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夫老師:「學院之樹」及其回憶(2022.4.10)

文夫按,前天出席聆聽日本東京大學大木實教授專題演講孝子詩人(由張主任主持)後,漫遊文學院遠觀中庭大榕樹,多少回憶湧上心頭,想起老祖父和暢公最喜愛春聯:「天增歲月—」,正在出神忘我時,忽聞一位年輕人說:「郭老師,可用水墨畫為印度黃檀留彩筆?!別人曾用詩詠,—」,沒想到這位年青者陪我走到大廳時,三復斯言,哏哏自語。昨午日正當中,看到有攝影家來拍照那棵珍樹,我徘徊大樹幹下觀賞,果然可以入畫,盼望藝術家能以各種媒材彩筆,留下尚存的雄姿,不亦樂乎!祝福大家。童丐郭文夫隨筆快帖時,順便:吟讃楊牧詩寫:「學院之樹」及奎澤石頭詩作:「一個音樂家後裔的回憶」(音樂詩人石教授自註,係1982年為台大文學院天井所寫,文夫按,石生曾選修我在文學院典雅教室開講希臘「柏拉圖哲學」一學年,上課時選座在最靠近天井的窗邊靜聽我一堂三小時的演講,課後卻常收到石生詩筆信函,我收閲後,未曾回信。只是在講台上隨堂發揮,偶爾注視似有所思-才華洋溢的石生,為我出的「無題」考卷以新詩揮灑!從此以後,我大半生在文學院從中西印會通開講希臘詩哲柏翁時,站在台大歷史性講台上,背負著大黑板,挺胸抬頭開講前,總要先看窗外那棵天井大樹,宛如仰首攀南斗,啟發無限活力-幫助我可以流暢與古今哲人,共話法理情,天真爛漫享受一生在大學講課,直到全身而退,如今愛以台大為家,隨時到處即興,特別感念奎澤寄下詩作,時常提唱:「庭前烏桕樹」,經改標題後,石生手稿大作:「一個音樂家後裔的回憶」被台大圖書舘典藏,喜與詩人楊牧:「學院之樹」(展現在台大社科院大樓),先後共同輝映,變成為讃美文學院中庭-印度黃檀的「史詩」(Epic Poem )!郭文夫隨筆作記一讃台大地靈人傑,不僅樹美,花香鳥語,鳶飛魚躍,石頭更美!謝謝大家,我要出門去清遊。10/4/2022(日,上午7:10)吉祥如意於台北陋室。

可能是 2 個人、戶外和樹的圖像
台大文學院天井印度黃檀樹(2022) 已得褐根病,現由台大植病系孫岩章教授醫治中。

石計生《奎澤石頭記 三十年詩選 》新書發表(2016.11.12)、演講(11.19)與齊東詩舍書評會(12.17)

 Round 3: 2016.12.17(六)pm 2:00-5:00 國立台灣文學館, 臺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主辦@齊東詩舍
詩集新書分享書評會 主持人:黃瑞祺
*藝術社會學評《奎澤石頭記 》
pm2:10-3:00黃聖哲 x 鄭志成
pm3:00-3:50莊佳穎 x 陳逸淳
pm3:50-4:20 許嘉猷 x 高榮禧
* 詩路:創作的社會學考察
pm 4:20-5:00 石計生
齊東詩舍:台北市濟南路二段25號 電話:(02) 2327-9657

…………………………………………………………………………………….
出場序:
洪儀真(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賴嘉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黃瑞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黃聖哲(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鄭志成(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莊佳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陳逸淳(國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許嘉猷(臺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創會理事長)、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Round 2: 美學策進會 <奎澤石頭記 三十年詩選> 詩集討論會
主持人: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賴嘉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奎澤石頭〈臺灣當代詩人〉
時間:11/19(六)am 10:30-12:0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電話:02-23637375〉

%e6%96%b0%e6%9b%b8%e7%99%bc%e8%a1%a8%e6%9c%83-%e5%b0%8f%e6%b5%b7%e5%a0%b12

 

 

 

