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1年石計生教授「社會學理論」期末考題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1年石計生教授「社會學理論」期末考題(open books, 三選二,共100%,每題回答不可超過一頁,不可帶已經寫好的答題進場照抄,違者零分計算)

1.請以馬克思《資本論》觀點解釋石計生教授所著《馬克思學》中,p.159,吳忠吉教授所繪之(B)圖中的△IHF為何?並舉一台灣實例說明其意義與解決方案?(必選, 50%)

以下二選一(50%)

2. 試以《馬克思學》中的凱因斯與馬克思的經濟社會理論分析台灣目前所遇到的經濟衰退,說明兩者策略的異同,並論證為何英國學者Terry Eagleton 認為馬克思為何是對的。

3. 馬克思的基本概念至少有商品、商品拜物教、辯證唯物論、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階級,剝削、異化、偽意識和意識型態等,試舉一位你所知道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從概念史(conceptual history)角度,挑馬克思其中一個概念,闡釋其變化的社會意涵,結論必須聯繫到最近關於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論述。

98學年度大學入學考之公民與社會一考題



41.圖五是一組在我們社會中可見的廁所符號,下列敘述哪些是正確的?(圖請參照「98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各科試題」中的公民與社會科)


A)符號象徵具有集體普遍性(B)文化符號具有不變的特性(C)象徵符號會傳遞社會性別角色(D)符號具有反文化的特性(E)象徵符號會規範社會行動


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是這題相關的社會學理論,以社會互動會產生出事物之意義,進而形成象徵符號,人類又會據以採取行動,在行動過程中,人藉由對象徵符號的解釋而可能改變其意義的論調為前提,主張符號是社會互動的媒介與準則依據,據流動性與可變性,且人們從事這種互動,久而久之就創造了社會組織和制度(石計生,2006289)。


參考書籍: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之後。台北市:三民。


基此,本題的答案是(A)(C)(E





石計生教授社會學理論新書自序



自序


自從二00三年七月動筆以來,本書經歷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終於在一個孤燈閃爍的寂靜深夜中完成了。一覺醒來,在楓樹與黃蟬花落的綠蔭盡頭散步,我幾乎無法相信這潛藏在學術與藝術創作生涯的間隙中的堂堂大戲,竟然能夠真的以近四十五萬字之姿出場;它所依靠的不只是書架上參考的上千本的理論相關書籍,而且是一種耑索真理的天賦與專心致志的毅力,雖然過程干擾與困難重重,我終究是親手拉開了首演的舞台了。

可以這麼說,這是迄今我所寫過的耗時最長,投注心力最多的書。社會學理論的書籍在台灣數目可謂不少,但是大多數是以外國學者的中文翻譯為主,國內學者自己所撰寫的並不多,本書算是少數中的一本。當兩年前老字號,聲譽卓著的三民書局編輯群至308研究室拜訪希望我撰寫本書時,秉持著長期在大學教授社會學理論課的經驗與學術研究的興趣,便欣然答應。在寫作風格上,我極力節制自己詩人的筆鋒;而以相對沈穩,邏輯論證清晰的方式導引文句但同時拒絕陷入令人打瞌睡的過度理性;也就是說,本書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本充滿個人文體風格的書,一本有創意的學術研究。本書是從一個台灣的社會學教授的角度,去旁徵博引把握整個西方思想的各種向度,並嘗試釐清各種流派的概念與立論基礎,凸顯每個理論家的特色。而在撰寫的過程中我發現,不論任何偉大的寫作者,事實上都無法將所有的社會學理論家納入書中,其原因除了必須顧及一本書的篇幅之外,還包括英美與歐陸的理論家間明顯的對峙,所造成的輕重取捨的各家說法都有所不同;這使得我在選取本書的理論家時顯得特別躊躇與謹慎,所求的是將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家介紹給讀者,幾經變動,仍然不免割捨一些事實上十分重要的大家:如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 1897-1990)、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和後殖民理論(Post-colonialism)諸重要理論家等。

