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身體的韻律與實踐—與西方社會理論比較

石計生教授應北京大學之邀,參加10.27(六)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辦之「海峽兩岸社會學理論研討會」,發表論文「道家身體的韻律與實踐—與西方社會理論比較」。以下為本次宣讀的論文摘要。

道家身體的韻律與實踐—與西方社會理論比較
The Rhythm of Taoist Body and Its Practice–In Comparison with
the 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ies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By C.S. Stone SHIH
Assoic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 任督二脈天河周流圖(《內外功圖說輯要》,《道藏精華》第二集之六,台北: 自由出版社)

摘 要

本文是以作為內丹學的道家身體為基礎,論證一種「身體的精神性」,並以比較的觀點,重新發現原來藏於道藏經典中的理論脈絡,以探究道家身體韻律與實踐的當代意義。繼承道家經圖的傳統,本文以「道家身體的兩重性」圖式、「周天圖」、「修真圖」、「內經圖」和「觀聖圖」等,以人體「法身」與「色身」的辯證,由靜入動,詳細釐析氣的精神化略徑,與「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複雜身體韻律動態流變歷程;並從「修真圖」的詮釋點明道家身體是以「月亮身神說」展現身體的協調律動,而實踐上「橐鑰在玄庀」的操練過程,會在道家身體產生「圓現象」,以圓為一切韻律根本的隱喻作用,理想上能將「宇宙身體、社會身體和物質身體」合而為一。

作者針對道家身體的韻律與實踐,與西方理論比較,包括(1)身體神聖性的來源:本文認為,涂爾幹(É. Durkheim)的「儀式身體」(ritual body),是在集體嘉年華的宗教慶典被外加在身體上的神性力量,而產生的功能性存在,當慶典過後力量就消失;但道家身體是以煉功「轉向」,將原來就存於體內的神聖性,從「色身」向「法身」的轉化而重新返回,因此其神聖性不假外求,與涂爾幹的論述大相徑庭。(2)身體韻律的實踐方式:本文發現,由於傅柯(M. Foucault)對於道家文獻掌握不足,導致以「房中術」等狹隘化道家身體論述,忽略金丹大道不假外求的氣的精神化過程,使得其「倫理身體」(ethical body)論述效力只停留在以知識或社會性的理解來實踐「自我治理」。而道家身體除了和古代西方一樣追求呼應自然韻律的養生法外,更重視人自己身體的的內丹操練轉化,朝向人的樸初的發展。因此,和傅柯理論相較起來,道家身體的「周天導引」才是真正可以操作的「生活技藝」。

但本文亦指出,現代化社會型態轉變會對道家身體的「社會身體」韻律造成干擾乃至破壞。因此,從「內經圖」的觀察獲得啟迪,面對現代人的身體需要視角轉換。本文指出,道家身體的三十天一週期的「月亮身神說」直接和現代社會的七日一週的「星期觀」不同,並論證從身體的自然韻律而言,道家身體比較合乎人本來應有的時間感。而在變動不居的社會身體的殘缺性上,親近太極的「圓現象」操練具備將之動態掌握與轉化的可能。「社會身體」的殘缺,西方理論傅柯已經注意到這問題並提出「陀螺隱喻」,這是平行於道家身體的「圓現象」「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的論述。一方面,現代的道家身體必須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掌握自己的身體韻律,另一方面,必須站在「自己的中心」一「環中」位置才能以安靜的心應付外在無窮無盡的變化。東西方智慧同時看到了「轉向」自我的重要性。

最後,相對於傅柯所提出的「主體轉向真理的三種道路」,本文所論述的道家身體可以說是「另一種道路」:既不是柏拉圖式的回憶,也不是基督教的自身決裂的精神轉變,更不是希臘化諾斯替教過於關心自己,突出自己,而是在「道家身體二重性」的基礎上,承認自己身體本來的完美性(理論上的「法身」),經由具體可行的內丹功法的操練從已經不完美的身體(「色身」)回到完美的身體(實踐上可得的「法身」)。道家身體的「圓現象」的身體循環韻律觀,西方或可從理論層面觸及,但其內裡的「氣的精神化」過程卻具有東方的獨特性。而身體韻律的實踐部分,道家身體建立了一套西方完全無法想像的完備內丹操練體系,這造就了現代道家身體的特殊性,以自己的身體為根據地,並以「距世」精神面對,在可以移動的距離中,既出世又入世地貢獻已經被干擾乃至破壞的「社會身體」返回「宇宙身體」與「物質身體」的原來和諧韻律的理想。

關鍵字: 道家身體、內丹學、西方社會理論、身體韻律、轉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