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紀露霞學研究

用戶插入圖片

紀露霞學研究(中左:寶島歌后紀露霞,中右:石計生教授,左:許怡雯,右:商慧珍,2010.11.06,台北)

這天寶島歌后紀露霞非常高興,初一,老師固定吃素,約好在台北春天素食吃飯,並和迄今台灣學術界最早以她為研究對象的兩位研究生:許怡雯(石計生教授指導,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商慧珍(呂鈺秀教授指導,石計生教授論文指導委員會委員,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一起將論文當面獻給紀老師。我們師生飯後跟紀老師一起合照,留下歷史紀錄(2010.11.06)。

許怡雯  從寶島歌后到音樂藝術家–紀露霞演唱生命史之社會學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所   民國99年6月
商慧珍  紀露霞的流行音樂世界–其音樂音響的演變     東吳大學音樂所   民國99年6月

 

罕見紀露霞演唱歌曲「輪灌歌」:著名78轉黑膠收藏家黃士豪(台灣迷)先生分享

用戶插入圖片
 (第一面輪灌歌)

(第二面輪灌歌)

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的「輪灌歌」李臨秋作詞,吳非宋旁白,台灣省輪灌推進委員會監製。出品時間據紀老師感覺,應是她出道後不久的1957年。經由台北黑膠收藏修復家潘博士(潘啟明)先生介紹,本數位化檔案是由台南黃士豪(台灣迷)先生所提供,他同時也是台灣重要的日治時期78轉歌謠的黑膠收藏家。輪灌歌裡的曲其實是1939年最紅的男女歌手王福和秀鑾演唱的「青春嶺」,當時作詞是陳達儒,作曲是蘇桐,由勝利曲盤公司出版(詳參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 部落格文章)。這類台灣流行歌的價值在於,它是台灣人自己作詞作曲的創作曲,從日治到戰後持續傳唱,參與者均是當時一時之選的明星,用台語唱出的動人音樂。雖然紀露霞的演唱,可能是當時國民政府為推動耕者有其田而改寫的歌詞,但曲調一樣輕快,相當悅耳。今天趁和完成論文的紀露霞學研究的碩士許怡雯和商慧珍,一起面見紀露霞老師時轉交給她,紀老師非常高興,說了很多當時的事情。我將於12月初帶紀老師南下與台灣迷相見歡。(石計生記,2010.11.06)。




 

紀露霞的學術書寫

用戶插入圖片

從左至右:黃聰俊,高榮禧,紀露霞,石計生與許怡雯(台北/西門町美觀園餐廳,2010.06.29)

這天,我所指導的繪畫與流行歌研究的碩士生黃聰俊與許怡雯通過了口試畢業了。聰俊寫的是台灣畫家邱亞才(可惜他身體欠佳,不然一定請他一起來),怡雯寫的是寶島歌后紀露霞,這應該是台灣學術界第一本紀露霞研究碩士論文。紀老師也相當高興地出席這場以她為中心的聚餐。母親與自己均是歌迷的口試委員高榮禧教授第一次面見心中巨星紀露霞,顯得內斂卻掩不住喜悅。我則深深感覺,這麼多年來,執行國科會紀露霞為起點的關於台灣流行歌的研究,並不容易,今天能夠有學生完成論文,應該對於台灣文化的流行音樂與社會學術研究有所積累與貢獻。這是個開始,我對紀老師說,會有更多年輕人通過對於台灣歌謠研究喚醒一塊被遺忘卻是時代盛行曲的社會記憶。留下這張照片是個歷史。特別是在紀老師1955-60年全盛時期的當時著名的日本料理店美觀園,她破紀錄地一天錄製21首歌後請整個樂隊吃飯的地方,彌足珍貴(石計生後記,2010.06.29 )。

石計生教授指導研究論文

許怡雯  從寶島歌后到音樂藝術家–紀露霞演唱生命史之社會學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所   民國99年6月
黃聰俊  限制或自由?從藝術社會學看台灣當代畫家與藝術市場的關係,以邱亞才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所   民國99年6月

石計生教授擔任口試委員論文(呂鈺秀教授論文指導)

商慧珍  紀露霞的流行音樂世界–其音樂音響的演變     東吳大學音樂所   民國99年6月

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

用戶插入圖片

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台北/西華飯店,2010.01.16)


