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 《重陽立教十五論》今譯 (全文)
◎ 石計生
譯後記
余於一九八八年入全真教龍門宗,拜 來靜師父門下,得賜道號復生。九0年亦得全真白鶴師父授真龍行雲功,忝列 重陽門徒。入道修行二十餘年來,深感尊師所傳末法時代天下皆物外親眷屬需抱道而亡任從天斷之理,乃於積功累行同時亦發願以白話文翻譯重陽祖師的《重陽立教十五論》,譯文雖力求信達,也從生命經驗證悟出發,不拘原意也回到原意,讓重陽祖師的創設全真教的微言大義,化為接近詩的語言與帶著論理的色彩來到這個後現代世界,讓能勤而行之的「上士」寂寥修行道路上感覺有所同行有所依歸矣。本譯文起迄時間接近四年,時於行住坐臥間當有所感時即運筆為之。其中六、八、七、一、三、十五翻譯的最早,應在二00六年即已墨乾,而二、五與十四論完成於戊子初秋時為二00八年九月十九,其中的四、九、十論則於二0一0年八月十四日時定稿。翌日,最後完成的是在十一、十二、十三論。前後顛倒逆行之間,有其自我之真實虛擬的交織體驗,可以確定的是,這是未完成的譯文,那十五論最後的境界還是個理論,古往今來,能得者有幾也?那無限倒退的完美,正是一切的開始與結束。
一 住庵
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合暢、入真道矣。
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血氣凝滯。需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今譯)
凡是能夠達到萬緣不罣自己靈明,體驗「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境界的人,就是「出家」的人。這樣的人,隨時能在、隨時能離開,所以必須先學會行腳時的「投庵」。
庵的意思,就是房舍,就是讓心安住的地方,有形無形。是身體所以依靠休息的地方,當身體有所依靠,則你的心就會逐漸覺得安定,氣血運行和精神之間的流轉就會覺得通暢,再起身時可行更遠的道路,體會身庵如此移動自如,操練久而久之,就可以進入真正的修行大道了。
為讓身庵常在,凡是身體的動作,不可以過度勞累,過度勞累則會損害你的真氣。也不可以讓身體都停止不動,不動則會使得你的氣血凝結固遲,同樣不利真氣運行,需要的是讓身體的一動一靜都能適度,
然後可以讓你的心守住常態、安分守己。
這就是把身體當作住宅的安定你的心的方法。
二 雲遊
凡遊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翫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行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巇嶮之高山,訪明師之不惓,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
(今譯)
大凡到四方旅行的方法有兩種:第一是走路、搭車或者坐飛機去看山明水秀,花草樹木的紅花綠葉之美,或者遊玩各國各地的繁華,或者去觀賞寺廟道觀的飛簷樓閣,或者找朋友一起去排遣心情放縱一番,或者為了自己的俗世工作而到處看看機會;這樣的人,說實話,雖然看起來好像行了萬里路,去過很多地方,但只是白費力氣,徒勞其形,雖然看遍了天下之景色,心靈混亂氣血衰弱,是個假的四方旅行的人。
第二種則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的元神和識神找到和解安靜的方法而去旅行。參訪尋找妙道,登上險峻的高山,為了尋覓真正的師父再怎麼辛苦也不疲憊,橫渡喧鬧轟隆的遠方大河溪水,為了問道從不覺厭倦。碰到了,若有一句和自己的元神真正的內在相投合,那麼它就從隱蔽睡眠的狀態醒來,便發出一波波圓滿無礙的光芒,你就了悟了生死的大事,不再執著於塵世忙碌的假象,做一個身在凡塵心在全真的沒有掛礙的男女。這樣的人,就是真正會到四方旅行的啊!
