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一別

用戶插入圖片

二十年前滴露村合影(安徽/宿松,石計生攝,石道立提供,1991.06.11)


◎ 石計生

走高速公路四小時就到南京的四百公里路途剛離開縣城時天清氣朗忽然又下了場大雨,你知道那是在天上的父親又將離鄉之淚。這鄉愁之淚流了四次:兩次在過了桐城,太湖不久,一次在與石家灣滴露村鄉親大合照時,最後就是現在的宿松一別。

帶著 父親的靈魂和哥哥力生,光生,復生與姊姊谷蓉的期盼,你望著窗外不斷倒退的白楊樹,歪歪斜斜地像隨著被吹散的記憶,經過二十年,所剩無幾,只有靠著思念編織。1991年,那時與 父親帶了三大皮箱的禮物返鄉,千里迢迢從台北桃園機場至香港轉機到上海,在燈光昏暗了無生機的黃浦江邊旅店過了一夜,然後與一大群人擠上火車,找到屬於我們票根指示的軟臥舖,一路晃蕩到合肥。又住了一宿,或者兩三宿,因為往宿松的長途客運幾經折騰才開出,你記得那時的路黃沙滾滾,染亂父親原來梳著整齊的西裝頭他抿著嘴唇望著窗外的白楊樹林,平疇萬里與不時交雜其中的埤塘,與點綴其中的低矮農舍,目不轉睛不發一語。然後就到了宿松縣城。經過二十年,其實你對這裡記得不多,只有一個人,一座用戶插入圖片有紅星的紀念碑公園,與在二樓的舊式床鋪翻滾的小華。這次來這裡,才知道當年那個叔叔名喚陳漢平,事實上是你父親的在內地的大兒子勝生的兒子菊水的妻子的大哥。小華是他女兒。就輩份而言,你才是陳漢平的叔叔。你這曾經在美國讀書受著洋化思想之毒的憎惡傳統主義的心經過二十年的錘鍊竟融化為溫柔耐性品味著這複雜家族關連的噓寒問暖,滿屋子的親戚你完全無法認得誰是誰,你因這豐饒的系譜而感動。而那些國民黨共產黨的曾經對立現在一點都不重要,你們站在毛澤東主席海報前合影,緊緊握著手, 父親經過你的手握著那年包了輛三輪機動車把你們送回還有一小時車程的安徽省宿松縣石家灣滴露村碎石路的老家的陳漢平的手。謝謝。

那時與 父親在滴露村住了至少應有一星期之久。往南京的車行經過太湖時你對自己說。白楊樹林,平疇萬里與不時交雜其中的埤塘,與點綴其中的低矮農舍,你明瞭來時 父親專注眼神看著的正是雷同的景致,只是你的祖先住了幾百年的故鄉更美那是你作為詩人真正的根源:再加上大片夕陽下的密密松林與錯綜複雜的灌溉渠道包絡著這約有幾十戶的石家灣村落,遠方,從老家低矮瓦簷望過去,一株美殉燦爛的楓樹永恆守候著。你本以為是永恆,但並不是。經過二十年。你 父親於1993年先逝世了。2000年,曾經含著淚天未亮一早就燒著柴火炒一大包花生要你在返回台灣路途上吃的那在內地的媽媽也過世了。那耳際別著梔子花塘邊洗衣的青春姪女「宿雲」也跟著幾十名不識字同樣命運地成為上海,南京,和深圳的農民工,在建築工地與餐廳無名地掙錢只有過年才得歸鄉。2003年,連這片百年如一日的村落也被夷為平地,剩下的紅土地與陷入回憶的你一起孤單面對絕對的完美的失落。你不甘心地繞了一圈,在祭祖叩頭的同時,不敢相信千里迢迢而來面對的是這樣的結果。

用戶插入圖片紅土地是貧瘠的土地,曾經的紅瓦泥牆,你在泥濘滿地的小房間裡空氣混雜著牛糞,紅薯與梔子花香舉頭望著窗外明月,父親打著呼熟睡,你則想著 父親當年是如何走出這窮鄉僻壤,在戰亂的1940年代加入國民革命軍,輾轉到了台灣遇見了你的 母親林秀玉,生下了你。命運悄然安排你兩度回來這裡,一次是生離,一次是死別。

