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台北計畫網路熱點規劃

無線台北計畫網路熱點規劃
-以大安區為例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林培淵
s937909@mail.yzu.edu.tw

目錄

壹、 前言
貳、 文獻探討
一、 無線台北
(一)、無線台北計畫介紹
(二)、WiFly服務
(三)、無線服務政策規劃
1.考量指標
2.目前規劃之無線服務
(四)、推動過程與建置期程
1.無線台北推動大事紀
2.預計建設期程
(五)、台北建置無線城市的優勢與條件
(六)、台北市、高雄市打造無線網路城市比較
二、科技與城市空間
(一)、政治經濟學取逕
(二)、行動者網絡理論
壹、 研究方法
貳、 資料分析
一、規劃案例簡介-大安區
二、 GIS圖例呈現與分析
伍、結論與建議

壹、前言
無線網路近來已成為資訊通訊科技與城市建設的重點課題,無線台北計畫可說是一個新時代的政策與城市規劃,本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GIS)做為網路熱點鋪設上的研究工具,更嘗試加入更多的人文與社會關懷,進行無線台北計畫網路熱點鋪設政策上的建議,經過熱點需求的群聚與環域分析,得出有四個重點區域,並說明該區的情況與未來鋪設的規劃方向。

貳、文獻探討

一、無線台北

(一)、台北計畫簡介

建設臺北市成為無線寬頻之都,是台北市政府「網路新都」續階計畫之重要施政計畫,目的是為了讓臺北市民以及到台北市出差或旅遊的國、內外人士,可以在臺北市主要人口活動區域,藉由無線網路取得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同時促進國內上、中、下游產業合作,經由點、線、面的無線網路佈建,突破「頻寬」及「線」的限制,創造資訊加值運用無限的商機,達到「無線臺北.臺北無限」之願景。台北市府提出「官民協作是本計畫抵抗風險的最適選擇」政策評估,本案決定採BO模式,透過公開招標邀請民間參與,經過評選,由統一安源資訊公司獲選為建置團隊

(二)、WiFly服務

WiFly 為安源資訊為「臺北市無線寬頻建設執行計畫」提出之無線傳輸服務,其願景為運用科技進行現代網路外交,透過資訊、人才及金融的流通,達成「無線台北、台北無限」之「網路新都」目標。WiFly採用WiFi 傳輸技術及Mesh無線串連AP技術,提供 建置 「數位台北」所需服務。

WiFly服務首站將在台北市捷運沿線站台開始啟用,第一期工程預計在28個捷運站及其周邊150公尺商圈提供無線寬頻上網服務,至2005年底,台北市將有90%以上的區域可使用WiFly無線寬頻存取服務 ;無論是聯繫市政便民服務、行動政府櫃檯,或是收聽線上音樂、線上新聞等,市民只要透過筆記型電腦、PDA或是雙網手機等可無線上網裝備,即可隨時隨地輕鬆擷取資訊,享受便利行動生活!

WiFly服務包括:無線寬頻上網服務、市政便民服務及各式各樣加值服務。同時如即時訊息服務、遠端監控/照護服務、數位內容服務、視訊服務及企業應用服務等也都涵誚bWiFly的服務項目中(如表一)。

規劃建置範圍為台北市信義計畫區、捷運場站及附近商圈、高密度人口聚集區、以及其他人口聚集區及特定區域。目前已建置地區關渡自然公園台北市信義計畫區 (忠孝東路五段、松仁路、信義路五段及基隆路一段所圍戶外公眾區、街道等)

基本服務 預計94年底,台北市全區無線上網
VoWLAN,網內互打完全免費
加值服務 市府便民服務

.無線文化快遞
.即時路況、停車資訊報你知
.遠距動物園、家庭天文館
.市立圖書館館藏查詢
.市立醫院線上掛號與門診時間查詢
.市政地理資訊E點通
.線上戶政諮詢系統
.北市府資訊中心快速入口 WiFly加值服務
視 電視頻道即時播映
音 圖鈴與MP3下載
訊 行動簡訊隨身發送
財 股匯市財經資訊
學 遠距教學知識分享
控 遠端監控居家安全

