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歌后紀露霞蒞臨台南參與跨文化研究會議、石計生發表紀露霞與洪一峰比較學術論文
寶島歌后紀露霞蒞臨台南參與跨文化學術會議並於2010.12.04pm3-4的流行音樂工作坊:石計生教授進行的紀露霞1960黑膠時代音樂的播放與欣賞中獻唱。
石計生教授國科會研究部分成果學術論文發表:時間:2010.12.04am11-12,地點:南台科技大學,詳細請參大會議程。2010年跨文化研究學術會議
石計生教授國科會研究部分成果學術論文發表:時間:2010.12.04am11-12,地點:南台科技大學,詳細請參大會議程。2010年跨文化研究學術會議
寶島歌聲:黑膠時代紀露霞、洪一峰的音樂交會與發展
◎ 石計生、邱婉婷、朱思樺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聲音的顆粒」此一概念,重新回到「人」在聲音產生中是為重要主體,探究台灣歌謠在多重文本交叉之下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以洪一峰、紀露霞兩位代表台灣歌謠的歌唱家為個案,從時間、空間兩個向度探討兩人的生平交會,發現黑膠唱片時代以及「台北流行音樂三市街」所展現的音樂空間,對於兩人在音樂生涯的養成與音樂生活的參與,都具有重要影響。並藉由兩人同樣的音樂生涯際遇:如廣播電台演唱、歌廳演唱、及先後參與台語片幕後配唱等,來檢視台灣歌謠發展史的縮影。同時,更從音樂文本交叉比對兩人演唱曲目之類別、訪談資料、與相關報導中發現,即使同樣身處台灣歌謠盛行之1950-1960年代,也會因演唱者個人音樂品味以及演唱音色之特質而在音樂表現上有不同的風貌。在視角聚焦於「個人」曲目釐清的同時,本文還透過在台北的「流行音樂三市街」的宏觀角度,認為其環境的多元可以作為「混血歌曲」產生的滋養條件,也是「台灣音樂家創作」歌謠的條件之一。本研究更發現,其活潑多元的音樂空間,可能是造成1960年代「國、台語」曲目之間流通的因素之一,由此更得知台灣歌謠的強大吸收能力以及活動力。因此,台灣歌謠被視為1950-1960年代的「時代盛行曲」是可能的:「混血」、「多元」以及音樂人(包含編曲家、演唱者、創作者)的「主體性」之展現。
關鍵詞:台灣歌謠、主體性、紀露霞、洪一峰、聲音的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