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頁廣播黃金史II:正聲嘉義台播送頭陳明訪談記

用戶插入圖片

左起:正聲嘉義台現任台長戎藩國先生,正聲老台長著名播送頭陳明先生與石計生教授(嘉義,垂楊路,2012.10.28)


(2012.10.25)經由正聲廣播電台台北總台的副總經理吳芳如安排,這天在正聲嘉義台訪談老台長陳明(江龍)先生,並拜會現任台長戎藩國。受到戎台長熱忱接待與接送,甚感嘉義人的熱情!幾年前其實陸續有訪談過陳先生,不過都是以寶島歌后紀露霞為問問題的重心。這次,因為研究上視角轉換擴展到粉絲行動與唱片的地下迴路運作,今年七月和學生陳良輔到雲林虎尾訪談播送頭周蓬霖時,看見一張報紙記載著周蓬霖與陳明同時出現在嘉義大光明戲院擔任歌唱比賽主持人,發現廣播播音員在整個台灣歌謠傳播上佔有極為關鍵的位置,遂決定南下至嘉義進行這次訪談。

陳明是嘉義人,出道前其實已經被台北亞洲影業公司招考台語片基本演員時,入選為台語片電影的明星,但是因為家裡母親認為當明星要和別人親嘴很不雅,遂放棄良機。但終究上天檢選為不凡之人仍然還是要踏上明星之路。陳明當不成電影明星,卻成為廣播明星。受到正聲嘉義台第三任台長黃懷中的提拔,1959年陳明得以進入正聲成為正式播音員,並展開他的正聲奇幻之旅,正聲一共有七個電台,除了宜蘭台他沒去擔任過職務外,包括嘉義公益台,雲林虎尾台, 台北總台,高雄台, 臺中台和台東台都擔任過台長或其他重要職務。而四進四出的故鄉嘉義正聲公益台,是他的廣播生涯起點與終點,可說一生奉獻給正聲與他最愛的播音事業。1964年,陳明的生命史與寶島歌后紀露霞產生了奇妙的交會。紀露霞因為嫁給空軍飛官高必達而從故鄉台北艋舺搬家至嘉義空軍眷村,受正聲電台力邀,乃進入正聲嘉義公益台也成為播音員,並且主持紀露霞時間,轟動一時。日後,陳明就時常與紀露霞一起主持大型歌唱或勞軍晚會,成為默契極佳的拍檔。1965年,當時的廣播明星陳明與寶島歌后紀露霞在中南部深受歡迎,為當時地方音樂人吉他手李國隆所注意,乃力邀和他一起創立新聲音樂研究會,會址設在蘭井街85-1號,上課的音樂教室設在勝山行,即吳鳳北路132號3樓。發行新聲台語歌選,新聲歌友雜誌和進行音樂教唱,許多紀露霞與陳明粉絲均熱烈加入,親炙心目中的大明星。這歌唱班持續兩年,在地方帶起學習台灣歌謠風潮,很有影響力,但因為公務事情太多,陳明與紀露霞先後退出。

陳明不但是60年代廣播明星,也是台灣歌謠唱片公司投資者與作詞者。他說,約是1965-66年間,台北三重的雷達唱片,五龍唱片等他都有投資合股。也有時在唱片灌錄時插一腳。如和他的同事紀露霞,洪第七,羅一良等歌星到台南亞洲唱片公司灌錄台語合唱版的意難忘等電影主題曲。並且在新聲音樂研究會時,也幫學員出版神鷹唱片兩張,包括嘉義迎城隍,少女的心情和來去看熱鬧等歌詞均是陳明所寫。也創作妻在何處等國語歌詞給嘉義市的嘉星唱片出版。另外,受到台南南星歌謠研究所的郭一男的邀請,陳明憶及:那天他就來嘉義正聲找我,說要請我幫他寫一些台灣歌謠歌曲的歌詞,我說,我不會寫啦,郭一男說,你名氣大,寫沒問題。陳明其實會寫,因為長久主持電台節目,不論台語或國語的唱片播送不知凡幾,對於韻律和歌詞早就十分熟悉,寫起歌來自然而流暢。共寫了近十首台語歌歌詞,其中有一首歌,陳明說,旅途戀歌,還被選為當時的主要流行歌呢。