實際狀況將視工程建置進度而有所調整,以上資訊僅供參考
表一:WiFly提供服務 。

不過WiFi服務的也有弱點,亦即它的有效傳輸範圍通常比較小,約150公尺的距離,且容易受到建築物、溫度或其他電波的影響。在這樣技術限制下,若所提供之服務要涵赫禷O者所在位置,必須建置夠多的基地台,才能保證用戶上網的移動性。

(三)、無線服務政策規劃

1.考量指標

(1).共同性指標
A.創新程度:原創性、新奇性、話題性、跨機關流程整併、整合其它計畫程度
B.計畫完整性:提案的具體明確程度、計畫可行性(如技術、流程、配套措施
所需經費多寡、大環境成熟度 (例如infrastructure、民眾資訊素養等)
C.無線的相關性:是否使用無線寬頻基礎建設、是否使用其他無線技術(如: RFID
等)、使用Device的種類、對產業的帶動效果(結合業界資源帶動業界跟進風
潮,產生加乘效果)、申請M-Taiwan計畫經費可行性(配合中央推動計畫,爭
取相關經費)。

(2).便民指標
包含服務必要性(該服務對民眾之必要)、服務便利性(對民眾的便利性,指時間或流程的節省程度,以及使用介面是否容易上手)、服務使用度(涵貌獐蝳b使用者數量以及預計吸引的使用人數)、服務層級性(level)( 指服務的性質為瀏覽、互動或交易性質的服務)、服務安全性(對民眾隱私權的保護程度)等。

(3).業績成效指標
包含成本節省程度(導入服務前與服務後所需花費成本的比較)、流程節省程度(導入服務前與服務後流程步驟與花費時間的比較)、使用便利性(員工使用該服務的方便及難易程度)、員工滿意度(提升員工知識、技能及工作效率)等。

2.目前規劃之無線服務

台北市政府曾聯合統一安源、惠普公司等,以及市府內各局處,針對無線網路計畫期出各應用方案與政策,根據上述考量指標評比,做為無線服務優先順序上的實施,目前以教育局、交通局的計畫為最高評比,即將計畫實施,說明如下表二,當然還有其他的無線服務未來也可能進行,例如工務局的「工商消費資訊試辦作業中英文電子地圖」、交通局「計程車無線寬頻派遣系統之推廣、文化局「文化地圖(包含古蹟、老樹、歷史建築、博物館)」等。

機關名稱 計畫名稱 描 述
教育局 校園無線網路電話  
教育局 PDA版之電子聯絡簿 以班級為單位,建置專屬之聯絡園地
教育局 智慧型出入校園管理系統 教育局已於93年10月研擬學生證結合悠遊卡計劃並與智慧卡公司達成協議於94年起先由高中、國中、國小各一所學校及兩個社教單位參與試辦,預計95年7月全面實施。(便民)
交通局 停車場資訊導引系統PDA行動載具網頁版 設計PDA版之精簡型停車資訊導引系統網頁,以提供汽機車駕駛人於出門行駛途中,隨時可透過PDA透過無線網路上網即可查詢全市各公有停車場之當時最新剩餘車位數,以便馬上尋找到最近可使用的停車位。
交通局 台北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 第一期優先選定捷運接駁公車做為公車動態資訊系統之服務範疇,建置內容包括車內之通訊模組、監控中心、網際網路查詢、語音查詢、智慧型站牌等
表二:台北市府目前規劃之無線服務(僅例出目前計畫實施部分)。

