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策進會2006年8-10月活動表(正式發佈版)
◎【資本主義幽靈的昔與今:馬克思《資本論》二解】系列演講
講者:石計生先生主講 (東吳大學社會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張安天先生主講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碩士生)
⊙ 師與生(2006.09)
本系列演講的主題,主要是以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Das Kapital)為出發點,以探索資本主義幽靈的昔與今。首先,石計生部分將以其著作《馬克思理論及其當代社會制度》(揚智出版,2000)為本,從理論層次上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邏輯進行解謎,指出在全球化的今日,究竟其常性與變性為何?而張安天部分,則在石計生教授指導與主持下,將以其碩士論文的一部份,針對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卡債等信用過度擴張危機,進行社會學反思,在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基礎上,提出「類資本」觀念,解釋資本主義幽靈的今日變形記。本系列從理論到實際的社會經濟探討,希冀從中看出台灣社會的現象獨特性與全球共通性,並研擬出路之可能。
09月09日(六)10:30-12:20 超越《資本論》所見:「類資本」與今日卡債信用危機
(張安天部分)
09月02日(六)10:30-12:20 馬克思《資本論》社會經濟邏輯的常性與變性(石計生部分)
*演講地點:紫藤廬茶館(臺北市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
參與方式:免費自由聽講(有茶水招待) 聯絡電話:紫藤廬茶館(02)2363-7375
○ 2006.09.01演講當天所攝
⊙馬克思《資本論》社會經濟邏輯的常性與變性
⊙石計生 主講 (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演講綱要,請勿引用
1. 馬克思歷史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圖像:經濟先行的整體觀(三元層次)
* 下層建築(經濟結構)階級上層建築(意識型態)
* 馬克思典範總圖(石計生, 2000)
2. 馬克思《資本論》社會經濟邏輯的常性I:
* 等價交換形式:簡單擴大一般貨幣形式。
* 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價值(抽象勞動,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
交換價值在市場中經由貨幣作用而產生,剩餘價值,剝削,etc.
※市場並不在乎能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勞工),而卻只在乎市場的平均價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的抽象勞動。商品在市場交換因此就成為追求能生產利潤的資本積累過程。當具體勞動生產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則會被拋棄。
3. 馬克思《資本論》社會經濟邏輯的常性II:
* 再生產理論: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CMC V.S. MCM’
4. 馬克思《資本論》社會經濟邏輯的常性III(與凱因斯比較):
* 兩者基本社會經濟術語比較
* 經濟危機理論:再生產理論與有效需求不足論的異同
* 利潤率下降(在一國之下的結構分析)
* 對馬克思典範的質疑:1970s盛行分析式(J. Elster)、功能論式(G.A. Cohen)馬克思詮釋。化約論(拒絕勞動價值學說,化約社會現象為功能或分析關係)/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一種rational-choice理論),導向社會經濟的虛無主義。但社會結構雨個人能動性間無法被功能化約(A. Giddens)
*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經濟危機)The Return of Karl Marx(回到馬克思)
5. 馬克思《資本論》社會經濟邏輯的變性:
* 「全球化下經濟危機利潤率如何下降?」從馬克思的強調生產面(production)的過度積累與生產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金融面(finance)的狂貶危機,至現在…
* 從投資的長期來看,資本(capital)必須走向債信市場(credit market):債信(credit)是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來的資金投資,為創造未來的剩餘價值,其金融上層建築為政府債券與消費性貸款等。債信有其特殊的實現化、周轉與固定資本再投資模式。
* 金融債信的實現化特殊性在於:錢滾錢,竟不需經過勞動與具體的使用價值而完成,於是乎,它是一種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並且,它和馬克思所說的固定資本(constant capital)(工業資本,具體勞動所繫)相互關連、相互依賴。但是,全球化今日的以金融的虛擬資本為主要經濟運作的過程,「當週轉不靈,變賣固定資本,付不出工資,股票慘跌應聲倒下時,因此察覺它是虛構的,股票也只不過是張紙而已。」(David, McNally, 1999)
* Post-1990s, 全球金融投資流遠大於直接投資。主流經濟學的對於世界金融危機的觀點仍然環繞在「競爭中心理論」(competition-centered theories),但這是「控制變因」的思考,無法處理「社會性的經濟問題」:勞資關係、剝削、固定資本等資本及其所衍生的社會剝削問題。
* Robert Brenner(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 1998)的新詮釋:
Post-1970s世界經濟已經陷入發展「遲緩長波」(long downturn):相對於1950-73年,1970s世界的經濟產出平均增長率、資本額和實質工資均下降1/3-1/2;失業率則倍增。主流經濟學的解釋則仍從勞動供給面(supply side)解釋,因為勞工階級的壓力所造成。馬克思在《資本論》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技術創新,機器取代了人力,是資本積累獲得利潤的關鍵。「競爭的戰爭在於商品的便宜化」(The battle of competition is fought by the cheapening of commodities.)(Marx, Capital, Vol.I, p. 777)
Brenner則認為:傳統馬克思《資本論》式解釋過於靜態與抽象化,他依循馬克思脈絡的特殊主張在於,市場競爭下「資本積累本身造成利潤率下降」(the very dynamism of capitalist investment and accumulation, the great volatility it produces in values and prices, may itself tend to depress the average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競爭有效地讓舊的資本耗材「降值」,價格,利潤下降,固定投資等成本增加。
* 注意:Marx-Brenner的論證是以製造業為主。利潤率不會自動下降,因為投資的規
模會迫使投資者繼續留在市場,即使利潤回收很低,而造成過度資本積累,導致利潤率下降。
* 但為何利潤率下降,卻沒有導致全球經濟危機?
David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的論點:資本主義避免金融等危機的兩種預防方法(1)時間錯置(temporal displacement);(2)空間錯置(spatial displacement)。
(1) 時間錯置: 信用債信擴張是拿子孫的錢來補足現在的漏洞。時間錯置指的是以發行政府公債等方式延緩經濟衰退之來臨,但卻會造成通貨膨脹,高利率,銀行呆帳等惡性循環問題。(1980-1990s通貨膨脹與債信危機均使凱因斯之有效需求不足論失效)
(2) 空間錯置:將資本主義的生產跳躍式放在世界經濟的新空間(i.e., 第三世界),以創造利潤。危機於是就成為有防火牆的「世界經濟中的區域為基礎的資本危機」(crisis between regional-based capitals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 以後現代空間理論理解當今全球化下社會經濟邏輯之重要。
⊙倫敦高門墳場東墓園(High Gate, London, 1996) 由左至右:
奎澤石頭與馬克思(安葬處),並獻上一朵紫色花;
石計生與馬克思(工黨所豎立的巨型頭像)。
站內相關文獻瀏覽:
1. 神秘經驗紀事(散文) http://www.cstone.idv.tw/index.php?pl=251&ct1=46
2. 倫敦札記(長詩122行)http://www.cstone.idv.tw/index.php?pl=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