其中多半戴著帽子坐著三輪車與板車或者步行著。今日的延平北路則完全喪失了光彩,褪色的街景急駛而過的汽車毫不留情地通過,走路時或者偶遇的十字軒糕餅或者只剩一半的蔣渭水「大安醫院」建築還在太平町通上艱困地呼吸著。


 


    異托邦就是在今日的台北大同區的延平北路真實地域中活潑作用著的一個「反位址」,太平町通,其上充滿巴洛克式洋樓建築彷彿永無止境地延伸,散發著一種富裕的自負氣息。日治時期的太平町通在民國時期的今日被命名為延平北路,相對於台北最為繁華的西門町,東區地塊,是一條老舊街道,褪色的街景急駛而過的汽車毫不留情地通過,異托邦的真實與想像因此開始交會,它因此無法脫離時間,脫離歷史與文化,更無法脫離有權命名「大稻埕」、「大同區」、「太平町通」、「延平北路」的政治文化的權力作用。如第二條所說「異托邦則有真實對應位址也可能沒有,它潛藏於通俗語言之下的不穩定性,是和該地域的真實政治文化厚度,即與國家權力運作關連有關。」大稻埕,數百年來因為它做為台北城的起源之一的老城區而讓人感覺,不只是在延平北路,若我們在今日大同區裡的迪化街,歸綏街,貴德街,碼頭,延平北路與民生西路間隨意行走,會感受到大稻埕是能呼吸,與反饋的活生生結構,人能有著消逝繁華歷史的空間異托邦想像。異托邦乃同時是「無地方的地方」與發現「從地方缺席」的鏡像空間。

2.


而通過把抽象化為具體的寓言,再現符號與概念間的潛在意義,以城市為修辭對象的挖掘細節的能力,去看到異托邦大稻埕裡看不見的東西,那是什麼?



3.


這日治末期北市街六十四町圖的艋舺部分,會發現其城市文化的「此曾在」的異托邦現象:原來屬於入船町,元園町和濱町的渡口因為淡水河岸的泥沙淤積與河道變化早已經消失,而且情況越至今日就越嚴重。如這張攝於艋舺大溪口的本文作者與艋舺文史工作者柯得隆的合照(2010820),很明顯地看見淡水河面已經成為荒煙蔓草的河床新地,溪流縮減成為涓涓小溪,曩昔引發「頂下郊拼」的主要河運商機所在的大溪口,成為被遺忘的台北一隅,它是沒有位址的異托邦。


 


    淡水河在艋舺段的死亡其實是漸進的,清代大溪口等碼頭的繁榮,在日治時期仍然是延續其河流生命存在的,至少一般人仍然能夠與水共生活動,因為日人的合乎自然工法的堤防設計和蓄洪高低差地面設計,人們與河的關係仍然十分親近

4.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繞境手繪與數位化示意圖 ,說明了大正九年(1920)與大正十三年(1924)兩次的祭祀繞境:


 


大正九年(1920)的繞境:六月二十五日,是日午前十一時,放煙火二發,在大龍峒保安宮齊聚,至正午十二時,放煙火五發,乃按時起程。是日路關為「由大龍峒直至枋隙後街入益保裕街透中南街至鴨仔寮轉新興街出大路轉稻新街過六館口入建昌街過舊媽祖宮口街入九間仔街轉怡和巷街過建成茶行口透隆記後街至獅館街大路轉新媽祖宮口入西市透東市轉長興街過井仔頭街透新店尾街轉朝陽街入太平橫街透北門口街鳥隘門入興仁街透建成街圓環入維新街轉建興後街透太平直街至本廟升座。」


 


大正十三年(1924) 的繞境:六月十四日,「城隍遊境路關變更自保安宮前出發,經大龍峒町,永樂町至二丁目,轉新興街,由太平町三町目,直至四丁目派出所前,轉過町委員事務所前,經郭廷俊宅前,至金泰興行前,轉長興街,直透維新街,過圓圈,入建成街,由施福龍厝後大路,轉入興仁街,過烏隘門,入北門口街,轉入稻新街,六館街,入建昌街,至舊媽祖宮口,直透朝陽街,經井仔頭街,入將江山樓前至東市,轉町委員事務所邊,至新媽祖宮口,由獅館巷,入普願街後,中北街後,至怡和巷,入長樂街,過永和街,抵本廟駐駕云。」


 


5.