(四)、推動過程與建置期程

1.無線台北推動大事紀

93/01/31 市府舉行決策會議,責成研考會擔任本案主政單位,本案正式啟動。
93/02/11 召開本案工作組會議,確認本案組織及執行計畫
93/02/19 函頒臺北市無線寬頻網路建設執行計畫
93/04/07 辦理遴選顧問團隊招標案上網公告招標
93/05/20 完成遴選顧問團隊,台北市政府與惠普公司簽約
93/05/29 辦理臺北市公眾無線區域網路委外案RFI說明會
93/07/20 辦理臺北市公眾無線區域網路委外案上網公告招標
93/08/07 辦理市府首長無線臺北工作坊
93/08/17 辦理第二階段臺北市公眾無線區域網路委外案評選委員會公開評選,由
統一安源資訊公司獲選。
93/09/07台北市政府與統一安源資訊公司正式簽約
93/09/08 統一安源資訊公司開始進行捷運站施作佈建工程。
93/12/17 市長視察捷運站建置進度,至12/17以完成十六座捷運站、四個地下街
無線環境建置。
93/12/25 市府假捷運中正念堂站舉辦市長施政六週年記者會,市長以無線環境與
記者互動。
93/12/31 統一安源資訊依完成合約第一階段建置,完成三十一座捷運站、六個
地下街無線環境佈建。

2.預計建設期程

依據市府與統一安源資訊公司簽訂之合約,整體建置進度分三期完成,如表三 :

第一期 涵遢d圍數量
Outdoor AP
淡水線:士林←→公館
板南線:昆陽←→龍山寺
木柵線: 中山國中←→ 科技大樓
小南門站
北投機廠
Indoor AP
上述站點
地下商街:站前地下街、台北地下街、東區地下街、中山地下街和西門地下街
範圍為31個捷運站、相鄰捷運地下街、北投機廠及捷運站體週邊商圈半徑150(含以上)公尺(預估累計人口覆輔v為20%,預計佈建503個AP接取點。
第二期 涵遢d圍數量
Outdoor AP
台北市已營運之捷運站
市中心區域:民權東西路以南,環河南北路以東,和平西路及羅斯福路以北,基隆路及塔悠路以西為範圍。
Indoor AP
其餘33個捷運車站
期限:94/7/30
範圍為其餘臺北捷運系統已營運各站及其延伸重點商圈,並含北市主要住商區域(預估累計人口覆輔v為50%,預計佈建3300個AP接取點。

第三期 涵遢d圍數量
• 範圍為臺北市各行政區其他人口密集區。
• 期限:95/1/31

預計佈建10000個AP接取點

表三:台北市無線計畫網路熱點預計建設期程與範圍。

(五)、台北建置無線城市的優勢與條件

1.極佳尺度與密度
台北市將近80%(約200萬人,晝間尖峰人口約300萬)之常駐人口集中在寬約10公里(萬華區至信義區)、長約13公里(木柵至士林南區)之都市區域,以30條幹道為主要設置範圍,將可以最適投資額度,達最佳覆輔v與服務規模。

2.高手機持有率
台灣民眾手機持有率已超過九成,在台北市一人同時使用多支手機更大有人在。高持有率的數字背後,暗示了這個社會不排斥新興事務,對於新技術、新服務、新設備保持好奇、願意嘗試。這種的社會心理動力,就是無線行動服務深入市民日常生活的著床窗口。

3.資訊社會的條件相對成熟
台灣是世界三大IT生產基地之一,製造業優勢、社會期待與政府作為,醞釀了「資訊是生活重要資源」的氛圍,資訊社會條件相對成熟,台北尤有優勢。台北市的資訊人才數、基礎教育條件、社會學習氛圍可稱全球一流水準,這些優勢條件是建置無線城市的基礎,無線台北完成後,亦將反身促成各項優勢產生加乘效果(synergy),而形成一整體向上提昇的正面循環。

4.網路新都計畫的六年耕耘
台北市政府自1998年開始推動網路新都計畫,以六大項目、二十項策略作為核心內容,在資訊基礎設施、電子化政府(電子化公文交換量佔實際總發文量達87%)、電子化生活(238,913人登錄網路市民、網路E點通服務達120萬人次)、建構加值公共資料庫(全台最完整的地理資訊系統、)、市民數位能力學習(已有314,520人次參加市民三小時上網訓練課程)、縮短數位落差等面向有了初步成績;在公部門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台北市90萬家戶有85%擁有電腦,其中75%的市民使用網際網路,台北寬頻到府率、寬頻使用人口已是台灣的領先城市,在亞洲,台灣的手機持有率亞洲排名第二,有線與無線電視訂噙v則為全球最高,這些準備,為打造無線城市預積了豐沛能量。

