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維多利亞港裡的茶餐廳(藝霞歌舞團訪談錄)

用戶插入圖片

王淑卿(蔡寶玉團長姪女)與石計生(台北/維多利亞餐廳)

用戶插入圖片

霞女洪愈香與石計生(台北西門町,維多利亞餐廳)



西門町維多利亞港裡的茶餐廳


◎ 石計生

這天來西門町的維多利亞茶餐廳(位於成都路27巷19號),是為了訪談六0年代台灣最為有名的藝霞歌舞團的成員。作為一個準台北人,西門町來回無數次,卻不曾知道這裡有這樣一家道地的香港茶餐廳,這天下著雨,西門町看來較為寂寥,原來熟悉的一些街頭賣唱的盲人歌手都不見蹤影。西門町。我以為跟著紀露霞老師當年演唱的足跡,這幾年來也慢慢摸熟了這商圈曾經埋藏的歌聲魅影,但卻不然。至少今天要見的藝霞歌舞團是這年來才知道的被人們遺忘的土地的動人流行文化力量。我見著了,一個優雅白髮蒼蒼的靈魂,蔡寶玉,八十幾歲的老人了,輕聲細語地訴說著那個家族經營藝霞的年代,彷若昨日,身為創辦人王振玉的妻子,也是藝霞團長,那些奔波為著一團上百人的全省巡迴演出的張羅,忙碌,跟著票房興衰同喜同憂。一種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家族企業,非意圖的意圖性,造就了一代藝霞傳奇。裡面還有許多令人尊敬的靈魂:王振玉的妹妹,王月霞,藝霞所有編舞,節目選曲的總負責人,早逝的台灣傑出舞蹈家,師事林香吟(日治時期著名音樂家林氏好之女)。我在西門町電影院看薛常慧製作的藝霞紀錄片時,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資料欠缺出現短暫的王月霞,藝霞的藝就是取自她的名字。作為整個紀錄片的「刺點」,令人心動(痛)的那點,一張王月霞在中山堂演出的祝賀花籃黑白照片,一直排到照片的最近頭。那是對一個台灣舞蹈家的衷心禮讚,但卻像藝霞這被遺忘的歷史,當年的彩色人生褪色為淡出蒼白。她的早逝姿態有著太多屬於土地的深藏與疑問。我在與王振玉的姪女王淑卿(藝霞助教,表演者與教導舞蹈基本動作者)聊天時,她聊到了對於王月霞的思念,才知道在月霞因為積勞成疾洗腎過世後,當王淑卿接下同樣工作後的高難度與辛苦。一種對於不可複製的才華的景仰。我想。這正是我看整個藝霞紀錄片感覺到的缺憾,天縱英才已逝,即使恢復過去的舞碼,只是一種基於感情的憑弔。王月霞並且讓我想起另外一個當時台灣傑出舞蹈家蔡瑞月,只是月霞所創造出來的藝霞舞碼多了一份台灣本土味。不同於蔡瑞月的師承自日本而創造的高尚藝術性舞碼,藝霞是一個全然立基於當時台灣社會流行文化的大雜燴(雖然號稱台灣的東京寶塚,那只是形式內容則是真正台灣製造):將60-80年代的台灣流行歌曲,如來自收音機與電視裡的最新流行的台灣歌謠,國語流行歌,歌仔戲等融入舞碼,一套節目裡面有唱歌也有跳舞,古裝與時裝兼容,而現代,民族,芭蕾與爵士等各種藝術形式舞蹈都能在演出中看到,王月霞當時是一年編一套舞,但有時會加碼(如1970年10月至翌年3月的在香港的連續爆滿三個月時期,應觀眾要求要看新的舞碼,月霞特地從台北飛到香港九龍明愛中心即席編舞,同時也在皇都,樂宮演出。1971年又應邀至港九連續公演五個月,成為藝霞的最為輝煌的全盛時期。香港,也就這樣奇特地成為藝霞人的潛意識回憶核心),然後在全台各地巡迴公演(通常初一時在台南市首演)。藝霞的成功主要是能和當時社會脈動合而為一,是一種從日常生活中錘鍊出來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團流行舞蹈,王月霞有一種驚人的化流俗為藝術的能力,她的藝術與人民合而為一,當年人們竟然願意花250塊新台幣,只為了看一場藝霞,而當時公務人員一個月薪水是7,000元,原因是藝霞的掌握流行的歌舞完完全全擄獲了當時觀眾的心。藝霞是屬於歡樂的爆滿,視覺的前衛盛宴,聽覺的後現代拼貼。歷史,有時候在前的會成為在後。但靈魂離開後,藝術也只剩形式,月霞死了後,這齣戲注定就要散了,那葬禮上擺滿了花籃素白花朵落英繽紛滿場爆滿的掌聲如淚雨下。長久以來社會學的訪談技藝訓練了我的心靈行蹤的絕對隱藏,我當時心中的悲涼並不曾輕洩,那是屬於我與台灣歷史的一段私密的邂逅,未曾謀面的藝術神交。我在眾人之中說話,吃點心,微笑,聆聽,問問題,用我父親熟悉的國語和我母親熟悉的台語。我說了很多話彷彿什麼也沒說。我看見自己浮在半空中俯視著這些活著的仍有所追尋盼望的人。感覺一種充滿整個茶餐廳的回憶:這時霞女洪愈香說話了。一個南投鄉下的孩子,因為加入了藝霞而改變了人生,經過嚴格考核後成為霞女,到香港和東南亞各大都市去表演,並且在香港認識了她先生,一起在西門町經營這間餐廳幸福度日。我吃著台北難得一見的地道香港式盛宴: 臘味寶仔飯,蜜汁花雕雞,菠蘿包,香澄煎軟雞,老火湯,凍奶茶,和碗仔翅等。看著浮在半空中的自己跟自己說:那你就下來吧!這殘酷嚴寒的季節將過,而關於一把沙的恐懼早已消失,讓我們否定關於某些人必然是穩重的神話,請斟酒,融入這個你陌生已久的人間世,看著一桌子的港式盛宴與熟悉的與不熟悉的人,藝霞的餘暉,就這樣滿懷新生命地重新融入我的域土與業已乾涸的人心,那裡聽見一種聲音,輾轉流傳一種周雲蓬式游牧者的新格言:白天喝酒。晚上誦經。說流行音樂的神,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啟迪我們,歌舞的神也是。而西門町維多利亞港裡的茶餐廳盛宴伊始人聲逐漸鼎沸,從這裡望過去,萬家燈火無不落拓。收帆揚帆。我們都在這裡揮帕道別,藝霞所象徵的天,在下一站開啟滿座的流行。(2010.01.09)。
  

