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猶亮的光:Roger陳錫霖的唱片與訪談

用戶插入圖片

Roger陳錫霖的唱片與訪談(台南/東門,2011.03.18)



Roger陳錫霖先生在台南東門附近開了間特別的pop,以西洋流行音樂為主的幾萬張黑膠與CD充滿整個空間。我和學生們驚嘆之餘,更佩服的是Roger對於台灣唱片史的見解與參與八八風災的南台灣救災的熱忱。身為六龜鄉寶來重建協會榮譽理事長,白天仍忙於上山去進行重建工作,晚上才回來店裡主持DJ工作。Roger是典型的唱片業圈內人,雖然年紀不算大,但與圈內長輩朝夕相處,知道相當多事情。他從年少的店員到DJ各式各樣事情都做過。他滔滔不絕地說了幾個重點:(1)78轉何時轉變成33轉,約是1950年前後,(2)是台灣唱片工業所面臨的兩大危機:戰後日本人撤走是第一次,那時台灣唱片業陷入真空狀態。第二次是1981年當時新聞局時對國內蓬勃唱片業下重手掃蕩盜版,名為趕上世界智慧財產權潮流,實際上是為美國的五大唱片公司進入台灣傳統的日本台灣合體的市場而開路。(3)對於校園民歌的批判:任何當時所謂唱自己的歌其實有很多是抄襲或翻唱西洋流行歌曲。並舉出Woody Guthrie poor boy其實就是羅大佑號稱自己作詞作曲的戀曲1980。這些看法擲地有聲,也對於我的研究很有啟發性。市場在哪裡,音樂就流動到哪裡。這幾乎就是流行音樂顛撲不破的道理。而政治力的作用確有其轉變市場方向的作用,音樂人則繼續在其隱蔽知識下進行創作。並且也進一步支持我的大雜燴觀點:戰後台灣流行歌是大量流竄於各種語言之間,只要有市場。唱自己的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1930年代陳君玉,王福,張福興等早就通過流行小曲在做了。而1980年代的校園民歌過度的文化中國傾向,在整個台灣流行音樂歷史裡就產生了某種偏移與爭議。西洋流行樂因為其主流與暢銷,其影響國語,臺語和民歌的翻唱過去被低估,通過Roger的訪談得到了某種澄清。Roger也拿出一些他私藏經典黑膠與我們分享:特別的是一張從未見過的方形唱片與1970年代台灣女子搖滾樂團:蔡氏姊妹合唱團,來自台南,顯示當時台南的前衛性。離開Roger的店前已經將近九點,要趕高鐵回台北,準備明天兩個訪談。回首Roger的店,在橋下一隅,有點微雨裡猶亮的光,令人感動。生命裡堅持自己的興趣,好好生活就是一種美感(2011.03.20石計生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