而死亡的左右總是蘊含著新生。拆遷過後的滴露村民搬到了縣道旁,成為兩層樓的樓房的主人。如你現在返回南京路上所看到的桐城一帶較為富裕的農村,家家有電視,洗衣機與網路。而方才倏忽而過的桐城國道指示招牌你看到時心頭一震。昨天你在晴空萬里的返鄉路程中就在這裡下起傾盆大雨,巴哈無伴奏的降八度音就在雨刷畫弧中響起,悲歌是 父親的渡海到台灣,從此兩岸卻乖隔三十年。滴露村老家的勝生,成生,晚生,幼生等哥哥們都以為 父親已死,遂在祖父石松維之墓旁修了石沛雨的墓。你與 父親回鄉時目睹刻了自己姓名的墳瑩,其上黃色雛菊處處,在粲然明備的陽光下忽然老淚縱橫大哭了一場,宛若這時的雨,一陣一陣,桐城一陣,太湖一陣,父親比你近鄉情怯,流了兩次淚。

車行離長江隧道已近,這時你卻在返回南京大學的路途中微微笑了起來,你知道這宿松一別不再是當年三隻皮箱的給予,而是對於富裕起來的安徽故鄉濃郁人情反過來的接受:黃山毛峰,皖蜀春,黑芝麻,土雞蛋,大包小包層層疊疊的用戶插入圖片熱情塞進行囊。那從滴露村搬到更為鄉下卻商機更好的東洪村的菊水,其妻與兒女宣淑,宣忠等一家人,你的車行昨天近中午抵達時就放起了長長近五分鐘的鞭炮,二三十個親戚笑容可掬地迎過來親切問候,模糊的記憶就這樣逐漸清晰了。一連串按照家譜排列的「生」字輩的兄弟齊聚一堂,從靠長江邊的晚生,幼生族人及其未到晚輩道立,和許嶺鎮的成生一系和宿松縣城來的漢平,亞平等,包括你與所有人的妻子三姑六婆美妙混談與更多的旁支與晚輩遂一起照了一張大合照。

你知道你的 父親這時又熱淚盈眶,奇異的晴空降下鹹味的雨。

用戶插入圖片然後就是晴空萬里酷熱的安徽,南京與台北。這時你的車行回到南京大學,回到已然無形化的傳統主義的夏天。方才結束的你所講學的「城市文化研究」的暑期班。一個個令你印象深刻的聽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此時也乘著你正在聆聽的周雲蓬的城市民謠的翅膀返回自己的故鄉:山東,廣西,貴州,鹽城,通州,雲南,常州,上海,鄭州,甘肅,連雲港,淮陰,安徽,江西,馬來西亞,台北,北京和吉林等大江南北。你滿意地露出了笑容,你的祖先的國度,經過二十年,在聆聽一個當年渡海而去的石沛雨的兒子石計生渡海而來的講課,其中的城市空間理論,社會地理訊息系統,城市音樂比較研究,道家身體等主題啟迪著的是一種破除二分法的思維與從抽象具體落實於現實的觀看,閒逛,時空交錯,筆記土地的憂愁與身體的內在地景證悟,再回到理論層次的反省,創造東方化的西方可能,再解構為一種稀鬆平常的體諒與彈性入世。過去,現在,未來,昨夜,今朝,明夕。這一切都這麼關連著。

你的 父親四次流淚苦盡甘來地風乾為一個象徵,一株楓樹,久久成為傳統主義及其身體地景的象徵,即使面對空無一人的紅土地,夕陽照在宿松的大片松林與縱橫水系,埤塘映月三泉,二胡聲與鋼琴聲交織,留聲機緩緩把音樂流動在台北,你想著這南京到安徽的一切,還故意將石家灣滴露村撿拾的毬果與石頭忘在東洪菊水那裡,你在十五月圓的台北,對著心裡的 父親說:

「爸爸,從此宿松一別,是為了回去,而非離別。」

(2010.07.26)

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十九世紀以來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


 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十九世紀以來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屈原/ 


 


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以下為全文摘要)



