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等紀露霞研究入選‎2011臺灣音樂學論壇小組專題學術發表(2011.11.25-26)


用戶插入圖片石計生教授等紀露霞研究入選2011臺灣音樂學論壇小組專題學術發表


2011臺灣音樂學論壇徵稿審查通過名單

2011
臺灣音樂學論壇入選發表小組專題(panel discussion)


研究小組專題:音樂學研究與科技的運用Panel地理資訊科學(GIScience)與音樂學研究 
發表人: 東吳大學SocGIS中心研究團隊


 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SocGIS中心召集人


 朱思樺: 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生


 邱婉婷: 台大音樂所碩士


 
發表主題:台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紀露霞演唱生命史與媒介迴路流傳的文化探究Taiwanese Ballad as a Contemporary Popular Song: the 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Chi Lu-shiya’s Vocal Performing History and Media Loop Transportation


會議日期:20111125-26日(週五六)


會議地點: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不期而遇的藏龍:台灣唱片劉瑞發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劉瑞發(莫可),王昭旺和石計生(2009.09.26)

訪談的最高境界在於忘記訪談或者不期而遇的訪談,前者我稱之為「後現代訪談」,直接顛覆訪談作研究這件事,像上次和紀露霞老師上陽明山,被大自然吸引而徹底忘記訪談這件事,卻激發一種寫作創造力與反省;後者為「即時性訪談」,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必須運用一切可能進行記錄。

    今天遇見台灣唱片的劉瑞發先生表面上完全是個偶然原來是要去信義區公民會館(四四南村)參觀台南永康鄉的朋友,雕刻家王昭旺先生的雕刻展,卻不期而遇台灣唱片的劉瑞發先生。綽號莫可的他,是雲林人,一開口就提及三重埔的唱片行,並以行家口吻勸昭旺兄要把鄧麗君的黑膠收好,因為都是很貴的珍品。因為感覺他不是一個簡單人物,就在坐下來與大家聊天時,趕快拿出隨身手機將錄音功能打開進行錄音。他對於台灣歌謠或者更準確地說,台灣流行歌的「媒介迴路」有著全面性的參與與理解。小時候因為父親的關係,耳濡目染對於廣播播音,歌仔戲,台灣歌謠,台語電影,那卡西,歌舞團,唱片行,歌舞廳和江湖種種有十分的親和感覺。之後就離開雲林至三重埔擔任播音員,認識丁山等著名廣播人,又參與台灣唱片行的製作與行銷,對於1960-80年的那一段黑膠唱片的黃金時光瞭若趾掌。這讓我的耳朵完全振奮起來,因為這一個月來我一直埋首於十月份要在台大發表的關於大台北地區台灣流行歌的「媒介迴路」的結合GIS與空間音樂社會學的文章撰寫,文中最為棘手的部分就是三重埔。冥冥中有種力量導引,一種不期而遇的機緣,在臥虎藏龍的民間,江湖,有些真愛台灣的人以全副的意志進行台灣文化的全面性收集與保存,劉瑞發先生是其中一個。

   除了台灣歌謠,也是道家中人的莫可,用非常典雅地道的台語說著過往種種,有些平常,更多令人吃驚的說法,而人在聊天時其實會不斷地岔開你認為重要的話題,所以我常在適當時機不斷地拉回來音樂的部分,獲得非常重要的新脈絡,還需要時間來消化。「即時性訪談」是進入社會學研究世界的重要手段,是高度自覺有隨機進入的研究,是種進入江湖的研究,那裡,有刀光劍影,也有義氣倫理,有知書達禮,也有機巧狡詐。但研究者的決心其實不僅僅在於學術素養與追尋,更重要的是對於土地之愛的信仰與對人民生活過的音樂世界的考據熱忱。這些,才能讓人和光同俗,以與大眾相同膚色過馬路。孫中山先生說:「仁義道德,存在於三教九流中」,我想,今天我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而道家力量收斂這一切於動中之靜裡。我想,我會再繼續跟莫可請教,關於那段時光,那段歷史(2009.09.26)。

 

再現三重埔光輝的蔡棟雄

用戶插入圖片

訪談再現三重埔光輝的蔡棟雄先生(台北縣三重市,邱婉婷攝,2009.08.20)