(六)、台北市、高雄市打造無線網路城市比較

台北市與高雄市兩大都會,先後以無線網路城市為號召,建置大規模的無線區域網路(WLAN)環境,雖然同樣趕上無線上網的熱潮,也為城市行銷打出漂亮一仗,不過,北高兩市的建置目標與營運手法有顯著差異,不僅考驗著科技美夢與民眾接受度之間的落差,更將檢驗在地化無線網路應用的可行性。

  從政策推展、生活形態及相關環境配套而言,台北市與高雄市採取截然不同的途徑,打造無線網路城市,確實有跡可尋。台北市政府多年來高喊「以網路取代馬路」,從網路新都到無線網路新都,憑藉都會生活形態及資訊網路的高普及率,是最有本錢推動無線網路城市的地區,在信義計畫區戶外無線上網環境及公車無線資訊系統之後,索性一次放眼全台北市,企圖涵?0%的地區,佈建存取設備近1萬台,規模堪稱全球之冠。

 台北市政府採取BOT模式,由得標的安源資訊主導建置案,市府只配合開放天橋、路燈、公車候車亭、捷運站、紅綠燈、高架橋、公有建物屋頂及地下管溝等公共設施,安源須自行負擔成敗大計,除了建置基礎架構外,更要整合各種數位內容及多元應用,尋求未來的無線商機,因此其投入的金額高達新台幣30億元,遠高於高雄市政府的預算。

  相較於台北市的無線網路營運模式尚未具體成形,高雄市則是一開始就鎖定在市政公務的應用,打造整合警政、交通、消防、新聞及工務的平台,提供市民無線上網則屬於附加弁遄F高雄市政府自行編列預算,初期新興、前金及苓雅3區的預算為1.3億元,未來全市其他8區將再追加8億元。

二、科技與城市空間

(一)、政治經濟學取逕

政治經濟學取逕主要將資訊科技穢韘b資本主義發展脈絡中, 說明科技變遷存在是作為進一步資本積累的手段( Harvey, 1989), 而當今新資訊通信科技與地方空間彼此之間是動態地相互辯證與形塑。它試圖去分析地方和電信網路關係的的接合、說明電信與城市間的連結、並且對新資通訊科技在生產新空間配置型態上的廣泛角色作理論地分析( Graham,1998)。此觀點認為資訊通訊科技和都市空間是共同演化的, 他們是在一種遞迴的互動狀態(recursive interaction)中產生,並且在歷史的脈絡中以一種複雜的方式彼此形塑( Graham,1998)。政治經濟學取徑另一種說法從空間的生產( production of space)( Lefebvre, 1991) 來解讀科技的實踐, 資訊科技的創新與發展具現於三元空間中, 而此空間是在全球、區域和地方等不同尺度的互動過程中被生產, 它同時也在地方的日常生活實踐中被經驗( Smith, 1990)。結合以上兩種看法,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說:科技可以被理解為一組結構的關係,但另一方面, 我們也必須回到經驗層次去理解日常生活的地理如何漸漸地被科技所媒介;也就是說,科技應該被當作是空間生產,和與之相對應的生產與社會再生產過程, 二者相互形構的結果, Lefebvre 的空間不是化約為流動或生產和交換的網絡,而是將它視為不同種類空間、物質上的與概念上的混合物-想像的、感知的和實踐的。

因此是社會關係建構起科技, 而社會也被社會生產的科技所形塑( Kirsch, 1995)。這樣的觀點修正了傳統馬克思將科技當作是為了迎合資本需求而去支配、利用或再生產自然的手段的概念, 認為科技並非中立的, 科技是社會建構的, 社會也是科技建構的。

