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琥珀:綠島小夜曲的溫情與真實

凍土琥珀:綠島小夜曲的溫情與真實

 

用戶插入圖片

石計生教授與周藍萍女兒周揚明(台北中山堂堡壘咖啡,2011.11.10)


用戶插入圖片

阿美娜曲盤(劉國煒先生提供)

1957年電影阿美娜主題曲:綠島小夜曲(劉國煒先生提供/個人部落格連結,石計生教授分享, 2011.11.15)
1874004676.mp3


石計生

 
那天是20111110日下午三點半吧,經由劉國煒先生的引薦,我們在中山堂的二樓堡壘咖啡,與戰後著名的國語流行歌作曲家周藍萍先生的女兒周揚明小姐訪談了整個下午,過程裡幾度被催下樓去接受電視訪問與彩排,周小姐堅持繼續和我談他父親的事。當我說到:「你父親周藍萍在戰後國語流行音樂裡的歷史位置,有如鄧雨賢在台灣歌謠裡的一樣重要」時,她紅了眼眶,流下了淚。她流淚,我想是因為綠島小夜曲的溫情與真實。

 

一個父親逝世時才八歲的女兒,如何能談到父親時有這樣深刻的傷心與驕傲?訪談過程中,周揚明以清晰的記憶力訴說著小時候周藍萍如何在書房抱著她夙夜匪懈地創作歌曲,與常常天色方明就匆匆離開家園去工作的片段場景;特別是那段在香港的大房子裡,在父親過世後,媽媽有次要處理窗台上受潮的爸爸樂譜時,才十一、二歲時的周揚明,隨手抽出其中一張,上面寫著:綠島小夜曲。不知道那是流行瑰寶,最後還是被丟掉了。

 

而綠島小夜曲逐漸在台灣甚至整個華人圈竄紅,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國語流行歌的演化過程裡,周揚明的父親之愛卻越來越顯得沈重。在父親於1971年逝世,周揚明成長過程中,母親卻從來不准她接近媒體演藝圈和提綠島小夜曲是周藍萍寫的。「明明是我爸爸寫的歌曲,為何總聽到是什麼監獄囚犯寫的,或者說誰誰誰做的,就不是周藍萍寫的呢?」揚明感性地說著。「因為綠島小夜曲曾是禁歌」,我說。從研究戰後禁歌的歷史裡,過去刻板印象好像是只有臺語歌會被禁,我發現其實戒嚴當時所有歌只要是「違反善良風俗,不能惕勵民族正氣」都會被禁,綠島小夜曲就是因為歌詞裡的「在月夜裡搖啊搖」被認為有通匪嫌疑而遭警備總部出版的《查禁歌曲》名列禁唱。

周揚明為父親周藍萍鬱悶困厄之心,直到她與劉國煒合著的《周藍萍:時代經典回想曲》的出版與今晚的演出才找到真正出口:晚上七點半的中山堂禮堂裡,座無虛席,一首首經典傳頌的周藍萍所做,六零年代的國語和黃梅調電影主題曲、香港時代曲被拿出來唱,引起全場熱烈掌聲迴響,直到寶島歌后紀露霞以最佳狀態唱完了壓軸曲:由周藍萍作曲,潘英傑作詞的綠島小夜曲,我想坐在最前方的周揚明眼眶早已濕紅。

 

而就在那天訪談的半途五點多,寶島歌后紀露霞突然也來到了堡壘咖啡廳。我與她熱烈打招呼,周揚明也和紀老師認識,很快就能坐在一起,心氣相投。紀露霞很快地融入了我們正討論的誰演唱綠島小夜曲的主題,而說出了一些真相。關於綠島小夜曲的真實,除了確認這首歌是當年周藍萍為了追求妻子,當時就讀於台北金甌女中的李慧倫所做的歌曲外,另一重要的事情是:這首聞名海內外的歌究竟是誰唱的?這極有流行歌研究學術意義的答案是:綠島小夜曲是由寶島歌后紀露霞1957年首唱並出版唱片,後由紫薇的演唱版本進一步流傳為眾人熟知。

 