多才多藝的陳明,在訪談時擔任過一個我在研究台灣歌謠時從來沒有聽過的角色:有聲電影辯士(電影解說員)。一般我們理解,1930年代日治以來,電影基本上開始是默片,而默片就會有辯士來解說電影情節,最有名的辯士就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地天馬茶坊主人詹天馬,是台北大稻埕士紳。辯士通常是坐在戲院的右角,在電影放映過程中邊看邊講給觀眾聽,需要有很好的口才與即興反應能力。因為不可能照著翻譯,只能依靠辯士照著劇情解說個大概,所以是電影解說員,又因為都是用台語解說,所以所有的電影都成為台語電影。但有趣的是,1963年左右,陳明應嘉義市國際戲院老闆劉晉福之邀,擔任外語片的有聲電影辯士,電影解說員。他說,當時片子來就先從頭到尾看一遍,然後第二遍就要開始用台語錄音,即席解說,時間總共也要花好幾個小時,很累人,但那時因為年輕,剛出道,覺得很有意思。我問:當時都解說什麼電影,陳明說,像什麼十誡等美國電影,和日語片的愛染桂,君在何處,青色山脈等。我就說,研究文獻上說,那些日語片,是最受台灣人歡迎的電影,來到嘉義,果然印證。

1965年,聲望如日中天的播送頭陳明,也終於受到台語片電影的注意,圓了他年青時的電影明星夢。陳明先後受邀演出兩部台語片電影:懷念的播音員與歡喜做新娘,陳明說:懷念的播音員就只有一個鏡頭,因為劇情需要一個播音員透過廣播尋人,所以電影公司來嘉義公益台找我,叫我擔任那個播音員角色,拍兩三下就好了。另一部歡喜做新娘則時間比較久,他說:那時電影公司派人請我一早到臺中歌廳那裡拍戲,先讀劇本,在那裡等了很久,到了晚上很晚才輪到我,我反覆拍了好幾個小時,劇組才讓我離開,後來我就不想再去拍電影,事實上比播音還麻煩繁瑣啦!但無論如何,從現在陳明保留的電影海報來看,這部由著名台語片電影李泉溪導演,黑松影業公司投資的緊張笑科歌唱愛情倫理文藝鉅片,陳明被標示在顯著位置,封為電台紅星,與男女主角性格諧星金塗,美艷紅星李鳳並列。下方較小字體裡還有兩個台北廣播界名人吳非宋與武拉運,顯示陳明在當時的聲勢甚至凌駕台北的播送頭。

60年代陳明的走紅,如何顯示那是一個廣播的黃金時代?當我們看見他的鉅細靡遺的剪報資料時就能得到答案:作為與廣播有競爭關係的電視台的成立,是從1962年台視公司開始,陸續有中視和華視出現,但真正產生支配性影響還是要到80年代末。1977年,陳明在雲林虎尾台擔任業務科長,受聘在北港主持影視歌星聯合大公演,他的頭像被放在宣傳單的右上角最為顯著的位置,寫著:正聲公司雲林台名節目主持人陳明。而宣傳賣點是鳳飛飛來了!!台視我愛週末,中視你愛週末節目主持人鳳飛飛。其他參與亮相的有余天,謝雷,陳盈潔和中視台語電視劇雷峰塔男女主角李滔,陳佩伶等22人。這顯示電視雖已經有了,但是真正普及到中南部仍然有限,所以到了雲林北港公演,仍然需要借助播送頭陳明之力,才能達到影響力與宣傳效果。而陳明資料亦顯示,從60-80年間,找他的襄助主持宣傳與拜會的影視歌星真的不計其數,台語,國語的有,包括:翁倩玉,葉啟田,尤雅,陳芬蘭,歐陽菲菲.夏心,張淑美,陳今佩,文夏,蔡咪咪,文鶯,張美瑤,謝雷,金玫,魏少朋,劉福助,洪一峰,楊小萍,吳晉淮,夏台鳳鄭日清,張琪和田文仲等一字排開,是五六年級生耳熟能詳的明星,相當驚人!

我當然也將問周蓬霖的問題問陳明:台灣歌謠洪一峰,文夏與紀露霞的二王一后封號是怎樣產生的?比周蓬霖早出道的陳明講法比較謹慎,他說當然播音員是有影響力的,那是一種共識,公認的好。但是以50-60年代當時的音樂環境來說,因為歌手少,唱片公司也很少,主要就是台南的亞洲唱片行最具影響力,其灌錄的台語流行歌也最多,剛開始就是文夏,紀露霞和洪一峰,之後才有其他的歌手,比較之下,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二王一后的稱謂。

我也繼續追問和問周蓬霖同樣的問題:究竟台灣歌謠的唱片是怎樣在戒嚴時期仍繼續大量銷售與流行?陳明說:主要還是通過像我這樣的播送頭與其他播送頭的串連,在節目裡放送唱片時,除了警總的禁歌外,很多好的台語歌,受公司之託或自己覺得歌好時,也會同時幫忙打歌,聽眾就會寫信或打電話進來問,哪裡可以買得到。但銷路的打開,唱片公司本身還是要自己去勤跑,佈點。關鍵當然還是在我們播音員,沒有我們的加持,聽眾也無法分辨好壞,我們說一句,勝過唱片公司廣告千言萬語吧,這應該是事實。