忠烈祠作為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其有形性在於建築本身的文化意象,其無形性則體現在其所供奉的為國犧牲的精神及其影響的歷史意義。就有形資產而言,顧名思義,忠烈祠基本上是祠廟的一種,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的獨立建築物,祠名「忠烈」、「忠魂」等。台灣現存多為國民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目的是為了「消除日本國家神道信仰痕跡」,原日治時期神社逐一改為忠烈祠,不少建物今日仍有神社遺跡,亦即,除了專門為供奉忠臣烈士而興建的祠廟外,亦有些是以其他建築改建而成,如桃園忠烈祠的神社構造,蔡錦堂
(2004)
曾以「國殤聖域」來針對忠烈祠建立的歷史沿革進行研究,這些看法基本上有助於我們理解忠烈祠的有形資產的歷史與文化批評上的意涵。



但忠烈祠的無形資產部份,我們則可以看到表面上是由於儒家提倡忠、義等品德,興建忠烈祠除紀念和奉祀殉國忠臣烈士外,還有著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事實上如蔡榮任
(2001)指出,忠烈祠是屬於國家權力技術運作下的象徵性建築,其道德教化背後有其日本殖民政權與國民政府等權力運作的痕跡。更何況就忠烈祠所供奉的英靈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幾種奉祀包括中華民國建國以來各階段國內外戰爭的犧牲將士,黃花崗起義、中華民國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勦匪、討逆、抗戰及戡亂各階段的烈士團體;也奉祀台灣地區的烈士,例如鄭成功、台灣民主國、武裝及非武裝的抗日志士;另中華民國在台灣,海峽戰爭的烈士,當然也包括各縣市籍烈士在各縣市忠烈祠奉祀。這些各種保家衛國的「忠烈」、「忠魂」的精神,因為思潮的影響差異,我們將指出,諸英靈所保家衛國的「國」其實不同。因此,「儒家」並不能涵蓋忠烈祠的內容,而是受到更為多元的,複雜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潮所驅動慷慨犧牲、從容就義,但卻被拼貼於「忠烈祠」這樣的建築之中。在今日連「中華民國」作為一個國家符號也被質疑,無法完全被認同的台灣現實,本文的目的乃在探究忠烈祠中的英靈看來「差異化」甚至「荒謬性」的並列,其背後的十九世紀以降的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與當代意涵。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時代我們的大詩人屈原在《楚辭‧國殤》的詩中這樣追悼著於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德行高超,有功於國,有德於民,死則祀之」的靈魂。儘管本文從歷史剖析而言,在戰爭中犧牲的靈魂是基於不同的思潮驅動,這些思潮如社會主義,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等甚至可能是對立的,矛盾地結合的,但這些都無損於這裡我們所論述的台灣忠烈祠中的各類為「國」效忠的英靈的偉大。本文一開始曾指出這多元的,複雜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潮所驅動慷慨犧牲、從容就義,但卻被拼貼於「忠烈祠」這樣的建築之中,這些「鬼雄」的差異性誠然很大,效忠的「國」可能不同,這特別是台灣歷史因多階段外力進入且長期有統獨之爭有關,以致台灣的歷史、文化詮釋多有歧義,中國/台灣陷入詮釋泥沼。忠烈衛國保家與歷史背景,如本文所論述的社會和民族主義等至今仍影響世界的思潮。雖然我們可以從權力向度的「解構」去分析忠烈祠與其奉祀的英靈意義,但本文認為應該回歸英靈本身的忠烈與勇敢的精神去思考其行動的啟示,其所信仰的思潮或許會過時,但其為大我犧牲的德行,將永垂不朽,為我們後世瞻仰者懷念。


 




























四月


26


(星期日)


09:30-10:10


明鄭忠烈的文化資產:


世界大航海時代和海洋台灣(翁佳音)


10:20-11:00


開國忠烈的文化資產:


十九世紀以來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潮(石計生)


11:20-12:00


台灣抗日忠烈的文化資產:


民族意識、鄉土意識及社會思想(陳政三)


 


午餐


14:00-14:40


桃園縣忠烈祠的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


中國古典建築工法、自然信仰和農業文化(東年)


 


14:50-15:30


集錦影片簡報各縣市忠烈祠現貌


15:50-16:50


忠烈祠文史、教育資源的戶外教學活用以及


擴編忠烈名單之座談(五位中小學校長)


地點


 


桃園市成功路三段200號桃園縣忠烈祠文化館



     


[#M_ more.. | less.. | 

桃園縣忠烈祠名單及事略


      桃園縣忠烈祠供奉忠烈有團體及個人兩種。


 


