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難忘:國語流行歌后美黛訪談記

用戶插入圖片用戶插入圖片

意難忘:國語流行歌后美黛訪談記
石計生


這天,經由致力於國語老歌保存與演唱製作不遺餘力的知名節目演出製作人劉國煒先生的引薦,早上訪談完戰後初期國語流行音樂教父孫樸生,就在公館星巴克等待與整理即將來到的國語流行歌后美黛的訪談準備。在台灣,幾乎大多知道國語歌裡有首膾炙人口的歌:意難忘。就是由美黛所唱。四點鐘,我們師生在捷運善導寺附近的美黛教導唱歌的地點,終於與心儀已久的美黛老師見面。本名熊美黛的她,生於1939年,出身貧寒,雙親是道地台灣人,父親有客家血統,在桃園長大,很小就送給人當養女,住在更為鄉下的地方,上學要走很遠的路。戰亂與政權轉移間,讓她既沒有機會受日語教育,家裡也沒錢受完整國語教育,所以連國小都沒讀完就得去工作分擔家計。美黛有次無意間聽到收音機裡有個台北的民本電台,正在播放十分動聽的臺語歌曲:是紀露霞與洪一峰等人的歌聲,覺得很好聽,就興起想去台北看看的念頭。這是美黛與紀露霞的第一次遭遇,是在音樂的空中。1956年左右,美黛十七歲,就到台北找她在做鐵工的哥哥,請他帶美黛至武昌街的民本電台去見識見識。遇到當時有名的主持人吳非宋,問美黛想不想學唱歌當助理,美黛一口答應。就展開為期近三個月的台北–桃園通車工作的生活。

在民本電台時,大多時間只是倒茶掃地,直到有天已經紅透半邊天的寶島歌后紀露霞看美黛也喜歡哼哼唱唱,感覺音質不錯,就說服吳非宋給美黛一個機會唱歌,美黛說:我那時唱的是大江東去,key抓的不太準,所以唱歌當時就沒有下文了。但美黛是性情中人,直腸子,她一直感激紀露霞當年的提拔之恩,我在孫樸生家裡看到一份中國時報的簡報,是美黛唱歌40週年的活動,美黛親口說,紀露霞是她的恩人。這正是國語流行歌后美黛與臺語的寶島歌后紀露霞的第二次遭遇。或許,正是因為紀露霞也是養女,也是聽收音機而被發覺的類似背景,讓台國語兩大歌壇巨星有這樣機會在偶然間照面又分離。我感謝紀姐,美黛說,不是那次經驗,說不定我這生都不敢開口唱歌。

美黛刻苦自立,為了熱愛的音樂,註定要發光發熱。眼見在民本電台沒有發展,因為一個勞軍機會到軍中的虎隊康樂隊工作。遂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軍中的演唱時光,逐漸唱出了名號。我每換一個康樂隊,薪水就越增加,美黛說,這名聲就由軍中傳到了社會。當時在高雄陸軍服務社主持的一位將軍退役的長輩,輾轉機緣讓美黛在服務社後邊的露天歌廳夜花園演唱。美黛說: 剛開始我是小牌,真正有名壓軸的是唱臺語的顏華。但奇怪的是,觀眾特別喜歡我的歌,唱了幾次後,我唱完,聽眾就走了,顏華很生氣,後來就不去了。我就問美黛:聽眾是怎樣的來源呢?多半是外省人來捧場。美黛不諱言地說。這時我實在欣賞美黛的直腸子個性。

高雄陸軍服務社露天歌廳的缺點,就是冬天太冷無法唱歌。該主持長輩就介紹美黛回台北飯店,聯誼社,歌舞廳繼續演唱。1962年年底,生命裡另一重要機緣在漢口街的萬國聯誼社等著美黛。美黛老師,1962年就是我出生那年呢!我說。美黛笑笑說:那年對我真的是無法忘記啊。就在那時,合眾唱片公司老闆陳萬隆的弟弟剛好至聯誼社跳舞,我在唱歌,他就問我要不要出唱片,我一口答應。那是美黛第一張專輯意難忘,由合眾唱片的歌本裡自己挑一些歌唱,出版專輯。其中的主打歌意難忘(日歌國唱,原唱李香蘭用日語演唱,原名為東京夜雨)隔年發片後成為當時驚人賣座的歌曲。當時台灣有七百萬人口,我的意難忘就賣了一百萬張,這是後來合眾唱片老闆跟我說的。美黛笑著說。確實如此,這首歌在大多數台灣人耳朵裡,是不可被抹滅的永恆記憶之一。

