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

用戶插入圖片

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台北/西華飯店,2010.01.16)


(2010.01.16)剛好學生許怡雯和先生高嵩也帶著她們的新生四月的麟兒高梵清來看我,說了很久終於成行的這天,隨著紀露霞老師來到她的姊妹淘的聚會,這次是由台灣歌謠另一巨星林英美召集,在我從來沒來過的西華飯店地下一樓用餐。其實中午的時候,已經和紀老師與修復「運河殉情記」的有功人員,潘博士,陳明章和周至誠等在維多利亞餐廳聚餐了,之後還去成都路的南美咖啡聽陳明章收集的紀老師的黑膠,沈湎於60年代的音樂意識流,連隔壁桌的顧客都吸引過來,後來證實在我左側的是她們心目中的寶島歌后紀露霞後,兩位婦人竟然當場要求與紀老師合照,加入聽歌的行列,一晃眼就到了黃昏。晚上的聚會完全是臨時起意的,說要去參加紀老師姊妹會已經有好幾年,但總是無法成行。今天就這樣自然地跟老師來到,這其實恐怕是台灣歌謠與台語電影最重要人物寶庫的姊妹會聚會,有來的知道名字的有:林英美(當年與紀老師幾乎齊名的台灣歌謠歌星),小豔秋(台語電影最高票房紅牌名星,名作有「瘋女十八年」等,主題曲由紀老師幕後主唱),白虹(台語電影巨星,曾主演「運河殉情記」「大俠梅花鹿」等數十部電影),鄭雪雲(台灣歌謠時代著名歌星,以在夜總會,舞廳演唱國語歌曲為主)和鄭秀美(台灣歌謠著名歌星,台視群星會第一批成員)等,沒有來的還有藍倩等明星。有更多在場不知道到名字的人物,但我這時並不想刻意進行詢問或訪談去破壞這美好的聚餐氣氛,讓現實的快樂高於學術的分析,這叫做訪談者的道德。我也加入這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的愉悅,隨意吃著自助佳餚與閒聊。然後在聚餐的尾聲時,鄭雪雲女士主動到我們這桌來聊天,除了逗高梵清玩之外,就這樣自然聊起她當年在台北中央酒店,南京西路金門酒店等地的夜總會與舞廳唱國語歌或日本歌的日子,也說道在匯中酒店有天遇到竟需要歌星證才能唱歌的狀況,但因為她當時是著名紅星,還是老闆直接幫她弄了一張(根本無須通過從法律規定的20首國語歌選2首唱的考試)的「隱蔽知識」等等記憶,後來大家說要照相,這錄音就先中斷。
       這短暫的閒聊式訪談卻顛覆了我過去的許多研究想法。其實從我對李靜美的訪談所知的台北以北門為界的兩個流行音樂族群語言世界並不是絕對,唱國語歌曲又豪華氣派的金門酒店就是位於主要是唱台語的大稻埕。而歌星證也非絕對能杜絕台灣歌謠歌星唱歌的手段,考量此事可能還需回歸歌星本身的實力與市場價值,對於雪雲這樣當時實力派紅星是無效的,對於新出道的歌手拘束力可能較大。況且,通過迂迴手段的隱蔽知識獲得歌星證的手段應該很多,雪雲老闆的作法應是其中一種。做為研究者應該極力避免二分法的惰性思維,但一不注意卻很容易身陷其中。質化訪談的基本社會假設應該是社會是不可知的,研究者只能盡可能從多面向視角進入探究真實,交叉比對真實存在之可能。面對1950-60年代台灣的流行音樂社會,每一條線索都是重要的,和鄭雪雲的閒聊所產生的是另一個視角,直接挑戰著李靜美與紀露霞的演唱生命經驗所呈現的我們對於西門町大稻埕的音樂空間理解,每一個人的口述歷史都是片面的,也是真實的,可貴的,因為那代表著這個人過去獨特的生命軌跡,當有機緣遭遇時,研究者必須具備應有的基本研究知識(basic research knowledge),才能問出適當的問題,追問更為精彩深刻的問題,幫助被訪者喚起記憶。記憶是很容易被放置在意識深處,枉論潛意識。意義就藏在每一個質化訪談者平時累積的對於研究課題的念茲在茲的用心與閱讀之後的面對訪談對象的詢問中,當然,如何取得被訪者信任與建立適當的訪談情境,是一種高難度的情境定義,是一種生命經驗的累積,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過程。離開西華飯店去搭捷運的路上,我是這樣回答研究助理邱婉婷的問題的。質化深度訪談研究是和日常生活結合為一的經驗研究,它拒絕套理論進行分析,它需要的是一種入世的熱情,problem-seeker,問題追尋者,如郭文夫老師所言,在明知永遠無法弄清楚的歷史社會裡儘可能逼近真實,limit趨近於真實的觀念,通過每一個人的真實接觸,慢慢不使我暈眩。然後就留下這樣一張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的數位照片,有認得與不認得的人物在其中,感覺充滿更深入訪問的可能,感覺每一個歲月刻畫的臉龐如此為土地所珍惜,親切,慈祥,又神秘 (石計生2010.01.17後記)。


