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精神的立命書:郭文夫教授《哲學美學論集》提要


⊙ 石計生

當我們意識到,在現代談論「文化」一事,不但已經落入言詮,而且是以西方為優位性的表現時,常會行走於以資本所建立的商品化奇觀社會及其無所不在的文本而產生高度的困惑與反省:「身為一個中國人,為何無法感覺、意識、品味與實踐中華文化之美?」「中國人的精神何在?」究其因,除了外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後殖民持續「他者化」我們的日常生活情調之外,主要還是在於古典中華文化教育的日漸式微,和欠缺具備比較視野能銜接東西方、古典與現代思想的良好讀物所致。

而由台北時英出版社出版,台大哲學系的郭文夫教授所著的《哲學美學論集》,正是讓所有想要一窺自己的「中國人精神」為何的讀者得償所願的書籍。蓋中國人思想行誼之基石,不脫儒釋道力量之內在與外發之影響,而本書的主要論文〈哲學與中西文化—反省與創新〉、〈中國大易哲學「太極」旨趣之研究〉、〈創造的美學觀—中國大易:周易的美學觀〉和〈蘇格拉底哲學思想之研探〉等,承襲其恩師著名思想家方東美先生的理念,郭教授引經據典妙筆生花,自由出入東西哲學,以比較的絡索,提點歷久彌新的古典,將形上的精神性破譯作為內功的修為,並具體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美學實踐之上。

因此,本書的談論古今書畫部分,包括宋代朱熹之書法、現代台灣王友俊與江明賢之水墨彩畫等,本身即為傑出書畫家的郭教授,以統合真善美聖的價值學所產生的「創造的美學觀」,詳細釐析中國哲學如何生生不息(creative creativity)作用於特別是繪畫上的美學創作,並從他所深治中國、西方與印度哲學長達三十年的慧眼,終而提出「黃山大畫派」與「新人文表現主義」等評論上的新見解,為全球化下中國人「一大開合」、「動靜相涵,陰陽合德」主體性立定堅固磐石,開出兼具理性大用與直觀洞見的「想像力的情理」(imaginative reason)的中國人精神特質。而書末的教學師生互動與生活行誼點滴,諸如柏拉圖哲學授課與為大甲文昌祠請命等,亦讓讀者能深體郭教授的「蘇格拉底式」的追求至善,分辨是非的「無知之知」(The knowledge of non-knowledge)與濃烈熱情又自我克制的風範。

綜合言之,透過本書的主要哲學論文、書畫美學評論與教學生活紀實,讀者沐浴其既古典又現代的精彩文字,將因此理解「中國人精神」及其所為者何,進而於分崩離析的後現代當代,看清人事物一切的本質,從而發揮蘇格拉底所謂人之「最大的可能性」((eigenste Möglicheit)中,主體覺醒燭照大千,並覓得一安身立命的精神寓所也。


從未消失的師生情

















在這二00六年的今天晚上,突然又天涼了,在台大舟山路從前稱為「僑光堂」,現在喚作「鹿鳴堂」的複合式餐廳,和恩師郭文夫教授有了二十年來第一次合照。老師今天非常高興,因為他的新書《哲學美學論集》出版了,我欣喜地接下老師的贈書,與品味著從那許久未謀面卻隨時可以熱絡相迎的信任。老師笑稱我為他的「私淑艾入室弟子」,一個當時是森林系,後來轉經濟系,現在是社會學教授的知識流浪頑皮學生,以外系選修與旁聽完成了某種不受學科限制的心法傳遞,那深奧的力量只有自己知道。我們就這樣非常高興地談天說地。

因為這本書的機緣,我才能再次親炙恩師靈光,與連結了兩岸的師生交流。為了找書,我也透過了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李卓蒙等幫忙找尋,那在台灣簡體字書店已經找不到了的著作。我想像著學生在下雪的北京頂著寒風去萬聖書店與市立美術館搜尋,為了一份尊師重道的師生情緣;如同我上星期的專注上網查詢與下單,終於是找到了部分的書。現在老師發揮蘇格拉底的精神,要我把信封裡的書款交給北京的學生並代謝謝該生。然後,又交代我寫一篇老師書的「論集提要」,五百字以內,這分明是事隔二十年的思想期中考,而且限定我星期日之前交。真是有意思的挑戰。

找書是一回事,從搜索過程展現一種堅毅向學與回憶的氣質是另外一回事。我都經驗了。時光跨越了容顏腐朽凝結於一道道由智慧鍛鍊出來的皺紋之上,容後進仔細地端詳,在「生生之謂易」的中華文化氛圍中。



1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