(二)、行動者網絡理論

其次, 行動者網絡理論主張採取「關係」的視角來探索科技的社會建構, 其中,人類行動者被賦予高度重要的角色, 並且以一種高度偶然的、關係的觀點來看待科技和社會領域的連結。這裡所謂的行動者網絡是強調特殊的社會情境和人類行動者如何將科技的組件、機器、文件、文本以及資本含納入「行動者- 網絡」中。因此該理論認為,電信體系不僅只作為一純然的科技網絡,於其中新的空間關係、時間關係,以及新的人際互動形式、控制和組識是一再被多元的行動者所建構的( Latour, 1987)。此理論觀點提醒我們必須要仔細地去考究資訊網路的全球性, 是如何在微觀、偶然的社會歷史情境中被一點一滴地構造起來, 而此一微觀的社會分析所可能彰顯的地域特性不是科技烏托幫論者所謂科技的神奇力量所肇致, 相反地, 乃是行動者網絡推擠出這樣的新科技。而新的物質空間與社會實踐的生產不是科技的因果關係,也不是單純的政治經濟策劃,而是社會結構多樣過程的混生結果,是一些互異而廣泛的行動者網絡產生的關係的時空( Thrift,1996)。這種強調關係的理論對地理學與都市研究的絕對時空理論也產生了影響,不加思索就接受空間與時間是客觀、不變的、將空間視為容器的說法正在瓦解, 地方的概念轉而成是多元多樣的過程,在各種過程的匯流中建構了一協調連貫的且多層面的時空體系( Harvey, 1996)。

Graham( 1996)綜合了政治經濟學與行動者網絡理論對資訊科技的看法, 主張融合二者各自在鉅觀和微觀層次的優點形成一整合的研究取徑, 並且指出了分析通訊科技與都市的三個層次:( 1)都市地方與電子空間: 時空之固著性與流動性的物質衝突。( 2)形塑都市地方與電子空間的社會與制度鬥爭。( 3)都市與通訊科技的社會表徵、認同與覺知 。

綜合以上的討論,本研究的觀點即視資訊通信科技視為一種空間的生產,並且探討此一空間生產過程中的制度鬥爭如何形塑了該空間的空間型態。無線寬頻網路的空間擴散事實上存在一套相對應的社會制度,二者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辯證關係。因此,我們對資訊社會的想像不是如科技決定論者所言,資訊科技的發展是沒有空間脈絡、均勻散佈的,相反地,資訊網路的形成仍舊鑲嵌於地域的制度、經濟環境與實質的地理空間中。本研究除了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做為網路熱點鋪設上的研究工具外,更嘗試加入更多的人文與社會關懷,做為一種公共服務的政策建議。

參、 研究方法

為求規劃與分析上的細緻與深入,本研究依人口背景、交通、商圈、教育地點等因素考量後,選擇大安區做為案例說明的樣本。

本研究採用Major GIS(梅傑地理資訊管理系統)軟體,因前述討論目前台北無線服務以教育、交通為優先計畫,故本研究僅以這兩種服務為考量,收集台北市大安區各級學校(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專院校以上)、捷運站、停車場等地址,依次在地圖上點出各位置點後。以Major GIS之群聚分析弁遄A劃分出熱點規劃的四個群聚區域,並以網路熱點有效範圍(150m)為半徑,做熱點環域疊合之分析,
即針對形成之熱點需求地帶做分別說明,以及未來政策上鋪設的順序、地點參考。