紀露霞《運河殉情記》數位典藏記


重構被遺忘的歷史
: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數位典藏記

 

石計生


用戶插入圖片

周至誠與石計生(2010.01.05)

用戶插入圖片

石計生與運河殉情記(台北)

今天周至誠先生打電話來,說終於完成紀露霞
1956年所唱的《運河殉情記》的數位化wav檔處理,正式宣告恢復了這張歷史性的歌曲。這件由陳明章(黑膠唱片擁有者)和潘啟明(巧手修復嚴重跳軌跳針黑膠唱片者)與小周共同完成的事情,看來微不足道,事實上,從台灣流行音樂社會史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為一個被遺忘的歷史從此將被重新建構起來。台語電影第一部是19559月由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出資,留學日本的何基明導演。1956年《運河殉情記》也是何基明所導的台語電影,是全台灣的第二部。但目前所見的中文電影資料庫的介紹有個大問題:只說到導演是何基明,女主角是柯玉霞,男主角劉皙,和參與的演員有楊一笑,白紅和洪明麗外,並未提及主題曲是誰演唱。 

 

我幾年前訪問紀老師時,她提過曾唱《運河殉情記》的主題曲,但因為沒有留下唱片,沒有證據,謙虛的紀露霞說她也不敢到處去說有這回事。這事情也就埋藏在我心裡甚久。去年12月初,業餘收藏家陳明章先生告訴我,他有找到這張《運河殉情記》,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有嚴重跳針線現象,聽過一次就不敢再聽,怕從此後就壞了,想託我問看看黑膠學術界有沒有人知道怎樣修黑膠?我聽到此消息很振奮!因為我確實聽紀老師說過這張黑膠唱片,沒想到真的存在!於是通過我的研究助理台大音樂研究所的邱婉婷去打聽,過了一個星期,才回報說林太葳介紹俗稱「潘博士」的台灣黑膠界修復唱片的第一達人潘啟明先生應可以修。我聽了簡直跟中了頭彩感覺沒兩樣,立刻打電話給陳明章先生告知此好消息,再與潘博士約了時間,直接到潘宅見面商議處理事宜。

 

1213晚上六點,我跟婉婷在劍潭捷運站等候,陳明章先生風塵僕僕從桃園龜山開車來台北,花了點時間確認住址,七點鐘到了潘宅,我們三人見面了,助理婉婷負責錄音錄影照相。第一次見面,潘博士比我想像中更質樸,尋常人裡一雙銳利的眼神透露不平常。家裡看來陳設簡單,看不出是黑膠收藏與修復專家的樣子,直到他精確審視那張《運河殉情記》開口說話,與從放置整齊的抽屜裡拿出珍藏的黑膠,才知道名不虛傳。他說:「雖然是最難修的縱向裂紋,但這張黑膠有救」。那天大家研究討論了半天,到了接近午夜,我想陳明章先生回到龜山可能已經接近一點。

不料過了四五天,潘博士慎重其事打電話給我,那時我正與學生在礁溪進行戶外教學,外面滂陀大雨,感覺甚為淒涼時,說這張唱片因為有一音軌已經脫落導致嚴重跳針,無法完全修復,我聽了心頭一涼。但是,潘博士緊接著說:「我用鋼針反反覆覆實驗,聆聽,已經找出拯救這張黑膠原聲的方法。石教授,但我需要你幫忙找專業數位化人士來轉錄,我們才能將紀露霞的原聲保留下來,但這張黑膠恐怕會報廢,只能當作紀念。」於是,我就密集聯絡陳明章先生與紀老師,詢問可能。陳明章一口答應。紀老師在高興自己五十幾年前唱的歌還能被保留下來之餘,還說可以推薦她信賴的綽號小周的錄音師周至誠來幫忙,於是我打電話給小周,他也一口答應。就這樣約了再去潘宅。

