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II:回味台灣歌謠: 黑膠時代:洪一峰與紀露霞音樂的交會

回味台灣歌謠II 黑膠時代:洪一峰與紀露霞音樂的交會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3/today-art2.htm(2011.04.13)

文◎東吳大學GIS中心召集人石計生、邱婉婷


用戶插入圖片洪一峰(1927-2010)的一生可說是台灣歌謠發展史的縮影,祖籍台南鹽水但出生在台北艋舺,在他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幼時所看所聽的,廟口的歌仔戲以及流浪在街頭的紅鼻子小丑的表演,都成為台灣歌謠所吸納的養分。


洪一峰、紀露霞 師生情誼 留下台灣歌謠聲影


在龍山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以後,洪一峰的音樂才能便在音樂聚會與四處走唱的那卡西生涯中漸漸茁壯,並在1946年創作第一首歌曲〈蝶戀花〉。他的音樂生涯在1955年與當時尚為高中學生的寶島歌后紀露霞產生交集,紀露霞當年在自家前唱歌而被在電台節目中演奏的樂師發掘,這個電台節目恰好是洪一峰與其兄共同經營、表演的節目。


在紀露霞的回憶中,當時洪一峰不只在節目中擔任主唱,也時常指導她電台節目歌唱時的要領。而改編自台灣民謠的〈五更鼓〉、〈留傘調〉、印尼歌曲的〈曼卡灣梭羅〉以及著名歌曲〈藍色的憂鬱〉等,也都在洪一峰與紀露霞的唱片中灌錄過。洪一峰直到1970年未親自灌錄的創作〈蝶戀花〉,也收錄在紀露霞一張外銷至日本的「觀光唱片」,以其優美雍容的聲音替這首歌曲留下時代的「聲影」。


洪一峰全盛期 台灣歌謠多元綻放的年代


用戶插入圖片歷經電台現場演唱、演奏的磨鍊,洪一峰的歌唱技巧更為爐火純青,也在此時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舊情綿綿〉、〈寶島四季謠〉、〈淡水暮色〉等,也參與翻唱外來歌曲,包括多支原本為日本歌曲的〈可憐戀花再會吧〉、〈相逢有樂町〉等。洪一峰還吸收了原為歐美歌曲的〈山頂黑狗兄〉的Yodeling唱法,將原名為〈綠衣天使〉的創作曲增補一段,成就了後續版本〈快樂的牧場〉那一段悠揚輕快、又帶有異國風味的「幽麗咿啼」。


除了在廣播、唱片上的成就外,洪一峰更將演藝事業拓展到日本及電影的表演,這些豐功偉業都在 1960-1970年間發生,亦即「洪一峰全盛期」,這10年間也是台灣歌謠綻放多元音樂風格的年代。


東吳大學GIS中心主辦「台灣歌謠數位典藏:紀露霞與洪一峰的流行時代」工作坊,4月14日下午,地點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詳情可上網http://ppt.cc/xsZ8 ,或電洽02-28819471~6108。




寶島歌后紀露霞蒞臨台南參與跨文化研究會議、石計生發表紀露霞與洪一峰比較學術論文


寶島歌后紀露霞蒞臨台南參與跨文化學術會議並於2010.12.04pm3-4的流行音樂工作坊:石計生教授進行的紀露霞1960黑膠時代音樂的播放與欣賞中獻唱。

石計生教授國科會研究部分成果學術論文發表:
時間:2010.12.04am11-12,地點:南台科技大學,詳細請參大會議程。2010年跨文化研究學術會議


寶島歌聲:黑膠時代紀露霞、洪一峰的音樂交會與發展


                                                         ◎ 石計生、邱婉婷、朱思樺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聲音的顆粒」此一概念,重新回到「人」在聲音產生中是為重要主體,探究台灣歌謠在多重文本交叉之下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以洪一峰、紀露霞兩位代表台灣歌謠的歌唱家為個案,從時間、空間兩個向度探討兩人的生平交會,發現黑膠唱片時代以及「台北流行音樂三市街」所展現的音樂空間,對於兩人在音樂生涯的養成與音樂生活的參與,都具有重要影響。並藉由兩人同樣的音樂生涯際遇:如廣播電台演唱、歌廳演唱、及先後參與台語片幕後配唱等,來檢視台灣歌謠發展史的縮影。同時,更從音樂文本交叉比對兩人演唱曲目之類別、訪談資料、與相關報導中發現,即使同樣身處台灣歌謠盛行之1950-1960年代,也會因演唱者個人音樂品味以及演唱音色之特質而在音樂表現上有不同的風貌。在視角聚焦於「個人」曲目釐清的同時,本文還透過在台北的「流行音樂三市街」的宏觀角度,認為其環境的多元可以作為「混血歌曲」產生的滋養條件,也是「台灣音樂家創作」歌謠的條件之一。本研究更發現,其活潑多元的音樂空間,可能是造成1960年代「國、台語」曲目之間流通的因素之一,由此更得知台灣歌謠的強大吸收能力以及活動力。因此,台灣歌謠被視為1950-1960年代的「時代盛行曲」是可能的:「混血」、「多元」以及音樂人(包含編曲家、演唱者、創作者)的「主體性」之展現。


 


關鍵詞:台灣歌謠、主體性、紀露霞、洪一峰、聲音的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