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書店」:找回書店街倒店潮裡的書香夢

「逛書店」:找回書店街倒店潮裡的書香夢 

 

用戶插入圖片
國語日報中學生報文章–「逛書店」:找回書店街倒店潮裡的書香夢(發行版:國中生看不懂麥當勞化理論,兼以篇幅有限,故內容有調整)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在我台大唸書的八零年代,那時沒有捷運、網路與手機,卻也可能是讀書人最幸福的時代,是讀書人與城市空間關係最緊密,搭公車或經由徒步站在各種個性書店前翻閱書本,感受手指與書頁來往之間透露出來的書香與人文氣質,一待就是整個下午。從台大、師大附近小書店、牯嶺街舊書店到火車站前重慶南路書店街這種風塵僕僕的集體記憶,叫做「逛書店」。但前幾天我到重慶南路逛街時,赫然發現書店街地標的「雲五大樓」裡的臺灣商務印書館書籍一空,變成賣衣服商場,心頭著實一震!我的線裝書大多來自於此。臺灣商務印書館成立於1947年,超過一甲子。但這個指標型書店其實並沒有消失,後來上網一查,「現將2樓改為『重南參柒市集』,用以販售回頭書、風漬書等品相較差,但不影響內容閱讀的書籍,而門市則已搬遷至1143號(鄰近總統府)」,這意味著在現實店面租金壓力、連鎖書店排擠與資訊社會化,免費資訊一大堆,網路購書成習慣,造成實地買書意願降低下,實體書店的搬離黃金地段或倒閉,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不僅僅是重慶南路書店從上百家銳減至二、三十家,台北所有的這類獨立經營的個性書店,更早如牯嶺街舊書店的消失和台大附近最有歷史與特色的唐山書店曾數度出現關門危機(幸有大學教授聯名搶救),都說明了「逛書店」這種人與空間共同構成的人文地景,在今日資訊社會中遭受嚴重挑戰。「逛書店」,這種悠閒發現街上某個轉角的小書店驚喜,已經被誠品書店的至少三、四層樓的中央空調、精緻裝潢的販賣氣氛的連鎖書店取代。人們像是去「大潤發」「家樂福」「新光三越」等各大賣場、百貨公司買各類消費品,原來看起來有些辛苦的到處尋找小書店與消磨揮汗的午後讓書裡屬於人的靈魂與精神性發光的「逛書店」經驗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個性書店與連鎖書店的消長,是一種類似傳統雜貨店被麥當勞等速食連鎖店打垮的社會經濟現象。美國社會學家瑞澤(George Ritzer)曾提出「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理論觀念來解釋紅底金字的「麥當勞」的崛起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各類活動迅速也速食化。「麥當勞化」有四個元素:包括「效率」:用最理想的方式來完成某項作業、「可計算性」:客觀的項目(如銷售量)必須能夠被量化,而非主觀的項目(如味道)、「可預測性」:標準化的服務和「控制」:標準化的員工素質與產出。誠品書店就是靠類似這樣的原則加上銷售空間高貴氣氛的虛偽上流社會包裝,成為消費文化的象徵,還一路開店開到香港銅鑼灣去。在看似最具台灣人文精神代表的誠品「逛書店」,其實後面意味著數以百家的有傳統、有個性的書店的消失。現在,其實人們是在進行「麥當勞化」的逛書店。

但怎樣找回書店街倒店潮中的「逛書店」書香夢呢?「溫羅汀」可以是個參考。所謂「溫羅汀」是指台北公館的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路構成的區塊,2005年以來有意識地透過民間和政府的合作去凸顯一個區域的文教特性,在台師大旁的包括小的,獨立的人文社會書店和咖啡廳等形成共同體,以其自由伸展的後現代特質,去對抗誠品連鎖書店或商業團體的文化霸權與侵蝕。

全世界書店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哪裡?不在紐約,不在加州柏克萊,也不在東京或者倫敦,而是台北「溫羅汀」!在方圓小於一公里的公館域內密佈至少約四十家以上的特色書店、二十家以上的人文咖啡店與數家彰顯搖滾精神之地下音樂場所,更遑論首屈一指的NGO集中特色,在學院主義與象牙塔教條外,以文化精神驅動出意識竄流、拼貼切分的地下社會。從華文世界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女書店,全球唯一華文同志書店晶晶書庫,堅持推廣左派思潮的唐山書店,主張臺灣多元族群主體意識的臺灣ㄟ店及南天書局,簡體字人文書寶庫明目書社、結構群、山外、秋水堂,吟詠詩歌不綴的詩歌舖子,各具個性的二手書店、古今書廊、公館舊書城、胡思書店、茉莉、小高的店等到容貌已逝曾為民歌傳唱聖地的稻草人西曙U、叛逆知青據點AC/ DC 、搖滾靈魂迷幻酒吧搖滾陣地、Wooden Top、或堅持至今奮力發音的女巫店、地下社會、河岸留言、柏夏瓦、、海邊的卡夫卡、小白兔唱片行,及挪威森林、巴黎公社等催生左翼理想自由言論的咖啡社會,提供青年世代寂寞靈魂的出口。「逛書店」書香夢因此就在這裡被找回,這裡也有誠品台大店與之和平共處,形成人文風景。藉助「溫羅汀」成功之例,政府也應該幫我們找回重慶南路和牯嶺街的「逛書店」舊夢。這樣,通過書店街的新生,才能讓承襲傳統、勇於創的新人文精神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