石計生《奎澤石頭記 三十年詩選 》新書發表、演講與書評會 http://www.tsaac.com.tw/?p=426

<奎澤石頭記 三十年詩選>新書發表會與談紀錄 (1) 2016.11.12 六
/ 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主講
某次在東吳和石老師相遇,進而迷上奎澤石頭的詩風。在老師的詩中能很容易發現楊牧的靈魂,特別吸引我的是石老師為張愛玲所寫的以及為徐志摩所做的詩作。木棉花高溫景象與故鄉的關聯,楊牧的學院之樹,東南亞戲院唱國歌,青春的河水,深摯的熱情惆悵,都化為濃縮的心事,特有的連結。『公館·木棉花』木棉像凝固的火焰,詩中所提「同樣的地下道⋯⋯正是歲月青春的迴響」,聯想楊牧『青春之樹』的教育傳承,木棉花為國花,使用挪抬,意趣深遠—典型石老師的詩作,深摯又熱情。『郁達夫之歌』在現代人眼中為一宅男,郁達夫使用疾病的隱喻,表達社會的問題「沈淪的秘密是⋯⋯女郎,輕擺裙尾於紅綠燈前似曾相識的回眸」, 石老師彷彿使用既於此又於彼的手法,作為知識份子與自我的倒影。『張愛玲』「許你瘦骨如柴的遛狗晚年心靜如鐘⋯⋯許你信手捻來字句冷中帶熱⋯⋯許你莫名中死去,流言中復生」,這樣的藏起來折進去長短句的互用,構成了奎澤石頭文字鮮明的詩風…

奎澤石頭記三十年詩選新⋯⋯書發表與談記錄(2)
/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

我和石老師是三十年的好朋友,「龜山島」就生命的角度來說,作為外省第二代,青草湖與龜山島同樣有可望不可及性,台灣、大陸、龜山島是理想的落差,而完整是他者,自我是分裂。『台北101』帶著批判反諷的態度,情色連結的譬喻如巴塔耶的情色論,一個取代一個是資本主義內在的邏輯。『上流社會』如同包法利夫人是社會階級的裝飾點,奢望不屬於自我的社會階級,賒貸然後自殺,這樣的童話式的形象譬喻即是勉強的悲劇,真正貴族的差異是與土地的連結,這是資本主義的荒誕。『南海大海嘯』殘骸、並置的一段批判,悲劇與輕鬆對比,凸顯突發事件不分種族的渺小。『唐山書店』柳暗花明的空曠,眼界無限塌陷的高聳,如同鍊金術一般先下降是為了另一次的攀升,超越轉化,是知識份子的聖殿。

我深深覺得詩有社會性,即把批判資本主義放到詩裏,擺脫謾罵,通過詩瓦解資本主義,即我悟到的詩的二重性,透過現象、發酵、象徵產生詩。這也是我多面的矛盾,客體尋找主體,透過佛教、道教、基督教由外而內掏空。

<奎澤石頭記 三十年詩選>新書發表會與談紀錄 (3) 2016.11.12 六
/賴嘉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助理教授)

希望透過空間拓樸學的方式,將石頭記當展覽作品剖析,其中對於石頭記的分類,在情感表達及其與社會學角度的結合上,具備左派精神。另外,詩中也有都市社會學、藝術人文關懷,並具科技的幽默和宗教哲思及詩人對自我詩作的反思和對話。石頭記的特色在,歷史的出現、記憶的縮影和共享的回憶。『中秋節』橋頭之路是對父母深厚的情感。『潮間帶』是仰慕自然風景的情懷。『大葉高島屋』是與社會學的結合。『MSN』是與社會科技的應用。『無生道場』充滿強烈的視覺性,是紙上的雕塑。『病的自言自語』不同於其他詩作都在對自然、社會、森林做描述,這篇詩作是少數和自我有關的作品,不只能藉此詩描述自己,也能和他人結合。奎澤石頭總是能捕捉自我的經典,詩作中充滿著精靈愛戀結構的拓樸學迴路。

/洪儀真(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秘書長)
奎澤石頭給了我很多美學啟蒙,社會學看似生硬,要如何研究藝術或詩呢?事實上詩的空間解決了神秘主義(靈感)可能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部分,詩是現實掙扎與詩的內面空間的創作,是除魅之後的復魅。石老師將面對現實的孤獨在詩的空間中找到了生生不息的園地,對藝術社會學放入了許多括弧。『死亡誘惑』真誠的面對黑暗,石老師是矛盾的,但在矛盾中還兼顧美德,社會學以真為美,詩可以說是石老師的一種信仰,石老師跨越了多方面向實踐,倫理美學兼顧。『芝加哥印象』中的「古典社會學講堂」簡單的詩句卻帶有豐沛的諷刺。『當代社會學理論講堂所見』詩句中「中寮村的陳玉釧妳來了 請坐。果農之後的中寮村的陳玉釧 妳不能來了 也請坐」十分令人感動,充滿了石老師的人文關懷。

(遺憾的是11.12當天錄影機沒電了,請有興趣的人參與明天2016.11.19的紫藤廬Round2活動)

14962671_1382759838425220_7468564588765591170_n %e6%96%b0%e6%9b%b8%e7%99%bc%e8%a1%a8%e6%9c%83-%e5%b0%8f%e6%b5%b7%e5%a0%b1

 

 

………………………………………………………………………………….