美黛並且說了一個很經典的觀點:意難忘應是台灣人第一首接受的國語歌(我原來懷疑的是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主題曲)。

從意難忘之後,美黛可說成為國語流行歌裡的超級巨星,國語歌后當之無愧。從1966年開始,美黛應正聲廣播電台之邀,在延平北路靠社子附近的電台那裡,主持我要為你歌唱的節目,極為轟動。美黛那時就邀孫樸生到電台教導唱歌,兩人合作的夜夜夢江南唱片當時也引起熱烈反嚮。夜夜夢江南本來是首禁歌,美黛說,警備總部有意見的是好像要回大陸似的,於是我們就把敵人改為共匪,明確反攻大陸意思,就通過了。我聽了和美黛一起大笑。

同年也是美黛結婚那年。我在金門飯店(位於大稻埕延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演唱時認識我先生:就讀台大經濟系的香港僑生,諾貝爾鐘錶的台灣代理,也是金門飯店接手的老闆。婚後才三天,高雄藍寶石歌廳老闆捧著現金重金禮聘美黛南下演唱。那時政府頒了一個保護本土藝人的政策,禁止外國人(大部分針對日本藝人)來台獻唱,美黛回憶說,造成當時蓬勃發展的全省歌舞廳,特別是習慣請外國藝人的受歡迎的歌舞廳,忽然處於演出真空狀態,乃請本土藝人試試。沒想到美黛至高雄,本來只答應一個星期,卻因為太受歡迎而延長至一個月。

我問美黛老師,50-60年代台北的國語流行歌是否主要是來自上海老歌?美黛說,並不是。我在電視群星會時期,和電台的演唱,大都是翻唱歌曲,而且是翻唱日本歌為主。上海老歌也有。當時慎芝的很多填詞都從日本歌翻唱。比較有銷路的就會翻唱。這件事情又繼續啟發且印證我的歌唱大雜燴論點:市場銷路讓當時各種流行歌曲的語言相互滲透的非常厲害,不僅是將各種外國歌翻唱成臺語,也會翻唱成國語,甚至客語與原住民語。各種語言間也會相互翻唱,交織,形成錯綜複雜的歌的混同狀態,顯示那時代確實是流行歌的顛峰流傳時代,可說是音樂的大時代。

我又問美黛,既然是台灣人,臺語也很流利,為何生涯沒有出過臺語歌?美黛說:因為沒有人找我錄過啊!這也顯示,雖然歌曲間混血翻唱交織地相當厲害,但是歌唱市場仍是非常區隔:國臺語各有獨領風騷的歌王歌后,臺語界早已人才輩出:如寶島歌后紀露霞,寶島歌王洪一峰,文夏。其他傑出者不勝枚舉。而國語界則有歌后美黛,紫薇,和歌王青山,謝雷等,也有許多其他歌手。因此,要跨越語言演唱其實非常困難,觀眾的欣賞很容易將演唱者定型為何種語言的歌星。

和美黛老師聊得正起勁,無奈該教唱地點是借用中正區的場地,五點必須離開。遂與學生們開心和美黛至她最熟悉的西門町,中山堂一帶用餐,邊吃邊聊,於七點鐘完成了此次雖然冗長卻十分深入的田野訪談。道別離開後,我一直咀嚼感受美黛說的一句話:

支撐我繼續熱愛音樂的不是任何宗教,而是聽眾的掌聲。

我想起美黛口裡的恩人紀露霞是虔誠的佛教徒,因為信仰觀音而讓寶島歌后發光發熱;而美黛說為了孝順,她的原生父親是拿香拜佛的她也跟著去拜,結婚後公公家是信仰基督的她也跟著上教堂,只要老人家高興就好。美黛注定是要在舞台上讓人永遠記得的,所以當聽眾的如雷掌聲響起時,美黛就以她天籟般的聲音讓每個人得到心之安放。

意難忘,這種溫暖能安放流動之心的歌聲,在夜的深沈裡更顯得美黛的永恆(石計生後記)。

(2011.10.01)

