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磁場:上海流行音樂研究訪談(2010.12.18-21)

用戶插入圖片

與朱恆夫(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用戶插入圖片

與馬軍(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用戶插入圖片

與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



彷彿有一種特別的磁場導引,讓偶遇成為豐富。這次來到上海大學進行專題演講與進行國科會上海-音樂台北的資料收集與訪談,其實事前安排有一點困難, 主要是一些著名的上海老歌與媒介迴路的專家聯絡上充滿不確定性,一直到出發前都無法確定。長年來我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的講學與交流,為數不少的學生都成了我的遠距離門生:如張思,徐辰,倪偉峰,李勝與韋謝等。這次訪談他們都出力幫了忙,但總無法完全確定。台灣學助理生們,如朱思樺,邱婉婷,紀建良等也出力幫了很多忙。有確定能訪談的是研究京劇與上海流行的上海大學中文系的朱恆夫教授,與東吳呂鈺秀教授介紹的上海租界時期工部局的流行樂手鄭德仁先生。17日到了上海大學校內賓館樂乎新樓住房時,卻發現有另一上大歷史系和上海檔案局共同舉辦的大型會議:歷史記憶與近代城市社會生活學術研討會。細觀之下喜出望外,有幾個section都是與1930年代上海老歌相關,特別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勇(研究歌曲本身與歌手和唱片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馬軍研究員(研究歌廳),謝瑾(研究廣播電台)等。乃於翌日下午全程參與了其發表,並進行多項提問,討論與訪談交流,請三位針對其文章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以及回答我的問題。獲益甚多。並且,獲得馬軍惠贈新書,謝瑾也非常客氣幫忙影印其研究的舊中國上海廣播的資料。這對於我理解30年代上海媒介迴路裡的歌手,歌曲,唱片行,廣播電台與歌舞廳的內容,以及如何傳播至日據時期的台北大稻埕,西門町與艋舺意義探究甚有幫助。

而17日下午進行的朱恆夫教授訪談,也深刻地將上海京劇的兩大流派:南下派(由北京南下上海的講究唱工與細緻身段)與海派(上海本身融合電影心理戲手法的情節取向的表現方式)說得極為清楚。他並建議要理解上海在台灣在日據時期的京劇傳播,需從幾大名角,如梅蘭芳等的生命史進行探究,這都是很好的建議,朱教授也惠贈了他的書籍。而可惜的是鄭德仁先生,本來聯絡好在21日早上進行訪談,卻因為他臨時有音樂演奏演出而無法進行,我在大陸的臨時手機號忘了跟他說,乃失之交臂,只好等待未來機緣。另外一個意外收穫是,在歷史記憶的會場上,因著謝瑾的導師上海大學歷史系張元隆教授的介紹,認識了上海檔案館的邢建榕教授,乃約了在20下午至仙霞路檔案館附近的上島咖啡晤談。邢先生極為客氣,將上海檔案館的總目錄與幾本新出的書均轉贈給我作研究,十分感動。

在21日下午又到上海復旦大學拜訪歷史地理所的周振鶴教授及其高徒張曉虹教授。名滿歷史地理界的周振鶴教授言談之中,透露出台語腔,一問之下才知是福建廈門人,讓我們師生很驚喜,就與張曉虹教授一起合照留影。張曉虹教授亦對SocGIS很有興趣,我乃允諾下次至上海定當給一場專題演講。對於在五日之內能有這樣高能量的資料收集與訪談可能,其機緣來自於我一顆對於台灣歌謠研究的誠摯追尋之心:不只是為了個人研究興趣,更重要的是對於60年代台灣歌謠的音樂混血來源之一,文化中國的關連的理解與釐清,找尋我們前賢的音樂台北的上海腳步痕跡(石計生2010.12.22後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