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見證盛世大稻埕的王雲雕先生

用戶插入圖片

盛世大稻埕的見證者(左:王雲雕,右:石計生,2011.03.12)



(2011.03.12)通過包括我在內都是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會員的老友蟲膠曲盤收藏專家台灣迷黃士豪,與蟲膠修復專家潘博士(啟明)等的熱心安排,這天我終於來到延三夜市附近訪談見證盛世大稻埕的王雲雕先生。受到兩位愛聽音樂,看電影的姊姊影響,現年八十歲的王雲雕從小耳濡目染,對於音樂與影像的品味很高,感覺很敏銳。昭和六年(1931)生於大稻埕現今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口的 寶藏興銀樓 家中,以一種好奇,認真的眼光看著當時就是台北最熱鬧,繁華的街衢之一的太平町通附近的一切。王雲雕是個標準的電影迷,寶藏興銀樓是日治時期赫赫有名的三大銀樓之一,店面寬闊,包括新民戲院(最早的太平座,後來的國泰戲院),雙連座,永樂座,新舞台,第三世界館(戰後的大光明戲院)和第一劇場等的電影海報,都會貼到他家的廊柱上,並且送上電影招待券。王雲雕因此時常去看免費電影,時常一年可以看兩三百部電影。作為閱聽人,王雲雕鉅細靡遺地說著他十四歲(1945)之前眼裡的大稻埕與西門町看電影的經驗,印證我的基本觀點:西門町主要是演國語(戰前日語,戰後國語)和西洋首輪電影,台灣人市街大稻埕則以歌仔戲,南管,京劇為主,一些混合館,如新舞台,永樂座,第一劇場亦有西洋電影放映。

王雲雕也確認了永樂座,原來九號水門的位置。特別清楚地說明了第一劇場,永樂座,中華戲院等展演空間的內部狀況,與在戰後大光明戲院看到洪一峰隨片登台的情景,也記得紀露霞的歌聲。與去看楊三郎黑貓歌舞團的表演,先是歌舞,後是話劇的演出。也記得戰後初期拿上海舊電影與西洋電影放映的情況,常常看電影時要等跑片的帶子,休息幾分鐘後才能繼續看。跑片的電影一路從西門町到大稻埕。

他甚至還記得四歲時和父親王師三先生一起去參加1935年,日本始政四十週年的台灣博覽會的場景,記憶力著實驚人。王雲雕特別提及台灣女性第一次燙頭髮就是在博覽會開始,他就讀過第三女高的姊姊就是這樣的摩登新女性。對於古典音樂與流行歌的素養均佳,看電影也聽音樂。也記得艾森豪將軍,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主角凌波來台北的歡迎旋風。也記得1945514日台北大轟炸時的大稻埕絲毫未受損傷,日人在他家旁鑿井取水備戰。重創的是日本人居住的城內,西門町雖也被炸,但奇特的是他最喜歡的電影院一家也沒被炸到。王雲雕完全知道二二八事件前後他家對面的黑美人就酒家,天馬茶坊,法主公廟等地的動態,並且說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天馬茶坊位置並非在現在的男裝社,而是更靠近黑美人酒家的位置。天馬茶坊有三層:第一層是茶坊,其實是咖啡廳,賣西式紅茶,咖啡等。第二層是歌廳,第三,四層是大稻埕著名辯士詹天馬家。王雲雕也提及去西門町的大世界館,芳乃館,新世界館,中央戲院,國際館看電影的情況。

王雲雕先生堪稱國寶級的閱聽人,我向來不願意只是做個研究訪談,當下暗暗決定要像尊敬自己親人般地好好記錄他那十分有代表性的家族生命史與大稻埕興衰的記憶。未來那一切,將就像王雲雕所說,當時放電影常會連續劇般分好幾集播放,我們將繼續去探訪他,聽故事。
(2011.03.13
石計生後記)


第一卡拉OK裡關於許石的輝煌台灣歌記憶:訪談莉莉與林秀珠

用戶插入圖片

第一卡拉OK裡關於許石的輝煌記憶(由右而左:石計生,莉莉,榮潤智,林秀珠,駱松齡,黃宗南)(攝影: 邱婉婷)

 

(2011.03.10) 雖然這天是我大學授課裡課最多的一天,上了早上社會研究法與下午的藝術社會學後,又風塵僕僕地與助理邱婉婷趕到國賓飯店附近的第一卡拉OK店,在大雨滂沱中與早已約好的訪談對象:莉莉與林秀珠見面,他們都是60年代台灣民謠/歌謠著名作曲,演唱家許石的學生。莉莉拜在許石先生門下是民國43(1954), 林秀珠則是民國51(1962)。台灣流行歌研究裡,對於許石的瞭解甚少,因此這個訪談更顯得珍貴。這因緣十分奇特:莉莉經由其親戚黃宗南先生,聯絡我們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協會的台灣迷黃士豪,介紹了台灣第一的黑膠修復專家潘(啟明)博士修理, 其珍藏的一張破損的78轉黑膠 凸絲姑娘 ,在潘博士巧手下,竟然就修復了。修理期間,老友潘博士跟黃宗南提及我不眠不休地為保存台灣歌謠的記憶而努力,乃造就了今日的訪談。

 