第一卡拉OK裡關於許石的輝煌台灣歌記憶:訪談莉莉與林秀珠

用戶插入圖片

第一卡拉OK裡關於許石的輝煌記憶(由右而左:石計生,莉莉,榮潤智,林秀珠,駱松齡,黃宗南)(攝影: 邱婉婷)

 

(2011.03.10) 雖然這天是我大學授課裡課最多的一天,上了早上社會研究法與下午的藝術社會學後,又風塵僕僕地與助理邱婉婷趕到國賓飯店附近的第一卡拉OK店,在大雨滂沱中與早已約好的訪談對象:莉莉與林秀珠見面,他們都是60年代台灣民謠/歌謠著名作曲,演唱家許石的學生。莉莉拜在許石先生門下是民國43(1954), 林秀珠則是民國51(1962)。台灣流行歌研究裡,對於許石的瞭解甚少,因此這個訪談更顯得珍貴。這因緣十分奇特:莉莉經由其親戚黃宗南先生,聯絡我們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的台灣迷黃士豪,介紹了台灣第一的黑膠修復專家潘(啟明)博士修理, 其珍藏的一張破損的78轉黑膠 凸絲姑娘 ,在潘博士巧手下,竟然就修復了。修理期間,老友潘博士跟黃宗南提及我不眠不休地為保存台灣歌謠的記憶而努力,乃造就了今日的訪談。

 

第一卡拉OK在中山區國賓飯店附近,充滿日本味的巷內。確實,主人榮潤智先生就說,這個店以演唱日本歌曲為主。稱之為第一應就是台北最早引進卡拉OK的店。我們從晚上七點一直聊到九點,感受到的是一種台灣人的熱情與誠懇。莉莉與林秀珠的談話,環繞在對於他們的老師許石先生的尊敬與懷念,使我對許石油然心生崇高敬意。莉莉的凸絲姑娘,是許石的中國唱片公司於1954年出版, 據說當年高雄賣座很好。翌年,莉莉結婚就離開歌壇,只錄了這首經典廣告歌,莉莉說凸絲就是毛衣,當時穿著毛衣就是時髦的意思,凸絲姑娘就是時髦姑娘。莉莉師妹林秀珠,則是1962年進入許石音樂教學班(早一梯次還有著名歌手顏華,已於2010年逝世),因聲音出眾很快就得到許石的欣賞和調教,也為她出版唱片,主要是許石的大王唱片。林秀珠最為大街小巷都知道的是 三聲無奈 這首歌,正是老師許石大作。林秀珠甚至還躍上電視螢幕,在台視演唱,並為許多電視節目唱主題歌,堪稱紅星。並且還為許多臺語電影做主題曲或幕後演唱,如楊麗花與魏少朋主演的回來安平港。

林秀珠還說了一段極為珍貴的經驗:許石歌舞團如何從現今捷運大橋頭站附近的家裡出發,載著許石,許石太太,林秀珠,矮仔財,戽斗等臺語電影紅星等一行十餘人,這樣環島兩三個月巡迴演出,臨行時林秀珠母親還捨不得女兒傷心哭著。那時演出十分辛苦,許石太太包辦買菜吃飯事宜,常煮大鍋飯給全團人吃。演員部分則不僅需要唱歌練舞,演出前還要化妝坐上卡車去各地宣傳。而那卡車相當克難,包括棉被,鍋碗瓢盆都在上面,遇到下雨棉被濕透拿都拿不下來,而70年代的台灣路黃沙滾滾,到處坑洞,一坐車就要好幾個小時,林秀珠說她那時十七八歲,常常坐到吐滿地。印象最深的在台中烏日的一個歌仔戲台演出,作為台柱的她,演出最為轟動的拋採袋 節目,後面有客家婦女裝扮的舞蹈,接到採袋的人放一個東西在裡面,林秀珠就要急智地把那東西唱入歌裡,確實不容易。在那農村社會的尾巴,萬頭鑽動地感動著台灣各地的人民。林秀珠說著,她先生駱松齡在一旁靜靜聽著,流露專注的關心眼神。

 

而一個十七八歲少女離鄉背井,林秀珠說在唱完歌後,常常一個人躲在後台想念家鄉與母親,有一次從收音機聽到寶島歌后紀露霞的黃昏嶺:阮是十八薄命農村女,離開故鄉,出外來求利,想著呆命,有時目屎滴,也是不得已,離開阿母的身邊,幾乎講的就是自己而哭得不能自己。林秀珠很尊敬紀露霞,稱自己是後輩。我想這就是流行歌界美麗的傳承與倫理。這段話另一個重要意義是:

紀露霞於1956-7年間唱紅的黃昏嶺,事實上並沒有因為她於1960年婚後移居嘉義而被遺忘。除了林秀珠於1964年左右隨著許石到各地巡迴演唱時從收音機裡聽到紀露霞唱此曲而感動落淚的流傳證據外,其實我也找到了一張1963年後台視群星會時代的歌星李小梅演唱的國語版黃昏嶺的黑膠,證明了紀露霞的影響力至少在70年代仍然極為可觀。

 

莉莉與林秀珠還一起說了台灣民謠/歌謠偉大作曲家許石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歌的創作過程與教學方法。受過日本正統音樂訓練的許石,教學生唱歌卻是很特別的自然發聲訓練:他常帶學生至淡水河或者巡迴演唱的各地溪邊,對著自然訓練發音,自己則坐在石頭上創作歌曲,並於鄉鎮中採集各地曲調,可說是比許常惠更早的民謠採集創作者。作為寶島名作曲家的許石,寫了許多台灣人朗朗上口的名曲:鑼聲若響,安平追想曲,三聲無奈,行船人等,是無法被忘懷的共同記憶。許石的得意門生莉莉與林秀珠都驕傲地說:許石創造無數台灣的民謠,是道道地地的台灣歌:自己作曲,作詞則至少有:黃國隆,陳達儒,周添旺,那卡諾等台灣本土作詞者,和台灣歌謠流行歌裡的許多混血歌不同,這是很有趣的觀點,值得思考。

 

相對於洪一峰與文夏等男性歌手作曲家,許石的重要性,一直沒有被顯現出來,或許這樣一個特殊機緣的訪談,是讓他音樂保存下來流傳後世的契機開始。

 

在第一卡拉PK主人榮潤智的熱心提供場地與黃宗南先生熱情招待我們大家吃壽司的訪談下,我和學生婉婷看已經九點,不好意思再打擾,乃起身告辭,並與大家合照。帶著黃宗南精心燒錄的莉莉唱的凸絲姑娘的CD,內含莉莉十幾歲時的美麗生活照,十分動人,與林秀珠接受台視三十週年邀請回去唱的三聲無奈錄影,滿載而歸。

 

在滂沱雨中,更覺自己作為台灣歌謠研究者的肩頭重擔又更重了,如此被刻意遺忘的歷史,我們必須以更堅決,更快速的步伐向前走,讓後世子孫知道:

 

台灣人,真優雅,台灣歌,真好聽。

 

(石計生後記,2011.03.11)



莉莉演唱:凸絲姑娘(陳達儒作詞,許石作編曲,中國唱片C2008,女王管弦樂團伴奏,莉莉提供,潘啟明修復,數位化,石計生教授分享,2011.03.11)

用戶插入圖片

 

胡美紅:堅毅渾厚的台灣歌謠歌后

 

用戶插入圖片

石計生教授與台灣歌謠歌后胡美紅(員林鎮莒光路胡宅,2011.01.21)



胡美紅:堅毅渾厚的台灣歌謠歌后

石計生


自從對紀露霞老師的研究開始,我下定決心要把60年代台灣歌謠的繁星點點的脈絡做記錄後,有幾個那時代重要的一線女歌手我都注意過:顏華,陳芬蘭,林英美,藍茜,張淑美與胡美紅。機緣不足者,如顏華已逝,陳芬蘭遠在日本。胡美紅則是半年前偶然於網路上知道在員林路邊賣麵,記著這件事卻一直沒時間繼續追蹤。直到上星期我的國科會研究團對例會時,研究助理何瑪丹向我報告整理的歌謠資料時,忽然提出胡美紅所唱的歌,大部分是台灣創作曲,而且跟我們之前研究的日治時期流行小曲很有關連。令我眼睛一亮,想起之前注意到這則胡美紅新聞。會議結束的隔天,我開始想辦法聯絡胡美紅,助理周汝育網路上發現了胡美紅賣麵的住址與電話。我立刻親自撥電話過去,無人接聽,相當失望。於是轉了個彎,我就直接找員林鎮長,卻因案入監。靈機一動再轉一個彎,找里長,客氣表明身份後,胡美紅麵店所在的里長竟告訴我說:我正在胡美紅麵店,你自己跟他講。就這樣當機立斷以絕對實踐的意志,直接徵求同意後帶著研究錄音錄影團隊:台大音樂所王櫻芬所長的高徒邱婉婷,何瑪丹,黃皓瑜三位研究生與胡美紅女士約了2011.01.20這天搭乘自強號南下彰化員林訪談。


