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歌謠研究在日本出版(2016.3 東京.三元社)

12931280_1013120605414827_6086048914300810391_n 12920381_1013120728748148_983936196889923258_n

石計生教授歷經兩年的資料收集,比對與分析,撰寫的台日歌謠交流被遺忘且重要的一段歷史:歌謠、歌仔本與雜誌流傳:中野忠晴、「日本歌謠學院」對戰後初期台日的跨文化影響(歌謡、歌謡曲集と雑誌の流通:中野忠晴、「日本歌謡学院」の戦後初期台日に対する文化を越えた影響),已經2016年3月由日本東京三元社以「台湾のなかの日本記憶: 戦後の「再会」による新たなイメージの構築」([編者]所澤潤+林初梅)書名出版. 其中日本資料部分要特別感謝近藤博之さん.

近藤博之さん是日本名古屋大學畢業的一名優秀的研究者,他對日本歌謡學院的先驅資料收集和研究,非常罕見而傑出。通過我的facebook 「台灣歌謠粉絲來坐會」,近藤さん慷慨提供重要資料給我,得以完成我的一段關於台日歌謠界早已被遺忘的歷史。受到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之邀,幾年前我到名古屋大學發表關於許石、吳晉淮和郭一男等日本歌謡學院的台灣學生研究。他們是在1930- 1960年代間留學或通信教學成為歌謠學院的學生,前兩者獲得大村能章、後者獲得中野忠晴院長的畢業證書。我在名古屋期間,得與近藤さん見面,相談甚歡,成為好朋友。我的專文今日已由日本三元社集結出版,也特別感謝近藤さん未. 近年一些新資料不斷出現, 可以說, 日本歌謠學院對於台灣歌謠的支配性影響, 是通過上述幾個台灣學生產生. 未來我還會更進一步聚焦於戰前大村能章和吉田恭章、吳晉淮和許石的研究。

http://www.sangensha.co.jp/allbooks/index/400.htm

台湾のなかの日本記憶
戦後の「再会」による新たなイメージの構築

[編者]所澤潤林初梅

終戦以前の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は、いかにして台湾人の記憶となったのだろうか。記憶は、戦後日本との「再会」によって構築され興味深い展開となったが、その全貌は明かされていない。本書では文学、歌謡、映画、看護婦、家屋、学校に現れたさまざまな「日本」から、そのあり方、変容を探る。

定価=本体 3,500円+税
2016年3月25日
A5判上製/308頁/ISBN978-4-88303-400-0


イメージを拡大
[目次]
序論 あの頃の台湾──本書を読み進めるために/所澤潤009第一章 戦後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語と日本イメージ/松永正義045第二章 植民地体制下の台湾の民謡──民謡に見る「場所」と「空間」/陳培豊 061
一 はじめに 061
二 日本統治期、「台湾」を情景とする楽曲の出現 062
三 新民謡運動から見た「庶民」と「国民」 072
四 新たな外来政権下の「民謡」 078
五 「場所」の主体化と「空間」のツール化 084
六 結論

095第三章 歌謡、歌謡曲集、雑誌の流通─中野忠晴と「日本歌謡学院」の戦後初期台日に対する文化を越えた影響/石計生(田上智宜/訳) 101
一 はじめに 101
二 歴史と歌謡曲伝播の経路?―?中野忠晴、「日本歌謡学院」と台湾 104
三 「愛唱歌時代」―?歌手であり作曲家である中野忠晴の歌謡曲と、台湾人歌手によるカバー 112
四 「日本歌謡学院」の国境を越えた影響 117
五 『週刊明星』、『週刊平凡』と付録歌謡曲集の国境を越えた影響 121
六 結論

124第四章 台湾における石原裕次郎の影響/四方田犬彦 133
一 芸術映画(A級)とローカル映画(B級) 133
二 一九四五年以降の台湾の映画事情 137
三 日活アクションと石原裕次郎 141
四 台湾で公開された裕次郎映画 144
五 『金門島にかける橋』 145
六 『温泉郷的吉他』 152
七 結語

154第五章 現代台湾映画における「日本時代」の語り
──『セデック・バレ』・『大稲?』・『KANO』を中心に/赤松美和子 157
一 はじめに?―?「日本時代」を創作源とする現代台湾映画 157
二 『海角七号』以前の「日本時代」表象 160
三 『セデック・バレ』における「日本時代」の語り方 167
四 『大稲?』の語りとノスタルジア 174
五 おわりに?―?現代台湾映画における「日本時代」の語り 181