(2010.01.16)剛好學生許怡雯和先生高嵩也帶著她們的新生四月的麟兒高梵清來看我,說了很久終於成行的這天,隨著紀露霞老師來到她的姊妹淘的聚會,這次是由台灣歌謠另一巨星林英美召集,在我從來沒來過的西華飯店地下一樓用餐。其實中午的時候,已經和紀老師與修復「運河殉情記」的有功人員,潘博士,陳明章和周至誠等在維多利亞餐廳聚餐了,之後還去成都路的南美咖啡聽陳明章收集的紀老師的黑膠,沈湎於60年代的音樂意識流,連隔壁桌的顧客都吸引過來,後來證實在我左側的是她們心目中的寶島歌后紀露霞後,兩位婦人竟然當場要求與紀老師合照,加入聽歌的行列,一晃眼就到了黃昏。晚上的聚會完全是臨時起意的,說要去參加紀老師姊妹會已經有好幾年,但總是無法成行。今天就這樣自然地跟老師來到,這其實恐怕是台灣歌謠與台語電影最重要人物寶庫的姊妹會聚會,有來的知道名字的有:林英美(當年與紀老師幾乎齊名的台灣歌謠歌星),小豔秋(台語電影最高票房紅牌名星,名作有「瘋女十八年」等,主題曲由紀老師幕後主唱),白虹(台語電影巨星,曾主演「運河殉情記」「大俠梅花鹿」等數十部電影),鄭雪雲(台灣歌謠時代著名歌星,以在夜總會,舞廳演唱國語歌曲為主)和鄭秀美(台灣歌謠著名歌星,台視群星會第一批成員)等,沒有來的還有藍倩等明星。有更多在場不知道到名字的人物,但我這時並不想刻意進行詢問或訪談去破壞這美好的聚餐氣氛,讓現實的快樂高於學術的分析,這叫做訪談者的道德。我也加入這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的愉悅,隨意吃著自助佳餚與閒聊。然後在聚餐的尾聲時,鄭雪雲女士主動到我們這桌來聊天,除了逗高梵清玩之外,就這樣自然聊起她當年在台北中央酒店,南京西路金門酒店等地的夜總會與舞廳唱國語歌或日本歌的日子,也說道在匯中酒店有天遇到竟需要歌星證才能唱歌的狀況,但因為她當時是著名紅星,還是老闆直接幫她弄了一張(根本無須通過從法律規定的20首國語歌選2首唱的考試)的「隱蔽知識」等等記憶,後來大家說要照相,這錄音就先中斷。
       這短暫的閒聊式訪談卻顛覆了我過去的許多研究想法。其實從我對李靜美的訪談所知的台北以北門為界的兩個流行音樂族群語言世界並不是絕對,唱國語歌曲又豪華氣派的金門酒店就是位於主要是唱台語的大稻埕。而歌星證也非絕對能杜絕台灣歌謠歌星唱歌的手段,考量此事可能還需回歸歌星本身的實力與市場價值,對於雪雲這樣當時實力派紅星是無效的,對於新出道的歌手拘束力可能較大。況且,通過迂迴手段的隱蔽知識獲得歌星證的手段應該很多,雪雲老闆的作法應是其中一種。做為研究者應該極力避免二分法的惰性思維,但一不注意卻很容易身陷其中。質化訪談的基本社會假設應該是社會是不可知的,研究者只能盡可能從多面向視角進入探究真實,交叉比對真實存在之可能。面對1950-60年代台灣的流行音樂社會,每一條線索都是重要的,和鄭雪雲的閒聊所產生的是另一個視角,直接挑戰著李靜美與紀露霞的演唱生命經驗所呈現的我們對於西門町大稻埕的音樂空間理解,每一個人的口述歷史都是片面的,也是真實的,可貴的,因為那代表著這個人過去獨特的生命軌跡,當有機緣遭遇時,研究者必須具備應有的基本研究知識(basic research knowledge),才能問出適當的問題,追問更為精彩深刻的問題,幫助被訪者喚起記憶。記憶是很容易被放置在意識深處,枉論潛意識。意義就藏在每一個質化訪談者平時累積的對於研究課題的念茲在茲的用心與閱讀之後的面對訪談對象的詢問中,當然,如何取得被訪者信任與建立適當的訪談情境,是一種高難度的情境定義,是一種生命經驗的累積,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過程。離開西華飯店去搭捷運的路上,我是這樣回答研究助理邱婉婷的問題的。質化深度訪談研究是和日常生活結合為一的經驗研究,它拒絕套理論進行分析,它需要的是一種入世的熱情,problem-seeker,問題追尋者,如郭文夫老師所言,在明知永遠無法弄清楚的歷史社會裡儘可能逼近真實,limit趨近於真實的觀念,通過每一個人的真實接觸,慢慢不使我暈眩。然後就留下這樣一張紀露霞和她的姊妹會的數位照片,有認得與不認得的人物在其中,感覺充滿更深入訪問的可能,感覺每一個歲月刻畫的臉龐如此為土地所珍惜,親切,慈祥,又神秘 (石計生2010.01.17後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