 


按圖索驥地從員林後火車站費了一番功夫找到了胡美紅,她看到我淺淺一笑,說是約今天嗎?我是是啊,我們專程從台北坐了三個多小時火車來和你聊天,嚐嚐你的拉仔麵。客人很多,我們就先坐下來吃中飯,順便等胡美紅比較有空時再訪談。邊吃麵邊與助理們聊天時,我瞥見胡美紅站著以她那漂亮的大眼睛深具台灣味的姿態望著人車來往的小圓環,彷彿凝視著近半個世紀前的輝煌既往:中部寶島歌后胡美紅,亞洲唱片老闆蔡文華在草屯歌唱大賽後親自挑選這榮獲亞軍的十八歲女孩錄製無數唱片,之後在台北三重,中部與南部的各大唱片公司均有錄製,且到處歌舞廳登台極為轟動。那些榮耀,在她身上仍然閃爍著餘光。胡美紅忽然回頭看了我一眼,然後去打開一台隱藏的卡拉OK機,就播放起她唱的臺語的,日語的與國語的歌曲。我邊吃麵,邊哼著她曾傳頌大街小巷的酒女夢,享受著這樣好吃的麵與五花肉等小菜,一邊與學生們聊著。為了表示對胡美紅的敬意,我吃了三碗麵。等客人稍少些,然後拿出胡美紅的黑膠唱片春宵吟並送給她,她接受後就帶我們去不遠處的家裡坐就這樣認真聊起了她堅毅渾厚的生命歷程。


 


她說話時感覺特別親切。胡美紅和我一樣,年輕時(或許現在仍是)是個不擅長壓抑的性情中人,不是徹底保持距離,就是奮不顧身地愛。如此誠懇地對著我們四個陌生人含著淚她說了一些虛幻而瑣碎的家務悲喜起伏,造成胡美紅只唱了八年歌,卻是轟動全台的歌聲。胡美紅說著幾乎在學術界是一片空白的她的歷史:從國小就嚮往著洪一峰音樂教室想去台北學歌。因為買化妝品看到紙盒上的南投草屯正聲電台與亞洲唱片合作舉辦歌唱大賽,十八歲的胡美紅一個人搭客運從員林到草屯參賽,並獲得亞軍。平步青雲後的胡美紅全台登台後與洪一峰,紀露霞,文夏與張淑美等前輩均非常友好,深受照顧。和紀露霞一樣,在演唱事業最為輝煌的時候,結婚生子,而淡出主流歌壇,之後的生活際遇則大相徑庭。如此平民化個歌后,毫不修飾的屬於台灣鄉土的美麗,我們師生四人錄音著,攝影著,並且感動著。


 


紀露霞歌聲是從台灣出發,卻能吸納演歌,上海各家所長融為一爐後的天才樂音,有其跨界與世界性深度。而胡美紅展現一種完全不同於紀露霞的魅力。胡美紅的歌聲是與台灣鄉土緊緊結合,和我即將也造訪的黃三元一樣,是屬於濁水溪的聲音,蓬萊米的味道,道道地地的台灣歌。我們在彰化員林聽著就聽到台灣心臟的跳動。


 


而且,胡美紅她這個人有種超越社會所雕塑的生命背景的堅毅渾厚。若社會眼光看待六十幾歲路邊賣麵的她,那種現在充斥在媒體裡的勢利眼,階級分化的末世台灣媒體價值只是膚淺的表面眼光,我在胡美紅的麵攤與家裡看到了另一種價值:以日夜忙碌地工作養育小孩與已經九十一歲的老母親,在瑤池金母的堅毅信仰下將生活裡的悲歡離合當作生命河流裡的鍛鍊,在生意繁忙大家都說好吃的麵攤上低調工作卻還是有許多歌迷從各地來找她簽名拍照就放卡拉OK裡的胡美紅歌聲給大家聽,說著低沈渾厚的台語說我唱的都是台灣人的歌很是喜歡的話我就送你一張CD