三 「學書」
學書之道、不可尋文而亂目。當宜採意、以合心捨書、探意採理、捨理採趣。採得趣、則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誠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若到此、則可以收養、不可馳騁耳。恐失於性命。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訝才俊、無益於修行、有傷於神氣。雖多看書、與道何益。記得書意、可深藏之。
(今譯)
學習讀書的方法,不可以為了找到所有的文獻而混亂了你的眼睛。讀書的方法應該先瀏覽資料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再以適合你的研讀心意的部份捨棄不相關的書籍;之後,探求合於心意的道理,反覆揣摩,再把邏輯的道理丟掉,只留下書的合乎趣味的精神部份。得到這樣書的趣味、印象,就可以把書收起來了。
那趣味、印象,放在你的心中很久很久,反覆揣摩,醞釀、發酵,有一天,很自然地你的心突然大放光明,洋溢著知識獲得的喜悅,智慧大開如汪洋之納百川,沒有什麼書讀不通、沒有什麼問題不能解開。如果你已經到了這樣的境界,就可以停止讀書,涵養心神眼睛,不可以繼續馳騁下去了,小心,再下去性命不保。
況且讀書不去瞭解書的原來的意思,只想要記憶很多、知識很廣闊,在別人面前說東說西,一副好像很博學的樣子,人家誇獎你、驚訝地說你是青年才俊,嗯,要注意,這些啊都無助於你的修行,而且會傷害你的真氣運行。
雖然看了很多書,對於修行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呢。因此修行之人,只要記得書的意思、印象就可以了,把知識深深地藏起來,像冬雨含苞待春的花。
第四:論合藥
藥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一溫一寒,可補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毉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來生之報,吾門高弟,仔細參詳。
(今譯)
鍊功修道學全真的人,要記得我們是「醫宗」,醫藥是基本知識。所謂藥,是天地山林川流的秀毓之氣所在,孕育綠草樹木的精華。它們隨著自然春夏秋冬節氣變化而滋生,個性有溫有寒,對於人體的病苦缺失可補可泄;用藥份量的多寡,可以依照病徵的表裡來調整,找到最合乎人體頻率的狀態。若願意認真深入學習的人,就能隨緣解救別人的性命;但若不知上述道理自以為能醫人,反而讓人的形體受到損害了。
鍊功修道的人,不可不通達曉暢全真醫學的道理;如果不明暸,那對於修道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沒有機緣理解全真醫學,無法幫助道學精進。就不要執著非要如此,真的硬要裝個大師樣子,見面沒事就說別人身體怎樣,烏雲罩頂,要多少錢才能治好,否則性命不保,這實在有損陰德功行啊!
這樣的話,身外貪戀別人錢財恆產,身內耗費過去積功累行得來的能量,今生若沒招致嫉妒惹禍的話,小心來世的報應,凡我全真教的門徒高眾,需仔仔細細地參考詳盡反省啊。
五 論蓋造
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露宿野眠,觸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斫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只修外功,不修內行,如畫餅充飢,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當覓身中寶殿,體外朱樓,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聰明君子,細細察詳。
(今譯)
說起建築蓋房子之類的事情其實簡單就好,如茅庵草舍能遮蔽風雨,讓自己安適就行,不然就餐風露宿暴露身體於野外,這是觸犯大自然的禁忌的行為,不可以的。更糟糕的是花大錢蓋些高樓大廈看來雕樑畫棟,這不是修行者的作為;因為這些裝飾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教的奢華壯麗,吸引的是浪費耗神的目光,哪裡是致力於認識自己的元神的道家身體的人的作為呢?而為了蓋房子去砍斷樹木做樑柱,或者用鋼筋水泥打下重重的地基,破壞掉大地的脈搏截斷了流動的自然韻律,這就好像說是為找尋共榮卻成了搶奪人家的財物,讓別人活都活不下去了般可惡。