第六章 台湾女性エリートの意識の形成とその変・不変
──台湾人看護師を例に/蔡蕙頻(高田友紀/監訳・中村剛福/訳) 191
一 はじめに 191
二 女性の就業背景 194
三 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人看護師の育成及びエリート意識の形成 197
四 戦後における看護師のエリート意識の変・不変 206
五 結論 213

第七章 植民地時代の遺構をめぐる価値の生成と「日本」の位相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式木造家屋群の保存活動を事例として/石井清輝 225
一 はじめに 研究の背景と目的 225
二 自然保護から複合的な「地域性」の保存へ?―?台北市青田街の事例 226
三 「地域資本」としての日本式家屋群―?花蓮市「将軍府」の事例 233
四 「日本」の発見と再定位―?集合的記憶と文化的異質性の観点から 240
五 おわりに 現在の保存活動の争点と今後の研究課題 245

第八章 湾生日本人同窓会とその台湾母校
──日本人引揚者の故郷の念と台湾人の郷土意識が織りなす学校記憶/林初梅 253
一 はじめに 253
二 戦後初期の台湾における日本時代の「記憶の場」? 256
三 戦後日本人の台湾引き揚げと同窓会の結成 262
四 旧台南一中同窓会「南中会」と現在の台南二中 274
五 郷土意識の変容による学校記憶の共有化 281
六 結び 288

あとがき 298

HOME

 

 

文化部【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石計生教授主講「戰後臺灣歌謠先驅:許石,兼論吳晉淮」

文化部【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石計生教授主講「戰後臺灣歌謠先驅:許石,兼論吳晉淮」

即日起開放報名
日期:2016-02-01
講座資訊:
(一)授課講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石計生教授兼系主任
(二)講座主題: 戰後臺灣歌謠先驅:許石,兼論吳晉淮 ⋯⋯
(三)講座時間: 2月20日(六)上午09:30-12:00
(四)講座地點: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B1國際會議廳(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1號)
(五)報名網址:http://twcu.culture.tainan.gov.tw/latestevent/index-1.php
報名須知:
(一)報名資格:對臺南文化抱有興趣之年滿18歲以上民眾
(二)費用:免費
(三)報名方式:網路報名
(四)報名聯絡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研究科 蔡小姐
06-299-1111#7901;E-mail:sesame6148@mail.tainan.gov.tw

美學策進會2011年1-4月活動表:台灣歌謠主題

美學策進會20111-4月活動表(台灣歌謠主題)


講者: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美學策進會會長)


      高榮禧(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邱婉婷(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生)


60年代寶島歌聲:紀露霞與洪一峰】


以寶島歌后紀露霞,歌王洪一峰為核心,本系列演講與活動是以60年代臺灣歌謠流行音樂的流傳,歷史意涵和當代意義進行探究。一月份石計生將以其多年深度訪談,文獻收集與音樂採集的結晶,上溯30年代,針對60年代臺灣歌謠音樂文本進行總論式歸納。以高雄亞洲唱片行母帶再製的黑膠CD為主要分析主體,從長期研究對象紀露霞談起,擴及洪一峰,文夏,吳晉淮,顏華,胡美紅,陳芬蘭,張淑美,林英美等一線歌手;從較為全面的音樂文本的作曲,作詞,演唱的考據,類型化原創與混血的比例,建立一仍在進行中的總表,據此思考目前臺灣流行音樂研究的「演歌論」「本質論」的論述問題。而三月份邱婉婷則針對其碩士論文研究的洪一峰的創作歌曲進行探究,第一首創作曲「蝶戀花」到電影主題曲「舊情綿綿」,是洪一峰演唱生命史第一階段的高峰,其創作能量如何與生命史,乃至社會史交織,邱婉婷將以其洞見深入考察。


2011.01.22(六) am10:30-12:20  60年代臺灣歌謠音樂文本總表:從紀露霞談起(石計生)


2011.03.12() am10:30-12:20 「蝶戀花」到「舊情綿綿」:談洪一峰的創作歌曲(邱婉婷)


Ω【特別策劃活動】四月「台灣歌謠數位典藏工作坊」(與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SocGIS)中心合作)


2011.04.14(四)  pm14:00-17:00  台灣歌謠數位典藏:洪一峰與紀露霞的流行時代(工作坊)
大會致詞:莫藜藜(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主持人;石計生(東吳大學SocGIS中心召集人),呂鈺秀(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羅麗容(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櫻芬(台灣大學音樂所所長);特別來賓:紀露霞(寶島歌后),魏少朋(國寶級主持人),吳阿明(自由時報創辦人),洪榮良(洪一峰三子,著名音樂人),李玲玲(大稻埕第一唱片行負責人),徐登芳(臺灣歌謠著名黑膠收藏家)與潘啟明(台灣曲盤修復與收藏專家)等等。論文發表:紀露霞部分:許怡雯(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商慧珍(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洪一峰部分:邱婉婷(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黃皓瑜(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傳唱研究:何瑪丹(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地點:東吳大學外雙谿校區國際會議廳