 


然則這就是平民歌后的真摯與魅力:在養家活口的忙碌與永遠執著的歌唱之間找到自我。有時生活壓力下的對於陌生人滴下的淚水,是為自己而不是他人流。如此真性情,古典,浪漫而讓我們深受啟發。


 


惟音樂能拯救我們的靈魂。告別胡美紅時我的腦海裡盤旋著前幾天住在洛杉磯的老友張小文寄來的影像檔所說的話。那是從楊牧詩句裡轉化出來的我們的平民用語。


 


音樂能拯救我們的靈魂,在胡美紅堅毅渾厚的性格與歌聲裡。願屬於台灣歌謠的一切長存(2011.01.21.石計生後記)


 

胡美紅唱王昭君(臺語版)(胡美紅提供,2011.01.21)


胡美紅唱送君曲(胡美紅提供,2011.01.21)


胡美紅唱溫泉鄉的吉他(胡美紅提供,2011.01.21)








 

美學策進會2011年1-4月活動表:台灣歌謠主題

美學策進會20111-4月活動表(台灣歌謠主題)


講者: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美學策進會會長)


      高榮禧(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邱婉婷(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生)


60年代寶島歌聲:紀露霞與洪一峰】


以寶島歌后紀露霞,歌王洪一峰為核心,本系列演講與活動是以60年代臺灣歌謠流行音樂的流傳,歷史意涵和當代意義進行探究。一月份石計生將以其多年深度訪談,文獻收集與音樂採集的結晶,上溯30年代,針對60年代臺灣歌謠音樂文本進行總論式歸納。以高雄亞洲唱片行母帶再製的黑膠CD為主要分析主體,從長期研究對象紀露霞談起,擴及洪一峰,文夏,吳晉淮,顏華,胡美紅,陳芬蘭,張淑美,林英美等一線歌手;從較為全面的音樂文本的作曲,作詞,演唱的考據,類型化原創與混血的比例,建立一仍在進行中的總表,據此思考目前臺灣流行音樂研究的「演歌論」「本質論」的論述問題。而三月份邱婉婷則針對其碩士論文研究的洪一峰的創作歌曲進行探究,第一首創作曲「蝶戀花」到電影主題曲「舊情綿綿」,是洪一峰演唱生命史第一階段的高峰,其創作能量如何與生命史,乃至社會史交織,邱婉婷將以其洞見深入考察。


2011.01.22(六) am10:30-12:20  60年代臺灣歌謠音樂文本總表:從紀露霞談起(石計生)


2011.03.12() am10:30-12:20 「蝶戀花」到「舊情綿綿」:談洪一峰的創作歌曲(邱婉婷)


Ω【特別策劃活動】四月「台灣歌謠數位典藏工作坊」(與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SocGIS)中心合作)


2011.04.14(四)  pm14:00-17:00  台灣歌謠數位典藏:洪一峰與紀露霞的流行時代(工作坊)
大會致詞:莫藜藜(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主持人;石計生(東吳大學SocGIS中心召集人),呂鈺秀(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羅麗容(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櫻芬(台灣大學音樂所所長);特別來賓:紀露霞(寶島歌后),魏少朋(國寶級主持人),吳阿明(自由時報創辦人),洪榮良(洪一峰三子,著名音樂人),李玲玲(大稻埕第一唱片行負責人),徐登芳(臺灣歌謠著名黑膠收藏家)與潘啟明(台灣曲盤修復與收藏專家)等等。論文發表:紀露霞部分:許怡雯(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商慧珍(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洪一峰部分:邱婉婷(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黃皓瑜(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傳唱研究:何瑪丹(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地點:東吳大學外雙谿校區國際會議廳


 


【莎士比亞文學系列】


本系列將由高榮禧持續進行他的對於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戲劇裡的文學性與人性議題進行探究,二月份此次演講重點在於莎翁的暴風雨名劇,感受其充滿張力的情節與優美文字,高榮禧以其深厚美學素養賦予研究新意。


 


2011.02.19() am10:30-12:20  從莎士比亞「暴風雨」看寬恕與憐憫(高榮禧)


 


演講地點:紫藤廬茶館(臺北市新生南路3161號)


參與方式:免費聽講、自由捐獻茶水費。


聯絡電話:臺北紫藤廬茶館(022363-7375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