況且只做這些表面功夫不去向內修養自己的內在,就像用筆畫個餅的樣子來打發飢餓,酷寒時把窗外紛紛皚雪堆積起來當作糧食儲備,這是勞師動眾白費力氣,到了真正考驗的時候才知道一點用處都沒有那些根本是一場空。
所以真正有志氣要找到自己是誰,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的人,就應該向內不向外,不去愛慕那些外在的瓊樓玉宇,內探自己身體中的元神—本來無限的自己—的無形寶殿。你看看那些身體之外的高樓大廈,有時還沒蓋好,碰到地震或者蓋好碰到恐怖主義攻擊就倒塌了。世上聰明的謙謙君子啊,要好好想想仔細詳查其中利弊。
六 論合伴道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繫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乾打鬨,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為擇高明者,是上法也。
(今譯)
修道的我們是對生命終極意義有嚮往的人,這樣在一起了
本來就是要生病時相互扶持,你死了,我把你給埋葬
我死了,你將我埋葬。是命運選擇了我們才在一起
而不是先在一起而人為地宣稱我們的比肩
在一起不可相互愛戀,相戀會讓我們的心日夜相繫在一起
在一起不可以不愛戀對方,不相戀則情感日久就會疏離
將慾望的相戀提昇至愛欲的不戀,就得到了愛的真理,這樣就對了
人在一起,有三合,三不合
心讓人看個明白,用智慧處理危機,有志氣讓愛長大,這就是三合
心執著記憶的與形式的快樂,不用智慧面對命運,沈溺小愛小欲垂頭喪氣這就是三不合。
人在世間,要讓自己保持汪洋大海般的熱情,這全憑堅強的意志
不可追求眼前的短暫而順應人情,不可以將愛建築在相貌美醜上。
得到這樣的胸襟的人,就是愛的領域的高明之人。
七 論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需要十二時辰、住行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能如此者、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需遠參他人、便是身內聖賢。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
(今譯)
凡所謂的打坐,不是說讓身體端端正正坐著、眼睛閉起來念咒調息的意思,這是假的靜坐。
真的靜坐,需要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居家的時候、外出行走的時候、坐著看書思考聊天的時候、躺著睡覺安眠的時候,在這一切動靜的中間,必須能讓自己的心像泰山一樣不動不搖,穩居安靜,這是透過鍊功將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緊閉起來,不讓身體以外的景象跑進來才能達成。如果有一點點的動靜與情緒思念,都不能稱為靜坐。
如果能做到這點,雖然你身處於紅塵俗世,也已經名列神仙的位置。不需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參神禮拜,你自己身體裡面就住著完美無瑕的聖賢。反覆操練,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就可以像蟬脫掉舊的殼一樣,迎向全真的新世界。
當你的身體內的金丹結成後,就能超越具體的空間與時間,在無垠的宇宙中自由出入,悠遊。
八 論降心
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外不內。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住行坐臥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
(今譯)
常常我們聽到降服其心,是不動如山的淡泊,一片澄明。
毫不動心,因為,眼睛通過自己的安靜,看見的是萬物的本來樣貌。
心,有點飄忽,有點具體,有點神秘,有點現實,不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也不在我們的身體外面,沒有一點一滴的思念與想像,這很難
這就喚作安定的心,一點都不需要降服。
如果我們隨著環境變化而產生心境變化,就糟糕了,顛顛倒倒,尋尋覓覓慌張地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大海中拋錨定位,這就叫作亂掉的心。