紀露霞《運河殉情記》數位典藏記


重構被遺忘的歷史
: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數位典藏記

 

石計生


用戶插入圖片

周至誠與石計生(2010.01.05)

用戶插入圖片

石計生與運河殉情記(台北)

今天周至誠先生打電話來,說終於完成紀露霞
1956年所唱的《運河殉情記》的數位化wav檔處理,正式宣告恢復了這張歷史性的歌曲。這件由陳明章(黑膠唱片擁有者)和潘啟明(巧手修復嚴重跳軌跳針黑膠唱片者)與小周共同完成的事情,看來微不足道,事實上,從台灣流行音樂社會史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為一個被遺忘的歷史從此將被重新建構起來。台語電影第一部是19559月由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出資,留學日本的何基明導演。1956年《運河殉情記》也是何基明所導的台語電影,是全台灣的第二部。但目前所見的中文電影資料庫的介紹有個大問題:只說到導演是何基明,女主角是柯玉霞,男主角劉皙,和參與的演員有楊一笑,白紅和洪明麗外,並未提及主題曲是誰演唱。 

 

我幾年前訪問紀老師時,她提過曾唱《運河殉情記》的主題曲,但因為沒有留下唱片,沒有證據,謙虛的紀露霞說她也不敢到處去說有這回事。這事情也就埋藏在我心裡甚久。去年12月初,業餘收藏家陳明章先生告訴我,他有找到這張《運河殉情記》,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有嚴重跳針線現象,聽過一次就不敢再聽,怕從此後就壞了,想託我問看看黑膠學術界有沒有人知道怎樣修黑膠?我聽到此消息很振奮!因為我確實聽紀老師說過這張黑膠唱片,沒想到真的存在!於是通過我的研究助理台大音樂研究所的邱婉婷去打聽,過了一個星期,才回報說林太葳介紹俗稱「潘博士」的台灣黑膠界修復唱片的第一達人潘啟明先生應可以修。我聽了簡直跟中了頭彩感覺沒兩樣,立刻打電話給陳明章先生告知此好消息,再與潘博士約了時間,直接到潘宅見面商議處理事宜。