而圖中兩次的祭祀繞境的垂直跨町路線,明顯是從大龍峒方向的保安宮起駕,最南至大稻埕最南端的北門町與泉町交界,再折返回到霞海城隍廟,有一種祭祀與文化領域的宣示性。比對兩次繞境的街名有以下幾點突出變化(1)町目名稱的出現:1920111日,日本人實施台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廢除原由台北廳直轄的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設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町名改正以後,大稻埕的行政區劃約為港町、永樂町、太平町、日新町、下奎府町、建成町、上奎府町。所以第一次的繞境(1920.06.25)是以清代大稻埕街廓名稱為主,町名如大龍峒町,永樂町和太平町等的出現是在第二次繞境(1924.6.24)才出現;(2)日人警察監視與協調機關的出現:如第二次繞境經過的「派出所」「町委員事務所」等,是第一次繞境未曾提及的。顯示日人經由市區改正加強對於大稻埕地方的控制;(3)地方仕紳和娛樂場所的出現:如第二次繞境經過的郭廷俊宅、施福龍厝和江山樓(見圖四標示)等,均是第一次繞境未曾提及的。1926年的繞境則提及陳天來宅,林本源事務所等台灣仕紳名字。本文一開始所提的張東隆則與新和城,黃全春,時春等四店東列為該年城隍祭典的頭家。而原來在太平町通上的「春風得意樓」,是當時主要的酒樓和繞境「詩意」的來源之一。



1920年的繞境,「六月三十日詩意揭曉,月之二十八日,大稻埕霞海城隍繞境之時,各舖戶例裝故事,以添餘興。…一等賞,太白醉酒,春風得意樓高砂麥酒館,此閣為該樓與高砂麥酒會社合裝者,故事既雅,廣告亦明。」但春風得意樓於1921年歇業。而1924年霞海城隍廟繞境特別經過江山樓,凸顯於1921年興建的酒館江山樓取代了春風得意樓,在地方上經由吃飯的商業交換情報和休閒娛樂的地位。江山樓外還有東薈芳、蓬萊閣。大正十五年(1926)提到東薈芳 ;昭和八至十年(1933-35)年間的繞境則都出現了「蓬萊閣」的地標名稱。甚至直接到蓬萊閣開會研究如何進行祭祀活動。


異托邦並將時間中的空間移動,以地理資訊系統能數位視覺呈現其變化後,讓許多第一次繞境的街道成為被國家權力控制篩選過濾後的地域秩序外的「夢址」,如枋隙後街,益保裕街和鴨仔寮等等,均在第二次繞境後消失,市區改正後成為存在人的記憶裡的街廓,而1932年繞境就出現太平通,今之延平北路。我們的大稻埕異托邦,依據九點分析,不僅把地域的記憶視為秩序與知識的累積,而且讓過去未曾死亡而仍存在的空間說話。通過它們仍能行動的資源仍然是存在的。這種行動,必須落實到人本身的空間閒逛行走。



(待續 2010.10.12)




大稻埕異托邦:石計生教授台大學術論文與專家論壇發表(2010.10.12)


大稻埕異托邦(Duaduidia Heterotopias)


用戶插入圖片

石計生教授講大稻埕異托邦(臺大法學院霖澤館,2010.10.12)



石計生,20101012-13日,大稻埕異托邦:數位典藏邊境的城市文化探究
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研討會,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分項計畫地理資訊系統子計畫,台大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舉辦,會議地點,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台大辛亥路/復興南路側門) (與紀建良、黃映翎、朱思樺和邱婉婷等合著,外審制會議論文)
石計生教授並於當天早上專家論壇:尋找跨界合作的可能部分,代表人文社會科學界引言,參與討論。


※會議資訊: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研討會網站


用戶插入圖片

大稻埕異托邦(朱思樺攝影,2010.10.01)