      忠烈團體


      有黃花崗起義、中華民國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勦匪、討逆、


      抗戰及戡亂各階段的烈士團體,以及陸軍清河七號演習等殉難軍民。


      個人忠烈


      毛廉中、王仰維、王啟榮、王發達、王耀廷、田建邦、白清哲、任平治、


      吳發棟、呂學春、李小玉、李四、李自生、李東山、李振海、李硯田、


      李劍光、周炳煊、林紫聰、林禮惠、林競新、保東祥、姜樹文、姚震方、


      柳正國、計策、師建國、徐茂章、徐振曉、郝海艇、馬瑞卿、崔華堂、


      張興安、陳書馨、陳桂房、傅長德、彭自成、黃春強、黃庭珍、黃鳳珍、


      楊廣善、楊鴻勳、路可元、廖運廣、臧韶光、劉以普、劉懷謙、魯利東、


      魯朝舉、魯開典、薛俊卿、謝玉生、謝敏澤、聶冠鑫、羅正文、羅德崇等


      烈士。


 


       另,桃園縣籍的個人忠烈,可以明確忠烈事蹟說明的有:


 


       被征台灣日軍起義抗日:


       19379月,台灣總督府第一次強徵的台灣兵,派往松滬戰役擔任槍砲


       彈藥的運補工作;這一批約四百五十名的台灣兵,主要從台南徵調。1938


       年,台灣總督府在台灣徵召一千名軍屬,到戰地栽培蔬菜,稱為「台灣


       農業義勇隊」,其後又徵召「台灣特設勞務奉公團」,派往菲律賓、新


       幾內亞等地;另又以海軍工員招徵召到海南島擔任警察的助手,但是在


       戰地不久,就編入海軍陸戰隊參加戰爭。19416月起,日本政府在台


       灣實施志願兵制;名為志願,卻仍有多數人受脅迫而加入。為了因應叢


       林作戰,日本政府另秘密徵調台灣各族原住民約八、九千人,組成「高


       砂義勇隊」,遠赴新幾內亞等蠻荒之地打游擊。


       被征台灣日軍起義抗日有邱創德、莊金敏、李庸、張新林、陳進添、游


       松壽、楊火樹、藍茂盛、羅濟信等烈士。


 


        海軍戰鬥殉職:


        台灣海峽因為國共分裂,常發生艦艇及小島的海面戰鬥,因此殉職的有


        林友郎、許應煥、陳文山、陳東容、陳德川、黃逢章等烈士。


 


        陸軍戰鬥殉職:


        前往金門或外島等前線,因戰鬥或砲戰殉職有莊武郎、許來旺、陳木和、


        陳官亮、傅進來、曾茂培、游象固、蔡添福、鄭文慶、謝清隆、鍾慶良。


 


        金門砲戰殉職:


        民國47823下午630分,中共福建沿海砲兵部隊,突然向


        金門猛烈砲擊,引起震驚全世界的「金門八二三砲戰」;砲戰持續44


        天,於105由中共宣佈停火一星期。


        共軍前後一共向金門全島濫射474910發砲彈;由於平均每平方公尺


        落彈4枚,全毀房屋2649間,半毀2397間。中華民國國軍,實施反砲


        82次射擊砲彈128千發,另在海、空戰中各以127131


        的損失重創中共機、艦。


        在金門八三砲戰以及其他海峽砲戰中殉職的有吳正雄、吳義湧、呂傳


        維、李和福、李總用、張文泉、陳金全、陳阿貴、陳信雄等烈士。


 


        空軍戰鬥殉職:邱現財、廖運琰烈士。


 


        敵後戰鬥或工作:卓乾坤、徐元稿、許萬順烈士。


 


        憲兵殉職:邵國仁。


 


        縣內義行殉職或罹難:陳朝熙、黃清輝、藍石城、吳金鈕、邱振城、張


        上院、黃成祥。


 


        桃園縣本籍以外的其他個人忠烈,大約可分為:


   


        台灣開拓:鄭成功烈士。


 


        台灣民主國:邱逢甲、劉永福烈士。


 


        北埔事件:


        北埔事件為190711月,發生於台灣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領導人


    為蔡清琳。蔡清琳本為基層警員,後因理念不合離職。190711


    1114,領導群眾殺害北埔地區的日警與平民共57名。台灣總督


    府警方前往北埔支援日方警力,並就此事逮捕百餘人。


    經審判後,該事件的首從共有9人被台灣總督府判處死刑,有期徒刑


    或行政處分者則為97人。


  


        苗栗事件:


      19121913年間,台灣相繼發生羅福星事件、台南關帝廟事件、台中


    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等五個抗日事件。日本政府將這五次


    事件鎮壓後,合併處理,稱為苗栗事件。苗栗有江亮能、傅清鳳、


    敬謝德香、羅福星烈士,東勢角有賴來烈士,林杞埔(南投)有劉乾


    烈士。


 


      大甲事件首腦羅臭頭,因仇日避居山中並結交同志。1914年攻擊大甲


    支廳,經8個日夜戰鬥羅軍敗退,戰亡及自殺10名,被捕100餘名。


    大甲事件有張火爐、羅臭頭烈士。


 


      西來庵武裝抗日事件:


      發生在1915夏天,日人稱西來庵事件,又稱吧哖事件。余清芳率約


    百名義士襲擊噍吧哖支廳下南庄派出所,後聚集千餘人踞虎頭山,準備


    襲擊噍吧哖支廳,遭遇日警大隊及正規軍夾擊,死傷慘烈。


    事後,被判死刑860名,有期徒刑453名。西來庵武裝抗日事件有余清


    芳、江定、呂清池、謝成、羅俊烈士。


   


      台灣文化協會:李明德、黃春生、潘盧、吳拱照、林幼春、蔣渭水烈士。


   


      農民組合吳久烈、吳盛連、林銳、林巃、邱天送、徐阿番、張茂良、


    莊垂郎、郭常、陳天麟、陳神助、陳結、陳德興、黃信國、黃雲漢、董


    抱、劉千烈、劉俊木、劉喜順、劉慶雲、劉雙鼎烈士。


   


      工會抗日:王細松烈士。


 


      台北工友協會:盧清潭、薛玉虎烈士。


 


      船員工會:劉纘周烈士。


 


      台灣勞働互助社:蔡秋宗烈士。


 


      上海、廈門台灣學生的反帝大同盟:


      1928年流亡上海的台灣左翼知識分子在上海成立上海青年反帝大同


    盟,提議由東方各弱小民族組成「東方被壓迫民族反帝同盟」。另於


    1931年在廈門成立廈門反帝同盟台灣分盟,同樣從事反帝國主義的鬥


    爭和宣傳。上海、廈門台灣學生的反帝大同盟有陳麗水、蔣文來、陳炳


    譽烈士以及董文霖、高水生、康續烈士。


 


      國民黨台灣黨部:陳哲生、翁俊明


  


      被征台籍日軍反正:吳清塗、林玉山、林庚泉、邱金元、邱垂木、邱顯


    結、黃安居、簡三日、羅乞烈。


 


      台灣黑色青年聯盟:


      1926年成立的左翼組織,是台灣日據時期少見的,主張無政府主義的


    左派組織;有周和成烈士。


 


      眾友會:


      1927年由臺中大甲人曾宗發起,以祕密結社抗日;最初以傳統父母會


    或武藝團體活動,招募下層民眾。眾友會與台灣中華會館及中國方面往


    來密切,1929年蔡淑悔自返台,開始募集資金並購置武器,祕密進行


    武裝革命的計畫;原訂1935年間起事,但19349月遭日警發現,台


    中與高雄兩州遭牽連會員共427人。眾友會有曾宗、楊馬、蔡雙加烈士。


 


      霧社事件:


      19301027,泰雅族賽德克霧社群6個部落,共約1200人分隊


    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警察分室、學校、郵政局、日本人官舍


    等。台灣總督府調派各地警察、軍隊和飛機進攻霧社。由於日軍使用化


    武毒氣進行鎮壓,嚴重違反海牙公約,引發國際,甚至於日本國會的強


    烈譴責,導致日本陸軍、拓殖、總理大臣辭職負責。霧社事件有花岡一


    郎(拉奇斯諾敏)、花岡二郎烈士;這兩位烈士是日本當局刻意培植


    的原住民精英,因此在日本人與泰雅同胞感受極大矛盾而自殺,但在他


    們的遺書中留有「蕃人公憤引發此一事件,因勞役過多」的話。


 


