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究竟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一種教育救贖的反思>

<華德福教育究竟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一種教育救贖的反思>

石計生

1. 在場的老師說了脫離所謂主流教育的小孩,到了體制外的另類教育,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後覺得很快樂,很有生命力。在這個關切教育的會議裡,這樣說,在宜蘭施行的近三十年的華德福教育,我必須先從一個大輪廓,從超越個人快樂或台灣教育環境的更高層次來看:那就是思考人類前途與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反省,從這個角度,我認為不論主流學校或者華德福都是體制內教育。因為,兩者都是在資本化,金錢化的普世邏輯內運作,只是前者不說/知,後者加入了身心靈的因素。但兩者均欠缺那溢出體制規範的社會批判能力,所以只能都是體制內的教育。

2.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華德福教育,至少是宜蘭慈心的施行,是種體制外的教育。因為在價值(value)層次上,它採取了一種新的價值傳播。借用馬克思(Karl Marx)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的⋯⋯分來說,實現生活價值的社會形式來自(1)財富/物質形式:這是由國家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所謂主流教育的價值,和社會與政治經濟產生連帶,其實現依靠著資本主義的商品化,評鑑化,優位化的優勝劣敗的競爭邏輯;而(2)價值:這是小孩在華德福學校覺得快樂,有生命力的原因–是建立在與自然親近溫情脈脈情感的直接勞動時間的價值上,它產生家長,老師與學生間的共同體(gemeinschaft)關係,其運作邏輯不僅僅是成本效益分析,還包括互惠關係,使命和理念,以身心靈包含神秘主義的具體化作法,其實現是去考試,去競爭,在以自然為師的基礎上找尋充滿創造力的現代愛彌兒(Emile)。所以,華德福教育是一種另類的,體制外的教育。

3. 但是,從人類前途,教育救贖角度來看,財富形式與價值,這兩種邏輯截然二分是不切實際的,一種迂迴,轉進的作法是在資本化邏輯裡去創造共同體的價值與實踐。事實上,公辦民營的慈心華德福學校也必須接受教育部評鑑,教師也需有薪水收入。它不可能自外於資本化,金錢化邏輯之外。當從國中或者高中部畢業的孩子,從另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的主流教育時,這就是真正的考驗開始:是否被高度讚揚與美化,或者事實上就是如此好的華德教育教導出來的學生,他們在主流教育裡的大學裡如何自處?其適應如何?這是我作為一個看清當前教育問題在於是否能培養出具有社會批判能力的公民角度所看到的斷裂可能,一種價值與行為的斷裂。

4. 一種人類前途的教育救贖,如果我們要真正評估華德福教育的成效,對於價值與行為的社會科學研究是最具體的。 剛才有人說了華德福教育的不可知論,不可研究性,是來自於它不是一種系統性,整體性的教育。華德福精彩之處就是能夠本土化,被轉譯,與創造性地每個學校都不一樣。但從社會研究法的基本科學解除魔咒而言,這其實是個案研究(case study)的範疇:就以宜蘭慈心三十年來的實驗為研究對象吧。再怎麼混沌不明,多變不可知的社會現象都是可以研究的,宜蘭華德福個案涉及了我剛才說的價值傳播和受教育/社會行為的從價值到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涉及了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與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的過程,簡單地說:價值指涉的是:華德福教育究竟傳遞了怎樣與眾不同的價值?你們必須把這些價值反覆討論,找到幾點共識性的原則,可以理解的概念說出,這叫做概念化。而進一步,用具體的生活化的說法說出這些概念如何運作?這就做操作化,它可以被進一步製作成指標,量表用以做為問卷發,回收後進行行為的分析研究。這是量化研究的途徑,也可以用深度訪談的意義建構深入那你認為不可知的世界,找出價值到行為的斷裂或一致性的原因。

5. 而最後我必須說,做這些科學的研究或許是為了一個看起來不怎麼科學,不怎麼理性的社會運動做準備,這是我所謂人類前途的高度看台灣教育問題時的激進實踐。設想華德福教育如果是帶給孩子們快樂,生命力,創造力,主流制式教育帶給孩子們機械式思考與只知累積財富不擇手段去競爭的喪失真善美能力的話,那麼,我們上述的價值與行為的科學探究的結果就很重要。當華德福的和自然親近的勞動價值,與孩子們進入主流教育/資本社會的社會行為產生斷裂的樣本大到達到顯著水準時,保守的作法是去反省那些價值的缺點在哪裡?是價值到行為,行為到價值不斷反饋的過程。激進的作法就是去挑戰目前的國家意識型態主導的所謂主流教育,產生一種社會批判或社會運動!