摘要


以台北大稻埕城市文化為例,反思傳統數位典藏的包括文本、影像和聲音等的數位客體收集,組織和保存的方法。大稻埕在日治與國民政府兩次政權轉換中逐漸被邊緣化,成為一種同時是「無地方的地方」與發現「從地方缺席」的鏡像空間異托邦。歷史位址作為異托邦是失去秩序的集體記憶的蓄積,其過去地景建築環境的社會意義仍然懸而未決,成為介於真實與想像間的差異空間,地理資訊系統的數位製圖特別是疊合與軌跡紀錄分析能力,讓其並存多元時空成為可能,經由閒逛觀看,發現地域的異托邦性,它能打開我們的空間想像,認識當代世界裡的空間重要性與將位址的當代空間性和空間關係顯露。


 


以異托邦視角九點分析依據,大稻埕數位典藏的可能在於(1) 第一空間的首要性:大稻埕城市文化興衰首先取決於物理空間的變化,如交通運輸(水路、陸路)、行政區域重劃(街町改正)和空間地景(城市建築、文化意象)等影響;(2) 第一空間所無法掌握的無座標或雖有座標卻無實質地址意義的「無地方的地方」,卻是異托邦視角下的鏡像歷史呈現:大稻埕作為「本島人市街」、「台北老區」的意涵,不僅僅是文化遺跡數位化地圖的空間點位,並具有都市邊境保存,衝突與融合的空間重新佔據的可能;(3)從地方中缺席,人參與城市文化的數位典藏成為「內行人」的行走踏查,乃使結合穿梭虛與實、邊緣與主流的空間實踐成為可能。


 


關鍵字: 地理資訊科學、數位典藏、大稻埕、異托邦、城市文化。





            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Digital Archives GIScience


議程表
[#M_ more.. | less.. |

























































































































1012()


時間


議程


主持人


08:3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式


09:10-10:00


專題演講()古代人際口耳相傳的地理範圍


鄭錦全 院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10:00-10:50


專題演講():被遺忘的時間─時間在數位典藏地理資訊中的挑戰


蕭世 教授/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地理系


10:50-11:10


茶敘


11:10-12:20


專家論壇:尋找跨領域合作之可能
引言人:項潔 教授/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石計生 副教授/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張忠吉 科長/內政部資訊中心


孫志鴻


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2:20-13:20


午餐


13:20-14:40


【論文發表A1】國際會議廳


u   微觀視野下的族譜及僑刊數位化史料應用-以金門珠山村空間歷史研究為例 /袁興言


u   客庄老人老年生活風格群體與日常生活世界的空間差異之探究 /陳君山、何春媛


u   大稻埕異托邦:數位典藏邊境的城市文化探究 /
石計生、紀建良、黃映翎、朱思樺、邱婉婷


蘇明道


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工程學系


【論文發表B1】多媒體教室


u   以四維度觀點進行歷史GIS之資料庫建構及探勘 /李宗仰、林妤蓁、周逸涵


u   精緻與精確虛擬三維模型之數位化建置 /林士淵、陳聖智


u   範圍型分布資料之視覺化 /謝泓廷、李祐陞、王祥安


曾義星


成功大學
測量與空間資訊學系


14:40-15:00


茶敘


15:00-16:20


【論文發表A2】國際會議廳


u   淡新檔案地圖的批判分析 /黃亞妮、賴進貴、楊森豪


u   應用Google Maps建構人文與歷史空間記憶─以臺北大安森林公園百年變遷為例 /侯皓之、鄭亦修


u   GIS與老舊地形圖在網格式歷史人口分布之應用 /郭俊麟


吳密察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論文發表B2】多媒體教室


u   e-GPS技術整合點雲與DTM嵌入3DGIS平台之研究 /吳宗江、林宜君、徐明福


u   地面光達重建古文物的三維模型 /廖家翎、黃灝雄


u   地理資訊系統與谷歌街景之結合應用 /余其曄


周學政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1013()