2016.11.12(六)pm 2:00-5:00@台北唐山書店主辦/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美學策進會合辦

主持人:洪儀真
流程 pm 2:15-2:30 入場
*我讀《奎澤石頭記》
2:30-3:20 楊佳嫻 x 高榮禧
3:20-4:10 賴嘉玲 x 洪儀真
*新書發表: 發現「詩的內面空間」
4:10-4:40 奎澤石頭 x 石計生
4:40-5:00 交流與簽書
唐山書店:台北市羅斯褔路三段333巷9號 電話: 02-2363-3072
……………………………………………………………………………………
2016.11.19(六)am 10:30-12:00
美學策進會演講@台北紫藤廬
主持人:高榮禧
*詩與社會:奎澤石頭三十年創作觀(石計生)
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電話:02-23637375

…………………………………………………………………………………..
2016.12.17(六)pm 2:00-5:00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臺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唐山書店合辦@齊東詩舍
詩集新書分享書評會 主持人:黃瑞祺
*藝術社會學評《奎澤石頭記 》
pm2:10-3:00黃聖哲 x 鄭志成
pm3:00-3:50莊佳穎 x 陳逸淳
pm3:50-4:20 許嘉猷
* 詩路:創作的社會學考察
pm 4:20-5:00 石計生
齊東詩舍:台北市濟南路二段25號 電話:(02) 2327-9657

…………………………………………………………………………………….
出場序:
洪儀真(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賴嘉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黃瑞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黃聖哲(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鄭志成(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莊佳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陳逸淳(國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許嘉猷(臺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創會理事長)、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14721689_1363395180361686_242841718742952952_n

14889923_1364112063623331_950107680209507298_o

 

 

 

 

 

 

LGBT

LGBT

/奎澤石頭

 

一早醒來,因為流浪罪被逮捕

被鳥啄頭頭上拉了屎,說

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夠讓我們拋棄所有詩行的斟酌,

走向街頭,遇見了遊魂LGBT

我走到加利福尼亞,遇見了

詹姆士·勞勃·貝克,

我走到英格蘭,遇見了多拉· 卡林頓,

我走到香港,遇見了張國榮,

聽見那麼多沉默無言的呼吸

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我走到紐澤西,遇見了泰勒·克萊曼提,

我走到紐約,遇見了哈特·克萊恩,

我走到紐約,遇見了湯瑪斯·M·迪斯科,

我走到英格蘭,遇見了賈斯汀·法沙努,

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我走到奧勒岡波特蘭,遇見了鮑比·

格里菲斯,

我走到首爾,遇見了金智厚,

我走到緬因州,遇見了F.O.馬修森,

我走到倫敦,遇見了亞歷山大·麥昆,

我走到倫敦,遇見了肯特·諾斯,

我走到倫敦,遇見了洛德·阿瑟·柯林頓,

聽見那麼多輕如鴻毛的呼吸

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我走到水牛城,遇見了傑米·羅德梅耶,

我走到英格蘭,遇見了艾倫·圖靈,

我走到好萊塢,遇見了詹姆士·惠爾,

我走到賓夕法尼亞,遇見了吉姆·惠勒,

我走到紐約,遇見了黃峻豪,

聽見那麼多沉默無言的呼吸

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我走到台北,遇見了林青慧、石濟雅,

我走到屏東,遇見了葉永鋕,

我走到木柵,遇見了畢安生,

我走到了東京,遇見了無名氏

我走到了宜蘭,遇見了無名氏

我走到了地球的正面和反面,

聽見了那麼多輕如鴻毛的呼吸

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唱著整潔、美滿、又安康–

因為愛過了頭,一早醒來

用爭吵互相恨對方。說,

非異性戀自殺的人不是人,

一早醒來,因為流浪罪被捕。

說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夠讓我們拋棄所有詩行的斟酌,

走向街頭,成為遊魂LGBT

夠了,這些傷痕夠了!

死亡的重量沉默無言的呼吸

:自由、平等、博愛

讓我們走上街頭,親吻子彈寫上愛

夢想成真我們都是LGBT !