第一卡拉OK在中山區國賓飯店附近,充滿日本味的巷內。確實,主人榮潤智先生就說,這個店以演唱日本歌曲為主。稱之為第一應就是台北最早引進卡拉OK的店。我們從晚上七點一直聊到九點,感受到的是一種台灣人的熱情與誠懇。莉莉與林秀珠的談話,環繞在對於他們的老師許石先生的尊敬與懷念,使我對許石油然心生崇高敬意。莉莉的凸絲姑娘,是許石的中國唱片公司於1954年出版, 據說當年高雄賣座很好。翌年,莉莉結婚就離開歌壇,只錄了這首經典廣告歌,莉莉說凸絲就是毛衣,當時穿著毛衣就是時髦的意思,凸絲姑娘就是時髦姑娘。莉莉師妹林秀珠,則是1962年進入許石音樂教學班(早一梯次還有著名歌手顏華,已於2010年逝世),因聲音出眾很快就得到許石的欣賞和調教,也為她出版唱片,主要是許石的大王唱片。林秀珠最為大街小巷都知道的是 三聲無奈 這首歌,正是老師許石大作。林秀珠甚至還躍上電視螢幕,在台視演唱,並為許多電視節目唱主題歌,堪稱紅星。並且還為許多臺語電影做主題曲或幕後演唱,如楊麗花與魏少朋主演的回來安平港。

林秀珠還說了一段極為珍貴的經驗:許石歌舞團如何從現今捷運大橋頭站附近的家裡出發,載著許石,許石太太,林秀珠,矮仔財,戽斗等臺語電影紅星等一行十餘人,這樣環島兩三個月巡迴演出,臨行時林秀珠母親還捨不得女兒傷心哭著。那時演出十分辛苦,許石太太包辦買菜吃飯事宜,常煮大鍋飯給全團人吃。演員部分則不僅需要唱歌練舞,演出前還要化妝坐上卡車去各地宣傳。而那卡車相當克難,包括棉被,鍋碗瓢盆都在上面,遇到下雨棉被濕透拿都拿不下來,而70年代的台灣路黃沙滾滾,到處坑洞,一坐車就要好幾個小時,林秀珠說她那時十七八歲,常常坐到吐滿地。印象最深的在台中烏日的一個歌仔戲台演出,作為台柱的她,演出最為轟動的拋採袋 節目,後面有客家婦女裝扮的舞蹈,接到採袋的人放一個東西在裡面,林秀珠就要急智地把那東西唱入歌裡,確實不容易。在那農村社會的尾巴,萬頭鑽動地感動著台灣各地的人民。林秀珠說著,她先生駱松齡在一旁靜靜聽著,流露專注的關心眼神。

 

而一個十七八歲少女離鄉背井,林秀珠說在唱完歌後,常常一個人躲在後台想念家鄉與母親,有一次從收音機聽到寶島歌后紀露霞的黃昏嶺:阮是十八薄命農村女,離開故鄉,出外來求利,想著呆命,有時目屎滴,也是不得已,離開阿母的身邊,幾乎講的就是自己而哭得不能自己。林秀珠很尊敬紀露霞,稱自己是後輩。我想這就是流行歌界美麗的傳承與倫理。這段話另一個重要意義是:

紀露霞於1956-7年間唱紅的黃昏嶺,事實上並沒有因為她於1960年婚後移居嘉義而被遺忘。除了林秀珠於1964年左右隨著許石到各地巡迴演唱時從收音機裡聽到紀露霞唱此曲而感動落淚的流傳證據外,其實我也找到了一張1963年後台視群星會時代的歌星李小梅演唱的國語版黃昏嶺的黑膠,證明了紀露霞的影響力至少在70年代仍然極為可觀。

 

莉莉與林秀珠還一起說了台灣民謠/歌謠偉大作曲家許石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歌的創作過程與教學方法。受過日本正統音樂訓練的許石,教學生唱歌卻是很特別的自然發聲訓練:他常帶學生至淡水河或者巡迴演唱的各地溪邊,對著自然訓練發音,自己則坐在石頭上創作歌曲,並於鄉鎮中採集各地曲調,可說是比許常惠更早的民謠採集創作者。作為寶島名作曲家的許石,寫了許多台灣人朗朗上口的名曲:鑼聲若響,安平追想曲,三聲無奈,行船人等,是無法被忘懷的共同記憶。許石的得意門生莉莉與林秀珠都驕傲地說:許石創造無數台灣的民謠,是道道地地的台灣歌:自己作曲,作詞則至少有:黃國隆,陳達儒,周添旺,那卡諾等台灣本土作詞者,和台灣歌謠流行歌裡的許多混血歌不同,這是很有趣的觀點,值得思考。

 

相對於洪一峰與文夏等男性歌手作曲家,許石的重要性,一直沒有被顯現出來,或許這樣一個特殊機緣的訪談,是讓他音樂保存下來流傳後世的契機開始。

 

在第一卡拉PK主人榮潤智的熱心提供場地與黃宗南先生熱情招待我們大家吃壽司的訪談下,我和學生婉婷看已經九點,不好意思再打擾,乃起身告辭,並與大家合照。帶著黃宗南精心燒錄的莉莉唱的凸絲姑娘的CD,內含莉莉十幾歲時的美麗生活照,十分動人,與林秀珠接受台視三十週年邀請回去唱的三聲無奈錄影,滿載而歸。

 

在滂沱雨中,更覺自己作為台灣歌謠研究者的肩頭重擔又更重了,如此被刻意遺忘的歷史,我們必須以更堅決,更快速的步伐向前走,讓後世子孫知道:

 

台灣人,真優雅,台灣歌,真好聽。

 

(石計生後記,2011.03.11)



莉莉演唱:凸絲姑娘(陳達儒作詞,許石作編曲,中國唱片C2008,女王管弦樂團伴奏,莉莉提供,潘啟明修復,數位化,石計生教授分享,2011.03.11)

用戶插入圖片