在穩定下來章節結構與介紹人物,我的寫作並非是從第一章往下寫到最後一章的,而是有點像在擲茭一樣,過去兩年來,根據某種命定的感覺去拜訪某一位社會學理論家,和他聊天,喝咖啡,整理,做筆記,然後總是在靈光乍現時動筆,一氣喝成地完成對於一個思想家的撰寫,等到算一算篇幅,常常是三五萬字就誕生了,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困難的刪減的動作。本書撰寫時,通常都是在這樣的感覺中進行的;但也有例外,特別是在今年年初整本書已經接近完成時,我突然生了一場非常嚴重的病,那流行性感冒鬼魅般斷斷續續地纏繞著我令我咳嗽並且發燒不止,讓計畫中的後現代理論尾巴與結論的部分因此耽擱了約四個月。這期間的好處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撰寫此書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當我邊擰著鼻涕邊一頁頁翻閱著自己研究室左邊第三個抽屜的厚厚手稿時,起身如廁;虛弱的身體那天在蟬聲四起,忽然暴雨的黃昏時看見一道強烈的光芒從走廊盡頭的窗櫺射入,在磨石子的地板上映照出一道長長的光廊我在其中手執星巴克的薑糖小孩保溫杯呆立受洗心中浮現這段時間的前塵種種放棄獲得放棄獲得的反覆中,終於了悟這四十五萬字的跋涉所為者何?

去除掉屬於詩的與神秘經驗的部分,可以這麼說,這本鉅著的撰寫顯示了一個祖籍在中國安徽省宿松縣,誕生在台灣高雄縣橋頭鄉,長大在高雄市,在台北修完大學與碩士班,到美國芝加哥完成博士學位的知識份子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與反省。我的反省是,本書所介紹的諸多理論家雖然立論與派別有所不同,但是因為社會學的學科的特殊性,自孔德(August Comte, 1798-1857)以來是建立在對於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反省與批判之上,即使到了當代的後現代社會,我們仍然看到各家理論閃爍著雄霸一方的解釋力。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力量全球化的擴散,其所建構起來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意識型態具有某種基本的範型,這使得我過去所時常狐疑的由西方所建立的社會學理論如何對於我們的東方社會是有用的問題,因此得到適當的解答。我的看法是,凡是資本主義運作的社會型態中,西方這些理論家的理論就有某種解釋效力存在(不管是強調整體還是差異),台灣不例外,中國大陸不例外,整個亞洲,世界都不例外。但說實話,作為一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學者,運用西方理論解釋台灣社會現象並不是件特別令人高興的事;因為我總覺得總有些什麼東西,是超越了西方的視野與理論解釋力之外,屬於東方社會的特殊性(即使仍在資本主義社會架構下),被無情或刻意地忽略了。或許有人會說,目前被廣泛討論,本書所無法涵蓋的後殖民理論就是屬於這樣的一個「非西方」的理論反省的一種;基本上我是同意的,但相對於「後殖民」的殖民之後的文化研究傾向,我的企圖心是更為接近在於實證的本土經驗研究與理論的反省交織出來的新理論,這應該是包含對於社會的經濟與文化政治各方面的特殊性考察;舉例來說,我們如何拋棄西方理論橫的移植去解釋SARS、網路電話詐騙、外籍新娘、檳榔西施和援助交際等屬於台灣或亞太地區的近期發生的特殊社會現象?有沒有可能這些其實都和馬克思、傅柯和布希亞的理論無關,它們是嶄新到連過往諸思想家都不知道的東西,或者,有關但是無法完全解釋的東西。這個「本土的」、「東方的」或「非西方的」社會學理論的完成,我認為在寫完四十五萬字的西方描繪,看清一些理論脈絡與生成條件,在逐漸不崇拜這些偉大的逝者與續存者後,絕對是可能的,可能需要幾代的努力來完成「台北學派」或「濁水溪學派」的解釋東方社會特殊性,進而發現其普遍性而影響世界的社會學理論,我認為這是每個閱讀本書的讀者身受啟迪後心中應該油然而生的氣魄,也是身為學習社會學的知識份子捨我其誰的理論之路。

石計生于外雙谿308研究室
二00五年六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