 

又過了十日,我與小周約了,直接去找潘博士。下午兩點,我等不到小周,先跟潘博士說我在樓下等。兩點一刻,才看見一位和我想像差不多的瘦峭年輕人騎著腳踏車而來,直說對不起,「我本想騎摩托車來,但是車壞了,所以我就從中正紀念堂那裡騎過來了。」我觀察了一下,小周真的很厲害,腳踏車上還綁了個類似喇叭的收音器,背上背著電腦。就這樣我們倆上了樓,開始工作。潘博士照例客氣倒了杯茶招呼我們,然後用戶插入圖片就二話不說開始了費時又費勁的轉錄工作:他把《運河殉情記》放在祖傳的機械式留聲機上,坐在椅子上把身子緊靠近留聲機,右手放鋼針,左手扶住留聲機腳保持平衡,然後就一遍又一遍地試放,展現一種過人的專注與學機械出身的自信。而小周則在一角將電腦與數位錄音需要的設備和收音器架設好,也同步收音分析。小周非常專業,話不多,但說的都是重點,譬如他兩次要求停止錄音:一次為潘博士客廳的掛鐘,一次為書房的鬧鐘。這數位化部分的真正困難在於這張必須用鋼針才能放,這樣的留聲機不多,所以必須捨棄到小周那裡的錄音室而在潘宅,並且又因放時在潘博士家的機械式留聲機是沒有喇叭插孔可以插的,必須直接收音才行。這是小周要騎腳踏車綁著那長長的腳架與收音器的原因。他們就這樣花了將近兩個小時,完成最為艱難的黑膠轉錄至電腦的工作。

2010
0103
,我收到小周寄來的mp3檔,近乎完美的數位化《運河殉情記》終於完成了!這張沈埋55年的台語電影經典名曲,由霸王唱片出版的賽璐璐78轉黑膠,兩面均寫著「霸王 台灣歌曲  版權所有  電影「運河殉情記」主題歌  魂斷運河  黃錦昆作曲  楊錦詞 紀露霞唱  南洋影業公司發行  怡福電業廠出品 字樣。證明了1955-60年間真的是屬於台語的時代,紀露霞的時代!台語歌曲作為「時代盛行曲」,在陳明章,潘博士和小周的聯手文化搶救下,終於保留了99.9%的原音,小周甚至還用虛擬的方式,恢復了本來已經亡佚的其中一面的前奏部分。20100104wav檔完成,就完成的對於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主題歌兩首〈魂斷運河〉的數位化恢復,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此被重構。

 

關於《運河殉情記》,從此我們應該說:

 

1956年《運河殉情記》由何基明所導的台語電影,是全台灣的第二部。女主角是柯玉霞,男主角劉皙,主題歌兩首〈魂斷運河〉由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

 

(石計生後記,2009.01.05)

 

 
◎ 紀露霞唱〈魂斷運河〉(其中一面),1956年《運河殉情記》台語電影主題歌。
    (陳明章黑膠提供,潘啟明手工修復,周至誠數位處理,石計生數位典藏分享,2010.01.05)

謙遜愛台灣:寶島歌王洪一峰





◎ 石計生教授與寶島歌王洪一峰先生(台北/洪宅,2008.12.21)


▼(2008.12.21 pm3:00-5:30) 來到著名的「寶島歌王」洪一峰先生的家,雖然看來是尋常台北人的公寓住宅,我卻感覺一種奇特的寧靜感,這是我在進行國科會這台灣歌謠與民歌研究的過程中所未曾感覺過的。寶島歌后紀露霞對我而言,是一個消失的1960年代的找尋,但是洪一峰卻是我很小時候就知道的名字,或者這樣講:哪個台灣人沒聽過洪一峰的大名呢?誰沒聽過他唱的〈舊情綿綿〉〈思慕的人〉?如果說,1955-1960年是紀露霞的時代,那麼,1960-1970年絕對是屬於洪一峰的時代,至少所謂「北洪一峰、南文夏」的時代,台灣何其有幸,能夠同時出這樣傑出的「寶島歌王」,也印證了曾有的台灣歌謠的黃金時代。

