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蘇州城

用戶插入圖片

戀戀蘇州城(蘇州大學/東吳大飯店後所見,2009.11.30)

隨著國民革命軍東撤的那時父親說了他對南京的情有獨鍾,雨中登明長城遠眺紫金山,玄武湖的水波光粼粼總讓他想起安徽宿松的老家。我小時候聽得那些名勝總是深深嚮往,然後又來到了蘇州的白牆黑瓦,修竹幾許,在煙雨濛濛之中添得幾許詩意,聽了崑曲與評彈,吸了一口煙,父親又說,我想我的詩人氣質某個部分是從潛意識裡繼承了江南的細膩和美景,從年少想像裡的安徽宿松石家灣滴露村,到南京,到蘇州,到杭州,父親口中的完美,直到他於1993年在高雄嚥下最後一口氣前,作兒子的知道,您的心仍然飄移在一種家鄉的根的追尋,一株已有百年歷史的老楓樹,其下有我的曾祖父,祖父,和衣冠塚的父親墳塋。這時,攝氏零度,我在蘇州大學的隨意散步,雨絲絲落在我的視線所及,同樣的朦朧,白牆黑瓦人家,我的目睹,親炙,父親,我的祖國,我的血液裡一半的真實,我想我是帶您回來了,近鄉情卻,父親,終有一天,我會帶您回到那楓樹下的墳瑩,讓您流離顛沛的靈魂得到真正安息,我在寒冷中燃起一根香菸,抽著,孤獨地抽著,感覺久已失傳的童年以來在您身上永遠有的煙味。已經過了十六年,才知道竟然我不曾忘記,因為眼前這樣的戀戀蘇州城 (2009.12.01奎澤日記)。

石計生教授「兩岸江南之美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論文發表(2009)

以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研究室暨GIS中心召集人身份,石計生教授應邀至蘇州大學文學院參與「兩岸江南之美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並進行學術訪問交流。

主題: 回風流行:從台灣歌謠歌曲到上海老歌的媒介迴路初探
時間:2009年11月19日(四)
地點: 蘇州大學文學院 (蘇州獨墅湖校區高教區文景路) 地圖
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中心201

摘要:基於過去對60年代台灣歌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乃進一步探究作為台灣歌謠「混血歌」來源之
一的30年代上海老歌,其媒介文化的空間意涵與影響。方法上結合質化研究與地理資訊系統(GIS),以
台灣歌謠的「寶島歌后」紀露霞(兼及歌王文夏、洪一峰)所演唱的歌曲為主體,釐析其「中歌台唱」
(曲調為上海老歌,以台語翻唱)曲目的音樂社會意義,經由文化製圖、詮釋比較發現 (1) 1960年代
台灣歌謠看安德魯‧瓊斯所說1930年代上海「黃色歌曲」的「媒介迴路」,實際流傳會因為流行音樂
本身的歷史發展,物質條件和區域差異而有不同;(2) 比較台北—上海,空間裡的音樂媒介迴路元素
分佈,會因政治權力作用和社會族群與階級的社會功能分化現象等因素相關和(3) 1930年代的東京—
台北—上海,是日本帝國主義疆域一個國度裡的三個城市,通過歌曲跨界流傳的考察,日治時期的
台灣,除了受到日本電影的影響之外,上海電影也深刻地影響台灣,這個都市之間的流行歌連結,
亦從1930年代延伸至1960年代的台灣歌謠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