滾雪球的深度訪談一旦發動,就不可收拾,其執行所依賴的除了「熱情」二字外,就是心中那個清楚的研究輪廓提問,在經驗中累積的作為意義的深度訪談靈光,關於音樂社會學的跨界的思維與自由聯想的整體拼圖能力的實踐。會來找蔡棟雄是因為那日去訪談陳和平先生時候,他無意間從房間裡拿出一本「三重工業史」令我心頭既驚又喜,敏感地覺得這不可輕輕放過。我在思考為何1960-70年代三重市是全台灣唱片公司最為聚集的地方時,感覺其人口之高度聚集有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原因。當時工業的聚集三重埔,肯定是重要線索。所以詢問陳先生後,知道該書作者是他的好友三重市公所的蔡棟雄先生,當下就決定要而且真的通過陳和平就能夠訪問到他。

這天一早就和助理風塵僕僕來到市公所。蔡棟雄先生說他接觸台灣歌謠與三重研究是個偶然。他有次爬山受傷後去卡拉OK唱歌時,原來對於台灣歌謠也很排斥的他,卻因為聽到洪一峰的舊情綿綿,感覺辭意雋永,曲調感人,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有演歌味道的台灣歌。洪一峰長住三重市。蔡棟雄原來在台北市政府工作,後來調到台北縣三重市公所計畫室任職。因為心中有一份對於台灣歌謠的欣賞與感情,他就不是一個照章行事的公務員,而是一個令人驚豔的文史工作者。經由他的幾本市公所出的書:三重老照片,歌星影星歷史和工業史等,蔡棟雄為三重市立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扭轉一種三重是文化沙漠,是充滿地痞流氓的刻板印象,而還原這個地方空間的豐富歷史人文力量:曾經是台灣北部頂崁工業區重鎮,化學,塑膠和紡織的聚集地,這些工業也是構成黑膠唱片原料的來源,而從中南部聚集來的大量工業人口,就這樣成為滋養三重埔如繁星點點的唱片公司和歌廳,舞廳的觀眾群,媒介迴路裡的廣播電台,電影院等也很興盛;從而台灣歌謠首屈一指的演唱家,作詞,作曲家:洪一峰,陳芬蘭,林英美,葉俊麟,楊三郎等,都人文薈萃地聚集在綻放璀璨光芒的三重都市空間。

通過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一部台灣歌謠幾乎被遺忘的城市空間歷史,就這樣經由蔡棟雄先生的文史保存熱情再現於眼前,聽的令人覺得津津有味。蔡先生其實很忙,在這中間不斷地有人打電話,直接到公所找他辦公,之後,仍然說抱歉地繼續接受訪問,還很謙遜地說自己寫三重只是起個頭,大家可以在此基礎繼續深化。感覺一種台灣人的文化深度,即使是政府官僚的一員,仍然臥虎藏龍地展現謙遜入世的風範。我雖然為台灣歌謠研究而來,卻為這樣的人格所打動。告辭時帶著滿袋的蔡先生送的三重的書,踏著大洪水後的台北向南的豔陽,感覺一絲絲希望與溫暖。

在坐捷運回東吳大學外雙谿研究室的途中心裡從接受美學向度思考,為何蔡棟雄先生比較喜歡林英美而不是紀露霞?除了個人的Enka味道偏好,與三重地緣關係外,是不是和我已經看到的紀露霞的演唱具備超越1960年代的戰後台灣歌謠的演歌風,吸納來自日本的美空雲雀,中國上海的周璇,白光,李香蘭等的演唱揉為一體蛻變為自己的獨特風格有關?這是我這一年想要從聽眾的面向解答的問題之一。

(2009.08.20)

再現1960:紀露霞「混血歌」考據與大台北城的「媒介迴路」空間



用戶插入圖片

音樂與社會/石計生教授國科會部分研究成果(請勿引用)



石計生教授紫藤廬六月六日演講–


6月06日(六)am 10:30-12:20:再現1960:紀露霞「混血歌」考據與大台北城的「媒介迴路」空間


(現場播放歌謠音樂採集,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數位地圖成果)



*演講地點:紫藤廬茶館(臺北市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
參與方式:免費聽講、自由捐獻茶水費。
聯絡電話:臺北紫藤廬茶館(02)236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