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第一:呂洞賓《太乙金華宗旨》今詮


天心第一:《太乙金華宗旨》今詮  (呂洞賓原著)



石計生 (全真法脈重陽南山第十四代門下)


 


天心第一


 


呂祖曰。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古來仙真皆口口相傳。傳一得一。自太上化現東華。遞傳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1]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以至今日。氾濫極矣。凌替極矣。極則返。

【今詮】
得到祖氣而能通古知今的全真教的先知呂洞賓這樣說:順乎自然就是真正的道路,道路本來沒有名字,我們稱為「道」的東西,只是一種和與心相關的能量而已。就是找到我們道家身體常說的「元神」–原來的自己–而已。這種通過身體的身命長期鍛鍊而得的光明心性其實已經無法得見了。只好寄託給宇宙天地之間渺渺無邊無際的天光,可是洪荒以來地球運轉這麼久的原來人人都知道的天光也無法得見了,道家身體先知只好寄託於兩眼之間的祖竅,從外而內,在從內而外,古往今來神仙真人等得道之士都是口傳心授,傳一個就得道一個。

因為是不得已而為之,外丹,內丹,只是一個託辭,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個傳承祖氣的法脈,自從太上老君老子到東華帝君的莊子,又傳遞上我這個象徵性的名字呂巖,呂洞賓,又有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後的南宗北宗之分,全真派看來好像非常興盛繁榮啊!但是從能通古知今的祖氣來看,所謂興盛只是湊熱鬧的,崇拜神蹟,故弄玄虛自稱大師的泛泛之眾的興盛,可悲的是我們道家身體早就顯示盛及而衰的恐怖了啊!看來興盛繁榮的全真宮殿好像大江南北無所不在,其實那口傳心授的自然祖氣天光早就飄散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以致於到了今天,糾集一堆人煉功其實是婚姻介紹所,開什麼丹道會議逞口舌之快,借足球場搞什麼佈道大會,沒事上電視說東說西,好像現世神仙其實是神棍,氾濫到極點。混亂脫軌到了極點。

到了極點的時候就會物極必反地回到純樸。人們終於厭倦了這些繁文縟節,形式主義的修行,終於回到了自己,面對自己,傾聽內在的聲音,返回一個自然的素樸時代,回到真正的自己,不假任何中介地通過身體的身命長期鍛鍊而得的光明心性的天光時代就要回來了。

故昔日有許祖[2]垂慈普渡。特立教外別傳之旨。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皆當仰體許祖心。先於人倫日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我奉勅為度師。今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甚多。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我傳宗旨。直提性功
。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
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天仙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法

【今詮】
所以在這象徵性的呂洞賓身體之前的東晉時代的許遜,在南京東南方句容茅山一帶傳的上清派,也有說是閭山派,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早就預見全真法脈全盛後的墮落,就在所謂正統之外另闢蹊徑,說以人倫日用之間的孝道為主才能真正立穩腳跟,才能修煉全真大法了悟本性。這論點與實踐,引起江南一帶很大的感動與參與,都能知道其內在消息。

我,這代表祖氣象徵性的名字呂洞賓既已奉勅為度化人們的老師,今天就以《太乙金華宗旨》這書來啟迪各位,細說分明吧。什麼是太乙呢?就是無上,能量最高級的意思。丹道法訣多如牛毛,總是說要從有為的境界逐漸完成到無為的高境界。而我,這代表祖氣象徵性的名字呂洞賓,也不會反其道而行,講一種一蹴可幾,馬上就得到天光進入永恆的方法。

我所傳的全真道家身體,是直接從心下手的性功著手。不會告訴你其他的方法,很直接又不是那麼直接,所以很妙的。

金色的花就是光的意思。光是什麼顏色呢?其實是難以形容的,我們無以名之,只好用金花作為象徵說法。也秘密地隱藏了一個光字在裡面。這在道家身體裡面就是神仙先知們早就悟道的人人都有的真炁。真炁無色無味,我們根本看不到,但少了它人就死了。就像水中魚,魚看不到水,沒有水魚就死了一樣。金花的光的展現就是這個精氣神逆行轉化的道理。

所以說,回光之功。全在逆行。要返回原來的自己的元神,看見那金花散放出來的光芒,其要訣就是在於讓身體的能量倒著走,這是秘密中的秘密啊!