08:40-09:00


報到


09:00-10:20


【論文發表A3】國際會議廳


u   應用GIS研究青銅器銘文詞彙的地域分布—以戰國時代的容量單位詞為例 /林宛蓉


u   GIS看青銅炊食器自名現象的區域性-以東周時期的
鼎、繁鼎、膳鼎為討論中心 /張 莅


u   建築文件數位化的感覺結構──二次戰後台灣建築設計圖說徵集暨數位典藏計畫 /李思薇


黃銘崇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論文發表B3】多媒體教室


u   時間地理3-D視覺化系統整合研究 /游柏輝、賴進貴


u   運用Google Maps呈現大量資料之探討─以數位典藏生物多樣性資料為例 /賴昆祺、陳岳智、柯智仁、許秀雯、邵廣昭


u   生態資源資料庫之數位典藏應用 /沈怡伶、沈玉婷、王郁淳、陳雅欣、蔡惠如、魏綸毅


丁亞中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10:20-11:00


【海報發表】大廳


11:00-12:20


【論文發表A4】國際會議廳


u   湖南湘江流域商周有銘銅器的幾點思考──GIS對青銅器研究的輔助與應用案例之一 /陳昭容、林農堯


u   GIS於元祐遷謫詩歌之標誌與運用 /張瑋儀


u   日據時代日語普及率之地理加權迴歸分析 /張齡方、范毅軍、葉高華、廖泫銘


羅鳳珠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論文發表B4】多媒體教室


u   行動文化廣播之地理資訊應用系統 /張明裕、陳東申


u   結合空間資訊與田野調查於國小鄉土地理學習之探究 /葉欣穎、黃國鴻


u   數位地理資訊應用於社區文化學習課程之教學設計研究 /蔡美惠、吳瑞荻


陳哲銘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2:20-13:20


午餐


 


 


 


 


 


 


13:20-14:40


【論文發表A5】國際會議廳


u   絲路文化GIS時空平台與Web 2.0之應用研究 /唐國銘、杜正民、游美燕


u   老陽的故事─歷史航跡之呈現與可能 /韓祥麟、陳家信、沈天羽、呂維理


u   利用GPS軌跡記錄器與數位影像詮釋歷史事件之研究個案─以「溫故知新─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為例 /張志光


范毅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論文發表B5】多媒體教室


u   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結合貓頭鷹生態與社區研究初探─以貓頭鷹公路綠廊為例 /黃申在、施政旭、劉育宗


u   運用志工調查資料進行臺灣蛙類分佈預測 /龔文斌、楊懿如


u   口旅運動態和蚊媒移動與登革熱傳播的時空分析
/黃宜庭、溫在弘


李培芬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14:40-15:00


茶敘


15:00-16:20


【論文發表A6】國際會議廳


u   唐代交通圖與GIS(地理資訊系統)的運用 /朱開宇、范毅軍


u   佛教人物史傳研究的地理資訊平台以宋僧淨源生平考釋為例 /郭捷立、釋法幢、洪振洲、杜正民


u   苗栗市家戶與廟宇關係的空間分析 /林本炫、吳怡慧


邱澎生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論文發表B6】多媒體教室


u   以街名變遷論臺北市的空間發展脈絡─以1945~2006年為例 /姚聖洋


u   台北市北區建地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鄭伉妙、龔彥君、柯榮晉、李載鳴


u   台北市人口變遷的空間探索分析-2002-2009 各里人口變化的考察 /鄧志松


周天穎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


16:20-16:50


綜合座談


16:50-17:00


閉幕式


 


【海報發表篇目】


u   高雄縣市合併改制對地方派系的影響 /徐兆霖


u   以網際網路空間決策支援系統(Web-SDSS)實踐地方發展指標空間化與地方發展特性評估之研究 /郝振宇、翁薇謹、陳建元、羅文珊、陳美心、周天穎


u   全像科技與數位典藏文物之加值應用 /盧靜璇


u   校園周邊租屋條件因素探討及推薦平台之實作 /吳美宜、謝殿臣、曾繁絹


u   從「繪本」融入教學到「水墨遊戲抽象畫」的發現-談「數位典藏藏品」在「水墨遊戲教學」之應用 /陳麗敏


u   生活美學博物誌-參與式媒體博物館的建構想像 /鄧宗聖


u   台北市固定源二氧化碳永續指標之研究 /鄭伉妙、龔彥君、陳慶和


u   客都長期照護機構之老人健康、日常生活功能與生活需求之研究 /余珮棱、張志光、胡愈寧


u   六堆祖堂棟對之數位典藏-以萬巒鄉、竹田鄉為例 /邱春美


 

