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行歌的南洋流傳3

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檳城,如果我們要問台灣流行歌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歌種是什麼?出乎學界行家的理解,答案是校園民歌。之所以吃驚,是因為我本身作為民歌世代的五年級生,年少時是以立志當校園民歌手而長大的。當年蝸居在高雄老家的頂樓加蓋的木製違章裡埋首苦讀大專聯考,小小收音機中廣流行音樂網民歌為伴,聽二哥和女朋友寫歌投稿羨慕崇拜不已。但這70末到80間的青春記憶,在後來劇烈變動的台灣社會中迄今,台灣校園民歌沒落早成為憑弔、懷舊的對象。

去年夏天我第一次到南洋,在新加坡認識太平紳士黃延輝先生,那時的研究標的是1972-82的海燕歌劇院,卻在離開前意外發現歷史之外,校園民歌才是受歡迎的歌種。那時延輝兄說我錯過了請殷正洋到新加坡主持的新謡民歌比賽的時間。那時我帶著狐疑在檳城短暫停留後轉往吉隆坡學術演講時,經由鄭錦華、黃喜光的引介,對檳城的喬治城的美留下深刻印象。而我在吉隆坡的演講主持人周金亮,我後來才知道這位溫文儒雅的先生具有馬來西亞民謡的開拓者的地位,迄今仍非常活躍於南京、上海和新馬一帶。80年代他所開啓的激盪工作坊承接台灣校園民歌的影響在地化後,為檳城的黃喜光作為關鍵人物的北工站繼續發展至今日,方興未艾。

這個馬來西亞校園民歌的生氣勃勃狀態,我今年一月在檳城理科大學北工站遊子吟演講時是見識到了。前段的民歌彈唱、「小精靈」合唱團童謡化民歌演出,理科大學的新、老和爛遊子年輕人共聚一堂,和滿座的通過台、馬民歌交織創新,創造了一個具體歷史深度又創新的流行音樂格局,我深深為之動容。檳城北工站遊子吟的靈魂人物包括光明日報的黃喜光的組織、企業家「貓王」梁傑權的贊助、與長期支持的鄭錦華先生等形成了一個鐵三角,在馬來政府的壓制華人社會:華語流行歌的演出必須送審、翻譯為馬來文等族群不平等關係下,團結一致,檳城、吉隆坡成為港台南洋最重要中華文化傳承的域土。文化的連結在,民歌不死,永遠再生。

2019.1.29日。

 

盛世大稻埕:大稻埕人inhelix訪談與踏查


盛世大稻埕:大稻埕人inhelix訪談與踏查



 


用戶插入圖片

大稻埕安西街經典街屋(朱思樺攝影,2010.10.01)

這日帶領學生們來到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的伯朗咖啡店,與有奇特機緣的網友inhelix見面,進行訪談與踏查。inhelix出生於大稻埕的圓環旁,對於這片土地有一種由衷的熱愛,侃侃而談。先談了城內與大稻埕西門町艋舺的特別族群區隔關係,有其歷史上的特別意義。上海幫尤其在戰後對於城內與西門町有其流行音樂上的支配性。而從圓環旁,延平北路一帶的大中華戲院,大光明戲院(功學社巷內),遠東戲院(陳德星祠對面大樓)、國聲戲院(寧夏路上彰化銀行旁),到第一劇場,與其後巷內的國泰戲院等舊址,inhelix因為從小喜歡騎著單車到處閒逛他的家鄉而瞭若指掌。


 