從早上十一點多一直講到過中午的一點半,接近訪談結束時,我特別請陳明在嘉義市地圖上標示他曾經登台擔任主持人的戲院或歌廳,未來會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做成數位地圖給他一份。於是他很高興記憶力驚人地直接在地圖上標了十一個點位,包括1.慶昇戲院(放日片),2. 嘉義戲院(日治時期的嘉義座,放國語片),3. 遠東戲院(放洋片,如十誡,賓漢等),4. 興中戲院(放布袋戲,脫衣舞等),5. 國民戲院(日治時期的南座, 放歌仔戲, 台語片電影), 6. 羅山戲院(放台語片), 7.三山戲院(放台語片), 8.新都戲院(放洋片, 日片), 9.華南戲院(放藝霞歌舞團, 歌仔戲楊麗花公演處),10. 天榮戲院(放台語片, 國語片電影)和11. 大光明戲院(放台語片電影,金玫隨片登台,與周蓬霖共同主持)等。位置均集中在嘉義火車站到圓環一帶的老嘉義市區,北起林森西路,南至民族路,東至中山路,西到新生路。這相當程度地呈現了60-80年間台語片電影,廣播電台和台灣歌謠的交織產生的空間展演聚集性,也說明了陳明的生命事業–廣播的黃金史在他的故鄉嘉義的輝煌時光。

嘉義的娛樂事業的衰敗,我們討論,應該和戰後二二八事件有關,嘉義曾經是武裝抵抗最為激烈的地方,在二水機場曾經激戰,而台灣代表性畫家嘉義人陳澄波就在和談過程中壯烈犧牲。戰前就繁華的首輪電影放映都市的嘉義,應該和阿里山的木材有關,但戰後卻因二二八被降格為二級城市,十分可惜。通過打開一頁廣播黃金史,我們有必要將這美麗而重要的記憶記錄傳承,讓後世也能知道,嘉義的美麗與哀愁,其中有台灣歌謠不滅的歌聲,通過廣播與台語片電影,在戲院曾感動過無數粉絲,深藏在記憶,並指向未來。(2012.10.28石計生補記))


三峽李家訪談記:李梅樹切蕃薯之女與大容戲院裡的紀露霞

用戶插入圖片

寶島歌后紀露霞1955年去演唱青春嶺的三峽大容戲院(與李梅樹公子李景暘和李景光,2012.06.02)

用戶插入圖片

與李景暘(李梅樹紀念館)

用戶插入圖片

訪談李景暘與李景光

用戶插入圖片

李梅樹三峽老家原址


三峽李家訪談記:
李梅樹切蕃薯之女與大容戲院裡的紀露霞


這個訪談的機緣是源於一個月前應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培豐教授之邀,到中研院演講臺灣歌謠後,認識了任教於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李承機教授;閒聊之中,知道他是臺灣著名大畫家李梅樹之孫,其父親李景光先生則住過大稻埕南京西路一帶,也認識寶島歌后紀露霞,遂於今天約了去他家聊聊。

從新北市的捷運新埔站驅車至三峽後,先在李梅樹紀念館參觀。李承機之父李景光先生因鶯歌去聽場演講,我就先在館內參觀李梅樹的畫作:特別喜歡一幅他1934年日治時期的畫作:「切蕃薯之女」,雖是西洋的外光畫派筆觸,卻因為描寫的是台灣婦女低頭切蕃薯謀生而洋溢著濃濃的臺灣味,感覺一種親切又動人的憂鬱。隨後和也在館內的李景光大哥李景暘先生聊了起來,生於1931年的李景暘侃侃而談,說了他24歲時在三峽大容戲院(李家當年是主要股東)見到紀露霞的故事。那時是戲院開幕後沒幾年,邀請當時最紅的歌星演唱,其中紀露霞到場唱了膾炙人口的「青春嶺」,「望你早歸」等歌;也有請鐘聲新劇團和陳秋燕來過。廣播名人吳非宋也在隆重邀請之列。「因為使用廣播搧動民眾而涉入二二八被通緝,吳非宋後來改名宋非吳。這我就不多說了」李景暘說。後來李景光先生就回來了。就一起去大容戲院看看。

