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英才:石計生教授南大社會學院暑期班後現代理論課程完滿結束(2013.07.05)

(1) 得其英才:石計生教授南大社會學院暑期班後現代理論課程完滿結束(2013.07.05)
用戶插入圖片
(2) 這次南大講課幫助我最多的助教羅朝明(南大社會學博士生),和上課的伏干博士生合影。 我要謝謝小羅,不愧是成伯清教授的高徒。
用戶插入圖片
(3) 與南京大學地理系陳剛副教授,及其GIS專業研究生後排左起:張笑, 于靖;和我在東吳大學教過的蘇州大學研究生張墨雨,與修暑期班後現代課程的南大數學系本科生孫鵬程(2013.07.04)
用戶插入圖片

南京友誼:石計生教授應邀至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講授後現代理論課程(2013.06.29-07.08)

(1) 石計生教授應邀至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講授後現代理論課程:接風宴與慶祝汪和健教授五十大壽(2013.06.29)

用戶插入圖片

社會學院教授群前排左起:賀曉星,石計生,周曉虹院長,張鴻雁,汪和健,范可,陳友華。後排左起:楊德睿,成伯清。後排右一:蔣海云。


(2) 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周曉虹院長,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系終身教授趙鼎新合影於周院長家中(2013.07.01)。
用戶插入圖片
(3) 與南京大學GIS學界聚會:右起:張曉祥副教授(河海大學XGIS中心主任), 陳剛副教授(南京大學地理系),石計生教授(東吳大學SocGIS中心, GIS創造力中心主任)和葉超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等,相談甚歡,未來將加強合作(2013.07.04)。
用戶插入圖片
(4) 經由南大新聞傳播學院祁林副教授安排,與老友楊德睿一起來到下關前南京長安汽車製造廠內,看到應該是南北朝時期的靈龜文物,地氣泉湧,其所延伸的時空能量,透出南京的金陵文化厚度與磅礡歷史氣度(2013.07.05)。

用戶插入圖片
(5) 和南京大學出版社簽了兩本新書:隨筆集<城市筆記>,和學術論文集<臺灣歌謠作為時代盛行曲,1930-1960>,將於2013年底前出版(與編輯部主任楊全強合影)

用戶插入圖片
(6) 右起:南京大學出版社黃繼東,其女兒黃梓晨,石計生教授,趙益教授(南大文學院), 楊德睿副教授(南大人類學系)和白莉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系)等,為我設宴踐行,十分感動。這次來寧,特別感覺南京是一個懷念民國的城市,而我來後卻感受到一個比民國更悠久深遠的南北朝的城市,金陵。(2013.07.07)

用戶插入圖片

2013年7月石計生教授南京大學客座講學:後現代與藝術社會理論專題


石計生教授受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與社會系之邀請,將於2013年7月至南京大學進行「社會學理論」客座講學(同時被邀請的是大陸資深社會學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蘇國勛教授)。期間,石教授將在上海道教學院以「保守求生的內丹術:道家身體的論/修之路」為題進行宗教社會學演講;亦受邀至道教名山茅山書院乾元觀進行參訪交流。而南京大學社會系客座期間,將講授「後現代與藝術社會理論」課程,將內容涵蓋基本西方當代理論和專題如布迪厄(P. Bourdieu)、德勒茲(G. Deleuze)、福科(Michel Foucault)與布朗肖(M. Blanchot)等理論家思想,比較層次上,一方面通過日本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四部曲小說,論證後現代展現存在的藝術性與宗教性出路的歧異性;另一方面,通過道家身體探究後現代身體論述的東西方意涵與差異。

用戶插入圖片


南京大學暑期班 社會學理論 課程大綱 2013.07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本課程將通過五堂課的講授,針對社會學理論的「後現代與藝術社會理論」進行深入探究,分別為:(1)後現代的古典與當代理論脈絡概觀:從西方古典三大家馬克思


(Karl Marx)韋伯 (Max Weber)和涂爾幹 (E. Durkheim)出發,釐析其所影響的現代社會結構理論為功能論(Functionalism)、法蘭克福學派 (The Frankfurt School)、新韋伯學派 (Neo-Weberianism)、符號互動論 (Symbolic  Interactionalism)之關連,並構成後現代之結構化理論 (Structuration Theory)、後結構主義 (Post-Structuralism)、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等理論派別的基礎的因果, (2) 布迪厄(P. Bourdieu)的涉及創新觀念慣習(habitus)、場域(field)和資本(capital)等的社會實踐論與藝術社會理論。(3)德勒茲(G. Deleuze)的根莖(rhizome)、逃逸線(line of flight)、戰爭機器(war machine)、遊牧空間(Nomos)等千高原根莖論思想,並以講者自身研究的臺灣歌謠流傳與歷史社會為例。(4) 從解析法國當代思想家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的文學空間(L’espace littéraire),探究其核心論述「中心點」(central point),比較莊子《齊物論》觀點,通過日本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四部曲小說,論證後現代展現藝術與宗教性出路的歧異性。(5)從福科(Michel
Foucault)
性史的生命技藝,比較強調保守求生的內丹術的中國道家身體的論/修之路,探究後現代身體論述的東西方意涵與差異。


[#M_ more.. | less.. |

 



主要參考書目:



 



石計生,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當代之後,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06



石計生,閱讀魅影,尋找後本雅明的美學啟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石計生,保守求生:論道家身體轉向及其比較文化實踐,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一期(總第十一期),頁137-184,
2008



Maurice
Blanchot, The space of literature.
Ann Smock(trans.), Lincoln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2.



Pierre
Bourdieu and Alain Darbel with Dominique Schnapper,
The
love of art :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
. Caroline Beattie and
Nick Merriman(trans.),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1991.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 Richard Nice(tra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ierre
Bourdieu,
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 Susan Emanuel(trans.),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1996.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trans.) ; preface by Michel Foucault,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

 



Gilles
Deleuze,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2
. Brian Massumi(trans.),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Michel
Foucault,
Foucault, Blanchot : Maurice
Blanchot, the thought from outside.
; Brian Massumi(trans.), New York : Zone
Books ; Cambridge, Mass. : Distributed by the MIT Press, 1987.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Robert Hurley(trans.),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1978.
 

_M#]



用戶插入圖片





1 2 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