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鍊金術學術研討會剪影

用戶插入圖片
中研院史語所會後教授們聚餐: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李祁芳(中山大學外文系),吳雅鳳(台大外文系), 趙恬儀(台大外文系),張谷銘(中研院史語所),Tara E. Nummedal(Brown University),—,  Lawrence M. Princip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Bruce T. Moran(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Kirill Ole Thompson(台大外文系)。(2011.03.29)
 

用戶插入圖片

石計生教授英文發表鍊金與內丹現場(2011.03.29)


1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今譯




⊙ 石計生譯


六 「論合伴道」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
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

不可相戀,相戀則繫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
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

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
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乾打鬨
此三不合也。

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
為擇高明者,是上法也。


(今譯)
修道的我們是對生命終極意義有嚮往的人,這樣在一起了
本來就是要生病時相互扶持,你死了,我把你給埋葬
我死了,你將我埋葬。是命運選擇了我們才在一起
而不是先在一起而人為地宣稱我們的比肩

在一起不可相互愛戀,相戀會讓我們的心日夜相繫在一起
在一起不可以不愛戀對方,不相戀則情感日久就會疏離
將慾望的相戀提昇至愛欲的不戀,就得到了愛的真理,這樣就對了

人在一起,有三合,三不合
心讓人看個明白,用智慧處理危機,有志氣讓愛長大,這就是三合
心執著記憶的與形式的快樂,不用智慧面對命運,沈溺小愛小欲垂頭喪氣這就是三不合。

人在世間,要讓自己保持汪洋大海般的熱情,這全憑堅強的意志
不可追求眼前的短暫而順應人情,不可以將愛建築在相貌美醜上。

得到這樣的胸襟的人,就是愛的領域的高明之人。



八 「論降心」
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
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外不內。
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
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

住行坐臥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


(今譯)
常常我們聽到降服其心,是不動如山的淡泊,一片澄明。

毫不動心,因為,眼睛通過自己的安靜,看見的是萬物的本來樣貌。
心,有點飄忽,有點具體,有點神秘,有點現實,不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也不在我們的身體外面,沒有一點一滴的思念與想像,這很難
這就喚作安定的心,一點都不需要降服。

如果我們隨著環境變化而產生心境變化,就糟糕了,顛顛倒倒,尋尋覓覓慌張地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大海中拋錨定位,這就叫作亂掉的心。
一定要趕快翦除,不可以放縱這樣的心跟著你,後果是會把道德敗壞
嚴重的話連命都會跟著丟掉。

所以我們不管在家居住著時,走路時,坐著時,睡覺時都需常常練習降服你容易亂掉的心,其方法為何呢?要記得:

凡聽到的,看到的,知道的,感覺的所有都是讓我們的心生病的力量也。


七 「論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

真坐者、需要十二時辰、住行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
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
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

能如此者、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需遠參他人、
便是身內聖賢。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


(今譯)
凡所謂的打坐,不是說讓身體端端正正坐著、眼睛閉起來念咒調息的意思,這是假的靜坐。

真的靜坐,需要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居家的時候、外出行走的時候、坐著看書思考聊天的時候、躺著睡覺安眠的時候,在這一切動靜的中間,必須能讓自己的心像泰山一樣不動不搖,穩居安靜,這是透過鍊功將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緊閉起來,不讓身體以外的景象跑進來才能達成。如果有一點點的動靜與情緒思念,都不能稱為靜坐。

如果能做到這點,雖然你身處於紅塵俗世,也已經名列神仙的位置。不需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參神禮拜,你自己身體裡面就住著完美無瑕的聖賢。反覆操練,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就可以像蟬脫掉舊的殼一樣,迎向全真的新世界。

當你的身體內的金丹結成後,就能超越具體的空間與時間,在無垠的宇宙中自由出入,悠遊。


一 「住庵」
凡出家者、先須投庵。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合暢、入真道矣。

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血氣凝滯。
需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今譯)
凡是能夠達到萬緣不罣自己靈明,體驗「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境界的人,就是「出家」的人。這樣的人,隨時能在、隨時能離開,所以必須先學會行腳時的「投庵」。

庵的意思,就是房舍,就是讓心安住的地方,有形無形。是身體所以依靠休息的地方,當身體有所依靠,則你的心就會逐漸覺得安定,氣血運行和精神之間的流轉就會覺得通暢,再起身時可行更遠的道路,體會身庵如此移動自如,操練久而久之,就可以進入真正的修行大道了。