_M#]~

 

河乃莊:艋舺人紀露霞與她去過的露天歌廳(黃適上訪談)

用戶插入圖片

由左至右:石計生與黃適上(河乃莊主人黃春生之孫)(臺北/艋舺,2010.09.11)

用戶插入圖片

訪談一景

用戶插入圖片

河乃莊(黃適上先生提供,2010.09.11)



這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寶島歌后紀露霞是艋舺人紀露霞,經由「河乃莊」露天歌廳的創始人黃春生的孫子黃適上的訪談。過去對她的持續研究裡有兩大盲點:一是1960年婚後嘉義時代,二是1950年露天歌廳時代。尤其是後者,幾乎是一片空白。經由我所指導作艋舺文化社會研究的研究生蔡子岳的敏銳田野觸覺,從艋舺文史工作者,阿猜嬤店老闆柯得隆先生的引介,我們找到了50年代淡水河畔露天歌廳全盛時期的「河乃莊」的創始人黃春生(百歲人瑞)的孫子黃適上,在艋舺名店阿猜嬤小吃進行訪談。朱思樺,邱婉婷,何瑪丹等助理學生們和我吃了冰鎮蓮子讚不絕口。黃適上看來年輕,卻很深刻有為。他完全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在讓親水的艋舺恢復生命力,是再尋找自己生命的根源,地方的記憶與溫情脈脈的情感,來自於一條臺北的母親之河–淡水河–的呼喚,那裡有台灣歌謠豐富呼應大河之風的傳唱:那裡曾有紀露霞,洪一峰,文夏,陳芬蘭的蹤影,是台灣流行歌研究裡不可或缺的一塊。

「河乃莊」就是河畔的莊園的意思。在貴德街老家前,紀露霞老師曾經對我說過,她出道最早曾經在水門外的露天歌廳唱過歌。那個水門,在哪裡?她手一指,指向那有九點六米高的堤防說,在那邊。我們往那裡看,一道高牆把艋舺的大河歷史埋葬在環河南路車水馬龍的倉促裡。「河乃莊」就在高牆的那邊,爾今只剩由黃春生奉獻出來的地蓋成的三清宮側壁上的一道淺淺刺痛人心的曾經屋簷的痕跡。從民國42年(1953)開始,一直到民國76年(1987)年國民黨黃大洲市長假所謂的「都市更新」之名,剷除了一個曾經是民國初期台北市的地標,河乃莊。而那時我們毫無記憶,毫無感覺。我一直覺得紀老師是萬華人,至少我幫她整理的大事記本來準備這樣寫。但是,今天,經由柯得隆兄訪談了適上之後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我腦海裡浮現一個全新的稱呼紀露霞的辭彙:
 
艋舺人紀露霞,她是台灣1960年代的最佳女歌星,是寶島歌后紀露霞。

黃適上把他阿公那個時代的珍貴保留照片讓我們一行人仔細觀看,令人嘆為觀止的親水河岸美景,與河乃莊無與倫比的優雅姿態,經由黃春生,寶斗里最具聲望的老里長,胼手胝足辛勤建立的露天歌廳,泛黃黑白影像裡閃爍著美麗金光。我慢慢感覺那光芒在我們的心裡醞釀發酵,成為一團溫暖的東西,被稱為是「愛」的東西,久久不散。那種愛是對於土地的愛。艋舺不僅僅是被污名化的龍山寺前的遊民,或者從日治以來萬華遊廓形成的妓女戶所在的華西街,或者欠缺深度被商品化約的媚俗電影艋舺的虛假流行;艋舺是台灣移民在台北最早的落腳地,從泉州人黃氏所掌握的大溪口上岸,展開了無限文化厚度的歷史與社會變化,它們被恨水的權力擁有者築起一道道護岸,隔絕了人們對於一條臺北的母親之河–淡水河–的記憶。艋舺,大稻埕都在這樣的過程裡被邊緣化,被視為是臺北的「老區」,一個不斷被所謂民主選舉開支票卻從來不會實現的地方。但艋舺總有繼起的良心與智慧繼續記著這地方心量能大到接納遊民與娼妓等社會邊緣的一切,從那裡面看清愛就是加深它的輪廓,這智慧的名字如:柯得隆、黃適上,還有更多具備台灣意識臥虎藏龍等待被發覺。