一定要趕快翦除,不可以放縱這樣的心跟著你,後果是會把道德敗壞
嚴重的話連命都會跟著丟掉。
所以我們不管在家居住著時,走路時,坐著時,睡覺時都需常常練習降服你容易亂掉的心,其方法為何呢?要記得:
凡聽到的,看到的,知道的,感覺的所有都是讓我們的心生病的力量也。
第九:論煉性
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捲,鋼錫得中,則劍可矣;鍊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
(今譯)
能把心降服後還要好好鍛鍊它。心性的調理就像調整琴弦聲韻,琴弦太緊則一彈就斷,太鬆則彈不出聲音,心的鍛鍊面對外在世事與內在情緒變化如能鬆緊得宜,有距離地彈性面對,則就能像弦琴般讓身體運行彈出美麗聲音,找到真正的自我。
鍛鍊心性這事又像是鑄煉寶劍,放的鋼材如果太多劍一交鋒就會折斷,放的錫材如果太多則寶劍會捲起來無法使用,心的鍛鍊面對外在世事與內在情緒變化如能在剛強與柔軟間找到動態平衡,有距離地彈性面對,則就能身體運行像那份量得宜鑄成的寶劍,主持世間正義並且時間到了就不戀棧離開。
關於鍛鍊心性,若知道了如琴弦般調理內在氣之運行,與如揮動比例適中的寶劍入世去愛這個世界,心的安靜帶來身體的既出世又入世地行走,這就得到的自己的妙道。
第十:論匹配五氣
五氣聚於中宮,三元攢於頂上,青龍噴赤霧,白虎吐烏煙。萬神羅列,百脈流沖,丹砂晃朗,鉛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間,神已遊於天上。
(今譯)
再來我們談談關於道家身體。這有點難,大家先聽聽,只要認真煉功以後就會與真正的自己身體/心靈遭遇。當通過全真鍛身大法的先後天精氣神的交織,轉換,藏著各種能量等著開發的人體五臟,就能通過精氣神三元轉化凝結成五重真氣,聚會於中宮結成大丹,經由火候鍛鍊多時向上逆時針旋轉聚集於頭頂的上丹田。五氣朝陽,三花聚頂,從易學來說,後天離卦肝裡所藏的青龍象徵的力量,是先天真陰與先天青龍之合體,祂噴出紅色的雲霧,會與後天坎卦裡所藏的白虎象徵的力量,是先天真陽與先天白虎之合體,祂吐出黑色的煙霧,兩者的交織所產生。
這是身體不動則後天之精的保固,腎水則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
身體不動則後天之氣自然穩固,而心火就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
真正的心性安寂到極點則容易遊走的靈魂一旦安藏,而肝木則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
忘掉狂妄追尋的感情忘記癡癡地愛則容易游離讀魂魄能降服,則肺金就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
這人體的四大方位的臟腑潛在的能量安和則心意穩定,而脾土所在的真意不動而能向上朝向元神所在的內院。這由後天反先天,色身反法身所產生的五種真氣最後都聚集於祖竅,皆聚集於頭頂了。
當這一切都發生後,道家身體就達到高境界了。身體裡的眾多神祇羅列迎接你的到來,身體裡的經絡血脈流動沖刷乾淨,那真正的金丹大藥晃動明朗,陰陽變化之妙了然於心如此澄明,啊全真門徒們,我們的色欲身體這時雖然還在這滾滾紅塵人世間,但是道法所在的身體裡的元神已經雲遊於天上了。
以上這些關於道家身體的事情,聽來複雜難解,但要記得是建立在先前說的心的安靜之上,沒有了心性的降服與鍛鍊,光是知道這些身體有點神秘主義的術語與變化也是沒有用的末流之見,吾徒切記。
第十一:論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陰符經》云:「禽之制在氣」,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參,不可滲漏於下士,恐有神明降責。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謹緊鍛鍊矣!
(今譯)
人的心靈根性裡寄寓著後天的精神與先天的元神,而人的身體性命裡則運行著後天的氣場與先天的真炁。勤於煉功的你若有天你的心靈根性與身體性命相遇時,就如飛禽拍動翅膀時獲得了清風的幫助,就會覺得非常省力而且容易完成。所以道家經典《陰符經》說:「能夠衝破三關向大鵬摶扶搖直上的力量根本在於氣的運行以獲得真炁啊」,因此,凡我全真門下修道之士,不可以不詳細研究,參考,不可以輕易洩漏給聞道則大笑,不笑不以為道已的「下士」之流,不然的話天上神明會降下旨意追究洩漏天機的責任。
把你的心靈根性與身體性命混合為一的動態運行,身心自在,這是修行的根本。要好好地自我鍛鍊,切勿輕忽怠惰啊!
