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石器時代搬家記

1375899_657147107653167_448490073_n

(而那朵雲,請為我守護外雙谿的夜)

後石器時代這個網站,最早是1999年,我從美國芝加哥留學回來在東吳大學社會系展開教書生涯擔任助理教授,那時充滿教書熱情,小小308研究室每日門庭若市,學生來往請益探討知識真理者眾。而那時大四學生紀建良,幫我建立在pchome上的網址,因為是我,又批判資本主義,倡議新時代必將來臨,討論後稱為後石器時代,英文稱為 The Postoner Era。2001年至2006年,我受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曾淑芬副教授之邀去研究所開課,2003年我晉升為副教授,期間有許多優秀的學生選修我的課程,現在均卓然有成。其中的權自強,也是我指導的研究生,是台灣第一個寫關於部落格(blog)的論文的人,也在同年幫我搬家且更新至更好的環境。2013年,我已經晉升為正教授,而網站又過了十年,舊有的已經過時,必須更新,自強又幫我搬家至現在的WordPress環境。回顧這十四年來,後石器時代,我充滿感謝,記錄了我學術生涯的完整經歷,思維與過程,也讓我能回憶過去的所有學生與往事,是一個能夠與時俱進,展現我的著作,社會學,詩學,道家身體,臺灣歌謠研究與世界觀的網站(石計生後記,2013. 10.30)。

台北市公館/溫羅汀書店分佈圖(持續增加中)

(以下點小圖可以看放大圖)

石計生教授新增溫羅汀鳥瞰總圖:


請注意紅點代表此區域的書店,紅色外加上綠圈表示原始的八家溫羅汀的發起書店。而紅色區域為真正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街所構成的區域,鄰近右邊的台灣大學;而北邊的靠近台灣師範大學的地方亦有書店的聚集,但很明顯不及台大附近的書店群的密度。但廣義而言,溫羅汀包括這兩大群書店街。

溫羅汀是由唐山書店,台灣的店,明目書店,晶晶書店,南天書店女書店,山外圖書和茉莉二手書店等八家獨立經營的書店群所發起的文化保存運動。

社會統計資料處理課程田野調查研究:社子島「城中村」

⊙石計生教授設計

本研究企圖透過先進研究科技工具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整合操作功能,結合SPSS的分析能力,經由對於台北「城中村」(villages in city)之一,士林區社子島的人文地理景觀(包括人口、經濟、交通、聚落和政治等)的空間分佈進行調查,並以GIS的 空間分析結果,作為領域治理的政策施為參考。

關於「城中村」這個概念,基本上是亞洲都市化過程「城市鄉村混合區域」(Desakotasi;city-village process)中的一種現象(McGee, 1991),其解釋上有其分歧性。如在中國的廣州、上海與北京等城市地區,「城中村」被認為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大部分的耕地被徵用,農民轉而成為城市居民後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中國學者又稱之為「都市裏的村庄」(藍宇蘊,2005);這類流行於中國的「城中村」看法與其特殊的戶籍制度與國家中心式治理(state-center governance)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事實上,台灣的「城中村」經驗,如台北市中的「寶藏巖」與「四四南村」就不是和戶籍制度有關,也不一定是跟國家的政策相關,反而是和特殊族群的遷徙與都市社會經濟變遷有關。不論在大陸或台灣,但是兩者相同的是,在高樓櫛比現代化發展的城市風貌下,多數為平房、建築陳舊、流動人口聚集、市政基礎與設施薄弱的「城中村」,某種程度上都意味著的「都市邊緣」、「都市之瘤」的負面印象。

從怎樣的層次進行治理,與如何治理,就成為「城中村」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就台灣而言,在全球化時代,衝擊傳統國家治理觀念觀的「城市-區域治理」(city-regions governance)或「領域治理」(territorial governance)新的區域規劃的觀念,其要義在於: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治理」不再是「國家」的獨家或全部責任,「國家」應拋棄「父權式」的照顧一切、控制一切的集權風格,而應建立一個以地方參與為思考的「分散化的規劃與決策體制」(Friedman, 1999;夏鑄九,1999)。

本研究的社子島作為一個台北「城中村」, 其形成的原因非常特別,早年興盛繁榮的「三角渡」水運沒落、現在只有一條主要交通要道(延平北路)對外連結,此外,主要是1970年經濟部水資會的「台北防洪計畫」檢討報告將社子島地區劃為「洪水氾濫區」後,社子島的發展就受到歷年各種有關計畫的管制。地方上的里長與居民曾持續提出陳情與抗議,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被允許採取低密度開發的方式,在島內劃設少數第二種住宅用地(佔全島面積12.26%)已安置當時的約16,000名居民(華昌宜,1997)。中央政府的低密度發展政策的結果,使得全區的土地利用以農業居多,在高度工商服務業化的台北城中呈現「城市中的村落」景象,其農業用地主要沿著延平北路與基隆河堤防之間;但近年來原來規劃為蔬菜農業區,現多已荒廢,社子島的農業用地有越來越少的趨勢;代之而起的是以家俱業、橡膠、塑膠等工廠(很多是違規興建),主要是沿著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堤岸邊分佈,也有些分佈於島的中央的蔬菜專業區中,呈現城鄉混合的都市「城中村」景象。

而相較於其他的「城中村」,社子島呈現兩極化發展。若將社子島人文地理大體解剖來看,是以通河西街與環河北路為界,其西北方向基隆河和淡水河交界處延伸,狀似鴨頭,我稱之為「北社子邊陲區域」,此區域內視野所及,多數為平房、建築陳舊、市政基礎與設施薄弱;而朝東南區域延伸的部分,是低密度開發區域,則比較靠近台北市的精華區域,不論地景或者人口密度和商業活動,均明顯增加,我因此稱之為「南社子核心區域」。社子島的這兩大區塊,是由延平北路所貫穿,延平北路七、八、九段屬於「北社子邊陲區域」;延平北路五、六段屬於「南社子核心區域」。這種人文社會的空間分化,在本研究中將以細部按里別區分,並以其重要地標為中心研究其相關產業文化,社會經濟的治理意涵。本研究即務實地以GIS先實地調查該區的人口、經濟、交通、聚落和政治等人文地理景觀的空間分佈,然後從「領域治理」,不是一味從國家中心,而是尊重社子島居民的治理意向,由地方分散化決策體制角度去規劃社子「城中村」的最適發展可能。

◎修習本課程同學將依以下表格分組收集資料,並用SPSS進行資料初步分析,調查變項與分組

士林北邊陲區域 士林南核心區域

1. 人口
2. 產業經濟
3. 聚落
4. 交通
5. 地方權力

1 ... 6 7 8 9 10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