為讓身庵常在,凡是身體的動作,不可以過度勞累,過度勞累則會損害你的真氣。也不可以讓身體都停止不動,不動則會使得你的氣血凝結固遲,同樣不利真氣運行,需要的是讓身體的一動一靜都能適度,
然後可以讓你的心守住常態、安分守己。

這就是把身體當作住宅的安定你的心的方法。


三 「學書」
學書之道、不可尋文而亂目。當宜採意、以合心捨書、探意採理、捨理採趣。採得趣、則可以收之。

入心久久、精誠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若到此、則可以收養、不可馳騁耳。恐失於性命。

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訝才俊、無益於修行、有傷於神氣。

雖多看書、與道何益。記得書意、可深藏之。


(今譯)
學習讀書的方法,不可以為了找到所有的文獻而混亂了你的眼睛。讀書的方法應該先瀏覽資料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再以適合你的研讀心意的部份捨棄不相關的書籍;之後,探求合於心意的道理,反覆揣摩,再把邏輯的道理丟掉,只留下書的合乎趣味的精神部份。得到這樣書的趣味、印象,就可以把書收起來了。

那趣味、印象,放在你的心中很久很久,反覆揣摩,醞釀、發酵,有一天,很自然地你的心突然大放光明,洋溢著知識獲得的喜悅,智慧大開如汪洋之納百川,沒有什麼書讀不通、沒有什麼問題不能解開。如果你已經到了這樣的境界,就可以停止讀書,涵養心神眼睛,不可以繼續馳騁下去了,小心,再下去性命不保。

況且讀書不去瞭解書的原來的意思,只想要記憶很多、知識很廣闊,在別人面前說東說西,一副好像很博學的樣子,人家誇獎你、驚訝地說你是青年才俊,嗯,要注意,這些啊都無助於你的修行,而且會傷害你的真氣運行。

雖然看了很多書,對於修行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呢。因此修行之人,只要記得書的意思、印象就可以了,把知識深深地藏起來,像冬雨含苞待春的花。


十五 「論離凡世」

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

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根在泥而花在虛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

今之人、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

言十五論者、警門中有志之人、深可詳察知之。


(今譯)
所謂的離開凡人的世間,不是身體的離開,而是你的心的離開。

我們的身體就像蓮的藕根一樣,心靈則像含蓄開著的花,
根,深深地紮在混沌黏稠的泥土中;而花,則飄逸綻放在迎風的
虛空裏

領悟到金丹大道的人就是這樣的:
身體,深深地紮在混亂糾葛的現實紅塵中;而心靈,則超越
一切在神聖不可測的境地安然流動

當今世上的人,執迷不悟,想盡辦法要長生不老
讓身體繼續在滾滾紅塵中醉生夢死,說這樣叫做離開凡人的世間
心靈卻一片混沌,實在是愚笨到了極點啊

這裏所提出的創立全真教的十五點注意事項,是要警惕
教門之中的有志修行的人,要簡單地活著、高明地想著
我們孤獨而清醒


(待續)

天命

◎ 石計生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你逐漸感受二十三歲時的不死,是為了四十八歲後開始的復活解道,傳道。道者。
天命也。是一種由上天承繼下來的使命,有其層次:只有在心性成熟了,閒來往的功夫達到了極致,功行的的「功」
就準備好了。然後率性-功行的「行」就出發了。那你即將遇到的徒弟們,要細細思量。

◆擇徒從嚴。覓得上士不易。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為道。」你憶起自己因猛爆肝炎機緣而入全真龍門,爾時實屬中士,知識障重。問東問西, 來靜師尊不是不理不
睬就是嚴厲斥喝。若非罹患準絕症,為救己身,乃日夜旋轉練功,豈能了悟金丹大道耶?那你即將遇到的徒弟們,要
細細思量。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天命是一個過程。身外忽明忽暗。所以重陽祖師曰:「早覓得身中寶殿。」始終要面對
的是自己。要警惕:道是流動的,大部分不可說。心中以為明白了道,其實你什麼也不懂。練功以為有所精進了,其
實這樣以為的話則每天在退步。那你即將遇到的徒弟們,要細細思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