第十二:論聖道
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遶。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
(今譯)
要成為聖人的方法,必須是多年苦心立志向道,累積身外的入世功德且深切鍛鍊內在的養氣功夫,成為光潔高明地想著的人,成為道德賢明通達世理的人,才是可以進入聖人的途徑。
就好像你的身體現在坐在一個房間裡,心性圓滿光充滿空間朗朗,宇宙里那麼多的神聖的力量啊,都在你身邊默默地護持著你呢!宇宙里那最高能量的無極先君啊,冥冥中就環繞在你的身邊形成強大而無形的氣場呢!你的名字這時被註冊放在紫光雲集的道家仙境典藏裡,你的功行讓你位列於神仙的台階之上。
是以「聖道」就是:你很謙虛地看著這一切煉功以來的變化,你的形體現在寄託於這滾滾紅塵中不為所動,你的心很清楚明白這物質的一切都是短暫的而能超脫於其束縛之外了!
十三:論超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慮念,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玉清之境矣!
(今譯)
全真修道者啊,我就借佛經裡所說的「三界之內,唯有火宅」跟大家說說。三界的意思,就是還有生死往來的世界,裡面像是著了火的宅地,你在其中卻不自知還自我感覺良好呢。欲界就是有淫欲與食欲的有情所居住的地方,色界就是超越了淫食二欲卻仍受困於有形身體的有情所居住的地方,無色界則是無身體只有靠心靈去認識根性於深妙的禪定的可能。但這三界如何超越呢?
你的心靈忘記掛慮思念就是超越欲界,你的心靈忘記所有有形之境就是超越色界,你連心靈都忘記了連找尋真空妙有的心都沒有了這就是超無色界;
離開這三種世界,那裡就是神仙聖人所居住的地方,你這個人就不再居住在著火的宅地裡了,你知道超越已經成為廢棄的星河你是你也不是你!
十四 養身之法
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跡。若得此道,正可養之;養之多則功多,養之少則功少。不可願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
(今譯)
而修養的方法不是去鍛鍊這看得到、摸得著的這有顏色的身體,而是鍛鍊自己元神所居住的沒有形狀的道法身體,那橐龠在玄庀,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之中同時有超乎我們的身體之外。它不是空無的也不是存有的,它不是在前也不是在後面的,它不是在下面也不是在上面,它不是短的也不是長的。
你若掌握了它的力量使用的話,那麼在這塵世裡做什麼事情,走到哪裡跟誰怎樣來往,沒有不順利通暢的;但你不用這力量收藏起來的時候,你的顏色跟路上過馬路的行人一模一樣,你的蹤跡隱藏在世俗之中沒有人會注意你,過的守貧安適。如果你能經由煉功獲得這樣的道法,就要持續地去溫養它的能量;溫養體會多的時候則安身立命功效就比較好,溫養體會少時則世俗煩心事情侵擾安靜就會較少些。多少這倒無所謂,全真道修行的人不要老是把離開世俗歸隱山林掛在嘴邊,也不要過於貪戀塵世搞三捻四束縛很多,在世與出世,元神,那藏在法身中的無限的自己說,順其自然,來去自如吧!
十五 「論離凡世」
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根在泥而花在虛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言十五論者、警門中有志之人、深可詳察知之。
(今譯)
所謂的離開凡人的世間,不是身體的離開,而是你的心的離開。
我們的身體就像蓮的藕根一樣,心靈則像含蓄開著的花,
根,深深地紮在混沌黏稠的泥土中;而花,則飄逸綻放在迎風的
虛空裏
領悟到金丹大道的人就是這樣的:
身體,深深地紮在混亂糾葛的現實紅塵中;而心靈,則超越
一切在神聖不可測的境地安然流動
當今世上的人,執迷不悟,想盡辦法要長生不老
讓身體繼續在滾滾紅塵中醉生夢死,說這樣叫做離開凡人的世間
心靈卻一片混沌,實在是愚笨到了極點啊
這裏所提出的創立全真教的十五點注意事項,是要警惕
教門之中的有志修行的人,要簡單地活著、高明地想著
我們孤獨而清醒
(台北/重陽南山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