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社會學課程 PROJECT:公館/溫羅汀事件簿

石計生教授東吳大學藝術社會學課程期中(不)考試規劃

題目:PROJECT:公館/溫羅汀事件簿

⊙ 原則:最少要求,最大想像。
⊙ 必須包括的空間/行動元素:台北公館/溫羅汀的書店,咖啡店和紀露霞對談講座(其他可以任意增添) 在2006年10月28日(星期六)pm2:30~至5:30及其前後時間進行自己作品題材內容收集
⊙ 使用呈現作品方法:文字,攝影,DV,裝置,行動藝術,戲劇及任何均可。
⊙ 作品結果將於課堂上發表:時間上述事件簿作品呈現:2006年11/6/與11/13日兩天於東吳大學H210教室發表,歡迎大家參與。

主題:
⊙ 第一組: Taipei Walker:DV拍攝,經由路線規劃,針對過濾後的店家進行深度描繪,亦兼及閒逛過程中的偶然性。

⊙ 第二組:影音溫羅汀:攝影/錄音,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動態呈現。

⊙ 第三組:拼貼記憶/當下文化空間:DV與現場重建,透過裝置與行動藝術,配合人的解說與演出貫穿過去與現在。

⊙ 第四組:紀錄與抵抗:以Garfinkel之破壞性實驗對連鎖/獨立書店,汽車/行人腳踏車和懷舊/流行音樂進行符號互動研究。

⊙ 第五組:假裝/拍電影:以自己撰寫的劇本,自己當演員演出溫羅汀的故事。

⊙ 第六組:「石」字路口:七個尋找石計生散文集《就在木棉花開時:公館/溫羅汀的那個年代》記憶空間的人。

⊙ 第七組:舊與新:台灣歌謠與搖滾音樂的空間疊合與分離

⊙ 第八組:書寫溫羅汀事件

事件
1. 參訪台北市定二級古蹟紫藤廬茶館文化空間
2. 參加音樂與社會對談講座
3. 閒逛公館/溫羅汀書店
4. 上述事件簿作品呈現:11/6/11/13課堂上呈現
歡迎參加

「音樂與社會:紀露霞和消失的1960年代」

⊙曾經以演唱「黃昏嶺」「望你早歸」「慈母淚痕」等二千餘首膾炙人口台灣歌謠而成為二次戰後「寶島歌后」的紀露霞,為何於1960年代之後銷聲匿跡?那動人的音樂是如何產生?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為何?本講座擬從藝術與社會學的雙重角度切入,邀請演唱家本人、音樂學和社會學者,共同探究台灣歌謠的特殊性與歷史命運,並藉以保存和延續我們共同記憶的印象空間:向紀露霞致敬。

⊙ 主持人兼與談人: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主講人:紀露霞(歌謠演唱家)
與談人:呂鈺秀(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學博士)
⊙ 日期:2006年10月28日(星期六)pm2:30~至5:30。
⊙ 地點:台北紫藤廬茶館(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一號)
⊙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系;協辦:美學策進學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