這裡面有我過去長期訪談追蹤紀露霞演唱生命史的多重軸線的交會。一九五五年,也就是民國四十四年,是周藍萍與同事潘英傑完成綠島小夜曲的隔年,也是紀露霞崛起於台灣歌謠的劃時代那年。歷史機緣的交會這時產生了音樂火花:過去多次訪談,在我2010109日訪談時,紀露霞終於記起曾在中國廣播公司〈好農村〉節目裡唱過綠島小夜曲,也提及一個重要的提攜她的人陳清銀,當時是中廣樂隊領隊,那天他兒子陳忠照也在場,說了當年小時候在大稻埕家裡,來往文藝界人很多,包括新劇創始人張維賢。周揚明從《周藍萍:時代經典回想曲》書裡也指出:綠島小夜曲第一次正式演奏套譜就是中廣音樂組的周藍萍同事陳清銀。

 

綠島小夜曲的歷史真實乃通過陳清銀、周藍萍與紀露霞的生命史交織浮現。一九五七年,寶島歌后紀露霞從周藍萍手裡接過綠島小夜曲,在中廣好農村節目裡首先演唱,「過了幾天,一位中廣的工作人員跑來跟我說,紀露霞,你唱的綠島小夜曲獲得聽眾票選第一名呢!之後我的好姊妹紫薇在其他電台節目也開始唱這首歌」,紀露霞老師說。至於出唱片,過去紀露霞是完全不記得了,直到劉國煒先生找到了由鳴鳳唱片出版的電影《阿美娜》(一九五七年)才讓紀露霞唱的綠島小夜曲有出版這事情露出曙光。

這張電影主題曲唱片上有綠島小夜曲,是由華僑影業公司出品,鳴鳳電影公司製作發行,唱片編號AA470303,作曲印的是周藍萍沒錯,但作詞是袁叢美(不是潘英傑,顯然有問題),主唱印的是夷光(也可能有問題),而非紀露霞。但根據《周藍萍:時代經典回想曲》書裡四海唱片老闆廖乾元的說法:「綠島小夜曲最早是鳴鳳唱片從電影裡轉錄出來,由中廣代理」,周藍萍的綠島小夜曲有廣播、唱片與電影的通流。紀露霞並且說:

「那阿美那電影的女主角夷光其實不會唱歌,我聽了這鳴鳳唱片的綠島小夜曲,剛開始認不太出來是我的聲音,那時我剛出道,沒什麼演唱技巧,和現在差很多,但我記得當時比較特別的是,因為我是女的,所以要求我把姑娘唱成情郎,且聽到後面的轉音部分,是和現在一樣的,有留意聽的就會認出是我的聲音。」因此,雖然希望有更多直接證據支持,目前我們可以說,綠島小夜曲的真實是:這歌的首唱與首版唱片均是寶島歌后紀露霞所完成。

 

晚上的紀念周藍萍的演唱會,我完全沈醉在紀露霞演唱的綠島小夜曲中,滿座的鬚髮斑白為主的粉絲也是。周藍萍,這個被他女兒所思念的戰後偉大的國語流行歌創作者,留下的不只是家庭裡父女之愛的溫情脈脈,也有通過戒嚴時期的被忽略的痛楚,爾今被翻轉的真實。周揚明小姐從此之後可以抬頭挺胸,說綠島小夜曲是我父親周藍萍所作曲的作品!

而我作為一個流行歌研究的學者,與劉國煒先生一樣高興,將沈埋的歷史重現光明,周藍萍,紀露霞,紫薇,就像凍土裡的琥珀,一旦出土真相大白,如稀世珍寶,繼續熠熠發光!(2011.11.15)

台灣歌謠焦點訪談:著名主持人魏少朋,寶島歌后紀露霞與陳忠照

用戶插入圖片

照片前排由右至左:石計生教授、名主持人魏少朋、寶島歌后紀露霞和中廣樂隊領隊陳清銀之子陳忠照校長。後排從右至左:黃皓瑜(研究助理,台大音樂所碩士生),邱婉婷(研究助理,台大音樂所碩士生)(臺北/中山堂堡壘咖啡,2010. 10.09)

今天的焦點訪談並非刻意的。原本是和台灣著名主持人魏少朋大哥約好,在永和見面,幾天前國寶級的寶島歌后紀露霞老師說有一位她中國廣播公司時期的樂隊領隊陳清銀之子,陳忠照先生有一批老照片要分享,指認人物與理解,我遂靈機一動,一起約在中山堂二樓的堡壘咖啡聚餐,訪談,就讀台大音樂所的研究助理邱婉婷與黃皓瑜負責幫忙記錄工作。