 

1213晚上六點,我跟婉婷在劍潭捷運站等候,陳明章先生風塵僕僕從桃園龜山開車來台北,花了點時間確認住址,七點鐘到了潘宅,我們三人見面了,助理婉婷負責錄音錄影照相。第一次見面,潘博士比我想像中更質樸,尋常人裡一雙銳利的眼神透露不平常。家裡看來陳設簡單,看不出是黑膠收藏與修復專家的樣子,直到他精確審視那張《運河殉情記》開口說話,與從放置整齊的抽屜裡拿出珍藏的黑膠,才知道名不虛傳。他說:「雖然是最難修的縱向裂紋,但這張黑膠有救」。那天大家研究討論了半天,到了接近午夜,我想陳明章先生回到龜山可能已經接近一點。

不料過了四五天,潘博士慎重其事打電話給我,那時我正與學生在礁溪進行戶外教學,外面滂陀大雨,感覺甚為淒涼時,說這張唱片因為有一音軌已經脫落導致嚴重跳針,無法完全修復,我聽了心頭一涼。但是,潘博士緊接著說:「我用鋼針反反覆覆實驗,聆聽,已經找出拯救這張黑膠原聲的方法。石教授,但我需要你幫忙找專業數位化人士來轉錄,我們才能將紀露霞的原聲保留下來,但這張黑膠恐怕會報廢,只能當作紀念。」於是,我就密集聯絡陳明章先生與紀老師,詢問可能。陳明章一口答應。紀老師在高興自己五十幾年前唱的歌還能被保留下來之餘,還說可以推薦她信賴的綽號小周的錄音師周至誠來幫忙,於是我打電話給小周,他也一口答應。就這樣約了再去潘宅。

 

又過了十日,我與小周約了,直接去找潘博士。下午兩點,我等不到小周,先跟潘博士說我在樓下等。兩點一刻,才看見一位和我想像差不多的瘦峭年輕人騎著腳踏車而來,直說對不起,「我本想騎摩托車來,但是車壞了,所以我就從中正紀念堂那裡騎過來了。」我觀察了一下,小周真的很厲害,腳踏車上還綁了個類似喇叭的收音器,背上背著電腦。就這樣我們倆上了樓,開始工作。潘博士照例客氣倒了杯茶招呼我們,然後用戶插入圖片就二話不說開始了費時又費勁的轉錄工作:他把《運河殉情記》放在祖傳的機械式留聲機上,坐在椅子上把身子緊靠近留聲機,右手放鋼針,左手扶住留聲機腳保持平衡,然後就一遍又一遍地試放,展現一種過人的專注與學機械出身的自信。而小周則在一角將電腦與數位錄音需要的設備和收音器架設好,也同步收音分析。小周非常專業,話不多,但說的都是重點,譬如他兩次要求停止錄音:一次為潘博士客廳的掛鐘,一次為書房的鬧鐘。這數位化部分的真正困難在於這張必須用鋼針才能放,這樣的留聲機不多,所以必須捨棄到小周那裡的錄音室而在潘宅,並且又因放時在潘博士家的機械式留聲機是沒有喇叭插孔可以插的,必須直接收音才行。這是小周要騎腳踏車綁著那長長的腳架與收音器的原因。他們就這樣花了將近兩個小時,完成最為艱難的黑膠轉錄至電腦的工作。