已經82歲的洪一峰,雖然身體狀況比較差(帕金森症),但是仍然以微弱但清楚的語調與記憶回答我的問題。訪談過程中,我感覺他的心一直非常寧靜,神情閃爍著年輕的光彩地告訴我他如何在1927年日據時期以遺腹子之姿從台南鹽水被媽媽帶上來台北居住,如何從小就對於melody非常敏感,如何寫歌賣歌仔本,如何不滿戰後到處聽的都是「日本曲台語唱」的混血歌而與葉俊麟先生在三重埔的茶館為台灣人寫詞寫歌,如何在台北民聲電台欣賞提攜與教導仍留著學生頭的紀露霞進入歌壇,如何組織「洪一峰歌舞團」帶著張淑美、林英美等巡迴台灣開演唱會,如何接受永新電影劭羅輝導演邀請拍「舊情綿綿」等電影,如何痛苦地看著在電視台外貼著一張禁歌的公告裡面有他的〈可憐的戀花再會吧〉〈快樂的牧場〉,如何接受日本僑領蔡東華的邀請至東京銀座的日本劇場演出然後巡迴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如何談笑間化解年輕時和文夏間的瑜亮情結都是為土地的愛,如何感覺自己永遠不足仍然要進步並也希望兒子洪榮宏能唱的更好,如何在台灣老了的自己朝思暮想仍然是怎樣提升台灣歌謠到更高水準。我在旁邊靜靜聽著,感覺台灣戰後的歷史彈指間流逝。

彈指之間,刻苦奮鬥的、敏感的、多情的、鄉土的、英俊的、認真的、萬人迷的、能詞能歌能演的、能小提琴鋼琴手風琴的、多才多藝的這時寶島歌王洪一峰已經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了。一個繼續用他時而顫抖的手打著節拍繼續歌唱的老音樂人。心量很大地除了要繼續提升台語歌的水準外,還不忘稱讚現在電視裡的國語歌手進步很大。洪太太有時也會插話進來補充。我們大家一起聽著我帶來要送給洪一峰的亞洲唱片行出的五張《洪一峰典藏集》CD裡的歌,充滿著溫暖(事實上,洪一峰和紀露霞當年不愧是歌王歌后,自己都沒時間去聽自己唱過的黑膠或現在的CD,洪一峰說這他還是第一次看見自己的典藏集)。我聽著耳熟能詳的「舊情綿綿」同時問他現在聽年輕時唱的歌有何感覺?「還可以唱的更好」洪一峰微笑回答,「要多研究,我現在可以唱的更好,只是體力比較差。」然後我們就從演歌(Enka)的從一個音滑到另一個音的角度探討了他音樂演唱的今昔差別。我心裡著實讚嘆著,這樣一個認真而謙遜的長者,是以怎樣的精神愛著台灣這片土地,並且不悔地奉獻一生那美好的夢已經做過未完還要繼續。洪一峰一直說「歹勢」,今天讓教授和學生來沒給你們什麼。

漫長的訪談終於結束,與洪一峰夫婦和他們的大女兒告別,握手,轉身,赫然面見一幅耶穌受難的十字架高掛在客廳的入門的牆上正中央,低著的頭,堅毅的臉龐和身體線條展現了紛亂世界裡的寧靜。我終於明瞭,從一開始我所感受到的特別的洪一峰身上的寧靜感是什麼。那是一種愛。從信仰得來的愛被發揮,衍生,展現為謙遜愛台灣的愛。而台北黃昏已至,踏出洪宅的我感覺腳特別接近土地心中唱著接近聖歌的旋律,巴哈馬太受難曲「熱情即受難」式寧靜,啊熱情善良的台灣人,受難忍耐堅持理想的台灣人,來自我們的永遠的寶島歌王洪一峰。

(2008.12.21 於行將轉寒冷的午夜)


「感覺力是詩的真正主體。感覺力天性承受痛苦,如果它在色情性中經驗了最高度的具體化,最為豐盛的果決,感覺力就發現了自己的顛峰–這會伴隨著自己的變形–在熱情中。… 花能讓耶穌釘在十字架的受難山生色不少,它們是惡之華。」(W. Benjamin, : Central Park. In: Gesammelte Schriften. 38; cf. 5: 348(J 24, 5), Köln: Verlag Kiepenheuer & Witsch, 1959: 37)