肆、 資料分析

一、規劃案例簡介-大安區

大安區位於台北市的中心區域,人口方面,本區面積11.3614平方公里,為全台北市第七大區;惟人口高達312307人(男:149369人,女:162938人,94年05月份統計人數),共53個里(原有54里,91年9月1日農場里與青峰里合併為學府里,成本區面積最大之里)、1025鄰,均居全市第一。
交通方面,區內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路為經,敦化、復興、建國、新生等路為緯,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不但縱橫交錯,而且四通八達, 尤其在木柵線、淡水新店線及板橋南港線等捷運通車後,更突顯本區在台北市交通樞紐的地位,其中仁愛路三段為一百公尺寬的林園大道,為台北市最寬闊的馬路。所得上,本區也是台北市高所得、高地價、低出生率、高遷入率的行政區;區內居民素質極高,擁有高度的消費與新事物接受度。教育上,本區轄內擁有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師範學院、台灣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城區部、文化大學城區部、輔仁大學城區部、 政大公企中心等大專院校,享有高等教育資源可謂全台之冠,連同區內四十餘所高中、高職及國中、國小形成典型的文教區。商圈分布上,本區發展出幾個深具特色的生活圈,如通化街及臨江街的夜市,以及頂好、敦南、忠孝商圈等。藝文活動上,大安森林公園、客家文化會館、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等,建國南路高架橋下,每逢假日均有花市等活動,此外緊臨其間的市立圖書總館及沿線的古董店,以及師大附近, 和平東路及金山南路沿線書畫廊、古董店,形成一條帶狀文化休閒走廊 。

以上資料顯示大安區的人口背景,在教育、收入與資訊能力、資訊服務的接受,以及交通、學校和商圈上的發展與密集性,相當適合做為網路熱點鋪設之示範區。

三、 GIS圖例呈現與分析

圖一為大安區熱點與環域總覽,各學校及環域(150m)標示分別為國小(紅色)、國中(藍色)、高中(粉紅色)、其他各級學校(大專院校等)則是黃色,捷運站環域為紅色粗邊、停車場(綠色),以及經過之捷運路線(見圖一內之圖例說明),可大致得到大安區關於教育與交通無線服務之需求區,以面的概念做熱點範圍的初步認識。

圖二為各熱點經過GIS軟體之群聚分析後,得到大安區之熱點分佈可大致區分為四四區,第一、第二區為捷運木柵線經過之大安區中央區域,第三區、第四區分別為捷運板南線之周邊,位於大安區西邊與南邊,目前無線台北計畫從各捷運點為主,向周圍各重要人口密集區擴散鋪設,本研究所得之各群聚結果,也大多依附捷運站點發展,這是因台北捷運過去在路線規劃上即考量了各重點文教與商業地點,而捷運通車幾年來,周邊的環境也大多因捷運的通行而漸漸改變,所以得到各交通與教育無線服務之網路熱點,大多在捷運線附近的情況,這也意味著大安區的熱點需求多在捷運線附近,未來也可節省鋪設成本與增加效率,目前台北市府急於做出幾個示範區,除了台北市各重點的人口密集區 外,本研究經群聚分析之四區域,應是未來大安區熱點建置時的不錯考量區塊。

圖一:大安區熱點與環域總覽

圖二:大安區網路熱點群聚分析

圖三之第一群聚,為以捷運科技大樓站為中心之區域,區內還有六張犁站,區塊內各級學校分別有立人、建安、大安小學和師大附小,方和國中與開平、和平高中等,仔細檢視圖三群聚之中央部份,可見各商業中心,如中鼎、凱悅和世界大大樓、遠東企業中心與購物中心,台北師院也在其附近,未來以教育服務做無線熱點建置後,將可跟私用商業網路熱點串聯,發展更多無線服務,例如雙網手機等,該區高密度之文教與商業點,確實為熱點鋪設的需求區塊。

圖四之第二群聚區內有捷運大安、忠孝復興站,學校有懷生、仁愛國中和復興中小學,以及師大附中、大安公職、延平中學、東方工商等,學校點大多環照在該區周圍,較無第一群聚區密集。值得一提的是板南線忠孝復興與忠孝敦化站間,聚集了釵h百貨公司、大飯店與商業大樓,為該區域較密集的商業區,未來如要進行更多無線服務,該地帶可能成為優先示範區。

圖五之第三環域,以政大公企中心、淡江大學分佈、師範大學為主,相較起來較無第一、第二群聚區的商業密集點,不過相較起來學校區域不太分散,教育部已計畫實施無線校園網路,台北市政府可以各管轄之國中小與高中,與各大專院校合作串聯,節省熱點鋪設的重複成本。