(2016.12.07)

%e5%a5%8e%e6%be%a4%e7%9f%b3%e9%a0%ad

石計生(奎澤石頭):《奎澤石頭記: 三十年詩選》唐山出版社隆重出版

158076ae52082e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3371 博客來網路書店 石計生(奎澤石頭):《奎澤石頭記: 三十年詩選》,唐山出版社隆重出版

◎ 作者簡介

奎澤石頭,本名石計生,生於高雄橋頭,祖籍安徽宿松。臺灣當代詩人。他十五歲開始寫詩,經歷認同、存在危機與臺灣社會劇變的考驗,終究理解創作乃以渙散之專注去描繪跨界的真實之理。曾出版詩集、散文集和美學評論集等共十本。他目前是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理事長。

美學文藝方面著述甚豐,包括出版美學評論《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2003)、《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2007);詩集《在芝加哥微光中》(l999)、《海底裏開滿了花》(2001)、《時光飛逝》(2003)、《完整的他者》(2006)、《孤獨的幾何》(2011)、《曙光》(2015)、《奎澤石頭記:三十年詩選》(2016)與散文集《就在木棉花開時―公館溫羅汀的那個年代》(2004)、《成為抒情的理由》(2006)等共十一冊。詩、散文與時事評論散見各大報章雜誌。

已出版思想學術著作集《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對於台灣中小學社會科學教科書之研究》(l993)、《馬克思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2000)、《宜蘭縣社會經濟發展史》(2000)、《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2001)、《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台灣資料庫的應用》(2003)、《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資料與Major GIS解析》(2003)、《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當代之後》(2006)和《社會地理資訊系統與ArcGIS研究教學》(2007)、《地理資訊科學:重新發現我們的酷社會》(2010)、《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2014)等十冊。亦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至2016年,曾獲〈國科會甲種論文學術獎〉及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補助超過十四件,為東吳大學因研究傑出的免受評鑑教授。

◎ 內容簡介

浪漫的人沒有停止腳步的權力,
攜著靈性走回真性情,才是真正的生命。

奎澤石頭三十年精選詩作兩百首,
平裝七百頁,雙層全彩印刷封面,
內含楊牧代序和奎澤石頭珍貴手稿銅版紙印刷二十頁,
是絕對值得珍藏的台灣詩壇重要歷史文件書籍。

這本集子共分六卷,時間跨越三十年,從過去出版的六本詩集精選其中兩百首,仔細增刪校正,記載著奎澤石頭以發現「詩的內面空間」運用於創作的過程。他出入自我與社會的溫情、涉事、壯遊、讀書和人物等書寫面向。乃他靈魂追求的獨白、社會實踐的沉思和靈性機轉的體悟,允為存有諸多面向碰撞後的對話與展現。

14081064_120300000078118968_1829064270_n

◎ 內文試閱

〈嘉南平原〉
所僅能擁有的深邃眼神
由綠轉黃再退據成為印象
抽穗的彎腰親吻落日以
倦容闔眼嗅覺飄來香氣遙遠
丘陵舒雲一卷緩慢餘暉掩去
所為者何旅次沉重海岸線
留守的蚵仔圍籬聚首
瞥見秋光曾有的銀燭冷冷
畫屏而這世羈絆無有
痛覺所謂的悲是遠道而來
構築的喜如此流離隨波
靠近的分離層次分明地平線
歡慶豐收燃燒後的大黑暗,天雨
曼陀羅而其開闔卻竟是
一樣忽明忽暗走向
二〇〇四.一〇.二三

〈大稻埕之貓〉

異托邦則像是一個反位址,是一種在真實地域中活潑作用著的烏托邦。所有其他真實位址都能在文化脈絡裡發覺,且能被清楚再現,競逐與翻轉。但異托邦這類地方卻在所有地方之外,雖然或許它能在現實中被指出位置。
Michel Foucault: Of Other Spaces

受到血液裡必須如此的召喚,三番兩次
蜷伏你美麗至極的身邊微至杯水隱至思念,舔著爪子,窩裡依偎
從被放棄不知多少年的照片裡一起溜出來,勳章飾,牛眼窗
繞境霞海城隍與不知幾十萬人肩摩轂擊忘情鬥豔爭奇,
通衢大道幻出人海,共樂軒,靈安社,一起壯闊前行
嘉年華般藝閣打造禽獸騎類,坐妙妓身服古裝,飾
吳宮教戰,百鳥朝鳳二大隊打鼓敲鑼。我像個孩子,喝采目不轉睛
如同稻埕為真實太陽曬得暖暖的身體,踰越過午不食。
躡足登入永樂座看戲 或者揚帆逆流而上,
岸邊金華盛開洋行處處,擁吻水上有愛,如此
混種六館街。遙望鐵軌南端菊花與劍的肅冷,在這裡殺死
整個下午的蒼白,飽覽和服世界裡的茉莉花香,流動的風
台北橋畔,我想這樣咀嚼,長日照的春天新夜,躺在涼椅
亂走時序的三線路,親愛的夢址,我是還想多吃一隻魚的
偽素食主義者身影,任性數著星辰,睥睨城內太陽旗
說請勿踰越 普羅救主蔣渭水的愛情 與政治防線
等待陶瓷茶罐滿載的戎克船影點點,等待