奎澤石頭從對洪一峰的生命體驗中,對班雅明先生說,嗯,感覺力不只是詩的真正主體,音樂更是。感覺力的熱情變形,花,不但能以惡之華的型態讓受難的十字架上的耶穌生色,也能夠通過神的回眸讓人本身回到至善,特別是老了的至善,那裡面蘊含永遠青春的秘密,再也不用受到身體病苦束縛的旋律,誠實慾望的心,如此打著節拍寧靜的心。

(2008.12.22)



美空雲雀與紀露霞:夕やけ峠與黃昏嶺版本學

 (2009.08.04記)美空雲雀所唱的〈夕やけ峠〉是紀露霞演唱的〈黃昏嶺〉的原曲。學術上的定論應為:〈黃昏嶺〉是首「日歌台唱」的混血歌:是由詩人野村俊夫(Toshio Nomura)作詞,三界稔(Minoru Mikai)作曲與編曲,美空雲雀演唱於1957年5月首唱。

紀露霞第一次唱的〈黃昏嶺〉可能也是1957或者後一年,尚須考據。

紀露霞演唱的〈黃昏嶺〉,是經由周添旺先生作詞,曲調類似原曲。是屬於「日歌台唱」
的混血歌。

用戶插入圖片以下為美空雲雀演唱夕やけ峠(中譯為 夕陽嶺) (1) 台灣龍鳳唱片出版〈美空雲雀金唱片第一集〉黑膠唱片編號:LLP101-B面的第四首(石計生收藏)。時間應為1960-70年間。台灣黑膠唱片開始標示時間是民國57年(1968年)後才有。



(2009.03.27記)紀露霞演唱成名曲「黃昏嶺」,也是2006年暴雨的夏天我第一次在FM96.3曇花一現的地下電台深受震撼的台灣歌謠偶然聆聽,從而讓我熱情地去追尋「消失的1960年代」的故事的開始,這中間涉及了複雜深刻的土地認同與我血液裡從高雄縣橋頭鄉母親那裡繼承來的鄉愁,屬於南國之境的愛。然後2007年執行國科會的台灣歌謠的研究計畫迄今,我已經滾雪球訪問了超過35位音樂人,也從歌謠到校園民歌伸展,從母親端到我的父親端的土地尋覓,思考民歌是如何流傳至中國大陸。我的足跡目前遍及台北,嘉義,桃園,台南,湖口,北京,南京,香港和廣州。這還是進行式的一切,都源於這樣優美無可取代的寶島歌后紀露霞的歌聲,黃昏嶺。

目前所知的版本(依時序)如下: 

(1) 歌樂唱片(AR1013蟲膠78轉黑膠/徐登芳先生收藏,約1957或1958年)
(2) <悲戀公路>電影主題曲/紀露霞歌唱集第四首(陳明章先生收藏, 1965年)﹡
(3) 孔雀唱片(AL-2003台北縣板橋孔雀唱片行出版<青春嶺>專輯/石計生收藏,1968年)
(4) 亞洲唱片(台南亞洲唱片行33/1/3轉黑膠/港都夜雨專輯,難忘的流行歌曲第五集
    /陳明章先生收藏,   1969年6月)
(5) 亞洲唱片(ATS-158台南亞洲唱片行33/1/3轉黑膠/慈母淚痕專輯,難忘的流行歌曲第十四集
    /陳明章先生收藏,   1969年)
(6) 亞洲唱片(高雄亞洲唱片復刻CD版,1993年)
(7) 紀露霞50週年紀念專輯Disc1第五首(翁清溪音樂工程,紀露霞個人發行,2005)
 
這聲音是我的追尋音樂故事的開始:紀露霞之黃昏嶺

用戶插入圖片
(徐登芳先生收藏,這應該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黃昏嶺」版本。紀露霞1956年出道,1961年搬至嘉義就不在台北主流的演唱視角中。這張編號AR1013的蟲膠唱片極為珍貴,很可能是歌樂唱片公司在1957年出版的,需進一步查證時間。不論演唱速度,編曲和音色都與現在熟悉的亞洲唱片的版本有很大的差別。)


(1):1957*8年歌樂唱片版


 (2):1965年<悲戀公路>電影主題曲版


(3): 1968年孔雀唱片版


(4):1969年亞洲唱片版 (5)基本上就是這個版本的復刻。

台語電影又稱為台語片,閩南語片,是指以
台灣話配音的電影。不過一般來說,台語電影專指於1955年1981年,以閩南語配音的台灣電影影片。就一般認定來說,第一部台語電影為1955年上映,由都馬歌仔戲劇團主演的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而最後一部台語電影是1981年,由楊麗花主演,也是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1955年至1981年間,台語片總產量達一千多部,現存於電影資料博物館者,約二百多部。 