2010
0103
,我收到小周寄來的mp3檔,近乎完美的數位化《運河殉情記》終於完成了!這張沈埋55年的台語電影經典名曲,由霸王唱片出版的賽璐璐78轉黑膠,兩面均寫著「霸王 台灣歌曲  版權所有  電影「運河殉情記」主題歌  魂斷運河  黃錦昆作曲  楊錦詞 紀露霞唱  南洋影業公司發行  怡福電業廠出品 字樣。證明了1955-60年間真的是屬於台語的時代,紀露霞的時代!台語歌曲作為「時代盛行曲」,在陳明章,潘博士和小周的聯手文化搶救下,終於保留了99.9%的原音,小周甚至還用虛擬的方式,恢復了本來已經亡佚的其中一面的前奏部分。20100104wav檔完成,就完成的對於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主題歌兩首〈魂斷運河〉的數位化恢復,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此被重構。

 

關於《運河殉情記》,從此我們應該說:

 

1956年《運河殉情記》由何基明所導的台語電影,是全台灣的第二部。女主角是柯玉霞,男主角劉皙,主題歌兩首〈魂斷運河〉由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

 

(石計生後記,2009.01.05)

 

 
◎ 紀露霞唱〈魂斷運河〉(其中一面),1956年《運河殉情記》台語電影主題歌。
    (陳明章黑膠提供,潘啟明手工修復,周至誠數位處理,石計生數位典藏分享,2010.01.05)

請一起為寶島歌王洪一峰祈禱

用戶插入圖片

為洪一峰祈禱(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2009.12.17)



                          洪一峰傳病危 洪榮宏出面說明

(2010.01.02, pm1:30-2:00) 我來時仍然見著一顆有信仰的寧靜的心,現在躺在加護病房裡承接他的 主耶穌靈光。洪一峰老師,寶島歌王,台灣歌謠裡全能的才子,這時已無法起身接受絡繹不絕的探訪。其實,這件事我知道的很早,老師,因為您孝順的兒子洪榮良一個月前就來找我時就已經說您身體總是起起伏伏,於是很想要和洪榮宏為您成立一個「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將您的作詞,作曲,演唱,自傳,錄影和對您的探究認真保留下來。我一口答應。積極發動研究團隊,組織,並與婉婷,思樺等助理們不眠不休工作提出申請。老師,從台灣流行音樂史角度看來,您的歷史地位是無庸置疑的崇高,但是,從現有資料的收集看來卻又是如此稀少,這顯示出從宏觀視角看到,台灣戰後1970年以來台語歌都是處於邊陲位置,主流的是國民政府所主導的國語歌曲。



老師,我過去花了三年時間對超過六十名歌手與音樂人的深度訪談裡發現,不只是您,包括另一位寶島歌王文夏,寶島歌后紀露霞,李靜美,陳和平,莊永明等人都說出了台語歌的不受重視,被邊緣化的事實。這是多麼令人辛酸的事啊!即使如此,如同去年我到您台北家裡做訪談時所感動的您深刻的謙遜以音樂愛台灣的態度,淡淡地說著您著名的「可憐的戀花再會啦」「快樂的牧場」如何被戒嚴時期當時的國民黨審查禁唱,您心毫無怨恨,反而更愛台灣,仍奮力不輟地寫歌,唱歌,唱出台灣歌謠的深邃與美妙。而在民進黨執政的年代,對於台灣歌謠也只是口惠而實不至地尊稱您為「台灣國寶」,您,和其他當年傑出的台語歌的歌手們,仍然是邊陲里的光芒。老師,那次跟您相處三個小時後,我是完全被您的人格所吸引,折服了。藝術,是要超越政治的,您啟迪我的是:「要忠於自己的天命,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難料。」



老師,您的意識身體插管,無法言語,但屬靈身體早已得救。現在我在加護病房裡握著您微微浮腫的右手,默默為您禱告,以世俗的願望為您禱告。您在領受 主耶穌靈光的同時,要先醒來去參加您小女兒四月份的婚禮,與親眼見到您的「虛擬音樂博物館」的完成。要見證台灣歌謠從1950-60年間作為一個以台北為中心的「時代盛行曲」,後來被邊緣化了四十年,再次翻轉成為台灣流行歌的日常生活之歌的未來。我是以這樣的內容向 主耶穌祈禱,您屬靈的身體已經取代了意識的身體,如創世紀裡晚年的雅各般充滿智慧的餘光。請醒來,全世界愛聽洪一峰老師的歌的人,讓我們一起為您祈禱!阿們




1 ...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