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足

 


其次則真知足,知足者則能肥遁勿用,頤光山林。紆鸞龍之翼於細介之伍,養浩然之氣於蓬蓽之中。繿縷帶索,不以貿龍章之暐曄也。負步杖筴,不以易結駟之駱驛也。藏夜光於嵩岫,不受他山之攻。沈鱗甲於玄淵,以違鑽灼之災。動息知止,無往不足。棄赫奕之朝華,避僨車之險路。吟嘯蒼崖之閒,而萬物化為塵氛。怡顏豐柯之下,而朱戶變為繩樞。握耒甫田,而麾節忽若執鞭。啜荈漱泉,而太牢同乎藜藿。泰爾有餘歡於無為之場,忻然齊貴賤於不爭之地。

含醇守樸,無欲無憂,全真虛器,居平味澹。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與造化鈞其符契。如闇如明,如濁如清,似遲而疾,似虧而盈。豈肯委屍祝之坐,釋大匠之位,越樽俎以代無知之庖,舍繩墨而助傷手之工。不以臭鼠之細瑣,而為庸夫之憂樂。藐然不喜流俗之譽,坦爾不懼雷同之毀。不以外物汩其至精,不以利害汙其純粹也。故窮富極貴,不足以誘之焉,其餘何足以悅之乎?直刃沸鑊,不足以劫之焉,謗讟何足以戚之乎?常無心於眾煩,而未始與物雜也。

–葛洪 《抱朴子內篇》‧〈暢玄〉




「街頭彌賽亞」VS 「身中彌賽亞」:石計生戊子年紫藤廬最後演講(2009.01.10)

石計生這場演講所探索的是東西方思想如何運用「不可能的可能」方法航向安詳之境:其一是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寓言詩學」(allegorical poetry),其二是以對於身體的論述與操練最為嚴密的中國宋代以後的「內丹學」為核心的「道家身體」的救贖之道。

兩者都採「此世救贖」,是以「無中生有」的「超現實」的方式找尋救贖:「寓言詩學」以藝術創作,「內丹學」則以身體呼吸。

但兩者的「此世救贖」面向不盡相同,「寓言詩學」是在此世之中,等待彌賽亞的再來猶如等待潛意識裡的「非意願式記憶」如潮水拍擊灘岸般回的展現,是以城市空間裡閒逛的藝術創作去實踐「街頭彌賽亞」救贖。

而「內丹學」的身神說使得其彌賽亞不在外而在內,是通過意識與潛意識「氣的精神性」的鍛鍊,從後天反先天找尋身體內部的「非意識」的「身中彌賽亞」–「元命真人」–的過程。這個過程,道家身體是以和現實保持距離的入世精神完成,儘管那在過於神秘主義的門檻與商品拜物的現代飄移誘惑中幾乎不可能的完成。

而本雅明城市街頭閒逛「寓言詩學」的藝術創作,把自己的身體顏色和大眾一樣地平民英雄主義,一種拯救遺忘的藝術,或許是真實面對自己慾望的現代人,比較可行的救贖之路。

1月10日(六)am 10:30-12:20:「超現實」救贖之道:從寓言詩學至內丹學 (石計生)

*演講地點:紫藤廬茶館(臺北市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
參與方式:免費聽講、自由捐獻茶水費。
聯絡電話:臺北紫藤廬茶館(02)2363-7375

道家身體轉向與比較文化:石計生教授THCI期刊文章出版
















◎ 保守求生:論道家身體轉向及其比較文化實踐。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THCI),頁一三七至一八四,2008年6月出版。






摘 要

本文是以內丹學為核心所廣義論述的道家身體為基礎,論證一種「身體的精神性」的轉向可能。為了追求拙樸長生的身體,乃在統攝天、地、人多層次對應的宇宙、社會與物質身體和諧思維下,有著多面向共構的探索與實踐。而建構道家身體乃需先對內丹學的源流繼承及其內容的理解,這涉及外丹、房中術與內丹的交織發展。繼承道家經圖的傳統,本文提出「道家身體的兩重性」,以「周天圖」、「修真圖」、「內經圖」等佐證,揭櫫人體「法身」與「色身」的氣的精神化過程,並探究其「後天返先天」時「社會身體」被干擾之問題。

藉批判傅柯等「西方中心」的身體論述,從道家身體「圓現象」的實踐,居於「環中」的虛實位置,既能以「橐龠在玄牝」的生命技藝而「藏乎其中」,也能勇往直前進入歷史,進入社會以「遊乎其外」,乃開展屬於文化英雄的現代「保守求生」之路。

關鍵字: 道家身體、內丹學、房中術、傅柯、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