      抗日及反共:吉星文、章傑、趙家驤烈士。


 


      反共救國軍:


      民國38年,大陸淪陷後,國軍在大陳島整編江浙、閩粵東南沿海各路


    反共游擊部隊,名為反共救國軍;民國4411月,總部移往東引。


    民政府轉進台灣時,另有許多軍民轉進滇緬泰寮邊境,繼續對抗共軍,


    稱為雲南反共救國軍;民國50年,其中一部份續留在當地,其他撤回


    台灣開墾出今天的清境農場。


      反共救國軍有石炳麟、艾小文、李泰旺、李祿、李樹榮、邵有芝、南華


    禮、段小雙、張天佩、張文華、張正興、陳俊發、華寶德、趙雙泰、何


    德烈烈士。


 


      台灣海峽海戰及砲戰有吳曉民、李新安、劉世奎、歐陽儒新、謝煌烈士。


    反共敵後戰鬥或工作有喻金民、刁天文、王宇偉、呂善亭、李炎之、李


    國樑、李德全、李潭火、李蔭濤、孟恒昌、時修明、高蘭軒、康洛、


    雲亭、曹晉希、陳國盛、陳壽山、彭海秋、黃紹宗、楊國光、董春玉、


    詹生發、蒙寶葉、薛德高烈士。



_M#]

愛上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1872-1919 )

◎石計生


事隔這麼多年重新想起妳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這天,是應我的恩師政大哲學系楊世雄教授之邀,來審一篇有關「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的碩士論文。許久不曾回來木柵,這個日夜秉讀妳的地方,熟悉的山勢導引,我走上百年樓間歇雨中的漫步,更為熟悉的一隻鷹在天空悠然盤旋。審完論文後的告別想著在第二國際的那個革命年代,妳這出身波蘭貴族的女性,從小瀰漫一種如楊老師在口試的評論中所說的「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從來無法有絲毫忍受」的馬克思主義情懷,十七歲時就帶領華沙高中的同學上街頭抗議不平等待遇。然後,妳的生命就這樣短暫如流星般劃過夜空,在為了社會主義,那終極目標奉獻一生被法西斯所謀殺而亡。

我記得妳是我第一個真正愛上的女性。記得還在讀研究所的歲月,我把妳這張青春時期的照片影印,放在男生宿舍的床頭書桌上日夜觀看用紅色的框。這符合妳「紅色羅莎」(Red Rosa)的稱號。妳一生被逮捕七次,從波蘭至德國創立了德國共產黨,並致力於工人階級意識的啟蒙,但是反對戰爭,主張以大罷工(mass strike)的方式取得勝利。「現代的人只知道1920年代之後的法蘭克福學派,但是之前二十世紀初的第二國際去很少有人去討論,當時一些偉大的思想實踐家,特別是羅莎盧森堡」楊老師總結繼續評論著。確實,在1896-1898年間,妳和修正主義者(Revisionist)伯恩斯坦在司圖加特會議上產生激烈的辯論。妳的批判大致如下:如果一但放棄了歷史辯證唯物論的整體觀(totality)–那有機的看待相互關連的社會結構與變遷過程–和放棄馬克思《共產黨宣言》的最後目標(final goal)–全人類的解放繫於每一個人的自由獲得解放–則修正主義就會墮落為立場搖擺不定的機會主義,在議會路線中逐漸脫離無產階級群眾的追求。伯恩斯坦的路線讓德國社會民主黨因此成立,成為現在德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先驅主張政黨,而盧森堡的路線因為她的英年早逝而成為一種美學姿勢。