 


【莎士比亞文學系列】


本系列將由高榮禧持續進行他的對於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戲劇裡的文學性與人性議題進行探究,二月份此次演講重點在於莎翁的暴風雨名劇,感受其充滿張力的情節與優美文字,高榮禧以其深厚美學素養賦予研究新意。


 


2011.02.19() am10:30-12:20  從莎士比亞「暴風雨」看寬恕與憐憫(高榮禧)


 


演講地點:紫藤廬茶館(臺北市新生南路3161號)


參與方式:免費聽講、自由捐獻茶水費。


聯絡電話:臺北紫藤廬茶館(022363-7375  

以唱歌熱愛人生的鄭日清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第一次看到歌星證:鄭日清提供(台北/中山堂堡壘咖啡)


(2010.05.22 pm2-5)很難想像年事已高的台灣歌謠長青歌手鄭日清先生,以八十七歲之齡隻身從永和搭公車來西門町中山堂接受我的訪談,侃侃而談三小時毫無倦容。這其中的原因,在訪談中就理解了。鄭日清是個熱愛騎單車到處閒逛且開朗不藏憂鬱的人,1924年生於台北今之古亭區,本來是日治時期總督府內的臨時雇員,戰後至公路局工作,因熱愛唱歌機緣巧合下,在1958年左右的正聲,民本與中華廣播電台的歌唱比賽中獲得「三冠王」而聲名大噪,開始錄製黑膠唱片,以最為膾炙人口的「落大雨的彼日」為中心,鄭日清說他出過兩張專輯,一共七張黑膠,現在找得到的卻很少。因為他的平易近人與好歌喉,鄭日清與當時的主要台灣歌謠歌星,主持人和唱片行老闆都很熟,如文夏,與他提供的一張照片裡的洪一峰,吳晉淮,紀露霞,林英美,張淑美,劉福助,洪德成,小鳳(民本電台主持人),蔡董(亞洲唱片行老闆蔡文華)等。鄭日清也拿出他珍藏的「歌星證」,是他1970年代考過的證件。經過兩次換證,後來改為叫做「演員證」。他說那時確實需要有證才能登台。考試內容分為指定曲(20首國語中選2首)與自選曲(可選台語),當年他說考試尚稱公平。只是那個時代貶抑台灣歌確實是存在的,但鄭日清並沒有多說什麼。

鄭日清像個理解60年代台灣歌謠的樞紐,可以縱橫時空知道那個年代的人物與氛圍。

因為鄭日清的開朗熱心,大家都喜歡他。洪一峰與愛玲結婚找他,紀露霞與先生在新店時也喜歡找他吃飯聊天,吳晉淮,洪一峰也常和他到大稻埕的波麗路西餐廳喝咖啡。鄭日清像個磁石,吸引著所有對音樂熱愛有感情的人。我坐在他身邊,感覺一個沒有老態的老人,赤子之心常在一個還能騎著孔明車從台北到桃園的人身上。「從十幾歲到七,八十歲,我騎過三十幾輛腳踏車啦!」常常到高雄或台南歌廳登台時,就把腳踏車用火車托運下去,唱完歌就騎單車閒逛看城市,省錢又方便。無意中也鍛鍊了他的好身體。在訪談中,我發現鄭日清還有一個人格特質:他總揚人之善,不言人非。這點跟紀露霞老師很像,紀老師是虔誠佛教徒是有信仰的人,鄭日清則應該跟他的生性開朗有關。鄭日清總說別人怎麼好,不是虛偽而是真正相信別人好,這正是鄭日清令人動容的美感之處。這時我想起我的佛教師父   悟明長老所說的「恆順眾生,常隨佛學」,鄭日清的人格從另一種面向讓我們理解這樣的智慧。也是我這次訪談的重要生命收穫。

鄭日清先生說,今天要來見教授,所以特別帶了西裝來準備合照。我說愧不敢當。我看著他小心翼翼地從背包裡拿出用從日本時代就保留的紗巾包好的Johnstone西裝,上面繡著「鈴木」二字,原來這西裝是日本友人送他的,是他惜情的友誼信物。我看著這一幕想著詩社友人高榮禧,廖乃賢與王作良,約略是那樣深刻不變的情誼。乃高高興興與鄭日清照了相,心中充滿了回憶與愛。

台灣歌謠不滅的精神,以唱歌熱愛人生的鄭日清身上烙印著對於我們晚輩的身教與無窮的啟示(石計生後記,2010.05.2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