(2010.08.20)

《黃庭經》[3]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鬱羅蕭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蓋天心猶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則周身之氣皆上朝,如聖王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

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心印經》[4]所謂「默朝飛昇」者。此也。

【今詮】
道家身體上清派的經典《黃庭經》曾經這樣說:「在我們的臉龐上兩眉之間裡的地方藏著可以永生的力量。」尺宅就是臉龐的意思,臉上的方寸心田能孕育生命耕耘靈氣,這不是來自天上的賜福而得的心是什麼呢?要知道方寸心田裡是道寶尊以鬱羅蕭台為佈道之所,是紫微瓊台為闡經的名勝之地,也具有天上雕樑畫棟的瑰麗奇彩的景致。是最高級的虛空靈氣神仙居住所在。這個地方,儒家稱為虛空的中心,佛家喚作聚滿神靈的高台,道家稱為仙祖的淨土,或者說是金黃色的庭院,或者說是玄關,或者是天竅。因為天心如同宅舍屋宇一樣,光才是真正的主人,我們的身體只是寄居其中。所以,一旦當我們進行道家身體的回光–返回先天識神所居住的純潔無偽的自己–鍛鍊,那麼你的全身的後天之氣就會朝上行走,好像古代的聖王戡亂後定都立下千秋大業的碑銘,拿著號令天下的玉帛萬國都來朝拜臣服那樣的穩定,光明。又好像你是主人般的精明幹練,家裡的奴僕碑女都自然聽命打點乾淨,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這些聽來有點封建,沙文主義的比喻不用太在意,其目的只是在要你儘管去返回真正的自己,這就是最高級的美妙方法。

而光本身是容易移動很難搞定的,但當擁有道家身體的你反覆作這種回光的動作,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看到真正的自己所居住的空間,因為光已經在那裡凝結不動了啊,這就是由受色欲控制的身體回到了被道法所馴服的身體,得到了自然法身了。屆時你的凝聚完整的心神就能白日昇天到那既在身中又在身外的九宵雲上的天上宮闕去了。

這現象,就如同我們道家身體的另一經典《
高上玉皇心印經》所說過的,經由刻苦的鍛鍊身體與心神的默默存思懷想,有天你就去了那完整的他者不以完整的自我為代價的地方,那地方,存想即飛,既生天上,就在以光年計算其距離的身中完美。

(2010.08.24)

待續








[1]「自太上化現東華。遞傳某(巖,呂巖)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這裡引起學者們認為本書應不是呂洞賓所著,而是創立全真教的王重陽的作品。綜觀本段幾位重要人物:(1) 呂洞賓,原名呂喦(「喦」或作「岩」、「巖」)[1],字洞賓,號純陽子。一般認為,呂洞賓乃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農曆四月十四生於永樂縣招賢里(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鍾、呂內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2)王重陽(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北宋末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大魏村人。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



[2](1) 許遜(239年-374),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號旌陽,人稱許九郎、旌陽祖師等,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人,道教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有人尊之為「感天大帝」。許遜修學道法於諶母。《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維基百科許遜詞條。(2)尊奉上清經系的道派。上清派創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許謐、許遜。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東晉末,王靈期至許黃民(許遜之子)處求上清經後,又增刪潤色,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餘篇。江東道士慕上清經法豐博,爭相傳抄,故在江東地區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魏華存(南嶽魏夫人)為第一代宗師,楊羲為第二代宗師。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是許穆、許翔、馬朗、馬罕、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法,開創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派所承襲。維基百科《上清派》詞條。



[3]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鍊的主要經典。分為《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其中《黃庭中景玉經》出現較晚,通常不列在《黃庭經》內。書中認為人體各處都有神(「泥丸百節皆有神」),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論。介紹了許多存思觀想的方法。《黃庭內景玉經》又名《太上琴心文》、《大帝金書》、《東華玉篇》,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神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為主的道教修鍊要訣。 《黃庭經》所述的一些內修養生之術,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合,在唐宋時期流變為內丹道,成為中唐以後道教養生方術的主流。維基百科《黃庭經》詞條。

[4]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默朝上帝,一紀飛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誦之萬遍,妙理自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