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東吳大學演講:音樂與社會–台灣歌謠的日常生活意涵

「若要聽歌,就要用時代的背景來探討,由歌聲來反省歷史,我們如果用更多面的角度看台灣歌,會發現台灣歌有很大的生命力。」 –莊永明

沒有顯赫學歷,卻比任何一個學院派更為狂熱、嚴謹且深入地進行台灣的研究;莊永明先生傾其半生精力,寫下了《台灣第一》、《台灣近代名人誌》…到《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歌謠鄉土情》五十本等台灣文史著作。

◎ 莊永明先生演講(台北/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H101教室,2008.10.14)

▼ 站內閱讀: 一腔熱血為台灣歌謠: 初遇莊永明先生
http://www.cstone.idv.tw/index.php?pl=976&ct1=81

從一九三二年台灣出現第一首流行歌,台灣歌謠的開拓迄今超過一甲子,但莊永明認為,大眾媒體、甚至學術界,對於台灣歌謠所做的詮釋多有許多謬誤…例如,台灣偉大的作曲家李臨秋在一九四八年所作的「補破網」,一度被曲解為失戀的李臨秋期待愛人重回他的懷抱,但事實上李臨秋當時已是幾個小孩的爸爸,何來失戀之說?莊永明因是李臨秋的老鄰居,對他的了解特別多,他說,李臨秋當年創作的背景,是一個物價天天上漲、生活動盪不安的社會 ,所謂的「破網」,其實是人民心中渴「望」的安定。

莊永明根據創作當時的政經背景,深入詮釋台灣流行歌謠,他說:「若要聽歌,就要用時代的背景來探討,由歌聲來反省歷史,我們如果用更多面的角度看台灣歌,會發現台灣歌有很大的生命力。」

這次,莊永明先生應東吳大學社會系石計生與音樂系呂鈺秀教授之邀,由東吳大學社會系學生會會長邱奕城策劃,難得至學院開講,從台灣歌謠談音樂與社會的日常生活關連,勢必精彩萬分,歡迎蒞臨聽講!

(由左至右:演講者莊永明先生,主持人社會系石計生副教授,主持人音樂系呂鈺秀教授)

◎ 講者: 莊永明先生(台灣史研究專家,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
◎ 講題: 音樂與社會:台灣歌謠的日常生活意涵
◎ 主持人:石計生副教授(東吳大學社會系)、呂鈺秀教授(東吳大學音樂系)
◎ 策劃人: 邱奕城(東吳大學社會系學生會會長)
◎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系學生會
◎ 時間: 2008年10月14日(二)下午1:00~3:00
◎ 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H101教室(自由參加,免費入場)

▲ 現場盛況(石計生教授、莊永明先生、呂鈺秀教授2008.10.1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