圖三:第一群聚區域分析

圖四:第二群聚區域分析

圖五:第三群聚區域分析

圖六之第四環域區內最重要的文教中心為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其次為捷運古亭、大安站周圍的國小,商業密集點規模也較中小型,也建議未來熱點鋪設各級學校可事先溝通合作,以台灣大學為中心向外輻射,該區的國立著名大學可將文教範圍連接至捷運站。

圖三:第四群聚區域分析

伍、結論與建議

以上本研究以GIS軟體與人文社會地理學的觀點進行無線台北計畫網路熱點鋪設政策上的建議,以大安區為例,經熱點需求的群聚與環域分析,得出有四個重點區域,並概略說明該區的情況與鋪設的規劃方向,總結起來可分為以下點建議。

一、 無線網路台北計畫雖然目前是免費服務,市民僅需申請即可使用,不過使用率僅為一成 ,這可能是目前熱點鋪設覆輔v仍低,未來覆輔v提昇後使用人可也可相對增加,故建議台北市府加速鋪設工作,必儘量以「點」串起「線」,再構成「面」的方式,避免因熱點過於分散,造成無線服務的間斷而影響了市民的使用意願。
二、 目前台北市府規劃的無線服務仍少,但無線傳輸可提供的服務可相當多樣,在頻寬品質無虞的前提下,應儘速提供更多的無線服務,且應與私用的商業無線環境作區隔,以公共服務的精神與角度,
三、 無線服務應多了解市民的接受度與好奇點,刺激其使用與消費的需求,而非以官方或產商的觀點,讓無線台北計畫淪為行政資源的浪費、政績的炫燿。
四、 負責無線熱點鋪設的北電公司,多以技術性考量熱點的架設點,著重人口與商業密集處,與無線傳輸的穩定性與效率性,較少顧及社會公平與偏遠地區的弱勢權益,台北市府在規劃無線城市時,應多關心偏遠與弱勢族群的需求與權益,發展可增進社會公平的無線服務,例如獨居老人的無線看護、偏遠學校的資訊建設等,以縮短數位落差,而非一昧著重在重點的繁榮文教和商業區之發展。

本研究僅單純考量交通與教育的無線服務,未來其他治安、公務或文化觀光等服務那如考量後,熱點群聚結果可能會有所改變,再者GIS軟體與方法僅能做到平面視野的分析,無線熱點則是空間的概念,尚會受到建築物、溫度與雜訊等影響,且在鋪設時對各建築物、路口設置上的協調等問題,也可能影響到鋪設的安排,而這也是本研究的限制,建議未來研究可在加入更多更多的無線服務,並思索到行政運作或社會團體的影響,對無線台北計畫提出技術、商業邏輯外,更多人文、社會與地理環境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周素卿(2003),資通訊網路之空間建構—臺北市寬頻網路發展之制度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計生(2004),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 理論、資料與MajorGIS解析。台北:儒林。
梁世興(2004),台北市無線寬頻建設計劃-核心政策規劃與總體說明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企劃書。
Graham, J. 1999. The internet: a philosophy inquiry. London: Routledge. 江淑琳譯,2002,網路的哲學省思,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台北wifly首頁,http://wifly.com.tw
台北市地理資訊網,http://www.gis.taipei.gov.tw/
台北捷運工程局,http://www.dorts.gov.tw/welcome/welcome.asp
台北捷運公司,http://home.trtc.com.tw/HOME92/home.asp
台北市大安區公所,http://www.daan.gov.tw/
台北市教育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台北市無線入口網,http://wlan.taipei-elife.net/main.html
台北市政府網路新都網,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41a9a38d/41a459df/41a67e5a&page=41a67e5a
台北市停車資訊系統網 http://www.tpis.nat.gov.tw/Internet/PARKI01/map.html?Submit22=%ACd%B8%DF

訪談人員:台北市研考會梁世興企劃師、台北市研考會周韻采主委,2005/05/05,於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11F。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