訪談結束後,我們開始跟隨他目不暇接的踏查之旅。從訪談地點往北走,基本上全程走過了五個捷運站的距離:西門,臺北車站,中山,雙連與民權西路。我們先在衡陽路看了從大稻埕貴陽街搬過來的全祥茶行,戰後迄今一直存在的上海幫開的白光攝影店,大稻埕著名攝影家張才「錦茂寫真館」(戰後稱為錦祥攝影店)舊址,與江山樓分店(現為永和豆漿大王)再轉至北門,穿至延平北路(太平町通),沿路細數動人街屋,不知名的與知名的,inhelix就像面見老友一般,眼神充滿關懷與深摯的愛。岔至在法主宮廟前的街道,整排清末的紅磚房舍,被拆的只剩兩,三棟。轉回至延平北路上有經典的張東隆行,據說建商已經收購,不期改建,讓可笑的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計畫,喪心病狂地繼續摧毀大稻埕,我說。而繼續往北走,往前與南京西路口的是黑美人酒家與大千百貨(日治時期的亞細亞旅館 Asia Hotel),對面就是台灣左派謝雪紅的國際書店所在,也存在過著名的蓬萊閣。再往北在功學社旁的巷弄右轉進去,我終於知道了朝思暮想的大光明戲院(日治時期的第三世界館)的確切位置。在已經改建為大樓,一點痕跡都不留的遺址上,inhelix生動地敘述了這空間位置的四通八達,可從圓環,也可至延平北路直至永樂市場,是戰後當時數一數二的大戲院。然後我們繼續往北走,蔣渭水曾經經營的春風得意樓就在民生西路口延平北路上,途中也經過已經改為勞委會的錦祥茶行,其位址的寬廣,可以印證inhelix所說的錦祥茶行的華麗還比張東隆行更甚的經典建築風華,連同港町貴德街的陳天來的錦記茶行,重慶北路的王有記茶行與曾巧遇造訪的民生西路上的新芳春行,都能讓我們想像大稻埕,這台灣人市街的文化高度早就已經完成。而在保安街口的第一劇場稍事停留後,再左轉進入巷弄,不遠處一棟赭紅色高樓就是另一著名的國泰戲院遺址,也是有多重街道可以進入看戲或聽歌。再往安西街一帶走入,許多驚人美麗的舊建築一一呈現眼前:清代留下的磚屋,文藝復興風格與閩南吉祥物壁雕的混種建築,有些留下了名號(行號),如蔡晉豐,成為令人遐想的大稻埕偉大故事符號,均在暗巷裡摺摺發光。inhelix訪談時說大稻埕精彩的不只是直的大路,還有橫的巷弄。果然不差。穿出去路上看見一棟應該是這踏查最為奇特的一棟街屋:是台灣人習慣的文藝復興極盡華麗的雕飾與道家八卦鑲嵌的混種,inhelix說,以他的閒逛行走,整個台灣目前只發現兩棟,一就是大稻埕的這棟,另一棟在大溪。往前是直行的迪化街,屬於中北街段。觀光客所熟悉的,卻被粗糙化再製的雕飾與立面連棟建築,inhelix指著其中幾棟沒有被嚴重破壞的街屋,說這曾經是史提夫麥昆( Steve McQueen )主演的被國民政府查禁的電影《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的場景之一。我說,我想起有次坐計程車時跟司機說我在做大稻埕研究,那個不起眼的司機竟跟我講了半個小時關於大稻埕的榮景與故事,其中有一項就是《聖保羅砲艇》曾經在臺北圓環拍過場景,那時人山人海,擠爆圓環,巴戈那時年紀小還是其中的童星呢。我們相似而笑,看著夕陽射入大稻埕迪化街的眼簾,那餘暉就成為我們從下午兩點至六點漫長踏查的終點。


 


inhelix十分謙虛且深刻地帶領,讓思樺,皓瑜,瑪丹,汝育等我們師生一行五人完全開了眼界。我從GIS的角度不斷思考空間位向關係,大致上已經可以勾勒出我心目中「盛世大稻埕」(約是1900-1965)的圖像:這些街屋,歌舞廳,劇場的殘蹟或遺址,是整個區塊的興盛繁榮的蛛絲馬跡,它絕非古蹟保存或者任何點狀,帶狀的局部基於觀光理由的保留而已,而是異托邦地呈現了過去百年來大稻埕風華。當假所謂都市更新,視覺再造,新文化運動之名的任何外來協會,團體,不知由下而上找尋其文化厚度而繼續破壞這些盛世大稻埕的元素時,政治權力擁有者就是在複製日治至民國以來的狹隘民族觀與城市文化觀,完全不尊重大稻埕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乃至常民的生活經驗與記憶,這是不可被原諒的歷史謬誤。

而幾個尚未釐清的討論點:除了河乃莊,銀河,西湖外的數十家露天歌廳究竟何再?上海幫如何具體地在戰後複製日治時期的生活與流行音樂地盤劃分?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如何讓大稻埕人搬離或者噤若寒蟬任由這文明高度發展的台灣人市街凋零?這都是需要進一步與如inhelix這樣有令人尊敬的大稻埕鄉土之愛的人結合,研究,繼續滾雪球訪談的重要工作(石計生後記,2010.10.01)


 


 

大稻埕流行歌講課

用戶插入圖片

石計生教授大稻埕流行歌講課(臺北/東吳大學,H304,2010.09.20)


 