你從愛戀淡水河的山頭出場,橫抱琵琶,一看就知
那古典唐山的雲來自台灣人市街。雲霞南管,悠悠然就在這裡
痴痴地聆聽,幾乎完美無暇的九連環
你故意走了個音,等待指正,我就來攜手,夕照,雙帆影
港町昨日,我們自信,從這裡出發就可以看見全世界。
微至杯水隱至思念,我們親愛的夢址,在同一道水流裡
沉溺永遠國度裡的快樂,請溫柔地以流行音樂轉換我,成為一隻貓
懶洋洋斜倚,打著節拍,目不轉睛 舞動 旋轉的茉莉
來不及邪念地大醉酩酊,太平通繁華街屋旗亭裡的愛恨與
死亡。黑裡帶白的身體,我躡足永遠輕巧,跳回照片
跳出照片,轉個身段,和你吟唱 從今後,常來江山樓 東薈芳
蓬萊閣,
那來生還堅持,要去自我迷失的地方
二〇〇七.四.二四

節錄自 楊牧〈奎澤石頭記〉

我想閱讀當然是不容置疑的,何況閱讀是莫大的喜悅,因為其中包含了放縱和節制兩種極端的試鍊,無論下一頁翻過去對我顯現的是熟悉抑或陌生,總之都是奎澤的心思和知識,觀察;閱讀是我們對黨人致敬的方式之一;我那時就持這個看法,並且認定最徹底的閱讀或許是文本結束後接下來為那放縱和自律的經驗,留一點甚麼,如我持續一整個夏天目睹夕陽在樹影外隱蔽,消滅,留下殘餘的日光在詩裡。然而我知道我將追述豪雨、白鷺鷥、雲山、布拉姆斯,在另外的時空。這原是生命的策略,詩和哲學的策略。奎澤說:他們直指本心,使幽暗無所遁逃;他們是會走路的森林,是自然的本體。
楊牧 一九九八.七.二十三

節錄自〈自序〉
寫詩是比一生還長的事業,並且有著無涉利害的純粹性。在日常生活裡生產詩,是咀嚼存在的單純性而得,存在的單純性來自於每天重覆同樣的事情,從中領悟不同;這種安靜與等待是為了儲備能量,當生命產生動盪不安複雜化時,詩乃躍出成為先鋒,紀錄社會與自身的變化,為了要回到簡單與純粹。記不太清楚我寫第一首詩確切時間是什麼時候,應該是十五、六歲吧。但我確定有一本秘密的剪貼簿,是用帶著紅邊的黑色硬殼,淺黃紙質上有垂直藍色線條的筆記本充當,放在高雄老家的頂樓加蓋鐵皮屋裡,一頁頁長短句,充滿羞澀與嘗試。那時心中有一團火熊熊燃燒,詩裡有情竇初開的惆悵,也有背負著許多期望的落空與抵抗。我的秘密寫作事業,完全獨立於世俗的諸多惱人事物之外。一個高中生,不顧大學聯考蹺課躲在學校植物園的龐大樟樹下讀詩集。眼前為日光刺眼干擾的荷花池幾隻錦鯉從水草冒出呼吸,順便看我一眼,突然颳起一陣風吹落樹葉掉在池裡,魚隱沒;有時來雨,我就撐把傘繼續閱讀,有感覺時就會寫下幾個句子。得一句興奮異常,但時常苦惱無法成篇。這時就會站起,雨中踱步,看看大花紫薇、欖仁、羊蹄甲、葉下珠、茄冬、雀榕、無憂樹;與在其間穿梭或躲雨的麻雀、綠繡眼;密密林間的多色彩、蟲鳴雨聲多音的交響,讓徬徨的靈魂這樣反覆進出植物園,時間髣若靜止,一個屬於自己的宇宙隱隱形成。

14434943_1328139783887226_6985348233701677616_o

1 2 3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