唯有如此,才能讓感覺快樂又有生命力的,活在教育天堂裡的華德福教育不只是一種劃地自限的美麗,而是從人類前途的高度,救贖大愛去溢出體制內或體制外的侷限,讓每一個人的解放繫於全人類的自由獲得解放,讓一切在秩序裡幸福地走路。

(2013.09.07於師大教育大樓九樓開華德福教育會議後)

2012年5月26日戀戀紀露霞:寶島歌后粉絲大會串流程

 


用戶插入圖片
戀戀紀露霞:寶島歌后粉絲大會串流程

Ø 活動日期:2012526日(六)

Ø 活動時間:下午2:30 ~ 5:20 2:10開放入場,座位僅保留10分鐘

Ø 活動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二樓堡壘咖啡

Ø 活動流程: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2:10~2:30

*粉絲/來賓/媒體入場

*寶島歌后紀露霞影像剪輯欣賞

2:30~2:40

*活動內容及出席貴賓介紹

*寶島歌后紀露霞出場

2:40~3:00

Ø 重要發現暨專刊發表

*2012年《寶島歌后紀露霞》專刊新書發表

*1957年灌錄第一張唱片:河邊春夢(鳴鳳唱片)

*1957年首唱國語電影《阿美娜》插曲:綠島小夜曲

3:00~3:30

Ø 粉絲群大會串:談寶島歌后紀露霞的臺灣歌謠與時代影響力

*媒體界:吳阿明發行人(自由時報)、鄭日清先生(鐵馬歌王)

劉國煒先生(著名音樂人)

*學術界:台大音樂系王櫻芬教授、東吳社會系石計生教授、

台大音樂系陳峙維教授

*教育界:張純淑創辦人(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

3:30~4:50

Ø 放送紀露霞早期經典曲盤:

*曲盤收藏界粉絲群:

徐登芳(臺灣著名曲盤收藏家) 、陳明章(臺灣著名曲盤收藏家)

潘啟明(臺灣著名曲盤收藏與修復專家)

>珍藏曲盤放送:

*寶島歌后代表作黃昏嶺(1957年首版)

*廣告歌(1955撒隆巴斯、1961掬水軒汽水)

*臺語電影(1955運河殉情記、1958魂斷南海、1959王哥柳哥遊

台灣、1959愛情保險公司等)

曲目增加中~

4:50~5:20

Ø 粉絲互動時間

現場粉絲與寶島歌后紀露霞問答互動/抽獎活動/合影

紀露霞學:台灣流行歌的時空之旅(石計生宜蘭講座)


紀露霞學:台灣流行歌的時空之旅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民間社會力」講座



用戶插入圖片 主講人:石計生教授(東吳大學社會系、美學策進會會長)         


 


1960年代,台灣歌謠在國民政府時期並未受到重視,反而遭受到政策性的審查與限制(如電台,歌廳,舞廳和電視等的歌曲審查與歌星證等),當時許多家喻戶曉的台語歌星,如紀露霞、洪一峰、文夏、陳芬蘭、林英美和張淑美等均逐漸淡出,而紀露霞是其中最為被遺忘的一位。原因是其歌唱全盛時期的1955-1960年年代過於久遠,之後因為婚後而搬家至嘉義,遠離當時的流行歌曲的中心台北,一直到1990年後才在台北公開演唱。但在1955-1960短短五年的這段時間,紀露霞曾經唱過近兩千首台灣歌謠,當時著名唱片行如台北的台聲、鈴鈴、霸王和女王,台南的亞洲唱片等均隆重邀請她出唱片。未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紀露霞唱歌渾然天成,支支動聽,且唱歌時使用的語言則包括台語,日語,國語和英語等,深具音樂與語言的天才,乃有「寶島歌后」之譽。此外,紀露霞更是第一期台語電影(1950-60)的最為熱門的幕後主唱歌星,電影主題曲與插曲其中有2/3均是紀露霞所唱。她曾經唱紅「運河殉情記」、「瘋女十八年」、「林投姐」等等主題曲,也曾遠赴香港參與「廈語片」的電影幕後主唱,至越南等東南亞演唱宣慰僑胞,可以說紅極一時,為台灣土地留下無數動聽的台灣流行歌的音樂痕跡。


 


因為紀露霞過去對於台灣歌謠與土地有如此重要的貢獻,石計生教授過去的研究,進行口述歷史,滾雪球深度訪談,影音、黑膠等音樂素材的田野資料大量收集與成果整理,在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張純淑女士的邀請下,乃通過黑膠唱片與CD的聆聽進行本系列演講。石計生的演講是從土地出發,回到生活的音樂時空之旅。主要是以1960年代寶島歌后紀露霞等的「時代盛行曲」台灣歌謠到80年代台灣校園民歌的轉換為重心,上溯至30年代的上海老歌(周璇,李香蘭)40-50年代78轉時期的台灣歌(林氏好等)與日本演歌女王美空雲雀(美空ひばり、Misora Hibari)的城市空間的()殖民多層次表現,下至80年後戒嚴時期台灣民歌如何流傳至中國的途徑與音樂的文化社會意涵,重新發現台灣流行歌的日常生活價值與土地認同主體,和反思音樂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與民間社會力釋放的可能。


 


0412日(一)pm07:00-09:00  走向〈黃昏嶺〉:我如何發現六0年代寶島歌后紀露霞


0426日(一)pm07:00-09:00  回風三0:從紀露霞到周璇、李香蘭、林氏好與美空雲雀
05
17日(一)
pm07:00-09:00  八0大雜燴:藝霞歌舞、台灣歌謠、國語流行歌、校園民歌的興衰


0621日(一)pm07:00-09:00  紀露霞學:音樂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與民間社會力釋放



演講地點: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冬山鄉香和村照安路257)視聽會議廳
主持人:張純淑(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