怎樣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淡水河沿岸的臺北發源地艋舺,大稻埕乃至後進的西門町的重要?特別是大稻埕,這是我在東吳大學開台灣流行歌課程的目的之一。上海,東京,臺北。在1930年代是一個國度裡的三個城市,那個國度是日本帝國。台灣歌謠的豐富與偉大跟它的多元來源性有關,它的獨特性是吸納各方能量成為自己的語言,以台語為主體的音樂表現。台灣歌謠和日本的關係學界談論比較多,今天我講的是和30年代上海老歌的關連。1934年,中國流行歌曲之父,創立「明月歌舞劇社」的黎錦暉的愛徒王人美,唱了同名電影「漁光曲」的主題曲,於翌年獲得莫斯科影展評審團大獎,其黑膠唱片因為大賣,成為當時第一首電影配樂流行歌。該黑膠是由上海百代公司發行,電影是由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出品。我跟學生循循善誘地說,聯華影業公司在1931年出品的「桃花泣血記」,該電影引入台北放映時,有兩個「台灣化」的特色:(1)出現辯士:這是專門解說電影情節的人,因為當時電影是黑白默片;(2)產生台灣第一首台語流行歌:由大稻埕人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當時台灣第一女歌手純純演唱的同名主題曲「桃花泣血記」。這裡,我特別介紹台灣第一辯士詹天馬以及他所開設的位於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間的天馬茶坊,因為在茶坊附近正是殘酷悲傷的1947年「二二八事件」族群大屠殺發生的地點。據說詹天馬是大稻埕紳士,常柱杖行走於路上,鬚髮捋然,十分令人側目。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年,該茶坊就忽然火災被燒了。中國內地有黎錦暉的明月社,台灣則有建成圓環旁的楊三郎,洪一峰的歌舞團,同樣的影響著台灣的流行方向。


 


上述的上海臺北流行音樂聯繫,只是我上課的開始,主要是要導引到1950-60年代的台灣歌謠的空間理解。在清末至日治,艋舺,大稻埕與城內,被稱為「台北三市街」事實上,我稱艋舺,大稻埕與西門町(加城內)為台北流行音樂三市街。艋舺有紀露霞,西門町一帶洪一峰是台灣第一個走唱歌手,大稻埕有鄧雨賢,李臨秋,陳君玉等音樂家。人文薈萃,歌聲不斷,正是真正的台灣流行音樂重鎮。從流行音樂的展演空間來看,我說,其實從來就是和淡水河有關。從艋舺的大溪口,滬尾口到大稻埕的大橋頭,沿岸的河乃莊,銀河等數十家露天歌廳,是戰後台灣人通過聽歌的心靈慰藉。而陸地上的艋舺的萬華戲院(艋舺戲園),芳明館。日治時期才填窪地形成的西門町則有芳乃館(1908戰後的美都麗戲院、國賓戲院) 、世界館(1900)、新世界館(1920)、大世界館(1935,戰後為大世界戲院,1977年拆除)、榮座(1902,戰後的萬國戲院)  、八角堂(今之紅樓)、七重天(1932,日治時期之菊元百貨)、台灣劇院(1935)、國際館(1935,戰後改為國際戲院,位於萬年國際商業大樓)、碧雲天、台北大歌廳、日新歌廳、麗聲歌廳 (1968)、國之賓、夜巴黎、宏聲等;城內的則有中山堂(舊稱公會堂,位於榮町)、南陽戲院和新南陽戲院等。大稻埕的新舞台(淡水戲園,1909)東薈芳、永樂戲院(永樂座,1923),春風得意樓(1921歇業,蔣渭水經營)、江山樓(1921)、蓬萊閣(1927)、第一劇場(1935)、大橋戲院、金龍酒店、大中華酒家、國聲酒店、小麒麟酒店和第三世界館(戰後改稱大光明戲院)等。 這還只是我長期史料研究與滾雪球訪談所知道的大稻埕流行音樂展演空間部分而已。艋舺,大稻埕文化水準很高,文化厚度很深,是需要我經由一整學期的上課,帶領,邀人演講,與實地踏查才能感動下一代,讓他們自發參與,成為社會實踐的一員。下課後,我是這樣邊走邊想著(石計生,2010.09.20)


 




城市空間與歷史中的台灣流行歌:石計生北京大學學術演講

城市空間與歷史中的台灣流行歌

用戶插入圖片石計生教授學術演講


主題:城市空間與歷史中的台灣流行歌
時間:2009年11月27日(週五) pm2:30-5:00
講者:石計生教授(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地理資訊系統中心召集人)
主持:唐曉峰教授(北京大學歷史與地理研究所所長)
地點: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會議室
地址:北京大学逸夫二楼 电话:62751172(办公) 6275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