[#M_ more.. | less.. |

台語電影的啟蒙

台灣電影業發展相當早,在日治時期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1900年6月12日自動幻畫協會於台北北門街「十字館」開始放映黑白紀錄片,映期為一週,

並且登報招攬觀眾。此為台灣第一回的電影公開放映與電影廣告,十字館亦成為台灣第一家電影院。同年6月16日,來自日本的松浦章三於淡水館放映法國盧米埃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海水浴》、《工人下班》等十餘部短片。松浦章三並於放映電影時兼日文解說,是台灣最早的電影辯士1921年,同樣以日語解說電影的台灣人王雲峰成為第一個台籍辯士。


1930年代,使用閩南語語言台籍辨士與配上閩南語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記)的無聲電影雖盛行台灣,但理論上仍不可稱為台語電影。1932年5月1日,台灣自製第一部電影,是無聲片《義人吳鳳》。該片演員多為日本人。1937年台灣出現第一部有聲片,為台灣總督府政令宣導影片,描述六氏先生遇難的「嗚呼芝山巖」。之後台灣少量自製生產的有聲片仍全以日語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台語片。而首部真正台語片應該是戰後,1956年邵羅輝導演,以歌仔戲都馬劇團演員為班底的16mm電影《六才子西廂記》。

第一波的興衰

搭配歌仔戲演出的台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因為16mm電影規格不適合影院演出,上映三天後即因觀眾稀少下檔。雖然賣座不佳,卻因此引起普遍迴響。導演白克將本來由國語北京話)發音的政令宣導片「黃帝子孫」計劃改以台語配音。不過黃帝子孫尚未製作完成,何基明導演,以「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為班底的第一部35mm台語電影「薛平貴王寶釧」提前首映。

1956年1月4日,由歌仔戲劇團「麥寮拱樂社」主演,標榜「正宗台語」的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於台北的中央、大觀兩戲院首映,結果票房打破紀錄。幾天後,台北美都麗、台北明星等戲院加入聯映,每天每家戲院都放映五至六場,盛況空前。光這階段的映期,《薛平貴與王寶釧》一片的純收入就高達120萬新台幣,超過成本三倍。之後該片於台灣中、南部戲院上映,更是轟動一時。該片票房的告捷,激勵了民間電影業者相繼投入台語電影的拍攝。

1956年,台語電影開拍達21部,是1950年代以來台灣自製影片總數的數倍。1957年,台語電影更開拍62部。總計下來,1955年1959年間,台語電影共有178部影片,是同時間國語片的三倍多。其中,以王哥與柳哥遊台灣及其續集最受矚目。

不過因為快速的生產,使台語影片普遍呈現粗製濫造的現象,票房也就迅速衰落。1960年,台語電影跌至21部,維持數年的第一波台語電影高峰遂匆匆結束。

第二波的興衰


台語電影最常見的場景,北投溫泉。

1957年開始的3年台語電影生產高峰,雖匆匆結束,但已建立一定規模的台語電影市場與製作經驗讓台語電影於1962年迅速重新興盛。1962年,台灣共生產120部影片。而當時國語片全年也只有7部影片。台語電影數量於1963年後,又呈現迅速下滑的趨勢。

台語片會又迅速的衰退,原因大約有:

  • 台語影片趕工拍攝情況並未改善,常常以十天的拍攝工作天來製作一支片子。
  • 拍攝場地缺乏,最常拍攝的地點是台北北投,而常常幾組人馬一同拍攝。
  • 台語影片只能供內銷無法拓展市場
  • 影片無法從黑白片升級到彩色片等因素。
  • 台灣政府的態度。因為台灣政府不重視台語電影,認為台語電影過於「粗鄙」。
  • 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制定北京話為國語的政府當局者提倡國語電影。
  • 數量過多,題材劇本無法突破,導致觀眾不但分散,且日漸稀少。
  • 諸如李行導演,以國語發音拍攝台灣社會寫實片與愛情片的不合社會實情的因素。
  • 無線電視的開播。

    在層層限制與政府任其衰退的政策下,台語電影終於在1981年,台灣上映最後一部純以閩南語配音的「陳三五娘」(楊麗花,歌仔戲電影)畫上終點。而從1955年1981年,台語電影共只存在26年。

