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相會: 紀露霞與吳靜嫻(正聲廣播電台61年台慶)

用戶插入圖片

由右至左:影視紅星吳靜嫻, 寶島歌后紀露霞和石計生教授(台北/重慶南路,正聲廣播電台,2011.04.01)


用戶插入圖片

紀露霞與石計生


這天應正聲廣播公司61週年台慶之邀,我與寶島歌后紀露霞到正聲位於重慶南路的總公司參與盛會。紀老師在正聲的時間是1960年婚後遷至嘉義,是在嘉義正聲公益台主持 紀露霞時間,當時時常與該台台長陳明(江龍)搭檔,主持晚會與開設音樂歌唱班。這天很熱鬧,紀老師的好友吳芳如協理也熱心介紹正聲的黑膠與歌本讓我瞭解,對於這為數龐大的音樂文化財,我說應該好好保存。也碰見紀老師的好友,吳靜嫻,她也在正聲服務過很長的時間。吳靜嫻當然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因為她的70年代星星知我心電視劇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演技與美妙的歌唱。我猶豫十分地久,深怕冒昧,才提出流行音樂研究訪談的請求。吳靜嫻一口答應,我滿心歡喜。紀老師說吳靜嫻人很好,她們亦師亦友,感情十分好。紀露霞當年是與群星會製作人慎芝是好姊妹,每次只要紀老師從嘉義北上,就會力邀她去參加群星會或針對歌星進行評審選拔:吳靜嫻就是我和慎芝評選出來的。紀露霞說。這天氣氛很好,也看到了正聲歷經61年繼續的活力。未來會多和正聲接觸,持續研究關懷的聲音觸角(石計生後記,2011.04.02)



艋舺之春:當寶島歌后紀露霞再與露天歌廳河乃莊主人黃春生又相見

用戶插入圖片

艋舺之春:當寶島歌后紀露霞再與露天歌廳河乃莊主人黃春生相遇(2011.03.04)

    照片說明:中左:黃春生(1952年露天歌廳河乃莊主人,時103歲),中右(寶島歌后紀露霞,1955年曾至河乃莊演唱),
    左: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右:黃適上(黃春生之孫,艋舺著名文史工作者)(台北/萬華康定路,2011.03.03)

經過艋舺文史工作者黃適上的安排,這歷史性的一刻終於來臨了!現年一百零三歲的艋舺耆老黃春生,民國41年(1952年)創立著名的露天歌廳河乃莊,是當時台北人最喜歡去的淡水河畔休閒聽歌場所,一直營業到民國80年(1991年)才歇業。河乃莊是第一個露天歌廳,台北市誌甚至以之為地標。後來從淡水河一號水門到九號水門,即艋舺貴陽街(日治時期的歡慈市街)底的大溪口到大稻埕的港町,衍生許多露天歌廳,當時一流的台灣歌謠歌星,紀露霞,洪一峰等等均在露天歌廳演唱過。這天我帶著紀露霞老師與學生瑪丹,皓瑜等與黃適上約好去他阿公家拜訪,一進康定路家門,那是令人動容的一幕:曾經於民國44年(1955年)剛出道時到河乃莊唱歌的寶島歌后紀露霞,在超過一甲子後,與河乃莊主人黃春生又相見了!那剎那我感覺艋舺的春天這樣充滿這個家庭的客廳,溫暖而永恆。兩個台灣歌謠流行音樂史裡有著巨大貢獻的音樂人,就用道地的臺語聊著舊萬華的掌故,以及容易親近淡水河的艋舺盛世裡,露天歌廳如何盛極一時地吸引整個台北人的目光,歷史記憶穿越時空成為當下的進行式,愉快地交談,看黃適上放的老照片,於離開前留下一張這樣的照片,記載這樣一頁(石計生後記,2011.03.04)。
 



偶遇磁場:上海流行音樂研究訪談(2010.12.18-21)

用戶插入圖片

與朱恆夫(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用戶插入圖片

與馬軍(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用戶插入圖片

與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



彷彿有一種特別的磁場導引,讓偶遇成為豐富。這次來到上海大學進行專題演講與進行國科會上海-音樂台北的資料收集與訪談,其實事前安排有一點困難, 主要是一些著名的上海老歌與媒介迴路的專家聯絡上充滿不確定性,一直到出發前都無法確定。長年來我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的講學與交流,為數不少的學生都成了我的遠距離門生:如張思,徐辰,倪偉峰,李勝與韋謝等。這次訪談他們都出力幫了忙,但總無法完全確定。台灣學助理生們,如朱思樺,邱婉婷,紀建良等也出力幫了很多忙。有確定能訪談的是研究京劇與上海流行的上海大學中文系的朱恆夫教授,與東吳呂鈺秀教授介紹的上海租界時期工部局的流行樂手鄭德仁先生。17日到了上海大學校內賓館樂乎新樓住房時,卻發現有另一上大歷史系和上海檔案局共同舉辦的大型會議:歷史記憶與近代城市社會生活學術研討會。細觀之下喜出望外,有幾個section都是與1930年代上海老歌相關,特別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勇(研究歌曲本身與歌手和唱片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馬軍研究員(研究歌廳),謝瑾(研究廣播電台)等。乃於翌日下午全程參與了其發表,並進行多項提問,討論與訪談交流,請三位針對其文章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以及回答我的問題。獲益甚多。並且,獲得馬軍惠贈新書,謝瑾也非常客氣幫忙影印其研究的舊中國上海廣播的資料。這對於我理解30年代上海媒介迴路裡的歌手,歌曲,唱片行,廣播電台與歌舞廳的內容,以及如何傳播至日據時期的台北大稻埕,西門町與艋舺意義探究甚有幫助。

而17日下午進行的朱恆夫教授訪談,也深刻地將上海京劇的兩大流派:南下派(由北京南下上海的講究唱工與細緻身段)與海派(上海本身融合電影心理戲手法的情節取向的表現方式)說得極為清楚。他並建議要理解上海在台灣在日據時期的京劇傳播,需從幾大名角,如梅蘭芳等的生命史進行探究,這都是很好的建議,朱教授也惠贈了他的書籍。而可惜的是鄭德仁先生,本來聯絡好在21日早上進行訪談,卻因為他臨時有音樂演奏演出而無法進行,我在大陸的臨時手機號忘了跟他說,乃失之交臂,只好等待未來機緣。另外一個意外收穫是,在歷史記憶的會場上,因著謝瑾的導師上海大學歷史系張元隆教授的介紹,認識了上海檔案館的邢建榕教授,乃約了在20下午至仙霞路檔案館附近的上島咖啡晤談。邢先生極為客氣,將上海檔案館的總目錄與幾本新出的書均轉贈給我作研究,十分感動。

在21日下午又到上海復旦大學拜訪歷史地理所的周振鶴教授及其高徒張曉虹教授。名滿歷史地理界的周振鶴教授言談之中,透露出台語腔,一問之下才知是福建廈門人,讓我們師生很驚喜,就與張曉虹教授一起合照留影。張曉虹教授亦對SocGIS很有興趣,我乃允諾下次至上海定當給一場專題演講。對於在五日之內能有這樣高能量的資料收集與訪談可能,其機緣來自於我一顆對於台灣歌謠研究的誠摯追尋之心:不只是為了個人研究興趣,更重要的是對於60年代台灣歌謠的音樂混血來源之一,文化中國的關連的理解與釐清,找尋我們前賢的音樂台北的上海腳步痕跡(石計生2010.12.22後記)。

1 2 3 4 5 6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