艋舺人才華橫溢,紀露霞老師就是其中翹楚。她的心如此善良,熱情,虔誠與充滿創造力又隨遇而安。這應是艋舺人的一種特質。我們今天所遇到的人柯得隆、黃適上與黃氏宗祠董事黃增奇均是這樣的人格類型。被這樣人格感染的我們不免也開始天真爛漫地真的就看見一個異托邦:活活潑潑存在的「反位址」的烏托邦

我們從臺北捷運龍山寺站上車後,轉「大溪口站」,往北,換搭捷運「稻艋線」,沿途淡水河夜色極美,船舶點點燈光,傳來悠悠洋洋的台灣歌謠,師生幾個高興地聊著幾年前被市民合力拆解推倒的淡水河堤防,正是現在的捷運線上舊址,彷彿是清代被拆除的台北城牆在日治時期被改造成的三線路。昔日環河南北路早已經廢棄,花團錦簇地以笑臉迎接三市街的新貌,河乃莊與其他三四十家露天歌廳以現代技術恢復,就在視角的左邊靠近河岸之地。而曾經淤塞荒煙蔓草的艋舺河口,在那年臺北三百萬市民合力清除淤泥運動後,水清魚現。就這樣聊著,車行通過了「滬尾站」,「北門站」,「太平町通站」,「大安醫院站」,「建成圓環站」,「天馬茶坊站」,「霞海城隍站」,「陳天來宅站」,「千秋街站」,「李春生站」,「江山樓站」和「大橋頭站」後,轉早就通車的「蘆洲線」捷運,各自回到自己的窩裡,滿意入睡。

告別前,師生數人約好,明天只是預期收穫的季節,我們再來就搭臺北捷運「稻艋線」,從大稻埕逆行,經西門町到艋舺,再去阿猜嬤吃小吃,順道訪問「河乃莊」創始人,百年人瑞黃春生先生。約紀露霞老師一起去,兩人數十年不見,一定非常精彩,我會找記者學生們過來,好好報導一番。黃適上說好要到大溪口站接我們。

完全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在讓親水的艋舺恢復生命力,是再尋找自己生命的根源,地方的記憶與溫情脈脈的情感,來自於一條臺北的母親之河–淡水河–的呼喚,那裡有台灣歌謠豐富呼應大河之風的傳唱,我們努力和音。

(2010.09.12)

雲的可能,悟觀安靜

用戶插入圖片

雲的可能:回到觀音禪寺/悟觀師,石計生,石光生(高雄縣/深水/觀音禪寺,2010.08.27)

觀音禪寺是一個你兒時記憶以來的神聖之境,佛寺莊嚴而充滿光明;同時也是你的出家的家族所在。你的外祖母釋言定是開山祖師,已然涅槃的大姨是釋開良法師,照片裡的悟觀師是我的表姊。這天與你的二哥一起來山上為了中元普渡念經祈福而來。這個佛寺特別之處是,看來隨意輕鬆的地域卻由非常森嚴的紀律內外規範著,你們想去後山看你 父親的骨灰祭拜,裡面的僧尼輕聲細語說,只有過年時才會打開。你問悟觀師在嗎?何時下來?僧尼輕聲細語說在,該下來時就會下來。

觀音禪寺,無地方的地方。真實裡的想像,虛無飄渺的落實。

而終於見到 師父時,她輕聲細語回答你的問題,說:「凡人皆有病苦,人不應該隨便對別人身體說東誰西,燒壽生錢只是一種表象,如果你相信前世今生,那都是一團天地間的能量,即使佛法儀軌裡的蒙山施食也是暫時處理,重要的是自己不斷的面對自己的一切,持續持咒或者禱告,達到無念而念的境界,從內部轉換,無始無終的諸業力。」

不受形式束縛的真言,以最為無意的閒聊方式吐露,不著痕跡,聽者需要有心即得。

這些話,像雲一樣,帶領你漂泊的心回到觀音禪寺,在真實地域裡活潑作用著的烏托邦,一如往昔,神聖與家族的交織。雲的可能,悟觀安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