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解金門溫羅汀
「從現狀來說,如果超現實的把金門看成一個城市,令人驚異的是,金門是一個只有少數幾家書店的都市,它擁有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地景的歷史痕跡,在前現代的記憶中熠熠發光,不管是氏族聚落或舊式建築風格,以人類文化學的眼光處處是驚喜;但是,金門的缺乏書店這個事實,象徵性顯示其文化目前處在發展的瓶頸當中,走向現代乃至後現代的被動式或者如溫羅汀的主動式,是必須要有來自民間的,由下而上的改造團體,和地方政府的謀合,自覺地提出自己的文化步調。」
「逐漸強大的對岸經濟與文化的反作用力,和來自台灣本島的資本主義商品拜物的窠臼威脅,在在激盪著金門人的文化思維,這不只是引進或開設幾十家書店與咖啡廳就能解決的,而是一個充滿開放性的問題與解答,留待金門人自己去探索與完成。」
以上這兩段文字節錄自東吳大學社會系石計生教授所寫的<金門溫羅汀:徬徨都市之心的安放>一文,最初發表於2005年8月的聯合報系歷史月刊,今年最新一期七月份金門縣文化局出版的《金門文化年鑑》轉載了全文。文中提到的「溫羅汀」是指台北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街,也就是師大、台大的腹地公館,這一帶的書店、咖啡廳、人文茶館、小酒館等文化工作者,在2004年底組成了「溫羅汀行動聯盟」,希望在公館的消費商圈中抵制財團和連鎖店的資本主義霸權,強調並樹立出台北人自主及批判的文化氣息。
豐富的人文資產一直是外人看金門的驚喜,在這基礎上,面對人口依然外流、觀光客總是一去不返的村落和街市,苦尋新經濟出路的選民一味痛罵政策失敗、官員無能之外,台北溫羅汀典型的現代優雅和具思辨的人文精神,或許可以為古典金門的觀光型態,提供屬於現代經典的人文生活概念和經營參考。
金門從來不乏觀光資源,但一個以發展文化觀光為自我定位的觀光地區,不能總是假想旅客只需要飯店和巴士,與觀光景點同樣豐富的生活風光,才能吸引隱藏更多真正旅行家的自由行觀光者一再造訪。古崗湖畔古崗樓來杯現煮咖啡、舊私塾或老學校特色書店裡買一本書、奎閣祈福後求個手工打銀的魁星像……嗯,有趣極了。有歷史深度的安慰,有講究質感與舒適的現代品味。金門溫羅汀,是居民與旅客融洽共治的生活圈概念,的確很適合金門風土特色所應發展的現代化觀光路線上,理應招徠的善於細膩品味的長期和慢行旅人。
石教授在2005年寫作此文的當時,對金門是否擁有「來自民間的,由下而上的改造團體自覺地提出自己的文化步調」的溫羅汀前提條件,似乎心存懷疑,他寫道:「金門目前雖有大學,但是卻是屬於應用技術學院之類的,其基礎的,歷史的,哲學的,與人文社會的現代視野付諸闕如,零星具備抵抗與反省能力的金門在地知識份子因此倍感孤單與寂寞。」其實對一向習慣以宗族或村落區界為身份認同取向的金門社會人來說,知識地位對團體改造不必然能發揮直接影響力,「改造團體自覺地提出自己的文化步調」如果不是來自集體的情感昇華與理性沉澱,也必然不會是特定學院知識和知識份子可以全盤主導和改造的。
我內心琢磨嘀咕的金門溫羅汀聯盟可能的障礙,不是金門缺乏什麼條件,而是經驗值中歸納的金門社會集體人格在公共事務上常表現的一兩項特點:(1)習慣要求政府補助一切預期有利地區發展的事務經費的離島居民心態,能否誠心接納以信念結盟而非利益談判的模式凝聚共識,進行由下而上的自治改造?(2)公共建設中,如須個人的部份退讓、犧牲或提供人力物力上的公共投資,我們有彼此包容、不計較以成全共同利益和大環境的胸襟嗎?
這兩題如果有正解,不僅金門溫羅汀有正解,金門各處的老街再利用和社區營造的最大難題應該都得正解,那屬於金門溫羅汀的樂活區打造之旅,實在沒什麼難的。
原載於金門縣政府文化局網站
(2007.08.14)
站內搜尋:金門溫羅汀:徬徨都市之心的安放
http://www.cstone.idv.tw/index.php?pl=110&ct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