我在這個閱讀妳的山頭反覆看著因雨昇起浮移的山嵐,逐漸記起了還是二十來歲的一個年輕人,在一個沒有網路的時代,是怎樣瘋狂地挨家挨戶蠻橫地搜索,我們那諒以蒙塵的愛。我記得特地好不容易去找到了一部藝術電影:由Margarethe von Trotta 導演的《羅莎盧森堡》,妳的傳記。清楚從影像中,看見了妳微跛左腳的堅毅行走,妳的與情人革命家李奧約吉西斯(Leo Jogiches )間的comrade and lover的波濤洶湧史詩般愛情故事,妳的在法庭上為反對參加一次世界大戰自我辯護的滔滔不絕竟讓法官為妳傾倒的演講魅力,妳的四處旅行演講為了喚醒國際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的共產意識並告訴一怯怯然的年輕黨員說共產黨員當然可以結婚快樂過日子,妳的關在牢房裡時仍然鍾情於收集植物的葉子做成標本的認真,妳的遞給囚牢裡的女監托爾斯泰小說《安那卡列琳那》的不斷以讀書的女性主義啟蒙,妳的看見馬克思未完成的世界市場論點比任何人都早提出今日所謂的「全球化」理論在妳的《資本積累論》書中,妳的看見雪地裡一頭被主人鞭打的牛的淚水而自己也流淚地說無法忍受任何剝削與壓迫的意志力的美麗。

啊,羅莎,我在下山的過程,想起那個年代是如何為妳癡狂!那戒嚴時期和方才解嚴的台北,猶然有革命盼望的年代,妳的影子在我生命裡起了非常的化學作用。讓我通過了妳的懷抱看清了生命裡一些該義無反顧奉獻之事:所以在戒嚴時期的台大,投入了學生運動,面臨被逮捕退學的命運毫無懼色。因為愛上妳這個共產黨,和妳發生親密關係的方式是讓我的生命產生了越軌的大轉向,從一懵懂浪漫寫詩的青年轉而看見了社會的歪曲傾斜,被吸入了一個歷史的漩渦又從中再生而出。然後,我對妳的回憶與思念卻來到了這樣一個修正主義全面勝利的時代,伯恩斯坦的社會民主黨還非常活躍,他所主張的生活條件相接近的人形成「階級」的調整觀,就是今天資產階級最為流行的語彙「生活風格」(life style),而妳追隨馬克思所知道的生產關係的共同體的具有共同奮鬥目標的階級已經被分割成為邊緣化論述。

但這一切代表妳的理想已經結束了嗎?「生活風格」與資本主義的勝利又回頭來問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是如何從妥協中走向社會主義呢?這樣的表面上看來繁華富裕的台北裏面真的就是所有人都解放的富裕與快樂嗎?還是其中隱含著更為悲哀的故事呢?是不是修正主義的結果就是讓我們成為忽略弱勢,成為光鮮亮麗的原子化的個人呢?而愛上妳就是要和妳一樣,對於這世界的所有人保持一種義無反顧的愛,是整體地愛,而不是片斷地,有選擇地愛。是充滿自信,保持樂觀地,不懈奮鬥達到最後目標地愛,而不是搖擺地見風轉舵地愛。妳流星般劃過夜空的痕跡如此震撼永恆,這活生生的美麗,經過了八十年,卻又似更為年輕地回來這業已乾涸的人心了。然後,告別這片山城大學與知我啟蒙我的楊世雄恩師,我又回來到了車水馬龍的指南路上,在雨勢逐漸加大的昔日景觀裡跳上還在的236公車,懷著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心情讓自己顛簸上路,指向更為繁華忙碌的公館與士林,妳的一切隨著離開竟又開始如影隨形地醞釀發酵,想起的是從來不曾忘記的,關於青春歲月裡的一種持續傳唱的衷曲:愛上妳這共產黨的無上榮耀,「始終是一隻鷹」,只要抬頭,清晰可見。此致,敬禮。

2006/01/05

進一步閱讀:

羅莎盧森堡文章〈The War and the Workers: The Junius Pamphlet, 1916〉: http://h-net.org/~german/gtext/kaiserreich/lux.html

Margarethe von Trotta 導演的《羅莎盧森堡》1986坎城影展 最佳女主角1986坎城影展 金棕櫚獎提名1986德國電影獎 優秀劇情片金獎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1869/

Margarethe von Trotta 導演介紹: http://www.wmw.com.tw/2005festival/2005html/program/sub-program_ses1.htm

羅莎盧森堡圖書館: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uxemburg/

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 http://www.rosalux.de/engl/home.htm

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Paul Mattick 文章: 〈追憶羅莎盧森堡〉http://www.geocities.com/CapitolHill/Lobby/2379/rosa.htm

Paul Le Blanc文章:〈羅莎盧森堡和資本主義的全球暴力〉
http://www.laborstandard.org/New_Postings/Luxemburg_imperialis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