台語電影演員與導演

台語電影演員的來源相當多元,有新劇歌仔戲話劇,歌唱藝人,幕後工作人員等等。演員雖沒受過正統學院的電影教育,但很多都有戲劇的底子。

至於導演方面,台語電影的導演大多都是以往無聲片廈語片、國語片的導演或工作人員。不過,初試啼聲就一炮而紅的也有。

  • 台語電影知名演員
小雪小艷秋文夏田清白蘭何玉華金玫金塗戽斗柯俊雄陳秋燕陳揚陳雲卿陽明(蔡揚名)、矮仔財歐威小明明楊麗花洪一峰

   ‧ 台語電影知名導演

白克何基明李行李泉溪辛奇林福地林摶秋邵羅輝郭南宏

電影種類

台語電影因為發展期間與票房所需,類型不是很多。約略可分為以歌曲為主的電影、歌仔戲電影與現實社會電影。

台語電影的歌曲為主電影,一者是將利用舊有30年代以來的台語歌謠或流行歌曲的意境,將其重拍成電影,例如《雨夜花》《望春風》(楊麗花主演),一者是利用當時正紅的流行歌加以拍攝,例如洪一峰的《舊情綿綿》。這些歌曲因為電影的推波助瀾及影像化,四十年後的2000年代仍為台灣民眾所熟悉。

現實社會電影則包含所有「時裝劇」,這些時裝劇有所謂喜劇片、愛情片、黑社會片等。最大特徵是劇情單薄,甚至有些全盤抄襲歐美國家影片(例如喜劇普遍抄襲卓別林電影)的橋段,而更大的特色是拍攝地點通常是在台北市近郊附近。這裡面,又以台北 北投區最多產量。

台語電影另外還有一種很特殊的類型,那就是「歌仔戲電影」。這種將全部歌仔戲劇本表演方式及身段搬上大螢幕的這類型電影不但創造是在台灣相當獨特,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僅有表演歌劇方式。

  • 以歌曲為主的電影
1956年《雨夜花》、1962年《雨夜花》(下集)、1964年《媽媽請妳保重》、1962年《台北之夜》、1965年《文夏風雲兒》、1967年《流浪天使》、1967年《流浪劍王子》、1968年《一見你就笑》、1972年《走馬燈》、1964年《懷念播音員》、《舊情綿綿》、《望春風》、1963年《素蘭小姐要出嫁》、1963年《草螟雞公》1964年《桃花泣血記》、1967年《三聲無奈》、1969年《燒肉粽》、1969年 《雨夜花》 (重拍)、1964年《可愛的人》、1965年《心愛彼個人》、1965年《悲戀公路》、1968年《一隻鳥仔》、1969年《媽媽妳在何方》、1964年 《悲情城市》(林福地導演,金玫主演)

      ‧現實社會電影

1959年《阿三哥出馬》、1956年《運河殉情記》、1960年《丈夫的密秘》(又名:《錯戀》)、1964年《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年《六個嫌疑犯》、1958年《鬼湖》、1958年《古恨城》、1959年《男之罪》 、1959年《男之罪(續集)》 、1961年《浦島遊龍宮》、1962年《台北之夜》、1962年《女王蜂》、1963年《流浪賣花姑娘》 、1963年《天邊海角》、1963年《台北之星》、1963年《妻在何處》 、1964年《情天玉女恨》 、1964年《矮仔財娶妻》1964年《歡喜過新年》 、1964年《請君保重》、1965年《只愛妳一人》 、1965年《心心相印》、1965年《吹牛大王》、1965年《靈肉之道》、1965年《英雄難過美人關》 、1966年《喋血夜總會》1962年《阿丁大鬧歌舞團》、1962年《台灣夜生活》、1963 年《小財神爺》 、1963 年《金色夜叉》、1964年《天生自然》 1964年《真珠塔》、1964年《港都苦命女》、1964年《再會港都》、1965年《地獄新娘》、1969年《處女寶鑑》、1969年《暗光鳥》、1967年《走路新娘》 、1964年《少女的祈禱》 
  • 歌仔戲電影
1955年《薛平貴與王寶釧》、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續集)》、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第三集)》、1956年《范蠡與西施》 、1957年《蘇文達薄情報》、1957年《青山碧血》《碧玉簪》、1981年《陳三五娘》 

和「台語電影」相關的史料以及學術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只列出專書,期刊論文及書籍篇章不收入)

_M#]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