天這時下起毛毛雨。我們一行四人撐傘先來到永館里民生路的李梅樹老家,已經改建為高樓大廈。李家兄弟說紀露霞曾於大容戲院演唱後在這裡接受李家招待,吃完飯後搭人力推的台車去鶯歌,轉搭鐵路回台北。我就將老家攝影紀錄。李家旁的信義街巷弄內不遠就是大容戲院。雖然隱身市場內有些破舊,但是由著名書法家賈景德所提的大容戲院四個大字,仍然蒼勁有力高懸於門口之上字,兩旁年代與落款字跡漫漶的是「民國四十三年建」,與「賈景德書」等,需經由李景暘說明才得知。李景暘說他當時是戲院經理,位置就在門口右邊靠散場走廊旁的房間。當時紀露霞來三峽很受歡迎,而且美麗動人,許多人都為她傾倒;還有人起鬨要他娶紀露霞,這當然是餐宴裡的應酬掌故。不過,真實的是李家與紀露霞有很好的友誼。李梅樹百年紀念音樂會,紀露霞當年義不容辭答應參加就是明證。李梅樹兩位公子這時聊得起勁,說著當年大容戲院的榮景:生於1938年的李景光說,「我那時最喜歡到大容戲院看布袋戲,歌仔戲,西洋電影等。當然還有台語電影,像王哥柳哥遊台灣,黑白默片那時都有辯士來。我那時只要說是李家人就不用錢。我爸爸時常罵我,不讀書跑去看戲,考不上好學校。其實我還是很用功的,我後來讀到成功大學。」冒著雨訪談時,很感謝李承機教授幫我照相與邊說著他的經驗與運用他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補充說明。

撐傘回途路上,謝謝李家送我的大容戲院旁真正老店的福美軒三峽牛角麵包,我也順道問李景光住在大稻埕的日子。他說:「那時住在南京西路靠近二二八事件的法主公廟對面不遠,我哥哥在後來的黑美人酒家旁開了家委託行。我父親李梅樹就曾經在家的樓上俯視台北圓環,還畫了一幅圓環的畫作,結果被教育廳便宜收購後就遺失了。很可惜。」那您記得當時有在什麼歌廳或戲院看過日語或台語電影嗎?我問。「第一劇場有日語電影,台語我沒注意。倒是記得蓬萊閣的宏偉,蓬萊閣後來成為徐外科,徐外科還保留了日本時代建築樣子,賣掉後就被拆掉了。大千百貨和圓環我那時也常常去。大千百貨老闆姓王,圓環去就是吃滷肉飯」李承機也記得小時候去延平北路上的大千百貨的印象:「裡面有很特別的手扶梯,和城內文獻裡的菊元百貨電梯不一樣。小時候當進去當然就衝進玩具部了。」就在說說笑笑間回到了台北。

這塊紀露霞的三峽大容戲院演唱之旅記憶,確實是我過去研究完全不知道的,也證明了紀露霞寶島歌后的美名並非浪得虛名。1955-60年間其影響力絕非僅止於台北三市街的大稻埕,艋舺與城內西門町,而是通過廣播電台與各地演出輻射散播的很廣。通過三峽李家的訪談,讓我們更清楚知道紀露霞的魅力。而在搭乘李承機教授便車回士林時,我腦海裡一直出現他的阿公李梅樹先生的名畫:切蕃薯之女的質樸意象,辛勤工作中的台灣婦女,那印象光芒裡的堅持勞動,和唱了已經55年將於201267日首度舉辦個人演唱會的紀露霞,形成某種強烈的內在關連,一種難以言喻的臺灣味,以土地之名養育滋生的藝術精神性,足以讓我細細感受,吸納,演繹,轉移完成為我血脈繼承的一部分(石計生後記,2012.06.03凌晨)

用戶插入圖片    李梅樹:切蕃薯之女(1934)

罕見紀露霞演唱歌曲「輪灌歌」:著名78轉黑膠收藏家黃士豪(台灣迷)先生分享

用戶插入圖片
 (第一面輪灌歌)

(第二面輪灌歌)

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的「輪灌歌」李臨秋作詞,吳非宋旁白,台灣省輪灌推進委員會監製。出品時間據紀老師感覺,應是她出道後不久的1957年。經由台北黑膠收藏修復家潘博士(潘啟明)先生介紹,本數位化檔案是由台南黃士豪(台灣迷)先生所提供,他同時也是台灣重要的日治時期78轉歌謠的黑膠收藏家。輪灌歌裡的曲其實是1939年最紅的男女歌手王福和秀鑾演唱的「青春嶺」,當時作詞是陳達儒,作曲是蘇桐,由勝利曲盤公司出版(詳參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 部落格文章)。這類台灣流行歌的價值在於,它是台灣人自己作詞作曲的創作曲,從日治到戰後持續傳唱,參與者均是當時一時之選的明星,用台語唱出的動人音樂。雖然紀露霞的演唱,可能是當時國民政府為推動耕者有其田而改寫的歌詞,但曲調一樣輕快,相當悅耳。今天趁和完成論文的紀露霞學研究的碩士許怡雯和商慧珍,一起面見紀露霞老師時轉交給她,紀老師非常高興,說了很多當時的事情。我將於12月初帶紀老師南下與台灣迷相見歡。(石計生記,20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