魏少朋是台灣戰後最為重要的,國寶級的主持人(1950-迄今),嘉義人,在1950-60年代還曾經是台語電影的一線紅星,與歌仔戲名角楊麗花合演過數齣賣座影片,又在電視《蓬萊仙島》節目擔任主持。他與紀老師友誼超過四十年,紀露霞個性樸素,唱歌之外不擅肢體表演,是魏大哥的指導,讓紀老師慢慢融入那圈子,終能與台下互動打成一片,除了歌聲好得沒話說,有時講講笑話更深受歡迎。紀老師也不時插話說說他的一些過去在臺北西門町麗歌,碧雲天和美軍聯誼社,三軍球場,以及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各大歌舞廳登台的掌故,那些場子,幾乎都是魏少朋所主持,可見他在當時的火紅程度。我雖然研究紀老師已經連續五年,但這時我深覺焦點訪談的威力,是能在幾個重要的人物互相聊天之間,慢慢將過去時空的場景與故事再現,勾勒出我們研究所想知道的內容,以及在單獨深度訪談時所忘記,不會說出,或不想說出的內容,而作研究者當然也會信守研究倫理,非當事人同意不會任意使用。但通過焦點訪談,終能逐漸理解現實與想像交織延伸的再現的空間。作為資深主持人,基督徒魏少朋和他的好友佛教徒紀露霞都有堅定的信仰,這或許是他們走過五十年的歲月仍保持好的身體狀態,年輕之心與自信的人生態度的原因。

而另一訪談重點是大稻埕人陳忠照,現為國小校長,他的父親陳清銀先生(1908-1958),是戰後中國廣播公司(原臺北第一放送局)的樂隊領隊,在紀老師剛出道的1956年左右,深受陳清銀的照顧,在中廣演唱,由鳴鳳唱片當場錄音,製作黑膠發行,讓紀露霞這三個字通過收音機紅遍台灣大街小巷。紀老師說她因此視陳清銀先生有如父親,甚至在1958年陳先生過世前,還夢到他的腸子部位破了個洞,翌日竟然陳先生就因腸癌過世。我們在看陳忠照校長攜來的老照片時,就看到一張珍貴的紀露霞(當時的台語歌后)與美黛(當時的國語歌后)至大稻埕延平北路/鄭州街的陳宅捻香祭拜的照片,紀老師真情流露,那悲傷抿著嘴唇飲泣的表情完全被捕捉住。陳忠照孝心感人,想為其父親作傳,因此帶來三大冊照片希望紀老師幫忙指認其中人物。紀老師就其記憶所及一一說明,但時間久遠,清楚的不多。照片裡仍然有許多有價值的影像,如碧雲天原貌,50年代淡水河樣貌,均深深令我們師生著迷。陳校長還提及當時他大稻埕家裡流行音樂界名人出入無數,如新劇創始人張維賢等。因為曾經很熟,他很希望進一步有張維賢的資訊或其後人的消息。

最後,魏少朋先生將其主持蓬萊仙島時製作的寶島的歌聲的五菤DVD交給我,希望我能在學術界繼續流傳台灣歌謠之美,感動之餘,允諾會好好觀看,研究其精心製作的內容,並做為大學教材之用,教育下一代的台灣人。而他以其五十年主持閱人無數的經驗,以歌聲,人品與對台灣歌謠的貢獻度,說出心目中的歌王為洪一峰,歌后為紀露霞。兩者都是天生傑出嗓音,灌錄無數黑膠唱片,在那時大牌如林的歌舞廳登台時從不計較排名,謙遜認真,對音樂完全投入讓聽眾如癡如醉,雖然經過五十年,其重要曲目不勝枚舉,如舊情綿綿,思慕的人,黃昏嶺,孤戀花等,迄今仍然深受歡迎,再過五十年,一百年仍有其代表性,為大眾所熱愛,這就是寶島歌王洪一峰,歌后紀露霞堅強演唱實力的表現。

漫長的訪談,豐厚的收穫,愉快的聊天,於是合照一張,讓影像留在歷史的流動裡(石計生後記,20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