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教授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演講2012.01.03

用戶插入圖片
演講後聚餐合影(右起:廖宏基作家,海洋大學海洋文化所安嘉芳所長,石計生教授,海洋大學商船所薛朝光助理教授和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王博彥碩士生)


用戶插入圖片石計生教授:社會地理資訊系統人文社會講座

講者:石計生教授(東吳大學社會系)
主持:安嘉芳所長

(海洋大學海文所)
講題:城市空間與歷史中的
台灣流行歌:一個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
時間:2012.01.03(二)pm3:30
地點:
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地圖:基隆港與海洋大學相對位置
用戶插入圖片


有朋自遠方來:歡迎日本京都矢野桂司教授與南京師範閭國年教授蒞臨東吳大學



用戶插入圖片

東吳大學SocGIS中心(右起:京都立命館大學矢野桂司教授,東吳大學SocGIS中心召集人石計生教授,南京師範大學閭國年教授和東吳大學中文系陳慷玲教授)


石計生教授流行音樂國科會研究成果: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學術論文發表(2010.12.05)

 2010臺灣社會學年會發表,時間: 2010.12.05 pm3:30-5:10, 地點: 輔仁大學國璽樓第六會場,詳細時間地點,請上網查詢。

台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臺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


石計生、紀建良、邱婉婷

用戶插入圖片
中文摘要
 


 從音樂社會學視角探究台灣歌謠作為「時代盛行曲」的可能,挑戰目前1950-60年代「台北是上海的影子」、「上海香港單一流傳路線」的「國語流行曲中心」論述。本文以音樂文本分析、質性訪談、空間分析三方面進行追溯。從音樂文本發現,戰後紀露霞、洪一峰等「中歌台唱」跨越時空的上海臺北的連帶,在日治時期甚至更早的清領時期已有所交流:日治時期流行小曲的盛行,更展現台灣歌謠在發展之初,強烈的「臺灣主體意識」而又「混血」的現象。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即使有著與上海密切城市交流的過往,台灣歌謠在日治時期在「臺北三市街」的建立下呈現族群差異的分布日本文化也與上海文化,以及歐美文化同時對台灣歌謠產生影響。

至於在深入進行空間的分析之後,發現臺北三市街所蘊含的交錯縱橫的權力運作與文化分布,正是產生以「台灣歌謠」作為流行歌曲之中心的支撐。而台灣歌謠就是在「臺北三市街」以「流行音樂三市街」的活潑作用下,成為臺灣的「時代盛行曲」。而這「時代盛行曲」的特質背後,就是無所不在的「混血」魅影,本研究更認為,多方面吸納各國的音樂曲目,且以台語唱出的混血現象,就是「準全球化」下的結果。
 


關鍵字:台灣歌謠、流行小曲、紀露霞、洪一峰、混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